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314KB ,
资源ID:1049895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4989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六安市皖西省示范高中联盟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省示范高中联盟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皖西高中教学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和谐:目标、准则与过程“和谐”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目标,它也是合乎人的本性的。这个概念其实可大可小,大至于天、地、人的和谐,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不同的文明类型之间的和谐,还有社会生活各部分、各领域的和谐,等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可以小到人的生活方式、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就是说,即使是独自一人,也有一个和谐问题。比如你的业余生活和你的职业生活之间的和谐,你的公民身份和私人身份之间的和谐,你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和谐,等等。所以,应该是整个人的生存状态

2、都追求和谐,和谐原则可以应用在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和谐作为原则虽然比较抽象,但是落实在各个具体的领域,它的含义、它的体现是很具体的。比如我们拿个人来讲,我们的需求之间的不同层次要有一种和谐,一方面我要有一种非常紧张的工作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很悠闲、高质量的休闲活动。我们应该有那种消遣性、娱乐性的文化消费,但是同时也应该培养一种冥想的、非一次性的文化欣赏和文化趣味。再比如,地方政府在规划自己地方的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和环境的和谐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和谐问题,都会体现在财政拨款上,难道还不具体? 所以,具体到各个领域里面,和谐是很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因此,和谐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

3、目标,同时它也是一个准则,当然也是一个过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整个世界都承认的,我们也亲身感受得到。但是其中问题也很多,这些问题假如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不和谐” 或者“不够和谐”,比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的所谓“幸福指数”的增长之间的不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增长之间的不和谐。还可以发现其他方面的不和谐,比如说人的各种需求之间的不和谐,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高层次要求之间的不和谐,当然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总之,现在社会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缺乏和谐。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初衷。 缺乏和谐的

4、原因之一是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观念上的不均衡和实践上的不均衡。我们在现代化初期强调的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四化”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包括政治和文化,目标集中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人对自然的征服。这在现代化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一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国家,物质的现代化毕毕竟是最迫切的。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行了,社会文化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现代化滞后所造成的后果会越来越突出,若不解决,最终连经济的现代化也无法搞好。(选自学习时报407期陶东风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有删改)1. 下列对“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和谐”这个概念其实可大可小,实际

5、上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目标。和谐合乎人的本性。B. 独自一人,也有一个和谐问题。和谐体现在你的业余生活和你的职业生活之间,你的公民身份和私人身份之间,你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之间等等。C. 和谐作为原则比较抽象。比如我们拿个人来讲,我们的需求之间的不同层次要有一种和谐,一方面我要有一种非常紧张的工作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很悠闲、高质量的休闲活动。D. 地方政府在规划自己地方的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和环境的和谐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和谐问题,都会具体地体现在财政拨款上。2.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其中问题也很多,也就是说还

6、有较多的“不和谐”或者“不够和谐”。B.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的所谓“幸福指数”的增长之间的不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增长之间的不和谐。C. 现在社会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缺乏和谐。其原因是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观念上的不均衡和实践上的不均衡。D. 在一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国家,物质的现代化毕竟是最迫切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现代化初期,目标只能集中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人对自然的征服。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整个人的生存状态应该都追求和谐,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应该追求和谐,和谐原则可以应用在人

7、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B. 地方政府在处理诸如工业化和环境的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问题的时候,应把和谐 作 为一个准则。C. 解决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高层次要求之间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问题,正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初衷。D.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停留在器物层面就不行了,社会文化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现代化滞后所造成的后果会越来越突出,若不解决,最终也无法搞好经济的现代化。【答案】1. C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

8、“比如”后的举例是为了说明“落实在各个具体的领域,它的含义、它的体现是很具体的”。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中后面两句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对前一句的阐释;C项,原文是其“原因之一”;D项,“只能”太绝对。3.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第三段解决“这些问题”指代本段列举的所有问题,而不仅仅是C项列举的问题。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

9、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事故之后韩少功有个村庄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外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翻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所有人却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他们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村民们

10、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要连车带人抬进村去,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如果不是村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总经理只是不想惹麻烦,但不合人情的躲闪犯了众怒。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舆论全面恶化,使他陷入了是非难辨的泥潭。人们异口同声要求供电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都一齐砸过来。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200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笑脸还不够,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家各赔12万。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我知

