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174.35KB ,
资源ID:1053241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5324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微信信息传播主要问题及调控措施.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微信信息传播主要问题及调控措施.pdf

1、微信信息传播主要问题及调控措施微信信息传播的主要问题及调控措施:微信作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相互沟通的重要通信手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信息等负面影响。通过论述微信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了微信信息传播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用户的自律意识、加强技术反思与技术监管和政府与传统媒体介入等发挥微信信息传播优势的主要措施。关键词:微信;信息传播;新兴媒体;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 年发行的为智能手机终端等移动设备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一款应用程序。它支撑跨服务商、跨平台地发送免费(需消费少量网

2、络流量)语音短信、文字、视频、图片等信息,也可以实现即时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功能。同时,微信还含有“扫一扫”、“摇一摇”、“漂流瓶”、“公众平台”、“朋友圈”等 16 余款应用插件。自发行起,微信的使用与发展日益壮大。2015 年 1月 27 日腾讯公司公布的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将近 5 亿,覆盖国家 200 多个,覆盖语言 20 余种,全球用户超过 11 亿,成为国内最大的超级 APP1。微信不仅是阅读、收看信息的中心,也是生产和传播信息的中心,微信已从简单的通讯交流平台变成新的自媒体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共享。微信依靠大量的用户以及技术优势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加速

3、器”。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组织和传播平台,微信正成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是,微信信息传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给国家、社会、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迫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一、微信信息传播的特点 微信信息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信息传播便利快捷。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传递信息,而且微信的消息推送功能可以将各种信息按需传达给用户。二是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微信的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普通文本传输,而是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的“富媒体”传播形式,这样的传播形式越发利于用户分享自身的所见所

4、闻。同时用户除了使用聊天对话功能,还可以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转载、转发及“”功能来将信息传播给好友。三是微信信息传播具有聚合性。较之网络大量传播信息的相对离散,微信传播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无数个体不断累积性的发言,意见、观点互相碰撞探讨,某些信息就会脱颖而出成为微信传播的 热点,这样微信传播的内容就会体现出相对聚合性2。四是信息传播熟人化。微信是基于手机联系人、QQ 好友以及现实生活里接触的人添加好友,这样就将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关系延伸到了移动终端,信息传播分享也就在这些熟人关系圈中进行。五是微信信息具有高到达率。微信的“公众平台”功能于 2012 年 8 月 18日正式推出,用户可以根据自

5、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关注某一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点对多的传播,直接将信息发送给个人用户,因此具有极其高的到达率和被阅读率。六是信息传播可控化。微信信息传播兼具私密性与公开性,微信用户既可以选择在好友之间进行话题和传播范围由用户控制的私密信息的传播,也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用户群组公开发布与传播信息。二、微信信息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微信的出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使信息传播的效果得到空前提升,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显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但同时微信信息传播活动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了麻烦。(一)微信信息良莠不齐 微信用户可以在微信中随意谈论与发布各种信

6、息,人们在微信中拥有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发言权,这就造成了微信信息的准确与否以及是否具有意义。例如微信中的许多信息是人为制造的不真实的信息,其目的有时仅仅是为了提高影响力获得关注或有意报复等等。由于网络监管的不够,微信所传播的信息并不是总能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与进步。微信传播的信息在法律与道德层次都难以把握控制,很容易出现低俗、暴力甚至淫秽的内容3。另外,微信信息传播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缺乏对信息的深层挖掘以及报道的深度与内涵,多是停留在信息的表面。微信个人用户所发布的信息更是缺乏权威认可,如果人们抱着怀疑的态度阅读这些信息,那么信息传播就无法发挥正常的指引作用。(二)易使用户行为失范 微信给用户带来了

7、全新的信息传播体验,在微信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中转者与发布者,用户可以不用考虑任何规则与责任,完全凭个人意愿传播信息。作为个体的用户在使用微信传播信息时不再遵从道德伦理规范,也不会去考虑自我规约,有时候仅仅是觉得“好玩儿”或是为了吸引注意。这样没有任何规范与约束的信息传播很容易给用户造成肆意妄为的心理,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给正常的网络秩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微信用户的网络行为失范极易导致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失范,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虽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二者还是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失范不仅会给他人带来损失,还会给自身带来诸多后果。(三)谣言信息泛滥 由于微信信息传播的低门槛和方便快捷,微信

8、信息传播过程中极易出现信息不真实的情况。经常会有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出于种种目的,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和微信群组,制造传播许多伪科学甚至荒唐的言论、谣言,以及蛊惑人心的语言、图片、视频,使微信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网络阵地。比如“4 月 1 日起交警开始路面抽查灭火器和泊车三角架”、“路灯杆上的数字能定位”、“某某地有人因吃鸡肉感染 H7N9 病毒”等谣言。微信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隐密性,因此,一些虚假信息一时半会之间很难被发现加以鉴别。另外,微信信息是基于熟人关系圈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使得谣言信息更容易获得用户的信任。微信谣言恰是利用朋友之间创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来普遍、急速地传播,其速度惊人,产生的风险也非常

