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转型理论与陕西万人民办高校转型的初步分析摘 要:本文尝试运用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建立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理论分析陕西万人民办高校在过去一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指出陕西万人民办高校已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组织转型,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组织特性和特有能力;这些万人民办高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面临的制度环境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要适应这样的变化,这些高校仍然需要进行第二次组织转型,并培养组织相应的特性与能力。关键词: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组织特性;组织能力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7)05-0033-11一、国外关于大学组织转型的研究1.西方大学组织转型的背景以国际的视野看,在最近的
2、一个多世纪内,大学的使命与功能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化:第一次是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机构变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机构,新兴的大学以德国的洪堡大学为代表;第二次是大学演变成为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机构,以美国赠地学院、二战及冷战时期的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等为代表;知识经济出现后,大学使命与功能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大学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被强化,不再是教学科研功能的简单延伸,另一方面大学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对于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伴随着这种转变的是大学开始由原来的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社会制度”变成了为消费者(学生、企业、政府和社会等)提供知识和教育,并因此获得收益与发展机会的
3、“知识产业”,1这一转变正在对习惯于仰赖政府拨款生存与发展的大学带来了空前的冲击。大学由“社会制度”变成“知识产业”,是由来自学生、政府和企业的强有力的需求推动的。从 1950 年代以后,西方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最先从精英化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进而发展到普及化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膨胀,学生生源构成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许多人在大学毕业工作多年后会作为接受继续教育的成年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政府对大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时代,政府有能力确保为了国家的利益(特别是在二战和冷战时期)给予大学大量的投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政府的财政能力受到了严重的
4、挑战,政府不可能像以往资助精英教育那样资助大众化高等教育。大学要发展越来越需要通过自己的服务向社会争取更多的支持。对企业而言,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核心竞争力,企业越来越希望同大学合作开展研究和培训人员;同时,更多的劳动力市场需要受过高度专门化职业训练的大学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希望得到各种专业资格以便毕业后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从大学毕业已工作的人员也需要通过他们的专业生涯进行再训练。于是,劳动力的培训成了大学可以参与的庞大的市场。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的大学进入了调整期。大学要应对新的挑战,组织转型就成为关键。在这个时期,一批大学通过组织变革积极回应挑战而成为创业性大学。2.伯顿克拉克
5、的大学组织转型的五要素理论在进入 1990 年代以后,国外关于创业性大学的研究日益增多,如斯拉齐等人的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与创业性大学(1999)、学术资本主义:市场、国家与高等教育(2004),威廉斯主编的创业性大学(2003)等。在这些著作中,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普通大学何以成为创业性大学的著作当推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社会学家伯顿克拉克于 1998 年出版的专著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伯顿克拉克在这本著作中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了欧洲的一些大学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90 年代如何转变成为创业性大学的问题。他发现这些创业型大学在组织结构上有五个共同的因素,分别是:强有力的驾
6、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整合的创业文化。他认为这五种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才能够保证大学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果敢的行动,为大学的发展寻求到关键资源。而寻求关键的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大学活动范围要扩大,不断发展其外围,大学不断地向外延伸,最终超出大学的边界。大学活动的延伸也为大学获得多元性的发展机会,激活大学最核心的学术地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学术核心地带的发展又为学校的拓展外围的活动提供了支撑。在这些因素的有机联系中,组织理念对于大学的整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整体,在组织转型中并非单独某个因素是最重要
7、的。5伯顿克拉克关于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的五要素理论展示的是一种社会学分析的结构视角,这种分析视角超越了以往管理理论对组织变迁过程中单一因素的过重的考虑,如使命、愿景、领导力等的强调,对解释大学的组织变迁提供了新的角度,这也是伯顿克拉克提出新的分析框架的目的。6伯顿克拉克秉持了组织分析的旧制度主义的核心观点,强调研究组织的特性与组织的能力,把组织特性、组织能力同相应的组织结构联系起来,认为特定的组织特性实际上对应于某种特定的能力,同时他也非常关注组织理念渗透和支配组织活动的重要性。在看待普通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的深层原因上,伯顿克拉克仍然是一个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者,他认为目前大学面临的问题
8、是大学所处的环境对大学的需求与大学的反应能力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大学的创业性活动正是大学适应环境的分化反应的主要方式。二、组织转型理论应用于我国民办高校的现实的可能性在表面上,伯顿克拉克所研究的五所欧洲高校与中国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学校的资金来源与性质不一样。伯顿克拉克所研究的这些高校尽管对政府的资金依赖在减少,但政府的拨款仍然是这些学校重要的资金渠道,而我国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几乎没有得到过政府的拨款。第二,欧洲大学的传统是校长权力较小,政府和教授们的权力较大。中国的情况通常是政府权力和校方权力较大,教授等专业人员的权力较小;在民办高校中则是民办高校创办人(校长)或董
9、事长的权力最大,在我国多数规模较大发展较成功的民办大学中,其发展过程都出现了一个关键的核心领导人。第三,尽管组织的分化是对外部环境复杂化进行适应的主要方式,但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历程看,民办高校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以集权化的管理提升组织作为整体对外部反应的能力为主,而不是强调单位的分化和分权。第四,伯顿克拉克强调大学向创业型组织的转型是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种相互作用是渐进发生的,并不一定是驾驭中心才是第一位的。但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特征,民办高校并不像西方大学那样是一种典型的松散结合的组织,这就有可能使得在发起变革的过程中,强有力的驾驭中心在发起和掌控组织
10、转型的过程中也会起到更大的作用。第五,伯顿克拉克强调大学转型需要激活学术的核心地带,使得学术的应用性发展能够为大学向外扩张提供相应的支撑条件。而对于中国的民办高校来讲,多属于教学型高校,学术研究能力基本上是非常薄弱的,民办高校这一二十年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不断建立和夯实学术核心的过程,而不是相反。尽管有这些不同,但是伯顿克拉克的大学组织转型的五要素模型为理解我国民办高校组织变迁的线索,找寻支撑我国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的关键因素,以及理解这些因素和环节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到政府固定资助,主要是立足于市场求得发展,因此很具有伯顿克拉克所说的“创业型”大
11、学的特点。而且在过去的 20 年间,组织转型的过程在民办高校的确发生了,而且目前我国刚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万人民办高校也面临着组织转型的问题。通常,大学组织的寿命要比企业的寿命长,但从我国民办高校二十多年的发展来看,民办高校的存活率并不是很高。以陕西为例,在 1990 年代初期,西安存在着 100 多所民办高校;但到了现在,这些高校除个别成功地延续下来之外多数已很难找到踪影了。目前陕西的万人民办高校多是1990 年代中期以后创立的后期之秀,而且这些民办高校在组织形态上同前一时期的民办高校有着很大的不同。据统计,陕西民办高校的平均寿命为 9.1 年,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成立的学校今天仍然坚持办学的不足 30%。在这 20 多年中,为什么一些民办学校能够延续下来,为什么一些后起之秀能够后来居上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