11、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但这算什么调解?我私下里已隐隐约约知道肇事的第三者是谁。这就是说,肇事者并没有承担责任,供电公司却在相当程度上代人受过。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但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出。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但事实总归是事实”我支吾着。“事实是:现在三个家庭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儿太”“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也是九牛一毛,更不过是酒楼里少埋几张单,麻将桌上少点几个炮。你还不知道他们?”我无话可说。我以前只知法

12、度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村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切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他们还怀恨供电公司赚得太多,太容易,太霸气,这次切不可放过。这一切算计如果不是颠倒黑白,至少也是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案。但村民们认为此事办得天理昭昭无可置疑。他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胡言乱语,乡村干部也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两面三刀,反正是要逼供电公司掏银子。我不大能接受这种胡来和恶搞,但三个贫困家庭(受害两家加肇事者一家)由此免了灭顶之灾,在没有工伤

13、保险的情况下能继续活命,又不能不说是各种结果中最让人心安的结果。我又能说什么?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有人说:“他们死得好啊!你想想看,一没有吃药,二没有打针,三没有动刀子,什么苦都没有吃,就像一觉睡过去了。这种死法哪里去找?”另一个说:“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呵。老人还由他们养,妻子还由他们养,连娃崽的学费也还是由他们出,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还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我下次一定要给供电公司打工去!上吊也要挑棵大树不是?跳河也要选条大河不是?”东一句,西一句,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选自2015年第9期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

14、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但事实总归是事实中的两个“事实”含义相同,均指事故不可改变的真相,即供电公司不应承担事故责任。B. 乡村干部与村民们心贴心,在处理触电事故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逼供电公司赔钱,使受害两家与肇事者一家免除灭顶之灾。C. 小说开篇即点明事故,对肇事原因和死者情况不作赘述,而是集中笔力写供电公司和乡村干部如何处理,这样既呼应标题,又利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D. “我”在小说中起着故事见证者、讲述人和评论员的作用。通过“我”的视角可以观察、思考法纪人生和民族心理。5. “乡长”是小说中唯一用墨较多的人物形象。你是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的?6. 故事

15、到“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时就已经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四段文字,请谈谈这样写的意图。【答案】4. B 5. “乡长”是一个社会底层的管理者形象,他性格复杂多面。一方面,他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秩序,保全了三个濒临毁灭的家庭;另一方面,他处事圆滑,无视事实和法律,操纵本案,模糊是非。作为地方管理者,他没有坚守原则与法律,与建设真正的法制社会、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 6. 让情节更完整。这四段文字可以看成是故事的尾声,既使故事有个看似圆满的结尾,又呼应了小说的标题,结构上完满严谨。对乡民损公利己自以为“正当、合法”的病态心理挖掘得更深刻,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面

16、临的艰难局面。让主题更深刻。如果说在对“事故”本身的处理中村民们出卖了淳朴是出于某种“无奈”,那么村民们对“事故”结局的羡慕心理则完全是出于灵魂的猥琐;神圣的法律,终为所谓的“乡规民约”甚至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所替代,“真的这样过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畸形心态的无奈和痛心。【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错,村民是自私而愚昧的,乡村干部则是违心而非法的,他们坚持的不是什么原则,而是“法外之法”,是特定情形下的无奈之举;况且

17、,乡干部并没有逼供电公司赔钱,而是见风使舵,两边安抚。.点睛:概括人物形象的解题思路分四步走:(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2)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3)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4)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6. 试题分析:题干问“故事到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时就已经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四段文字,请谈谈这样写的意图”,这是考查情节构思及其作用。作答时考虑从小说的情节、形象、主题等各个方面考虑,最后四段内容主要体现了一些村民对这样结局的满意甚至

18、羡慕的心理,如“这种死法哪里去找”“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呵”“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还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从情节上看,这样写,既呼应了小说的标题,又使故事有个看似圆满的结尾,结构上完满严谨。从形象上看,村民们对“事故”结局的羡慕心理是一种灵魂上的扭曲,表现了村民们身上固有的民族劣根性。从小说的主题上看,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病态心理的无奈和痛心,神圣的法律,终被所谓的“乡规民约”甚至是“心照不宣”所替代,“东一句,西一句,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这种结局村民们是“一派欢喜”,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精神的守望者赵建忠能

