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二年级语文下册 聪明的牧童教案 沪教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
2、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要练说,得
3、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
4、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4个。积累词语5个,积累句子1句。2、分角色朗读课文。3、简单评价牧童回答三个问题的答案。尝试学习发问。4、了解牧童的聪明回答。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能尝试学习发问。教学媒体ppt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名字叫聪明的牧童(生齐读),听听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二、主动探究(一)自学生字1、请大家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完成学习单。学习单:A、拼读生字,在田字格中自测。B、读词语,理解带点词的意思,不理解的提出来。2、开火
5、车读生字和词语,交流词语的意思。3、通过学生交流引出句子“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1)指导朗读。(2)用“无论都“的句式练习说话。(二)重点学习课文第2节。1、范读第2节,听清国王问了哪三个问题?牧童分别是怎样回答的?2、自由读第2节,把国王问的三个问题和牧童的三次回答划出来,并读一读。3、分角色读国王和牧童的对话,体会牧童的聪明表现在何处?4、出示牧童回答三个问题的答案,多读几遍,想一想,牧童回答三个问题的答案,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奇妙的回答?三、实践运用1、抽读生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3、抄写句子四、拓展延伸1、看录象阿凡提智斗巴依,看看阿凡提是
6、怎样巧妙回答巴依老爷提出的问题? 天有多大?阿凡提骑的毛驴的尾巴上有多少根毛?阿凡提用智慧战胜了巴依。2、你能否试着提几个类似的问题,考考小伙伴呢?例如:人的头发有多少根?一棵大树有多少片叶子?大海中有多少条鱼?空气有多重? “消失“的速度有多快?3、每人发一颗智慧种子,请每位学生在智慧种子上提一个问题,评选出最佳,并颁发“善问“之星。教学效果反馈这节课,我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很到位,上出了“语文”味。比如:“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这一句话是对牧童的一个总体概述。教学时,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引说让学生感悟牧童的聪明。“别人问简单的问题,牧童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别人问很难很难的问题,他也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不管别人问哪一方面的问题,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又如:在精读问答,感悟智慧这一环节,我逐个出示问答,抓重点词语进行反复地多种形式地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牧童的聪明。课堂内书声朗朗,回答惊喜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