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956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卷时,考生必须用2B铅笔涂黑选择题答案,用0.5mm黑色水笔答非选择题。3.所有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位置范围内,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

2、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 春秋记事秉笔直书C. 王位继承制度混乱D. 外戚干政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分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外孙不能成为为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材料说“莒人灭鄫”,实质上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A正确;春秋显然是按照正史角度阐述,B错误;此时王位继承并不混乱,C错误;此时并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事情,D错误。【详解】2.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A.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 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

3、动荡C.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D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3. 军机处的印信收藏在皇宫,用时由军机处的副职章京亲到内奏事太监处“请印”,用完即刻送回。这最能说明A. 军机处处在皇权严格控制下B. 司礼监的太监把持朝廷大权C. 军机章京对军机大臣形成制约D. 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

4、相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军机处印信使用的严格程序可以看出,军机处处在皇权的严格控制下,皇帝通过军机处将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故答案为A项。内奏事太监保管印信,不能使用印信,不能反映其把持朝廷大权,排除B项;军机章京“请印”,不能说明对军机大臣形成制约,排除C项;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拟写皇帝诏书,上传下达,不同于宰相,排除D项。【点睛】雍正帝是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

5、到巩固。4.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在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这表明雅典A. 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B. 理性主义深入人心C. 城邦利益居于首位D. 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来看,雅典城邦的这一决定反映出直接民主制下受决策者情感因素影响比较大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雅典民主与理性无关,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

6、旨,排除;雅典城邦的惩罚措施是针对外邦人,并非本邦公民,排除D项。5. 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 三权分立B. 君主立宪C. 人民主权D. 法律至上【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又是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是由平民大众组成,代表人民,而它同时又是权威机关,又是法庭可知,人民享有极大主权,C项符合题意;三权分立是美国最早实行,建立起联邦制政府;由题干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可知,没有君主,所以不是君主立宪;题干没有体现法律至上的观点。由此分析AB

7、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6.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中英战争B. 鸦片战争C. 通商战争D. 夷匪犯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考点定位】近代列强侵华战争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史学常识与方法历史认识立场与标准的多元化。7.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

8、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票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A. 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 洋务派控制了国家金融体系D. 清政府利用商人打压外国资本【答案】B【解析】【详解】1862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政府财政紧张,因此清政府利用民间资本解决饷银调度问题,B正确;清政府运用民间票号的资金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不能说明其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排除A;洋务派强调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是控制国家金融,排除C;1862年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阶级矛盾,清政府打压外国资本的说法不正确,排除D。8.

9、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各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A. 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B. 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C.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 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后,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国家政权的性质没有改变;C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是

10、被北洋军阀的统治所破坏,不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革命目标是一致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 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亊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理解正确的是A. 认为西安事变是曰本间谍所为B. 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C. 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D. 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是日本阴谋所制造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认为日本企图通过制造西安事变引发中

11、国内战,故苏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故D项正确;“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是苏联的主观判断,不是政策立场,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苏联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故C项错误。故选D。10. 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强烈排满色彩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 明显的限袁倾向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答案】C【解析】【详解】临时约法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华民国临

12、时约法中忽略了各机构之间职能权限,将限制袁世凯作为立宪初衷,这严重违背了宪政本意,C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强烈的排满色彩,排除A;缺乏明确的反帝色彩和“因人设法”不符,排除B;D描述的是临时约法的作用而非局限性,与题干中的“因人设法”无关,排除D 。11. 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证实,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下列关于“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B. “八年抗战”的说法

13、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C.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肯定了前六年局部抗战并否定了“八年抗战”D. “十四年抗战”是包含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十四年抗战”的说法肯定了前六年局部抗战,但不是对 “八年抗战”的否定,而是强调中国的抗战是从1931年开始的十四个抗战,故C项表述错误,答案为C项;ABD三项的说法都是对“十四年抗战”说法的正确理解,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合。12.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法国巴黎公社的经验与俄国二月革命的教训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两者的共同启示是A. 工人阶级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B. 应采取较

14、为严厉的新闻政策C. 无产阶级可以发动资产阶级D. 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和二月革命的最主要教训就是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D正确;A错误,巴黎公社中没有工农联合的部分;B错误,巴黎公社没有采取严厉的新闻政策,结果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C错误,这不是两者留下来的经验教训。故选D。13. 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名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A.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B.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 民族文化双向交流D

15、.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所述,中国不能采用美国的联邦制度,这样会在各民族间增加民族纠纷,同时汉族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是在强调中国之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需要,A项正确;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材料未反映,B项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反映,排除;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材料信息未反映,排除。故选A。14. 下图为1948年、1962年美国与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所占份额,该表格说明了A.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 美国对欧贸易逆差C

16、.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D. 西欧经济快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西欧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实力上升,D正确;A表述错误,当时是两极格局;B表格没有体现;C表述有误,该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渐瓦解。故选D项。15. 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A. 得到了美苏两国的支持B. 冲击着美苏霸权主义C. 加剧了美苏间的斗争D.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

17、动的天然盟友”并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的主旨和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6. 读下图,以下符合此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 生产关系开始调整B. 土地私有制开始瓦解C. 官僚政治已经形成D. 郡县制在全国实行【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图片中的“晋”“周”“宋”“吴”“齐”等国家名称以及字体大小的强调可以判断这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