19、够为了一部作品及其作者耗费65年心血进行研究并卓有建树,在200多年来的这支红楼“寻梦”之旅中,可以说唯周汝昌一人而已。在先生诞辰百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不禁又想起这住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的一些往事。我有幸同周先生相识,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研究生不久。记得是一个黄昏,我去他位于北京红庙的寓所拜访。一进门就惊呆了: 水泥地面竟没有经过装修,家具非常陈旧,书房陈设也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有些常用的书还摊在餐桌上,面对这一幕,当时我真难以想象: 这就是一位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学者的生活环境! 那次见面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客厅书橱里陈设的刻有“为芹辛苦”字样的瓷

20、盘,因为这也正是周先生毕生为曹雷芹、为红楼梦奋斗的真实写照。周先生对年轻一代的红学新人都予以奖掖扶持。我每次去看望他,都能得到事先为我准备好的签名本。记得我研究生临毕业之际,他还特别郑重地为我的就业问题向有关单位写过推荐信。首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周先生国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未能亲临,但仍然抱病为我题词留念:“薪传日期,俊彦多贤。学积山崇,后来居上。“我把这看做不仅是对我,也是对红楼梦年轻一代研究者的谆谆勉励。周先生周公解梦,独上红楼,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解,晚年还倡导红学委定位于“新国学”。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计划再写部梦

21、悟红楼的书,连“大纲”都列出了。他耗到了“蚕丝尽、蜡泪干”的程度。只有对红楼梦具有宗教般的感情,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周汝昌先生正是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痴速到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心香一瓣祭曹侯”,也算是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真正知音了。周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

22、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周汝昌的红学研究也并不是他一生学术成就的全部,他的兰亭辨伪、诗词赏会、京剧曲艺、英译文赋构成一道道靚丽的文化风景线,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他虽然离去了,但那疲倦的身影永远屹立在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心中,以红楼梦代表的中华文化也必将永远传承下去。(2017年08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相关链接:周汝昌

23、是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他一生著作等身,满载荣誉,但身体却早早地透支,他不到四十岁就失去了听力,不到六十岁的时候,视力已经开始急剧下降,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到了年届八旬之后,已经全盲,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口述完成了著作,直到95岁高龄去世。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7. 下列关于周妆昌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汝昌一著作等身,满载荣誉,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解。B. 周汝昌晚年还计划再写部梦悟红楼的书

24、,连“大纲”都列出了: 他还主张红学要定位于“新国学”,为以后的红学研究指明了方向。C. 周妆昌根据兄长的嘱咐,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咏芹诗。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D. 周汝昌的红学研究、兰亭辨伪、诗词赏会、京剧曲艺、英译文赋构成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A. 周妆昌是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B. 周汝昌算是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真正知音,因为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C. 周汝昌早早地透支了

25、自己的健康,他不到四十岁就失去了听力,年届八旬之后,已经全盲,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口述完成了著作,如果对红楼梦没有宗教般的感情是做不到的。D. 周汝昌把“我”看成他的衣钵传人,一直对我谆谆勉励、奖掖扶持,譬如为我推荐工作,抱病为我题词留念。E.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9. 回顾周汝昌守望红楼精神的一生,你读了周老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分析。【答案】7. B 8. CE 9. 学问广博、执着痴迷。周汝昌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

26、楼梦的作者祝寿;晚年身体状况很糟糕,他依然为研究红楼梦笔耕不辍。治学严谨、认真细致。作查证,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善于继承、努力创新。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成果,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解,晚年还倡导红学要定位于“新国学”。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周汝昌蛰居小楼,陈设简陋,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奖掖后进、薪火相传。他积极推荐学生,谆谆勉励年轻一代研究者。(答对四点即可)【解析】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关于周妆昌所取得的成

27、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只是周汝昌的“倡导”,“为以后的红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无中生有。8.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相关链接“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B项,强加因果;D项,“把我看成他的衣钵传人”错,文中没有体现。点睛:信息筛选概括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

28、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道,徒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款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汉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

29、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顾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茅子受读而题之日: 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升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日“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

30、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蕢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襄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节选自四库全书。 注:馘(gu) :割下的左耳。古代战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记功。阃(kn) 寄:戍边将领。裒(pu) :收集、聚集。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

31、/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B.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C.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D.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11. 下列对文中

