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09KB ,
资源ID:1048802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4880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辽宁省锦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辽宁省锦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6小题,每题2分,共52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 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除草、施肥、种植时节和耕种方式的改进,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

2、生产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经济政策、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传统文化的状况,故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要论证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可以利用的材料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C“依军功行田宅” D“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答案为D。A项是土地国有制,B项是西周时期的井田制,C项是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均与题意不符,排除。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机构和特点古代的农业土地私有制3长江流域取

3、代黄河流域,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约是在A两晋时期 B唐宋时期 C两宋之际 D明清之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都南迁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长江流域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故答案为C。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4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花成为经济作物C商品经济的友展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答案】D

4、【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棉花一直都是经济作物,这不能成为材料中棉花地位变化的前提,B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对丝、麻、棉都适用,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判断是否有政府推广,排除A;由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极大地推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D。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手工业棉纺织业5 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落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A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 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C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定 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

5、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开市以“击鼓三百声”为准,同时又以日落前七刻而击鼓三百声而散,可见“市”受时间的限制,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市的发展6 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海禁政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是阻碍对外

6、贸易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项中“杜绝”,太绝对化,排除。B项与农业无关,排除。C项与台湾问题无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7白银资本中指出:“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造成欧洲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事件是A郑和下西洋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开辟 D汽船发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从边缘地位到得到改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时“新航路的开辟”使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

7、西洋沿岸,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时,欧洲处于边缘地位,A项与题意不符。宗教改革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项与此无关,排除。汽船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考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的转移8.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年至1674年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当时,英国发动三次英荷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 B将北美洲和大洋洲纳入世界市场C推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D保护跨越大西洋的黑人奴隶贸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17世纪”这一时间,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大西洋航运的日益繁忙,英国

8、也加入了海外贸易的竞争,因此必然会与“海上马车夫”荷兰发生冲突,故A项符合题意。随着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北美洲已经被纳入世界市场,B项错误;17世纪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目的。考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英荷战争9 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迭址在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答案】D【解析】考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发展10.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主要表现在A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 B大量洋货涌入中国C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9、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主要经济结构是小农经济。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答案为D。A项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出现的,排除。B项是次要表现,排除。C项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出现,排除。考点: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11. 民国初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A米煤业和运输业 B纺织业和面粉业C化工业和橡胶业 D皮革业和卷烟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题干的时间“民国初年”可知选B项。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短暂的春天12.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新现象“新礼服”、“剪发”、“爱

11、国帽”、“废缠足”、“阳历”、“鞠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都与“辛亥革命”有关,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了西方式的生活方式,但未出现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的事件;戊戌变法时期,还未有“阳历”;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但在礼仪方面未涉及,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辛亥革命时期习俗的变迁13.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互联网 B轮船航运业 C电报业 D大众报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交通

12、、通讯工具的进步,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84年,福建的茶叶外销价格做到了与上海同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互联网出现在中国是1994年后,A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轮船航运业不能及时反馈信息,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大众报纸的传递性较慢,D项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迁电报业14. 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农业集体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13、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中强调的是列宁的经济政策,A、C两项都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均排除。题意强调此项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经济政策,一旦战争结束,对经济发展无利,D项符合题意。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5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二次大战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B随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优化政府形象 D暂时缓和社会基本矛

14、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过多的福利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能较好地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实施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和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优化政府形象是福利制度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暂时缓和社会矛盾”表述不准确,故D项错误。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福利16.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A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一味发展重工业C与

15、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赫鲁晓夫“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其改革最终失败,D项符合题意。A项是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之一,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C项与赫鲁晓夫无关,排除。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改革17.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

16、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主化”“私有化”都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苏联解体原因18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B人口急剧

17、膨胀 C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的同时,美国又在中国东南沿海发起攻势;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从1964年开始,国家开始调整工业布局,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故答案选C。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工业布局的调整19.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动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D家

18、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时间为“1982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项出现在1992年,排除。B项出现在1992年之后的中国,排除。C项出现在2001年之后,排除。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生产力发展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化,乡镇政府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D项正确。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 1984年邓小平讲到:“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与此相关的重大决

19、策是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时间为“1984年”,邓小平强调要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沿海开放区不是城市,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出现在1988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出现在1990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对外开放21.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到2000年,城市数量增加到663个,其

