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萧伯纳和小姑娘教学反思“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
2、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课文篇幅虽不太长,但含义较深,要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品味、体会。一、课前要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萧伯纳的生平。二、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你喜欢萧伯纳还是小姑娘”感悟课文,也可以围绕“萧伯纳和小姑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体会课文,还可以围绕“读了萧伯纳和小姑娘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进行感悟。三、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你回去后,可以告诉你妈妈,就说跟你玩儿的是世界上有名的作家萧伯纳。”这句话说明萧伯纳认为自己是世界大文豪,很了不起。“你也可以跟你妈妈讲,跟你玩儿的是苏联小姑
3、娘娜塔莎。”指导学生把小姑娘说话的语气和感情读出来,从中体会小姑娘不迷信名人、不小瞧自己、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名人的可贵的精神。其次,在方法上,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人物的态度,进而感悟其中的含义。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
4、明确的职责。“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5、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萧伯纳和小姑娘反思萧伯纳和小女孩一课,讲的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与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本课以对话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骄傲,要永远谦虚。其中萧伯纳和小女孩的对话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议论萧伯纳是否真的骄傲是本课的难点。此文如果只是初读,不深思的话,老师也会走入误区,无法探究到它的本原性,更不要说这些只有二年不到的学龄的孩子了,他们还没有一定的社交常识,不知道一个世界顶级的大人物是根本不可能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女孩面前去炫耀自己的,它只是通过这件事让学生
6、明白萧伯纳的严于律己。因为他遇事能深刻反省自己,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才会面对成就,不骄傲,至始至终谦虚慎思。因此本课要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进行朗读、演绎、诠释来理解文本的真正内涵。在学习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进行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重点学习萧伯纳和小女孩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分别找出萧伯纳和小女孩的话,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通过三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分角色读一读,说说读后的各自感受,进一步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交流,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萧伯纳很骄傲,很自以为是,自认为很了不起,因为他说他自己是“世界闻名”的萧伯纳。于是,我又追问:“那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
7、的?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学生再回文本,突然领悟,说:“我觉得他很幽默。”“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我是从他把头一扬,幽默地说。感受到的。”我立刻叫他演示一下,他马上把头高高地往上一抬,高声说我见了,打趣他说:“萧伯纳还是很骄傲哦,把头抬得那么高。”孩子的脸上有了一丝的疑惑,于是,我又请了一位学生来演示,仍然没有真正地感受出来。正当学生为难时,我话锋一转,叫学生再去读读第一节中的最后一句话:萧伯纳很高兴,同她玩了很久。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他们玩了很久,可能忘了回家的时间,小女孩的妈妈会着急,会担心,会生气。萧伯纳怕小女孩回家被她妈妈责怪,为了让小女孩高兴,为了替她解围,他才说了那样一句话
8、。然后让学生看着我的表情,听着我的声音,让学生再次感受。这样通过回归文本,演绎文本,肢体诠释文本,让学生真正感悟萧伯纳那幽默的话语的真正用意。此时,学生已通过联系上下文及老师的肢体语言,深刻感受到了萧伯纳说这句话时的亲切、风趣,而说时应面带微笑的,扬头的幅度也是小小的,只要微微地抬一下。再次让学生朗读感受时,已经水到渠成了。然后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聪明伶俐,通过小女孩的误解,从而引出萧伯纳的“为之一震”(楞住了),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就较容易理解萧伯纳因小女孩的误解而产生的深深自责与反思,从而巧妙地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严于律己、知错就改”。最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从他们的身上,你又受到了什么启迪?”从而让学生再次感悟文本,回归到本原。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