32、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锦衣经历:锦衣卫经历官。经历,官名,掌文案,正八品。B. 什: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 以十篇诗编为一卷,叫做“什”。后代用以泛指诗篇或文卷。C. 荐绅:又作搢绅、缙绅。原意思是插笏于带,旧时宦官的装束,专用为宦官的代称。D. 采风: 古代统治者派人到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考察民情的一种举措。12.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简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B. 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

33、百姓以冒功的种种现象,从而揭示出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C. 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D. 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而沈君的老朋友

34、俞先生,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2)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心惊胆战,使边塞战士跃马奋进,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沈君原来就因为敢于直谏出名,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有许多讽刺的话。沈君的诗文逐渐传播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陷害他,这样沈君的大祸就酿成了。沈君被害死以后,当年身居边疆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犯罪撤职。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而”“所”“矣”“者”。

35、本句中还可根据一些名词做出判断,如“诗歌文章”“上下”“君”等。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宦官”改为“官宦”即可。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A项,“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应为“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

36、点:“故人”,老朋友;“裒辑”,收集编辑;“刻”,刊刻;“传”,流传。第二句得分点:“寒”,使心惊胆战;“跃”,使跃马奋进;“忾”,同仇敌忾;“固”,肯定、一定。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沈青霞先生,以锦衣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

37、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疆去。在那时,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心情沉重地携带着妻子儿女,离家迁到塞上。恰好碰上来自北方的敌人多次入侵,可是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人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都做不到。甚至等到敌人退走以后,他们却去割下那些从中原地区来的在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和在郊野行走的百姓的耳朵去邀功请赏。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既对上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又对下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常常为此流泪叹息。于是就把他忧郁的事抒发在诗歌文

38、章之中,来宣泄胸中的苦闷,这就是文集中所著录的这些作品了。沈君原来就因为敢于直谏出名,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有许多讽刺的话。沈君的诗文逐渐传播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陷害他,这样沈君的大祸就酿成了。沈君被害死以后,当年身居边疆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犯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先生,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到巷伯篇的讥刺谗

39、人的以下各篇,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难道它们都符合古时平和中正的声音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立即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敬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又没有超出礼义的范围”,“说话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可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近乎发泄怨恨;伍子胥的进谏,近乎进行威胁;贾谊的陈政事疏,疑似陈述愤激;嵇康的诗歌,似乎在抒发愤慨;刘蒉的对策,似乎显得太刚直。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辑它们,恐怕也未必没有可以收录的。沈君虽然已经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谈起

40、他来,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流泪的。唉!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心惊胆战,使边塞战士跃马奋进,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将来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这在这里。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写文章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用来评论沈君大节的方面,所以我就不去论述了。嘉靖癸亥初春十五日归安茅坤拜手序。(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大热五首(其一)宋戴复古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注

41、:戴复古(16717-?)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院。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 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本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前代诗人不乏其例,但将它们和理趣结合,则是戴复古此诗的特点。B. 开头两句,把天地比作一座炽热的大窑,把暑热炎蒸比作阳光下的炭火在猛烈燃烧。C. 开头两句,比喻形象、贴切,暗用典故。庄子) 中有“今以天地为大炉”的说法,贾谊鹏鸟赋“天地为炉兮

42、,造化为工: 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更直接为戴诗所本。D. “烹“字生动地展现出暑热犹如炭火的烹烧,给人以炎威灼人之感,诗人用字精当。E. 七八两句写六月农民水田劳动的辛苦,虽然是寻常话,却非有实际体会不能道,与唐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媲美,都是本色的语言,而戴诗却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15. 按开头两句所写的情况,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三四两句突转新意,从大处高处者着眼,把“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答案】14. BE 15. 三四两句“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此”,指天地这座大窑,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承第一联突然转折,突出强调了“炎热”之功:

43、陶镕万物,使之成长。五六两句“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进一步发挥“万物此陶镕”这一主旨。暑热,正是庄稼生长结实的重要条件,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成熟的谷物。七八两句“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因“百谷秋”而联想到农夫六月水田劳动的辛苦,转出另一层新意,炎炎夏日,农夫辛苦地除草、耕田,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怨炎热”。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同情。【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阳炭”是炽热的炭火。E项“而戴诗却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分析不当,戴诗不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

44、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主要分析诗人是如何“从大处高处者着眼,把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作答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一二句“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诗人把人在高温环境比做熊熊燃烧的陶瓷砖瓦窑,把大热天之热,比做人在窑中被烧烤、蒸煮。三四句本应紧承一二句,说人在这种环境里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却突转新意,“万