9、之大。(四)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微信在极大地方便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网络舆论,给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挑战。由于微信信息传播具有聚合性,微信信息极易在意见领袖的作用下形成网络舆论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时候,网络舆论常常呈现出非理性和混乱的状态,这将会导致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以及行为上的极端,从而影响个人、社会、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另外,基于熟人关系建立的微信群组可以在短期内聚集大量成员,信息得以在更多人之间迅速传播。微信圈子彼此之间界线严密,信息传播迅速且隐蔽,外人几乎无法察觉。这些特性使得微信圈子具备较为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可以在短期内集聚大量力量,乃至

10、形成舆论引发实际行动4。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一则小小的信息在不经意间就会被送至成千上万的用户,在评论和转发中,其破坏性也被成倍地放大。看似荒诞的“蝴蝶煽动翅膀引发龙卷风”的说法,在微信上可以变成现实。此外,微信信息传播还会带来知识产权的侵害、欺诈等弊端。三、微信信息传播的调控措施 微信信息传播活动是一把双刃剑,要想消除其不利影响,使其发挥正面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需要从用户、微信运营平台、政府和传统媒体等多方面进行整改完善。(一)提高用户的自律意识 微信作为一个网络平台,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既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提高自律意识,严于律己。微信的信息交流与传播依靠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没有

11、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无人监督时用户就要更加注重自律,不捏造事实,不传播缺乏事实依据的流言蜚语,在传播信息之前要明辨信息的真伪,考虑信息会不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针对微信上的影响社会稳定与安全的信息,微信用户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举报,防止其通过微信继续传播。另外,微信用户虽大多已实名注册,但仍存在大量的匿名用户,其发布的信息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对所致后果的担当意识较为薄弱,所以更要注重道德自律5。微信用户要从自身做起,及时斩断不良信息的传播链条,由此净化微信信息的传播环境。(二)加强技术反思与技术监管 随着技术自身的日益发展,技术的自我隐蔽性正慢慢消失,技术已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技术乐观

12、主义者认为,要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还是得依靠技术本身。微 信的信息技术活动有着其内在的特点,微信的信息传播主要是以普通用户为主的“自媒体”传播,相比较于传统媒体存在着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微信运营平台应通过加大信息监管力度,健全舆论把关功能,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关键词和敏感词汇进行屏蔽等措施来有效地规范微信信息传播活动。(三)政府与传统媒体介入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复杂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社会各阶层急切需借助媒体表达自身利益诉求6。微信在传播这类信息时,政府的监管与引导职能不容忽视。面临这些信息时,政府当局应积极回应,避免事情扩大造成不良影响。面对微信上的一些谣言信息时,政府也应积极出面

13、发布权威官方信息,及时澄清虚假信息。针对微信上的不良信息和言论,政府相关部门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政府作为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在面对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信息时,不能一味遮盖隐瞒,要发挥出政府正面引导的功能,利用微信信息的广泛传播来提高政府公信力。面对微信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坚持自律,坚守自身的公信力与标准,不对未经核实的信息盲目炒作。另一方面要变被动为主动,深入持续探究事件,紧紧把握事件发展动向,及时报道还原事件真相。另外,传统媒体与微信的媒介交融、相互合作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向。微信导致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

14、产变革,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变革必定加快新旧媒体合作互助的可能7。在面对社会舆论、社会重大事件时,传统媒体应巧借微信平台准确及时发布传播权威真实的信息,努力把自身的内容优势与微信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四、结束语 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微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微信信息传播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和问题。要想真正发挥出微信信息传播的优势,一系列的研究和完善措施还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用户、政府、传统媒体、以及微信运营平台的共同努力。微信信息传播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信息传播的看法和认识,其未来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不断尝试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促进

15、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只有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功能,我国信息传播才能具有普遍公信力,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提供服务。【参考文献】1余秀才.微信传播的马太效应、木桶效应与涓滴效应J.编辑之友,2015,(12):51-54.2陈燕.重大事件中微信传播的舆论引导J.新闻界,2014,(13):55-58.3靖鸣,周燕,马丹晨.微信传播方式、特征及其反思J.理论前沿,2014,(7):41-45.4谢新洲,安静.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3,(6):21-23.5齐宁.微信传播社会热点事件主要伦理问题及措施J.学理论,2014,(34):82-84.6陈恺燕.网络围观的

16、成因与对策分析J.网络天地,2014,(4):66-67.7赵红勋,李林容.微信的传播特征及意义建构近两年我国微信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15,(1):11-17.The MainProblem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WeChat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Abstract:As an important way of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life,WeChat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politics,economy,culture

17、 and so on.But it brought some negative impacts at the sametime.By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Chats 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issemination,raises the control measures from different levels to develop theadvantages of WeChat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Keywords:WeChat;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New media;Traditional media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