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邢台市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不长,沿线各国对它并不一定了解,甚至还可能会产生误解、曲解。因此, 当前迫切需 要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健康话语,以消除对“一带一路”的各种误解、曲解。那么,什么是健康话语?健康的话语必须有利于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中国的一揽子经济计划,而是一个开放性合作性的经济发展倡议。因此,要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中国所构建的“一带一路”话语应该是沿线各国
2、都能接受的话语,而且不能建立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争夺和利用之上。如果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而“支点”就意味着是被利用的工具,利用者和被利用者显然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国家不仅会反对“一带一路”,甚至还会对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的围堵。健康话语要有利于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误会。“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不是中国一国的话语,应该是沿线国家共同的话语。因此,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当考虑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沿线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非常复杂,仅从中国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很有可能造成一些国家在历史传统上的对抗和文化上的冲突。“一带一路”倡议的
3、话语应建立在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多样习俗的基础上。健康话语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一带一路”的话语不能从中国获利的角度来构建,而要从共同受益的角度来构建。不少人往往会强调中国在沿线各国的投资情况,很少甚至不会谈到沿线各国在中国的投资情况。实际上,在“一带一路”既有合作的项目中,既有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也有中国从其他国家引进的项目。尤其是在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更多的是中国的高科技项目。相反,那些低端产业的合作非常少。然而,我们很少看到这方方面的文章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而看到的大多数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世界舆论。实际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秉
4、承着共赢的原则,而不是充满了竞争性零和博弈的大棋局。只有健康的话语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摘编自胡键“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构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构建话语可能激起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反对。B. 我们在构建话语时脱离沿线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会使沿线国产生对抗和冲突。C. 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不是进行决定胜负的博弈,而是为了实现共贏。D. 低端产业投资对沿线国发展没有益处,因此中国与沿线国低端产业项目的合作较少。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沿线
5、国对“一带一路”可能不了解,甚至误解、曲解为立论前提,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立论目的。B. 文章由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迫切性引出设问,然后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构建健康话语作出了解读。C. 主体三个段落,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健康话语展开论述,说理较透彻,并透露着一种国家责任感。D. 文章阐述了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理论,也指出了沿线各国在构建健康话语方面应尽的责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一揽子经济计划,不是开放性合作性的,只要拒绝推行此类计划,就能很好地处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B. 如想达到促进与沿线国家合作之效,则不能以中国获利为目的,而应本着共
6、同受益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路”战略。C. 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研究文章旨在抨击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掠夺,这会误导舆论,对健康话语不利。D. 只有健康话语才能更好地被沿线国接受,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答案】1. C 2. D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构建话语可能激起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反对”说法错误,混淆必然与或然,原文第二段“一定会”。B项,“会使沿线
7、国产生对抗和冲突”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当考虑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沿线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非常复杂,仅从中国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很有可能造成一些国家在历史传统上的对抗和文化上的冲突。”D项,“低端产业投资对沿线国发展没有益处”说法绝对化,且前后两句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在一带一路既有合作的项目中,既有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也有中国从其他国家引进的项目。尤其是在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更多的是中国的高科技项目。相反,那些低端产业的合作非常少。然而,我们很少看到这方方面的文章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而看到的大
8、多数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世界舆论。实际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秉承着共赢的原则,而不是充满了竞争性零和博弈的大棋局”。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项,“也指出了沿线各国在构建健康话语方面应尽的责任”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9、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只要就”不合逻辑,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中国的一揽子经济计划,而是一个开放性合作性的经济发展倡议。因此,要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B项,原文“不能从中国获利的角度来构建”,而不是“不能以中国获利为目的”,选项偷换概念;此外,是构建“话语”,不是构建“战略”。C项,“大多数文章旨在抨击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资源的掠夺”说法错误,原文意为“大多数文章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故
10、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
11、“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
12、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材料二:日本每日新闻
13、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英国广播公司23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
14、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
15、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
