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论“雅而不高”学习重点1记:掌握文中重要成语的含义。2读:了解作者的观点,弄清“雅”、“高”、“俗”之间的关系;认识文雅与生活的社会意义。3写: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写一段针砭不文明现象的文字。4练: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一、诵记名言警句曲高和寡(战国)宋玉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对楚王问)译文楚襄王问宋玉:
2、“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人们对你非常不满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有。希望大王您宽容我的过错,让我说完我的话。有一个外地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城里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徵调谱成的曲子时,城中能跟着唱的,只剩下两三个人了。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李景阳,时评作家。本文选自2003年8月29日人民日报。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
3、质文明的提高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论“雅而不高”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附庸风雅、伪高雅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2文体知识议论性随笔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常见的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等等。议论性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意;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
4、人友人,无不可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剔牙(t)时髦(mo)底蕴(yn)匮乏(ku) 桑梓(z) 相形见绌(ch)捉襟见肘(zhu)(2)多音字作稽绿 撒露 哈矫(3)辨形组词 2词义理解(1)扭捏作态:言谈举止不大方,装模作样。(2)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3)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文中指修养欠缺。见,同“
5、现”,露出。错点提醒这是个两义成语,运用时要注意。(4)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矫,把弯的变直。揉,把直的变弯。(5)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错点提醒该成语必须运用在二者相互比较的语境中。四、速读感知课文依据课文内容,按照下列图表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内容,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答案一、重点突破1课文中反复提到的“雅”、“高”、“俗”三词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雅”是指各种体现物质文明进步的现象和事物。“高”是指高尚的、文明的行为和风尚。“俗”是指粗俗的、平庸的道德行为和修养。三者的关系是:“高”、“雅”之间
6、可以是“高”、“雅”并举,也可以是“雅而不高”;“雅”、“俗”之间可以是“俗中大雅”,也可以是“雅得太俗”。衡量的标准是看人们的文化底蕴如何。2作者从哪些层面来论证“雅而不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作者从两个层面来论证“雅而不高”,一是从硬与软“两张皮”来论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雅高分离”,二是从表与里“两张皮”来论述某些人的表面现象和内在修养的“雅高不一”。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3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文章中用对比的方法列举了不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自选超市明示不许品尝与
7、有人偏下手抓,封闭式空调车与车上抽烟或摆臭脚,住公寓楼与在楼内大吼大叫,出行乘自家车与一路车笛长啸,档次品位常挂嘴边与洋话国骂各尽其用,遮口剔牙与浊雾喷人,雅兴高歌与粗口迭出除现实中的事例外,还把儒林外史中“雅得太俗”的矫揉造作之徒和推行白话文而成“俗中大雅”的胡适进行对比。这些对比在论证“雅而不高”的实质原因过程中充当了有力的论据,使作者有理有据地展开分析;同时一正一反地举例,对照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善恶自知、美丑自明。二、疑点探究4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之林,“雅而不高”的行为将影响国人的综合素质,影响我国在国际中的大国形象。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
8、?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示例)搞好经济建设,改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进行礼仪常识教育,培养高尚的文明习惯。三、美点赏析由表及里,幽默讽刺5作者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问题。针对这些琐碎的现象,巧妙运用幽默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将一些“不雅”小事用“雅而不高”四个字概括出来,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大众外表之下灵魂深处的低俗。语带嘲讽,褒贬适度,新奇而幽默。说说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公寓楼单元房亦为雅,以大杂院之习在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则不高。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2)餐馆里
