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讲区域联系(必考加试)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知识体系预览必考加试区域联系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accbb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考点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必考加试)考点梳理、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a)(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3)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二、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c加试)1.南水北调工程线路A东线B中线C西线起点扬州丹江口水库通
2、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终点天津、烟台、威海北京、天津黄河上游线路特点可利用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可自流基本自流需开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2.西气东输工程(1)工程线路一线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管线,经甘、宁、陕、晋、豫、皖、苏到上海;二、三线工程气源地在中亚,经西北地区向东部地区输气。从新疆、经甘、宁、陕、豫、鄂、赣到广东。(2)意义社会效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高了生活品质。经济效益: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利于冶金、建材、石化、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环境效益:改善了大气环境。3.西电东送工程(1)我国水能分布特点: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2)西
3、电东送的三线工程北线工程中线工程南线工程输出地黄河上游、晋、陕、内蒙古三峡、金沙江贵州、云南、广西输入地华北华东华南电力构成火电、水电水电水电、火电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西部地区煤炭资源调配为例)(1)调出区: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2)调入区: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3)总体: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考点突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1.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比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路线从扬州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过黄河后,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
4、上游水源区长江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上游受水区淮河下游地区、山东黄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海河流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西北干旱地区评价优点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可自流供水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可自流供水、水质最好,距离最近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逐级提水,水质较差需挖掘渠道的工程量很大,移民等社会问题较多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供水,渠道穿越高山,工程艰巨3.西气东输工程产生的影响地区项目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用优质天然气代替煤炭,降低能源消费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产业结构调整加
5、快天然气综合利用的步伐,并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东输的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东部的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管网改造、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等天然气配套系统;重大项目的立项建设)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促使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生态压力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质量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
6、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4.西电东送的原因和意义概况含义西电东送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输电线路北路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路是以三峡水电为核心,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路是将西南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输电原因电能分布的不平衡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水
7、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火电十分丰富,东部地区相对缺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的消耗量却相当大,能源短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意义西电东送会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我国重点资源调配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程影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调出区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中线工程需大量移民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天然气为原料的工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因
8、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工程建设区造成荒漠化,水土流失压力大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调入区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和地面下沉状况,东线方案易造成灌溉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例1(2016浙江省绍兴市模拟)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1)(3)题。(1)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A.能源资源
9、、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2)图中、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C.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 D.土壤盐碱化、空气污染(3)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状况B.增强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C.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前提是市场需求解析第(1)题,根据资源跨区域的调配方向以及调出地和调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判定为西气东输线,为南水北调路线,分别为
10、西电东送的中线和南线。第(2)题,资源调出区为新疆塔里木盆地,其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资源调出区为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的高原、丘陵地区,其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3)题,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调出区该类资源的需求量远小于储量,资源调出对资源浪费和资源保护影响较小;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供求关系。答案(1)D(2)A(3)C例2(加试题)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材料二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
11、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3)分析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解析第(1)题,从图示湖盆的延伸方向判断,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说明河流的流量不稳定,造成河流的流量不稳定的原因主要与降水季节变化大,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等方面有关。第(2
12、)题,从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可知,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湖泊,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台田鱼塘,此题难度不大,注意图例的年份信息不要混淆。第(3)题,从图示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其人为活动对沼泽的影响,开辟为水稻田、台田鱼塘,导致沼泽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占用一些沼泽地,修建人工水渠及水库也会占用一些沼泽地。第(4)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湖泊水量和面积增多,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生物产生影响。答案(1)西北东南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沿途用水过度(2)湖泊台田鱼塘(3)台田鱼塘的建设、稻田面积的扩大、建设用地的增加。(4)提高湖泊自净能
13、力,改善水质;稳定湖泊水位,维持湖泊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局地小气候。考点专练(2016浙江省余杭区高二期末)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继“西气东输”之后,“十二五”期间又实施了“疆电外送”工程;下图为“疆电外送”线路及沿线部分地区景观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2题。1.“疆电外送”对新疆的直接影响有()A.减少就业机会 B.加剧环境污染C.缓解能源紧张 D.促进资源开发2.关于“疆电外送”沿线地区人文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降水均匀的气候特点B.乙图建筑体现了当地降水丰富、地形平坦的特点C.丙图地区牧业生产规模大,科技水平高D.丁图地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
