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成长之路一、聊聊关于我的故事我,很普通。个子不高,肤色略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走在街上,是很容易淹没在人群中的。有人说我朴实得像个农民,或者渔人。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农民要对得起土地,渔人要对得住大海。而我,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学生、课堂、数学,就是我耕作的土地,我出航的大海。我很幸运,刚到而立之年,就成了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日子,清点着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默念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涌动着的,是感念,是感恩,是感慨。题记(一)我的童年1969 年,我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一个海边小镇丰利镇。我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虽谈不上什么教育孩
2、子的智慧,但却是异常的勤劳和朴实,这滋养了我幼小的心田。人们常说,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是最自由的,我也毫不例外。我从来没有正式上过幼儿园,小时候,父母忙于田里的农活,我就常常和小伙伴们光着脚来到大海边拾贝壳、放风筝。每当我望着无垠的大海,心中总是充满了无穷的遐想虽然在我的生命里并没有所谓的学前教育,然而正是这样散养式的童年经历造就了我纯朴的本性和自由的性灵。1976 年,我终于挎起军绿色的书包,扛着小板凳,正式开启了我的求学生涯。我读的学校是村小,学校距离我家也就几百米的路程,有时上课铃声响起,我从家中飞奔到学校也常常能赶进教室。我们的老师大多是代课老师,不过他们的教育方式一点都不粗暴,每个老师对
3、学生都很关心和爱护。由于我生性调皮,在学校属于老师既头疼又喜欢的学生。头疼是因为我上課总不守规矩,不是开小差、做小动作,就是看小人书、折纸工;讨喜的是每当老师叫到我回答问题时,我总能答准,而且常常比其他同学答得完整,有时还很有创造性。老师也拿我没有办法。印象最深的一件趣事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我正在下面偷看小人书,看到乐处,竟然笑出了声音。突然,老师叫我,抬头一看,教室门口来了一位三年级同学,说让我到三年级教室去上课。我心想:犯了错误怎么还让我跳级?于是,我把小人书匆匆忙忙往胸前衣服里一塞,就跟着那个同学走进了三年级教室。原来是我们的数学李老师(他既教二年级也教三年级数学)在讲解一道比较难的应
4、用题,大多数同学都不理解,老师急上火了。李老师也教我们数学,便与学生打赌:“这题,二年级的学生都会做!”当时,李老师指着黑板上的那道应用题,问我怎么列式,我看了看题目,很轻松地列了两步算式解决了,顿时全班都惊呆了。李老师赢了,乐呵呵地说道:“你们看,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二年级学生也会做!”边说边得意地拍拍我的肩膀,表扬我是好孩子,拍着拍着我也自豪并激动起来,不知不觉,怀里的小人书就掉了出来,李老师和同学们见了都哈哈大笑起来现在想来,我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比较强,可能得益于我读的小人书多。(二)我的阅读史我们那个时代的农村孩子,由于条件限制,精神食粮都是贫乏的我们乡村方圆 5 公里内连一个像样的
5、书店都没有。1981 年,12 岁的我上了初一,并且寄宿在校,一周才回家一次。这样,课余时间就明显多了。特别是晚上,高中生都去上晚自修了,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宿舍里(学校里初中生不寄宿,我是托人寄住在高中生的宿舍里),闲得无聊,就看起了他们留在床上的一些课外书籍。这期间,我看得最多的是很通俗的“演义”类小说。那段时间,我还有一个心爱的小收音机,晚上常常陪我打发时间。收音机每天都播单田芳、袁阔成等人的评书,也是一些通俗类情节性小说,如封神演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小五义杨家将水浒传西游记等。每天一到“长篇评书时间”,我就准时打开收音机。渐渐地,我感觉听得很不过瘾,特别是当每次听到关键处总是那句
6、“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真是急死人了!于是,我就到镇上的新华书店去,买书读。后来觉得太奢侈了,就宁可走很远的路,到街道小巷里专门出租图书的地方租借图书看。可我往往一借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起来,边走边看,放慢脚步,等走到一半,就已把书中的新鲜东西都看遍了,于是再踅回去重新租借。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如饥似渴地看书,非到入胜处不能罢休!宿舍熄灯后,我就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宿舍里不许点灯,有管理员老师查夜)。就这样,那时我仅有的一些零用钱大多用来租书和买干电池了。那个阶段有两大收获:一是读了一百多册书籍,二是迅速地变成了个近视眼。三年时光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到初中毕业时我才发现尽管我
7、读了不少课外书,但似乎对我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文并没有丝毫帮助。因为我读的都是一些情节类故事,我的兴奋点全都在情节和悬念上,对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从不在意。说来不怕难为情,中考时语文满分 120 分,我才得了 70 多分,估计作文是全军覆没了。好在我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错,除了语文,另外六门学科加起来才扣了 5 分,数学、物理和生物都是满分。1984 年,15 岁的我初中毕业,考进了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开始了猛读书的三年师范生活。南通离我家有将近 100 公里路程,我只是在寒暑假才回家一趟。每个周末,宿舍里同伴都回家了,我只有靠书籍来打发时间。南通师范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图书馆里的藏书非常丰富。我几乎每天都要到图书馆借书、还书,渐渐和图书管理员都混熟了,其中有一个管理员还是我的老乡,向他借书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次别人只能借一本,而我常常能借两本甚至三本。寒暑假回老家,行李包里装的也全是书。这三年的时间,由于没有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当然也没有谁为我指引读书的方向,读书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我开始喜欢上了史书和人物传记,开始读一些世界名著,还读了不少宗教方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