45、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是说“炎热”能陶镕万物,使之成长,人们何必“怨炎热”?五六句“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意思是你看秋天的硕果,也是在炎热的夏天孕育的,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万物此陶镕”的道理。七八句“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描写了田地里水沸如汤,但农夫却要辛苦地除草、耘田的场景,表现了农夫六月水田劳动的辛苦。所以诗人在结尾两句说“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我们安坐大厦之下,有什么理由埋怨炎热呢,表达出诗人深切的人文关怀。(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其中体现教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_,_,_。(2)辛弃疾的破阵子为

46、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两个对仗工整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是:_,_。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展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答案】 (1). 惑而不从师 (2). 其为惑也 (3). 终不解矣 (4). 八百里分麾下炙 (5). 五十弦翻塞外声【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惑”“麾”“炙”“塞”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47、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在一些西方消费者的观念里,“中国制造”仍意味着质量低劣。但美国的

48、一些媒体近日推出,“中国制造“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产业已变得高度专业化。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时代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反,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近来,新版“阿法狗”横扫当今棋坛顶尖棋手。但凭借围棋比赛就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显然失之偏颇,而断言人工智能将要威胁、取代甚至控制人类,同样为时过早。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花自飘零水自流,淡淡青丝不言愁。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他独到的思维方式和运行轨迹。有人热衷于

49、独占鳌头,一枝独秀;亦有人倾心隐于花丛,如坐春风。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本句“中国制造”与过去相比,(多用于否定式)使用正确。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是贬义词,此处使用不恰当,与“紧跟时代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语境不合。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此句将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比作清规戒律,感情色彩不符,此处使用不恰当。失之偏颇:在公正与不公正方面有失误,即不公

50、正。本句意思是说但凭借围棋比赛就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这是不公正的,使用正确。戮力同心:齐心合力,团结一致。符合“只要上下一致”语境,使用正确。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此处“隐于花丛”语境不合。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

51、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们只要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B. 日前,印度研究卫星地图的专家卫纳夜格通过阅读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卫星图像,揭示了中国强大的核潜艇生产。C.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通过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在星系和宇宙的测度上可能是有瑕疵的。D. 合六区域快线是带动合六发展轴沿线的产业发展,提高合肥与六安的产业联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

52、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和“1小时生活圈”的必要保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关联词“只要”应放在主语“我们”前;B项,成分残缺,应在“生产”后添加“潜力”,与前面“揭示”相搭配;D项,搭配不当,“提高”应改为“增强”。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获悉贵公司明天开业,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告知。B. 拙作皋城名人汇编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C. 家慈大人今年高寿? 身体是否安康? 久在他乡

53、甚为牵挂,适逢明日回乡,我一定登门看望。D. 明天小女周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拨冗”,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B项,“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雅正”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套语)。“赐教”,敬辞,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三个词语使用都正确。C项,“家慈”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应改为“令堂”。D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54、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1月6 日,首届“JDD-2017京东金融全球数据探索者大会”在北京拉开大幕,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做了主题发言。_,他说他从来不认为人类技术的进步会导致人类的灭亡,从来不认为人工智能有一天会真的把人类干掉。人工智能再先进,机器人学习能力再强,_。技术的创新不会和人类的文明走向对立,_。【答案】 (1). 他表达了对新技术乐观的态度 (2). 也取代不了人 (3). 只会让人类走向更高级的文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内容是刘强东对主题发

55、言内容的总述,对后面内容起总领作用,根据后面内容推断,应为“他表达了对新技术乐观的态度”的相关内容。紧承前面内容,与“从来不认为人工智能有一天会真的把人类干掉”内容一致。内容要符合整段内容语境,紧承前一句“技术的创新不会和人类的文明走向对立”,那么“只会让人类走向更高级的文明”。21. 人们在写文章和讲话中,往往喜欢用典故来强化表达力,增强说理效果。实践证明,典用得好,形象恰当,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和人文素养。习主席的讲话中,随处可见他用典之巧、用典之活的例子,这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国领袖的博学、睿智、包容、亲和的人格魅力。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来到了北京大学,与学生们亲切交谈。下面是他在

