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宝镜教学反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
2、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
3、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宝镜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比较浅显,但是篇幅比较长。那么教学中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提高课堂效率呢?我主要采取的是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关键的句子,文中看似矛盾之处,设计读的训练、思的训练和说的训练。 根据本文的主题和难点,我确定的重点段落为和宝镜有密切关系的713小节。教学中我紧紧地抓住这一部分内容设计了语言训练。首先是说和思的训练,教学中我围绕文中看似矛盾之处,利用说话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一会儿坚
4、决不要宝镜,一会儿又迫不及待地想要宝镜呢?为什么“我”拿起宝镜先是轻轻地抚摸一阵,然后又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在练说中,有些学生开始的确存在困难,只能说出只言片语,于是我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再去读、去思、去表达,这样学生们越说越明白,越说越精彩,既理解了文本的难点,又提高了说的水平。在朗读训练中先抓住表示“我”对待宝镜态度的两句话,请学生在自读、互评中读出“我”不同的语气、态度的变化。突破朗读上的难点,然后再组织学生回到整体,分角色练读这一部分。 虽然在教学时,我集中精力围绕重点部分进行语言训练,但是并没有忽视整体。从初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填空,到分角色朗读全文,再到对文中“我”的评价,都是从整体
5、出发设计的。这样使全课的教学仍然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 总之,我觉得在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上,只有善于抓住重点组织教学,才能保证语言训练落到实处,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在教学中还不够缜密,还有点拖沓,总感觉学生不能够领会老师的意图,因此,教师说得还太多了点,这点是我今后要去改进的。沪教版语文二下:宝镜教学反思拿到教案就感觉内容比较多,担心会来不及。果然,瞿老师第一棒拖堂有五分钟多。回家思考在某些教学环节上进行了精简和删除:比如自读课文后讲述老婆婆怎么样?“我”怎么样?了解故事大意感觉说一遍就足够了,因此把瞿老师课上生字学习之后的第二遍回讲删除,用老师的过渡语(“我”
6、两次帮助了老婆婆, 老婆婆要送一点小心意)直接引出老婆婆给的两件宝贝点金盒与宝镜。一 生字学习重趣味进入二年级后,生字的读音已经不再是教学重点,加上这课的生字读音难度不大,通过开火车读就过了。字形教学结合板书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点:婆(右边第一笔是横勾,最后一笔的横要长一点);递(走之底的字是先里面再外面);试(最后两笔是斜勾、点)。本课采用集中识字,生字学习力求增加一点趣味性。第一步观察最后一行(抚摸和递还)的特点,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既和本次教研主题相吻合,也是让学生集中精神认真听讲。备课时观察到有四个提手旁的字都是表示动作,让孩子们动手完成我说你做的游戏,理解意思。同时再让同学找找还有
7、表示动作的词(砸和递还),在下文明白点金盒的作用时边读边做老婆婆的动作,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积累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二 难点理解需铺垫课文中的我起先不要宝镜,后来又把宝镜要来,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个难点。瞿老师给学生看了三幅图知道有了宝镜的孩子会不好好学习,宝镜是害人的。听课感觉一是图片太小,学生看得不清晰,二是看图有负面的影响,所以把这个环节删除了。要还是不要是课文中的一个难点,怎样突破?我思考之后把问题先提出,再结合“我”是怎么做的想原因。学生演示抚摸宝镜时,再现第7、8 小节明白抚摸是因为宝镜的神奇作用,接着摔之前想一想我的心里活动。这时候班级学生的反馈还是很到位的,第一
8、位说到了不能让宝镜去害别人;第二位用了宁可也来说明用宝镜换来的成绩是假的,不能留;第三位用虽然但是再一次说明弄虚作假的成绩要不得。在这样交流之后,“我”最后的要其实是为了不要就一清二楚了。三 说话练习抓每处语文课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课,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是一次训练,都应该给予关注。一开始检查预习时问课文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宝镜中的人物是感觉不完整,纠正宝镜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是,再让第二个同学学着说一说加深印象。寻找两件宝物的作用分别是课文的哪几节?一个学生回答第3节和第7节,再次询问有补充否,另一学生站起来说第4和第8节。我明白他的意思,不过从规范回答来说是有缺陷的,所以帮着他把问题说完整:点金盒的作用是课文第3、4两小节,宝镜的作用是课文第7、8小节。最后老婆婆返回会和“我”有怎样的对话,让同桌先练习。我和班级里一个单个的孩子组成小小组练习,我问他:“你为什么把宝镜砸了呢?”他直接告诉我:“不要弄虚作假的成绩。”我指导他问的是为什么,就应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指名一对同桌练习说话时,发现对话变成了一个回合,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指导可以分开说,老婆婆先问为什么砸?再问不要可以还给我,为什么弄坏?再让这对同桌说一说,对话就变得一来一回清清楚楚了。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