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教版二下语文: 树真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田字格中的7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树的好处,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美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世界的美妙!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点:学会7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朗读感悟,感受美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世界的美妙。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
2、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教学准备:制作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2、学习14自然段,学写四个生字。一、谈话导入。1、你喜欢树吗?为什么?2、我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树,那是因为树真
3、好。板书课题。3、想知道小朋友们是怎样夸奖树的吗?赶紧读课文吧!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2、同桌互读生字。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4、师出示生字卡片,分组开火车读,找出易读错的字,及时纠正,个别读,齐读。5、对容易读错的字师生进行识字游戏。轻重。6、认读生词。生字会认了,同学们会读这些词语吗?出示词语:7、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都读得很好,相信这次读课文,你一定会读得很棒!学生大声读课文。“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
4、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三、整体感知课文。1、课文太美了,老师也想读。(师范读课文)2、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吗?同桌一起试试吧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好?3、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6、“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四、精读课文本13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课文本13段。2、乐乐为什么一直夸“树真好!”(指导学生逐段有感情朗读课文)你同意他的这些想法吗?3、学习了这三段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主积累词语:4、让我们也学着乐乐的样子夸夸这些树吧!(师生齐读13段)五、学写生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2、学生认读生字。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你认为哪个字难写?5、师范写:热。6、学生描写并临写。7、师生评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413段,进一步了解大树的好处,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识记3个生字,指导书写。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学习了13段,相信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喜欢树吗?为什么?二、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树真好,是小鸟美丽的家园,能为我们挡住太阳,减少风沙,使室内的空气清新,树还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呢!学生自由读49段。1、你喜欢读哪一段或哪几段?学生自由读课文。为什么喜欢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