56、交谈时所用的典故,请参照示例,说说另外两处用典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要求句式一致。示例: 关于人生奋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勉励年轻人要勤于省身,不断创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关于学识才能,“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关于道德修养:“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答案】勉励年轻人用厚实的学识来引导,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勉励年轻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体魄、智力方能用得其所。【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典故的理解能力。要求“参照示例,说说另外两处用典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要求句式一致”。示例:关于人生奋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勉励年轻人要勤于省身,不断创新,为实现

57、理想而努力奋斗。由此分析“关于学识才能,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抓住“关于学识才能”语境,“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意思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那么,习主席运用这个典故是想勉励年轻人用厚实的学识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分析“关于道德修养: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同样抓住“关于道德修养”语境,理解“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是没有道德,即使你身强体壮,绝顶聪明,你也只会助纣为虐,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其实就是有才无德对社会危害大。那么,习主席运用这个典故是想勉励年轻人要加强自

58、身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其体魄、智力方能用得其所。四、写作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团队精神的魅力“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由此可见,团队精神是多么重要啊!团队精神就像一座房子的支柱,而成员则是房子里的每块砖,一旦失去了支柱,房子倒塌了,那么再好的砖块又有什么用呢?在红军长征途中,红军们面临着重重考验:一望无际的泥泞草地、高大的雪山、波涛汹涌的金沙江但在红军们眼里却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倘若红军们没有团队协作精神,那

59、些伤残病弱的士兵怎么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他人的一线生机呢?倘若红军们没有团队协作精神,那么他们如何走过那漫漫征途,把重重困难征服在脚下呢?众志成城,团队精神使红军们的心凝聚在一起,共同征服漫漫征途,最后“三军过后尽开颜”。回想汶川大地震,许多房屋顷刻间倒塌,埋在房屋下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救援人员立刻赶往灾区,有的救人,有的做饭,有的搭帐篷,有的修路巨大灾难面前唯有团队精神才足以征服。救援人员分工合作,倾尽全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灾难考验着救援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最终灾区人民得以解救。独木不成林,唯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应对这巨大灾难,而救援人员正是有这种团队精神的支撑,才能尽最大努力克服重重困

60、难,完成艰巨的救援工作。无论是长征还是救灾都需要团队精神,而我们生活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亦是如此。只有学生们认真完成清洁工作,学校才能维持崭新面貌;只有学生们团结互助,齐心协力,才能维持校园的安定;只有学生们坚守团队精神,班集体内部才能各司其职,高效运转。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精神能使一个班集体变得强大,屡战不败,更能让学校的治理有条不紊。一旦失去团队精神的支撑,那么这个集体则是一盘散沙。六国投降臣服于秦国,不是六国弱小,而是缺乏团队精神;一棵风雨中的树会倒下,不是它不够茁壮,而是没有树林这个集体的呵护。“独木不成舟”,如果一个集体缺乏团队精神,那么这个集体便有如风雨中的危房了。坚守团队精神,领略团

61、队精神的魅力,并在集体中完善自我,奋发图强,让梦想之鸽飞得更高,让集体在风雨中依然前进!【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漫画材料作文,漫画的内容是一只手,每个手指的作用各不相同,都各有其优势,其实也暗示了各自的缺点。如大拇指“我刚强有力”,食指“抓东西数我最灵巧”,中指“我啊最长的”,无名指“天生我才必有用,缺了我,就是残疾”,小指“我善于掏耳朵”。这幅漫画是想告诉人们,每个人的智力、体力以及各种能力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优秀,也许你在某个方面略胜一筹,但其他方面却会别人领先,我们应该为他们喝彩。从辩证的角度可谈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的角度,可谈自信和包容等等

62、;从对待别人的角度可谈要有团队意识、团结协作等等。点睛:漫画作文的审题方法一般有:(1)看漫画的标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漫画的标题就是漫画的眼睛。所以说看漫画,标题是我们理解漫画寓意的一个窗口。(2)看画面细节。漫画属造型艺术,又属喜剧艺术,主要通过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或时事。由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漫画作文要仔细观察漫画中的人、物、景、情,把握其性质,抓住画面所包含的褒贬对象,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3)看漫画的艺术手法。漫画是用线条、色彩来表情达意的,它的表现手法有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而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夸张变形就是改变人或物正常的比例关系,有意识地让其夸大或缩小,拉长或缩短,通过大与小,方与圆,曲与直,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表现出的形象鲜明、典型,表达的意旨更明确,更深刻。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