9、,刚刚以餐纸遮口剔牙,雅得够味,接着打火点烟,将浊雾喷到众位脸上。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3)看来,肚子里“缺货”,学问做不成,场面上的事情也捉襟见肘。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1)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不文明人的各种丑态。(2)活灵活现地刻画出餐馆里抽烟人的丑态。(3)采用移用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雅而不高”的人缺乏文化底蕴。四、随堂写练6请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写一段话,针砭一下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妙笔生花_答案(示例)我和同学们在公园里义务劳动,想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清除完地面上的垃圾。可是公园的人太多了,刚打扫完一个地方,一转眼的工夫,垃圾便又“重出江湖”,仿佛在嘲笑着我的汗水。终于在忍
10、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对着一个刚把香蕉皮抛出完美弧线的青年大叫。尽管被我吓了一跳,可是他还是蛮有“修养”地笑笑,捡起香蕉皮投入了垃圾桶。休息时我一直在观察行人,有些人也不是天生喜欢抛出完美弧线的,他们先是拿着垃圾东西张望,然后脸色苦恼地看看手中的垃圾,思考着什么,再抬头东张西望,最后把手中的垃圾抛出去有些人则是练篮球的好手,想把手中的垃圾当球投个三分出来,结果一失手,落在他处,可能是嫌脏,也可能是懒得弯腰,不管怎么样,他们就是任垃圾在唱“你是风儿我是沙”我们到底是怎么了?一直在打扫着自己的房子,却忘了地球也是我们的家。选择高雅张风行高雅是相对低俗而言。高雅是高级、高贵、文雅、优雅的集成,低俗是低级
11、、低贱、庸俗、恶俗的凑合。高雅是珠峰揽月,灵谷探幽;低俗是随波逐流,苟且偷生。高雅是十年寒窗,悬梁刺股;低俗是一曝十寒,投机取巧。高雅是一片冰心,淡泊明志;低俗是三心二意,犬马声色。高雅是孝敬父母,提携手足;低俗是唯我独尊,六亲不认。高雅是感恩戴德,涌泉相报;低俗是无师非友,忘恩负义。高雅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低俗是小人趋利,偷鸡摸狗。高雅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低俗是分手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雅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理想中的高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欣赏它,想拥有它。而竞争残酷的社会现实,却让不少人想离开它。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理想的实现需要许多现实的条件。珠峰揽月,要有登上珠峰的经历,
12、还要等到海上生明月。凡夫俗子,即使悬梁刺股可以忍受,那十年寂寞谁能坚持?一片冰心能抵挡几个香车美女?天下为公常使得天下英雄滴泪。生意难做如何取利有方?衣食不丰如何感知礼仪?烦恼不会少。还有忠孝不能两全,名利不能双收,困惑也少不了。所以,就有人学孟子,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有人学鲁迅,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不问目标,只求过程;不问结果,只求充实。其实,许多人起先选择独善其身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实际上已经选择了高雅。前方本来没有路,由于他一直坚持着往前走,走过了春秋,走过了冬夏,竟然走进了桃花源。虽然他不问结果,只求充实,但由于他一直辛
13、勤地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然挖出一个金娃娃。这就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赏析这篇文章运用了形象的语言、对比的手法,将高雅与低俗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告诉人们如何去选择高雅、实现高雅。文章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剔牙(t)破绽(zhn)捉襟见肘(jn)B底蕴(yn) 匮乏(ku) 矫揉造作(jio)C扭捏(ni) 时髦(mo) 相形见绌(zhu)D斑秃(t) 滑稽(j) 雅气四溢(y)答案A解析B项“矫”读jio。C项“绌”读ch。D项“稽”读j。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看来,肚子里“缺货”,学问做不成,场面上的事情也捉襟见
14、肘。B刚刚以餐纸遮口剃牙,雅得够味,接着打火点烟,将浊雾喷到众位脸上。C吴敬梓讥笑那些以饮酒看花、吟诗作赋为能事的娇揉造作之徒曰“雅得太俗”。D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拙。答案A解析B项剃剔。C项娇矫。D项拙绌。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B这些人认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一些进口的饮料,这实在是大错而特错。C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D他画的画,在他们这里很出名,可一拿到大地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答案C解析A项“捉襟见肘”本形容衣服破烂,后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与“不合