16、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B. 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的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成为必须的可行性方案。C. 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D. 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成本回收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B.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C. 港珠澳
17、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便利。D. 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都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6. 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答案】4. A 5. D 6. 人民日报报道侧重港珠澳大桥以隧道为主的技术创新,突出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度之大。华尔街日报报道侧重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突出大湾区整合的复杂性。光明日报报道侧重大桥建设通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突出其所带来的便利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18、,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A项,“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说法错误。“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分析不正确。由材料二原文可知,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是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英国广播公司虽然列出了这些“争议”,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他们否定修建港珠澳大桥的理由。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
19、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D项,“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都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说法不正确。材料二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中提到的问题是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核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题目所给的每则材料,根据每则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概括。本题,材料一有两段内容,第一段第一句话是总述,“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例
20、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接下来分析修建的要求,指出“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第二段则重点说了铺设隧道过程中的“超级创新”;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在材料二第二段,主要写的是大桥建成后,“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材料三的关键句是第一句话“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生把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
21、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
22、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放鸭莫言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呐?姑娘。”“湖西王庄。”“大伯,你们村有
23、个李老壮吗?”“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当场被巡夜的民兵抓住了。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姑娘提起这事,不由得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
24、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样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不是好货!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
25、姑娘。“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嘎嘎”的唤着,白鸭归了群。“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声音发问。“姓李,名老壮!”“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
26、“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7.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B. 放鸭姑娘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队里鸭子的往事,是因为李苇林
27、向她讲过自己家的故事,姑娘想验证一下李苇林话语的真伪。C. 李老壮对姑娘戳到自己的伤疤非常恼火,从此很反感她。他想到这鸭子是儿子所在的农技站引进的良种,他才先把鸭子赶进自己的鸭群,之后还给了姑娘。D.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一句表现出放鸭姑娘发现眼前的老人是苇林爹后,因自己以前的言行而深感害怕的心理变化。8. 养鸭专业户李老壮有哪些性格特点?9. 小说的题目是“放鸭”,主要情节都发生在青草湖上,如果以“青草湖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案】7. A 8. 勤劳能干。“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爱面子。放鸭姑娘戳到他的伤疤,他
28、就对人家反感,冷落人家。善良无私,乐于助人。遇到别人丢失的鸭子,毫不犹豫替别人收着,又毫不犹豫还给别人。 9. 观点一:以“青草湖的故事”为题不合适。放鸭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通过放鸭连结到一起展开活动。青草湖只是背景。小说主要通过李老壮、姑娘两代人的放鸭生活,揭示了不同时期生活的变化,讴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观点二:以“青草湖的故事”为题合适。青草湖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情节展开的场所。放鸭只是故事情节。放鸭只是两个人的活动,“青草湖的故事”则更明确地揭示出所有人的生活变化,直接表现了改革开放的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李苇林向她讲过自
29、己家的故事,姑娘想验证一下李苇林话语的真伪”无依据。放鸭姑娘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队里鸭子的往事,也许只是好奇,并没有要“验证一下李苇林话语的真伪”,C项,“他想到这鸭子是儿子所在的农技站引进的良种,他才先把鸭子赶进自己的鸭群,之后还给了姑娘”错误。李老壮看到被暴雨冲散的鸭子就决定先赶到自己的鸭群,然后还给主人,并不是因为和儿子有关才这样做的。D项,“表现出放鸭姑娘发现眼前的老人是苇林爹后,因自己以前的言行而深感害怕的心理变化”错误,此处主要表现了放鸭姑娘不知所措,慌忙掩饰的心理。故选A。【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表现李老壮形象特点的情节主要是与姑娘在青草湖放鸭,并替她收
30、容丢失的鸭子。通过情节的展开,插叙交代了李老壮的过去。结合“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分析可知,李老壮勤劳能干;结合“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分析可知,李老壮爱面子;结合“暴雨过后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我把鸭赶过来吧”分析可知,李老壮善良无私,乐于助人。【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标题含义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如果认为以“青草湖的故事”为题合适,可以从故事发生在青草湖,放鸭
31、只是发生在青草湖的故事情节;文章以“青草湖的故事”揭示青草湖及青草湖人们生活的变化,表现了改革开放的主题几个方面阐释。也可以认为“放鸭”为题好,可以从放鸭是故事主要情节,青草湖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形象是通过放鸭这一情节进行塑造的,文章通过不同时代的放鸭,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活,讴歌了改革开放的主题几个方面阐释。注意阐述理由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
32、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