14、解析第1题,考查区际联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疆电外送”利于促进新疆地区的资源开发,加快区域的经济发展。第2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甲图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降水稀少的气候特点;乙图建筑体现了当地降水稀少、高原地形的特点;丙图地区牧业生产以游牧为主,规模小,科技水平低;丁图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所以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答案1.D2.D(2016浙江省温州市模拟)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
15、成34题。年份“水银行”买入“水银行”卖出价格(美元/m3)水量(亿m3)价格(美元/m3)水量(亿m3)19910.1010.120.148.1519920.042.340.061.9719930019940.042.720.062.093.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北部地区湿润多雨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 B. C. D.4.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解析第3题,据图可看出,图中北部地区河流较
16、多,且处于40N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多;居民点中部和南部地区比较密集,生产、生活活动应该较多。故选B项。第4题,依据表格中交易统计,1992年和1994年水价一致,都有交易,而1993年“水银行”没有运作,说明与水价、节水技术、产业结构无关,最大的可能应是该年降水量丰沛,水资源充足。答案3.B4.D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属于()A.对口帮扶B.招商引资C.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D.东部与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解析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的建设作出了贡献,这属于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答案C6.读我国南水北调示意图,回答问题。(1)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自然
17、原因是:_,人为原因是_。(2)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最根本的措施是_,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_。(3)为了缓解天津和青岛两市的水资源紧张状况,我国已成功建成了_和_工程。(4)南水北调有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A.东线调水路线:长江至_河至_(城市);B.中线调水路线:长江至_水库至_(城市);C.西线调水路线:_江和_江和_河至_。答案(1)华北地区径流量季节、年际变化大;雨季较短,降水量较少,河川径流量少人口和城市密集,工农业用水量大,并且污染浪费严重(2)南水北调强化节水意识,在节水、治污的前提下调水(3)引滦入津引黄济青 (4)京杭运天津市丹江口北京金沙雅砻大渡黄河7.(加试题)阅读
18、材料,回答问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解析考查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积极影响,根据题意以及所学知识,可以从生态、生产、生活等多方面说明。答案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考点二产业转移(必考加试)考点梳理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b)
19、(1)原因: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开拓市场。(2)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b)(1)原因:寻找廉价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大陆投资环境改善。(2)影响: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b)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加试)(1)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发展过程低级阶段重化工阶段高科技产业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不利影响趋于减少产业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2)从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
20、区转移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考点突破1.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1)产业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2)转移方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地区)。2.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总体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具体如下:例1(2015浙江10月选考调测)下表为我国2007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食品仪表等制造业转移规模(单位:亿元)表。读表,回答(1)(2)题。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净转
21、出东部地区06451672395 281中部地区2 369041601 469西部地区3 1402310423 173东北地区823125320639(1)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A.中部向西部地区 B.中、西部向东部地区C.东北向中部地区 D.东部向其他三个地区(2)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成本 B.自然资源C.集群效应 D.劳动力成本解析第(1)题,东部地区接收了中部地区的2 369亿、接收了西部地区的3 140亿,东部地区净转出为5 281亿、中部地区净转出为1 469亿,西部地区净转出为3 173亿,因此可以得出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中、西部向东部地区转移。第(2
22、)题,东部地区土地成本高、自然资源缺乏、劳动力成本高,这些都不利于该类产业转移;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集群效应状况好,这是有利于该类产业转移的因素。答案(1)B(2)C例2(加试题)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材料一近些年,“千湖之省”湖北省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材料二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广西沿海防城港市。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分工、区域地理环境、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分析。答案对武汉市的积
23、极影响: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对防城港市的积极影响:扩大港口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区域发展。考点专练(2016浙江省4月选考)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发展方向示意圈。完成12题。1.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短缺矿产资源枯竭经济效益低A. B. C. D.2.该区域按“十三五”规划发展,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耗能产业转出A. B. C. D.解析第1题
24、,煤炭、钢铁、水泥等产业污染严重;材料中“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说明经济效益低,因此要降低其产能。第2题,从该区域“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发展方向示意图看出:降低了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的产能,将会减少就业机会,增大就业压力,降低产能不是把高耗能产业转出;重点发展科技、文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利于技术、文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答案1.D2.B(2016新课标全国卷)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
25、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35题。3.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4.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 B.原产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5.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广东佛山是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迅速发展,正好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有优惠的国家政策,使得佛山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6、。故选D项。第4题,据材料可知,在2003年佛山原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使得陶瓷产业开始向外转移,说明随着佛山城市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陶瓷产业已不适合在此发展,该地开始进行产业的升级改造,选A项。第5题,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说明景德镇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技术经验丰富,产业基础好,选C项。答案3.D4.A5.C6.(加试题)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近些年来,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等
27、沿海地区众多的棉纺服装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新疆。材料二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1)说出新疆成为纺织服装出口加工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2)根据图中信息,说明浙江与新疆纺织服装工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方面的分工。(3)简述该产业转移对新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意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分析及产业转移。第(1)题,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原料丰富;国家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给以大力政策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和劳动力廉价;临近中亚和欧洲,有铁路与之相连,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第(2)题,浙江科技水平高,侧重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新疆生产成本低,主要从事生
