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拎、聪、嗓“等10个生字,会写词语“胳膊”。2、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理解“拎着、晃荡、特别、沉甸甸”等词语。并结合生活学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说句子。3、运用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语,填提示语,对比阅读等方法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4、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并能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2.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生字词、书写生字。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3. 教学用具 ppt多媒体课件4. 标签 完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6课,齐读课题,大声地再来读。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初读课文这是三个怎样的儿子
2、?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端起书,大声朗读课文。(生自由读文)2、分组学习字词。(1)出示:拎 指名读,做拎着的动作。 水桶(指导读准字音)拎着什么呢?(动画:拎着水桶)想一想生活中还会拎着什么呢?(2)“甸”单读是四声,在沉甸甸词语中就变调为一声。拓展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3)第三组:聪、嗓指名读,强调平舌音。怎么记住他们?练习用聪明说句子。(4)第四组:荡、膊指名读。出示晃荡 胳膊(看他们跑到了这两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练习读好轻声)“胳膊”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字,还有哪些字也带有月字旁?想一想,月字旁的字都和什么有关系?指导
3、书写“胳膊”反馈,评价。三、学习1-6自然段,认识三个儿子。词语都读好了,让我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你们很会思考,就像大家所说的课文讲了三个不同的儿子,在妈妈眼里,他们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画妈妈说的话。1、练习读好第一个妈妈的话。【课件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妈妈说儿子的时候,想象妈妈此时的心情,她会怎样地说呢?(骄傲、自豪)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总结方法:(生齐读这句话)。刚才,我们边想象妈妈的心情,读好了第一个妈妈的话。2、练习读好第二个
4、和第三个妈妈的话。相信第二个妈妈和第三个妈妈的话,你也能用这种方法读好。自由练读自己先练习读。指名读。理解“特别”再读读前面两位妈妈说的话,前两个儿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联系上下文的确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这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突出的地方,妈妈会怎样说呢?谁来读?3、小组分角色练习。前两个妈妈都为儿子骄傲,另一个妈妈却很平淡。我们四人一个小组,三个同学分别读妈妈的话,另一个同学当小评委,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展示读。过渡:三个妈妈说完自己的儿子,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地走着。老爷爷看到。四、朗读感悟,认识真正的儿子。1、感知水重,体会妈妈辛苦。【出示:一桶水可重啦!水直
5、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疼了,腰也酸了。】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晃荡”“走走停停”“痛了”“酸了”这些重点词语知道了水很重,并练习有感情朗读。2、妈妈拎着水桶都快走不动了,此时妈妈在想些什么?三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的911段。出示图片。练习说话。并引导学生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的句式来介绍。 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个儿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再转,真好看。一个儿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儿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是呀,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到了
6、一个儿子呢?3、练习对比阅读。让我们再沉下心来对比着读读这三句话,看能不能读出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自己对着着练习读。4、揭示真正的儿子。读到这儿,你一定知道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指名说。是呀,聪明有力气会唱歌,都很优秀,可是这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帮助,所以另一个孩子就是这样做的。让我们再来读。一个儿子,翻跟头,真好看,一个儿子唱歌真好听,另一个儿子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真怎么样呢?(出示:真)总结:能帮助妈妈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老爷爷说的那个儿子。孝顺懂事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五、练习说话、巩固词语1、课文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给我们介绍了三个不同的儿子,你能不能也来联系我们的生活,用这
7、样的句式说一说呢比如说:下课了,同学们都到操场上玩,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同位俩互相说一说。换成“一只、一只、另一只”你还会说吗?先自己说一说,指名说 2、巩固词语。 课堂小结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也要像父母关心我们一样时时处处体贴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只有懂得妈妈的需要,懂得爱自己的妈妈,孝敬自己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下面让我们走近另外一篇文章幸福的感觉,再来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儿子吧。 课后习题 按课文内容填空1、水直( ),妈妈( ), ( )都痛了,腰也酸了。从这句话里,我体会到了( )。但力气
8、大的孩子只顾着( ),嗓子好的孩子只顾着( ),只有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孩子却跑到妈妈跟前,( )妈妈手中( )的水桶。2、我想对( )的儿子说( )。3、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是因为在那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儿子知道( ),能主动帮妈妈提水。在老爷爷看来,一个人的( )远比他的( )重要的多。写感想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1、读了三个儿子这篇文章,你想到了
9、什么?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板书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3 三个儿子 聪明能干 孝敬父母 真正的好儿子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