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 3、情感价值观: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 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归纳研讨分析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文(图片展示)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导入:远古时代,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完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
2、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作为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完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在神话传说中,还有些勇于担当重任的人,如后羿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为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具体感受这种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二、 自主学习(复习)之前我们学习过子路篇,下面请同学为我们介绍什么叫论语,以及完成这篇文章的注音。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3、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 请同学为我们梳理字音(沮、耰、蓧)三、背景介绍 解题: 意思为: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就不会参与变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虽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仍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表现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1、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
4、 桀溺:不屑2、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下面我们重点选讲二四则内容,先来看第二则,由于课下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帮我梳理下文意。文意梳理完之后,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思考: 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 2、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是知津矣:意思是你孔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地四处奔走,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吗?他对孔子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表示嘲讽) 桀溺:不屑(桀溺说子路与其跟随孔子这样常常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和的人,四处奔走,不如跟随像自己一样的出世隐士,还有再加上桀溺耰而不辍的这一动作,显示出他瞧不起
5、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情) 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孔子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是反驳桀溺,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二是因为天下越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这种改变混乱局面的责任。 可见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下面我请五位同学来为我们分角色朗读这则内容,在人物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各自的形象。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四则内容,也请同学先来帮我们梳理文意,我们再一起探讨两个问题。 思考: 1、丈人如何评价孔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可见其对孔子师徒的行为也是不满
6、的。 2、子路是如何评价荷蓧丈人的?(不仕无义) 3、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见其儿子焉),他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但他隐居耕种,说明他废弃了君臣之义。 第四则: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子路所作的总结也就是孔子的观点。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孔子改变无道社会的那一套主张没法推行,他
7、早就知道,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下面这几则内容表现孔子周游列国的艰辛,但孔子为了宣扬他的仁礼思想,改变这无道的社会,一直在不懈坚持着)1、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翻译: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翻译:孔子去到齐国,
8、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上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翻译:孔子于是去到卫国,过了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派大夫公孙余假频繁出入孔子住所。孔子害怕得罪卫灵公,居住了十个月,离开卫国。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翻译:孔子打算前往陈国,经过匡邑,匡人听说来了人,以为是鲁国的阳虎。阳虎曾经残害过匡
9、人,匡人于是就留下孔子,孔子样子长得像阳虎,在匡拘留了五天。孔子派随从子弟到卫国国都做宁武子的家臣,然后得以离开。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翻译:孔子离开曹国前往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想要杀死孔子,拔起那株大树。孔子离开那个地方。弟子说:“可以赶快走了。”孔子说:“上天把德行降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翻译: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 五、最后,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下:作为一位中学生,我们该如
10、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两千多年前,孔子(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据说曾见过七十多位国君,明知自己改变无道社会的那一系列主张没法推行,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希望。李大钊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青年时代的李大钊,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
11、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今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来到湖北荆州市宝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是在救另外一个男孩时并不顺利,危急时刻,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帮忙,另一名少年也获救。
12、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情况危急,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这时,正在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人链”搭起一座生命的桥梁)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刘姝威这样评价他们:他们用19岁的肩膀铸造生命之梯,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庐江二中的一名学子,请大家为母校的未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写一篇小短文。最后有一位同学跟我说她找来一首诗,跟这篇文章主题一
13、致,并想在这里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下,我给她找了段音乐,下面就请我们一起静静聆听。感悟责任责任是一盏明灯 它亮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中 让我们时刻铭记着 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责任是一束鲜花 它开在人生的每个角落 让我们时刻感受到它的芳香与美丽 责任是一曲歌谣 它回荡在生活的不同阶段 让我们时刻欣赏着别样的生活之美 责任是一幅图画 它展示着人生的不同视角 让我们时刻陶醉于它的优雅与深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责任 是活出自我 责任 是分享快乐 责任 是用心沟通 责任 是平淡从容 责任 是重如泰山的嘱托 责任 是言出必行的承诺 责任 是永不磨灭的道德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就该用青春拥抱时
14、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就该用生命点燃未来 我们是翱翔的雄鹰 就该用意志展现风采 我们是寻梦的勇者 就该用勇气战胜失败 责任是一种精神境界 我们只有胸怀强烈的责任感 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 勇敢承担起责任 用青春 用心去撑起一片蓝天 才能书写自己漂亮的人生 【教学反思】 在讨论【体悟探究】里面第一题时, “但似乎那些勇担时代重责的人们总是悲剧性的人物。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 有学生谈到自己的观点观点一:孔子是自己折磨自己,他何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他这样变成一生都没有好好的享受自己的生命;观点二:孔子大可以在鲁国好好的为官,壮大自己的名声。观点三:孔子大可不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在乱世必须用暴力、战争来解决;观点四:国外有些伟人是放弃自己优越的地位而到贫民窟里的,这正是他们的伟大;观点五:如果孔子因为自己一时的困厄而放弃,而不是想说救一时之政治,万世之政治,那么就没有后代的君王对他思想的推广,他的仁政思想也不会在太平时期那么的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