28、产加工。第(3)题,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新疆当地的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答案(1)原料丰富;国家政策支持;土地和劳动力廉价;临近中亚和欧洲市场(临近市场),便于产品出口;交通便利,产品通过“欧亚大陆桥”可达欧洲市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浙江侧重于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新疆主要从事生产加工。(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7.下图为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读图回答问题。(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是_。(2)图中A代表的产业是_,在
29、第一次产业升级与转移中,珠江三角洲地区A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4)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第二次产业升级工作?答案(1)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工业基础和自然条件好;侨乡(2)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3)用地紧张,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矿产、能源短缺(4)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制造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课时训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30、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 B. C. D.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京杭运河将长江水输送到北方地区,可以有效改善丙地区大运河的航运条件,也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但无法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图中丁处海拔高,丙至丁段无法自流引水。
31、第2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流经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污染比较严重,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紧张而建,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引水之后,下游河段的水量减少,泥沙在河道沉积增加,入海泥沙量会减少;甲地咸水入侵可能会加剧;海洋潮汐是受日月引力形成的,调水不会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答案1.D2.A(2017温州中学3月选考模拟)与南水北调中线配套的“引江济汉”工程每年向汉江输送31亿立方米的水量,江汉油田地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湖北省潜江市广华镇。完成34题。3.“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利于()缓解因调水后汉江流量减小而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缩短天门至武汉段的水运里程,提高运输效率增大汉江下游流
32、量,减少汉江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确保中线供水稳定A. B. C. D.4.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A.取水是否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B.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C.无需依靠泵站提水,节省能源消耗D.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方开采量解析根据图示线路分布位置和材料信息,了解“引江济汉”工程的目的,判断对汉江的影响。该工程不属于南水北调工程。工程建设主要考虑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尽可能节约能源。第3题,“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利于缓解因调水后汉江流量减小而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对。不能缩短天门至武汉段的水运里程;错。利于增大汉江下游流量,减少汉江下游“
33、水华”现象的发生,对。不能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错。B对,A、C、D错。第4题,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方开采量,D对。工程选线主要考虑取水是否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A影响大。要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B影响大。要考虑地势,顺地势引水,无需依靠泵站提水,节省能源消耗,C影响大。答案3.B4.D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右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56题。5.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A.a、b、c B.c、b、aC.c、a、
34、b D.b、c、a6.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解析第5题,重心变化规律的分析是该题的难点,“重心变化”这一名词考生不易理解,但却是解题的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北的油气产量增产空间越来越小,相反,中西部的煤、水电等的开发越来越快,能源生产重心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转移,故曲线c代表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变化轨迹。东南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使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都向南偏移,其中体现改革开放经济成果的GDP的重心更靠近东南沿海。故曲线b和a分别代表消费总量重心和GDP重心的变化轨迹。第6
35、题,能源生产的重心偏西,能源消费的重心偏东,要缩小这个东西间距,就要在东部建设能源生产基地,故D项正确,而A、B、C项发展的均是西部的能源基地。答案5.B6.D(2017学军中学选考模拟)读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对比表,完成78题。时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南水北调水20038.325.42.1020133.917.98.03.57.与2003年比,2013年()A.地面沉降加速 B.供水总量增大C.供水结构没有变化 D.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8.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市的影响有()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C.供水成本大幅降低 D.地下水的开采量增加解析第7题,与2003
36、年比,2013年地面沉降减慢,供水总量减小,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所以D正确。第8题,南水北调工程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水资源短缺得到缓解,供水成本有所降低,地下水的开采量减少,所以A正确。答案7.D8.A(2016浙江省嘉兴市模拟)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关于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10.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11.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A.改善大
37、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解析第9题,图中资源调配线路为西气东输线路,资源主要来自新疆和中亚。该线路没有经过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穿越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10题,资源调配线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自流,水质较好,但需开挖新的河道,成本较高。第11题,资源调配线路是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电能相对于输送煤炭而言,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答案9.D10.C11.A下图为发达国家某企业空间转移示意图,甲国为发展中国家,乙国为发达国家,读图回答第12题。12.
38、下列关于该企业空间转移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 B.C. D.解析该企业的空间转移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早期只是产品销往发展中国家,然后是产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而产品研发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B正确。答案B(2016浙江省重点中学统考)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期。据此回答1314题。13.对于东南沿海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占有中西部蓬勃发展的市场A. B. C. D.14.中西部在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时()A.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移B.为了多承接产业转移,降低准入门槛C.多引进高耗
39、能、高耗水的产业D.可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解析第13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行产业转移,既扩大了市场,又可集中资金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第14题,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警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转移。答案13.D14.A15.(加试题)(2015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材料二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
40、,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1)长江江苏段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2)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解析第(1)题,根据图2可知,长江江苏段北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南岸好,说明江苏段北岸环境容量较大,所以资金密集型工业适宜布局在北岸。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该类工业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第(2)题,如迁移到安徽,则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降低。但迁入地区配套不完善,距市场远,运输成本上升。如不迁移,则应采取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答案(1)北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2)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