18、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开始调整,A正确;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刚刚开始确立,排除B;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标志官僚政治的形成,排除C;D是秦统一后的举措,排除。17. 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面去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最主要的原因是A. 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B. 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C. 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D. 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封交通四通八达,尤其可以通过多条水路连接

19、几大水系,此时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拥有巨大人口的首都不得不靠近经济发达区域,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长安洛阳地形较为险峻,开封在辽阔的平原上无险可守,需要大量军队驻扎以保安全,因此宋太祖有“冗兵”一说,故A项错误;关中是否收入锐减无法判断,排除B项;周汉的历史经验不可照搬,但对后世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故D项错误;18. 1953年,河南安阳股墟附近发掘的165座平民墓中,83座有殉贝。从有些贝的放置位置看,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这说明当时A. 用贝殉葬是平民特有的社会现象B. 平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C. 贝作为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D.

20、 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可知,墓葬中的殉贝具有货币的价值,是财富的象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只有83座墓葬有殉贝,不能称其为平民特有,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墓葬中国的殉贝而非平民的社会地位,故B项排除;从材料“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中可以看出,殉贝不是装饰品,材料没有涉及到到人们审美价值观的变化,故D项排除。【点睛】“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是关键信息。19. 据唐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

21、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可知当时A. 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地点限制B. 草市设施齐全C. 市的时间限制逐渐被打破D. 早市商业繁荣【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夜雨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说明打破了对市的时间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空间信息,故A项错误;草市是民间集市,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早市不符合“夜雨千灯照碧云”,故D项错误。20. 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据此可知,清代A. 社会奢靡风气盛行B.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 政府坚持抑商政策D.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因“拖欠工钱”“相

22、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说明雇工人身较为自由,说明清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无法体现“社会奢靡风气盛行”,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没有涉及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无法体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排除D。21. 画像砖盛行于西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是汉代画像砖赶集图,该图反映了当时A. 地主田庄生产状态B. 商业经济恢复发展C. 手工生产分工协作D. 抑商政策逐渐废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商业的发展。仔细观察图片并依据“汉代赶集图

23、”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市镇商业交流的现象,折射出汉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发展的情况,不是农业,排除;C项,图片只反映了汉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看不出手工业的分工协作现象,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后历代皆实行之,并未废弛,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2.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

24、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管理的制度C.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史识的定义可知,关于郡县制的叙述中,A项属于“史识”,故选A;BCD都是对郡县制内容的叙述,属于“史实”,排除。故选A。23.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

25、峙格局B.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不能说改变,A选项排除。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基本矛盾基本消除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70年代中国遭受文革危害,没有强大到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D选项排除。24. 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

26、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0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的曙光乍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做准确,B选项符合题意。推动土改的说法只能体现在经济方面,无法体现政治和文化方面,A选项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同国民党进行斗争,与经济建设无关,CD选项排除。25. 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

27、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A. 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B. 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 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D. 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用“批准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本国的宪法进行修改或补充,甚至是对原有条款的否定。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并不完善,存在缺陷,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并未取消各州的立法权;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美国2/3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这些修正案并未赋予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

28、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是对各州的限制,与联邦政府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共3小题。26题23分,27题12分,28题15分。26.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

29、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

30、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一次,分析形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答案】(1)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评析: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

31、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2)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选答二:20世纪的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不称霸;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

32、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外交,通过一路一带,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可知,朝贡外交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根据材料“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可知,朝贡外交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评析:根据材料“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可知,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外交转型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

33、外交转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根据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外交转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2)可以选择任一时期作答,以选答1949年外交高潮为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外交高潮。建议:开放性试题。从外交转型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外交转型营造和平的外部条件、提升国际地位等角度回答即可。27. 阅读材料,完成

34、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示例一观点:材料观点不正确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商业资本转向购置田产,资金不足。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专制,禁锢

35、了人们思想,使中国人丧失进取精神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条件。示例二观点:材料观点正确。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流动。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手工业生产规模宏大,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发达;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和科技巨著的问世;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充足的货币条件;海外市场的拓展,表明中国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商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工商皆本”新思想产生,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

36、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没能走上发展的道路。【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所属观点进行评判和论证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判断题中所给的观点是否正确,然后作出判断作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由分析,这实际上就是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这一题实际上已经在题干里给出了方向,即肯定观点是正确的,或者是否定题干中的观点,这两种是最方便说明理由的。如果肯定观点是正确的,则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只是技术条件不足;若否定的话,则要结合史实论述其实各方面条件都不足以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

37、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和观点,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2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消防安全是永恒话题。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除沿用唐代消防法规外,还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汁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士训

38、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秋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摘编自庚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火灾增多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消防制度的特点。【答案】(1)原因:宋代商品

39、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居住稠密;“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2)特点:注重预防;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防火技术水平高;措施完备;奖惩分明;成效明显。【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可知,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再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等都是增加发生火灾的概率因素。(2)特点:根据材料“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可见宋代政府注重预防;根据材料“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可见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根据材料“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可见当时防火水平高,措施完备;根据材料“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可见奖惩分明,成效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