33、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
34、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节选自左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B.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C.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D.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11.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庚辰”,古代干支纪日中的一天。B. “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C. “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比“子”更亲切。D. “右”,也称为车右,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12. 下列对原文有感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杞子利用自己掌管郑国北门钥匙的时机让秦国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希望得到蹇叔的支持,结果事与愿违。秦穆公坚持己见,蹇叔哭送秦师。B. 秦国军队经过周朝国都北门,车上的武士都除去了盔甲,军容不整,并且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王孙满看后认为秦军肯定
36、会吃败仗。C. 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D. 晋国的原轸主张伏击秦师,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晋国攻打他的好机会,与前文中蹇叔所说的“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相呼应。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
37、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3)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4)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解析】【10题详解】本
38、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划线句的大意是: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句中“秦师轻而无礼”的意思是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秦师”作主语,“轻而无礼”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秦师轻而无礼”之后停顿,故排除A、C项。“入险而脱又不能谋”的意思是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又”连词,一般用于句首,所以应在“又”的前面停顿,排除D项。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错误,车右只负责保卫主帅。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
39、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错误,由原文“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可知,(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朝乘”是跳跃着登上战车,而不是“超出乘坐人数”。故选B。【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赋分点:(1)冀:希望。克:取胜。继:后援的军队。其:表商量、希望语气,还是。(2)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共:供给。乏困:缺少的东西。(3)夜:名词作状语,连夜。之:动词,到。具告以事:省略“之”,介宾短语后置,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去:离开。(
40、4)秋毫:一丝一毫的东西。籍:名词作动词,登记。所以:表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
41、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
42、,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
43、(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
44、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狩猎之地,秦国也有狩猎之地,你们回到该国的狩猎之地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
45、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 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怎么能说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呢!”于是发布命令,迅速征调姜戎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副将。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形成穿着黑色孝服的习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岁暮
46、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该诗约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40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用作朝廷的别称。青阳:指春日。14. 下列对这首唐诗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第一句“北阙休上书”的意思是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己见,是诗人的自艾之言,诗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不为世用、对现实失望的忧愤之情。B. 颔联上句“不才明主弃”中的“不才”,既是诗人的自谦,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C. 颈联的“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
47、”“逼”二字,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D. 尾联“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看似写景实是抒情,反衬怨愤的难解。15. 请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答案】14. D 15. 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世态炎凉之苦年华已老之哀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反衬怨愤的难解”手法错误。尾联意思是说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
48、,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概括分析能力。孟浩然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首联,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的自艾之言中倾出。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其志高远,其才如此,何谓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
49、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也正是由于诗人
50、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_。_”。(2)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问题:“_,
51、_。”(3)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_,_”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4)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一个丁香一样的 (4). 结着愁怨的姑娘 (5). 夏虫也为我沉默 (6).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7). 风萧萧兮易水寒 (8).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 沉舟侧畔千帆过 (10). 病树前头万木春
52、【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峥嵘”“稠”“萧”“畔”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 )。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_,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_,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
