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辽是中国历史上兴起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关于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B.兴起于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C.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国,定都上京D.保留了本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解析:保留了本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的不是辽,而是女真族政权金,因此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余三项表述均正确,可以排除。答案:D2.北宋时期与之并存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A.西夏B.辽C.金D.吐蕃解析:根据“北宋时期与之并存”及对其疆域的描述可知该政权是西夏,因此选A项。答案:A3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其中的“胡”是指()A.契丹 B.辽 C.女真 D.蒙古解析: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攻灭北宋,因此陆游才会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这种感触。答案:C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大都及附近的地区。”文中的“”应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解析:根据材料“行省”“大都”等词汇的描述判定为元朝,结合所学元朝的全国中枢和总领地方行省等职能可得出为中书省。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中书省、门下省,故A项错误;元朝所设的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
3、最高行政机关,同时管辖“大都及附近的地区”,故B项正确;门下省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不属于元朝,在元朝被中书省替代,故C项错误;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关,与材料“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5.元朝统治者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理,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分别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新疆 B.台湾 C.吐蕃 D.东北解析:元朝时期,对于吐蕃(西藏)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前代国祚(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
4、,实可遵行。唐会要封建杂录上材料二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2)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理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2)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3)加强
5、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课堂建构基础巩固1.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A.实行蕃汉分治政策B.保持契丹的民族风俗C.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D.采取民族分化政策解析:根据史料“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可见契丹人和汉人的适用法律不同,体现了蕃汉分治政策,因此A项正确。答案:A2.下面是中国历史年表(部分),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其中与对应的是()A.契丹 B.辽 C.西夏 D.蒙古解析: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因此C项正确。答案:C3.宋辽、宋夏和战的历史
6、作用是()A.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B.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少数民族学到了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为南宋与金的对峙奠定了基础D.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解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并进行分析可知,宋辽、宋夏的和战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这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答案:D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曾制定了一些别具民族特色的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汉人和契丹人共同管理B.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C.仿照唐朝官制而设置的官府D.是中
7、央最高军事管理组织解析:猛安谋克制度是一种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因此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所以B项正确。A项与猛安谋克制不符;C项错在仿照唐朝官制;猛安谋克也不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组织。答案:B5.归纳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是()A.繁荣与开放 B.三国鼎立C.纷争变法 D.政权并立解析: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是其主要的特征。A项指隋唐时期,B项指魏、蜀、吴鼎立,C项纷争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故选D项。答案:D6.元朝的行省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的实行既是为了避免宋朝过分分权所造
8、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为了避免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这说明行省()A.主要着力于政治与军事控制B.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C.彻底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解析:从题干中“既是为了”“也是为了”可以看出行省制的设置是在吸取了以前地方制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产生的,故选B项;元代行省制度对地方管理不仅包括政治与军事控制,还有经济等方面,排除A项;C项“彻底”二字太绝对,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答案:B7.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汉人、南人()A.色目人 B.畏兀儿人 C.西夏人 D.契丹人解析:元朝对不
9、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答案:A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宋史纪事本末卷100材料二(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昉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及金帛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
10、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元史卷146材料三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1)据材料一,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的观点有何不同?(2)据材料二,耶律楚材的主张能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中,耶律楚材向窝阔台表示“南国之臣”皆比自己贤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材料三的观点。解析:第(1)问中双方持不同观点,结合材料信息“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诚
11、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概括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陈时可、赵昉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可以推知和重用“旧人”有关。第(3)问需要注意结合阶级立场回答。第(4)问从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及历史发展趋势分析。答案:(1)“群臣”认为汉人无用而杀之,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而留之;“群臣”主张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耶律楚材认为应保留汉人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2)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来有能力之人。(3)直接原因:促使窝阔台信任和重用“南国之臣”“儒臣”,以增强国力。根本目的:求得元朝统治的巩固和长治久安。(4)蒙古征服中
12、原后,被迫改变原先的游牧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并任用汉人,采用中原先进的统治制度,促进了蒙古等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和民族交融。拓展提高9.“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人与契丹人分享政权B.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C.辽朝实行蕃汉分治D.契丹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解析:材料表明契丹人改变原先落后的生活习俗,向汉人靠拢,这表明其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因此D项正确。A项错在“分享”,B项错在“开始”,C项与题意无关。答案:D10.“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
13、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这说明猛安谋克制度在推动女真族社会转型方面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保障了金政府的财源B.保障了金军的战斗力C.促进了女真族封建化的进程D.促进了女真族势力的壮大解析:从材料中关键信息“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可见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推动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答案:C1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A.汉 B.唐 C.宋 D.元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个王朝兴起于我国北方,而且吞并了西域,征服了西夏、女真等政权,并统一
14、了全国,只能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故选D项。答案:D12.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界的主要原则是犬牙交错: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反映出当政者着力()A.简化行政区划层级 B.保证吏治清正廉洁C.防范地方走向割据 D.加强区域经济联系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行政区划层级,故A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不能保证吏治的清正廉洁,故B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犬牙交错的原则实际上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区域的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C13.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
15、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据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
16、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A14.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目。材料一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材料二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朝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1)材料一所涉及制度导致唐朝中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17、北宋为防止此局面出现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局面,据“节度使”得出节度使导致唐朝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政治、军事、财政方面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提炼概括。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回答。答案:(1)“藩镇割据”。措施: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将地方上的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送至京师。(2)特点:行省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回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