20、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城市数量的增加,时间为1978年之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乡镇企业的发展,促使中小城市的增长,B项正确。A项出现在1980年,C项出现在1984年,D项出现在1984年,A、C、D三项都与题意时间不符,均排除。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乡镇企业22.下列哪一国际组织可以为中国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城镇化均衡发展,保障农村生活,扩大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

21、施服务,改革公共部门等事务提供帮助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该组织是针对长期性的援建型项目提供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可以向成员国提供长期性贷款,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A项提供短期贷款,与题意不符。C、D两项是经济组织,不提供贷款援助,都与题意不符考点: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银行23.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

22、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舒曼计划”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国率先”是解题的关键。六国的联合首先是以“舒曼计划”为开端的,而“舒曼计划”的实质是缓和法德之间的矛盾,而法德矛盾又是造成欧洲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选择A项。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欧共体的联合24. 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命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的标志是A

23、罗马条约签订 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C欧盟正式成立 D欧元正式启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到欧盟是从经济合作组织到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联合性的组织的转变,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条约,不是组织,均排除。D项是欧盟纵向发展的表现,是经济领域,与题意不符。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欧盟25. 1994年APEC经济领导人共同宣言提出“不晚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完成我们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目标。执行的时间将考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经

24、济不迟于201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这表明APEC成员国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B反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C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 D通过法律确立长远目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执行的时间将考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这表明APEC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故A项正确; APEC主张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APEC成员之间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故C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并非法律文件,故D项错误。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亚太经

25、合组织26. 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 B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C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不断增加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融入国际经济之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高新科技的推动使信息技术迅猛进步及交通运输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密切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可见高新科技的推动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决定性、根本性因素,故选A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因素,故排除B项;发达国家贸易往来及相互投资、发展中国家经济融入国际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而

26、非原因,排除C、D两项。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原因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48分)27.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 5世纪中叶至1 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 6世纪初叶至1 7世纪中呻),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一一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材料二 它们既揭开了

27、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新因素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并概括该事件在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10分)【答案】(1)因素: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性农业发展

28、,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2)事件:洋务运动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迅速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主要是联系所学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性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29、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迅速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材料“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可知应是洋务运动。联系所学回答“作用”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28.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 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

30、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材料二 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31、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制定了什么发展战略?并说明当时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上有何变化? 并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主要国际因素。 (8分)【答案】(1

32、)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举措:大办工业或大炼钢铁。结果: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造成环境破坏。(2)措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国际因素:20世纪50年代:“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威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发展;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解析】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五计划、大跃进;中国特色的社

33、会主义建设伟大的转折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建设29.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已经决定,我们要站稳脚跟,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直到我们达到预算的平衡为止,以使美国政府的信用坚不可摧。我们已经决定,如果需要,我们应把这样建立起来的坚不可摧的政府全部信用,用来帮助私人机构以保护债权人和我国人民的储蓄。我们已经决定,在联邦储蓄体系范围内做些调整,以使我们的黄金在贸易中发挥经济作用。同时,我们将保持关元在美国每个城市和世界中的可靠价值;我们将扩大信用以抵消由于我国人民贮藏和外国人提款带来的收缩。我们还决定,联邦政府在保持那些贫困的地方

34、社区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我们还将以政府的信贷援助,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摘自胡佛在艾奥瓦州得梅因演说谈大萧条形势(1932年10月4日)材料二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一一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人入侵时一样。一一摘自罗斯福就职演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指出罗斯福为了“应付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简要说明罗斯福新政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答案】(1)简评:胡佛总统面对大危机,仍然坚持资产阶级自由放任主义,主张严格减少政府开支

35、,维护金本位,保持预算平衡。但是,他的反危机措施显然已经不同于撒手不管的典型的自由放任政策,当然也不是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政策,它是一种基本上不脱离自由放任原则,鼓励地方团体积极干预的尝试。虽然他的一些措施在当时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为时已晚,未能明显改变危机恶化的蔓延。(2)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直到我们达到预算的平衡为止”“以使我们的黄金在贸易中发挥经济作用”“联邦政府在保持那些贫困的地方社区问题上要发挥作用”可知胡佛的反危机政策仍坚持自由放任,也有干预,但危机并未得到调整,反而使结果恶化。(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金融业、工业、农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角度分析应对措施即可。第二小问,从措施中可以得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胡佛反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特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