53、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_的。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_。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B. 虽然信息
54、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C.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D.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浪迹天涯 隐忍不发 无懈可击 亲密无间B. 东奔西走 隐忍不发 十全十美 亲密无间C. 东奔西走 忍辱负重 无懈可击 如胶似漆D. 浪迹天涯 忍辱负重 十全十美 如胶似漆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55、A. 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B. 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C. 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D. 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答案】17. A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
56、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上文是说“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与其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和其相比更进一层的“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这段话中心话题是说“父亲”,CD项的“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排除CD项;而B项逻辑顺序不对,应当是先说“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再进一步说“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排除B项。故选A。【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
57、(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东奔西走:形容四处奔走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到处活动。浪迹天涯:到处流浪,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据语境“去成就事业”,应选“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克制忍耐而不表露出来。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语境中无“屈辱”之意,应选“隐忍不发”。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
58、语境无“严密”之意,应选“十全十美”。亲密无间:关系非常亲近密切,毫无隔阂。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语境强调没有隔阂,应选“亲密无间”。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两句的主语都是“他”,因此“虽”应移到“他”后面。B项,“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句式杂糅,可以删掉“产生”。D项,中途易辙,“子女而言”并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下面却开始说“中国的父
59、亲”的事,或成分残缺,在“子女”前面加“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父亲”后面。故选C。【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
60、象。四、写作(60分)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5年6月27日,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小品木兰从军中,贾玲塑造了一个贪吃、花痴、胆小怕事的花木兰形象。7月7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出公开信,要求节目组道歉。7月18日晚,节目主角贾玲在微博上发文道歉:“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违公众审美习惯的。感谢对我批评教育的热心观众。”之后,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在微博上为贾玲的道歉点赞,称她开了好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1、答案】例文:过而能改,陌上花开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诚哉,斯言。正是虔诚向善者的知错而改,给道德滑坡的时代注入了光彩熠熠的正能量,香了满路,醉了人心。富贵权势可以轰然倒塌,万顷波涛可以填为平陆,雕船画舫可以灰飞烟灭,而知错能改的美德却如厚重的磐石在风雨中岿然不动。那些传承千载的美德,碾过暖寒交替的岁月,绕过朝代更迭的山水,穿越梨花带雨的清梦,从历史星空深处款款而来,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增添缕缕新绿、点点明净、斑斑清澈。是谁在蒹葭河畔放飞了一只写着“过而能改”四个大字的风筝?过而能改,饮一盏岁月留香。古有圣人孔子向七岁孩子项橐道歉并拜其
62、为师,一代明君唐太宗因晚年骄奢而向子民道歉,一代名将靡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齐威王虚怀纳谏改过失。今又有奥运冠军孙杨因酒驾向公众致歉,跨栏健将因违反比赛规则向竞争对手刘翔致歉,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那高贵的一跪,向苦难的犹太人道歉。他们都手持着过而能改的烛火,一路走来,一路闪烁。过而能改,奏一曲美德飞扬。美国南北战争初期,一位团长因为妻子生命垂危,直接向总统恳求准假。林肯不但没有准假,还厉声斥责他一顿,这位团长失望地回旅馆休息。不料,翌日清晨,林肯亲自来到团长这里真诚道歉,并替他向陆军部请了假,还亲自送那位团长到码头。林贤治说:“应当相信,历史终会将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过而能改便
63、是最有分量的美德,所谓名利在它面前都是那么苍白无力。过而能改,书一卷诗情画意。驰誉全球的画家齐白石,晚年在绘画技术的提高方面有所懈怠,他的朋友向他委婉地指出来。齐白石耐心听取批评意见,于是在深夜仍坚持练习,精益求精。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在媒体面前悔恨自己奔波于名利场,一年没有读书,并请记者们不要再打搅他宁静的生活。正是大师们的过而能改的精神,助推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过而能改是岁月的溪,清澈灵动,汩汩绕青山。过而能改是流年路,蜿蜒曲折,悠悠抵天际。【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所给材料涉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1)从贾玲公开道歉的角度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
64、能改,善莫大焉。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够正确对待错误,坦诚地面对错误,切实地改正错误,就会被人理解、尊重。贾玲演绎小品木兰从军之后,认识到恶搞英雄违背公众审美观的错误,公开道歉。贾玲勇于承认自身错误和勇于改正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2)从贾玲表演节目的角度看:作为公众人物要有社会责任意识,传播正能量,不可悖逆主流价值观。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像贾玲这样的知名演艺人员,不可陶醉在大腕明星的光环里,不可有名有钱之后就放松思想修养,只注重追求节目的娱乐性,忽视节目的社会性、思想性。公众人物更应认识到社会责任之重,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弘扬正能量,发扬民族精神。(3)从木兰从军的角度看:应维护中华民族英雄
65、的形象,弘扬正能量,发扬民族精神。花木兰千百年来以其尚武、爱国精神而备受赞誉,女英雄的形象,早已成为不畏强敌、保家卫国、功成身退、不邀名利的典范。弘扬木兰精神,在中华民族努力崛起、实现民族强盛梦想的今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木兰从军小品中恶搞英雄的行为,显然是与时代的节奏不合拍的。(4)从六小龄童的角度看:可以写宽容、大度、友善,激励勇于自我批评。(5)从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出公开信角度看:维护正能量,敢于批评。(6)从材料综合角度看:弘扬文化传统,不能践踏英雄形象,要维护正能量。【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66、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材料中关键句“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违公众审美习惯的”。(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可以从分析贾玲道歉的原因的分析。(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