15、身”无关。B项“下里巴人”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D项“相形见绌”的“见”字作“显得”讲,故前面的“显得”一词重复了。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上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A BC D答案D解析是总说“雅”与“俗”的特点,是分说“雅”与“俗”的内容。说的是“雅”的扩展,是对的进一步说明
16、,讲“雅”向“俗”靠拢的倾向,说的是“俗”向“雅”靠拢的倾向,是讲“俗”向“雅”靠拢的结果。二、一法一练对比鲜明,妍媸毕现论“雅而不高”一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写法。在论证硬与软“两张皮”、表与里“两张皮”时,每个论据都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描述或说明。运用对比手法,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让排队更文明随着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的攀升,园区内许多场馆都出现自觉排队现象。尽管排队的队伍像长龙,在蛇形的围栏里拐了又拐,但少见争抢,秩序井然。排队,人们不再拥挤争夺,
17、“排”出了秩序文明;排队,人们依次前行,不再争先恐后,“排”出了公平意识。在“粥少僧多”、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场所,排队观看或排队购买,是实践社会公共文明的一种体现。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揖让,不过,这也似乎多限于熟人朋友之间,或“粥多僧少”、无需争夺之时;一旦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不顾身争先。有人据此认为,不排队,不守秩序,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在世博园的队伍中,仍有一些人漠视秩序,践踏公平,在参观中不守秩序,不排队,乱挤乱撞,成为“害群之马”。首先是插队。或从围栏上跨进里面排队的人群,作“跨栏秀”;或从围栏下钻进里面排队的人群,作“钻栏秀”。其次,有碍文明的是“紧贴
18、”。就是在排队中,无间隔地紧贴着前面的人。这种人贴人的状况,往往出自急躁乃至想移到前面的心理,其结果则是既不雅观,又造成人们生理与心理的不适。有人说,这种“贴人战术”令人恐怖。再次,令人厌恶的,是假冒,假冒残疾人,混进绿色通道。人们对此感叹道:“瞧瞧!好好的人,硬是把自己变残了。”文明排队,排队文明,已成为上海世博会这一巨大文明镜子的一块镜片,但愿上面杂有的少量的插队、“紧贴”以及假冒等黑点,能通过世博文明的各种各样“啄木鸟”的辛勤工作,一一加以清除,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公共文明素质,为在后世博时代带出一个更新的文明高度。5结合第段和第段的描述,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答:_答案对比手法
19、。第段叙述参观者主动排队实践了社会的公共文明,表现了作者欣喜自豪之情。第段叙述了排队中的不文明行为,表达了作者的憎恶切齿之情。两段对比映照,观点明确,情感鲜明,彰显主题。6第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运用对比手法,理性地剖析了是否讲究“揖让”的外在因素,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三、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雅与俗莫邪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
20、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
21、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
22、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
23、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7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答:_答案(1)“始倡”(首倡)和“无心”(天真)是雅,“从风”和“有意”(做作)是俗。(2)好文章既不刻意“追雅”,也不刻意“谐俗”。8第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多用事例,妙引古诗,亦庄亦谐。9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答:_答案先由倪云林的故事入题,点明其是“太雅而成俗”,并指出此“雅习”至今依然未绝;进而举例剖析什么是雅与俗,阐明雅者实际上皆俗的道理;最后指出“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四、语言运用10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段话,用例证法具体阐述“雅”与
24、“俗”之间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不少于30个字。“雅”和“俗”不是一成不变的,昨天看去低俗的事物,今天却可能被视为高雅之至;今天看来低俗的东西,也许曾经被认为那么高贵典雅。_。答案(示例)戏曲在早先是下九流的市井娱乐,戏子也是让人瞧不起的职业,后来进了宫廷,成了宫中的消遣,于是成了“雅物”。(或:清代,民间俗乐“徽班”进京,成了宫中宠儿,逐渐成了国戏,雅得几乎成了国粹。)11下面有两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1)有人随地吐痰,别人批评他:“随地吐痰不卫生。”他貌似有理地说:“有痰不吐更不卫生。”答:_(2)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答:_答案(1)(示例一)是的,有痰不吐不卫生,但那只是你个人的卫生,你不能为了个人卫生而影响公共卫生!(示例二)痰,当然应该吐,但不要吐在影响公共卫生的地方!(2)(示例)人家雷锋挤的是时间,钻的是技术;而你挤的是车子,钻的是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