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类型化思考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思考需符合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的规律,要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人的道德培养为根本价值导向。当前,指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研究趋于丰富,为教学方法类型化的思考提供了切实基础。以学生品德结构心理要素的本质变化(知、情、行)作为分类标准,将引导学生道德学习结果呈“一元变化”或“多元变化”作为教学方法类型化的维度,尝试对当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并给予实践教学相应的应用建议。关 键 词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分类;类型化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9)12-00-05随着时代的变化,当
2、前在吸收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和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一线教学涌现出许多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然而其中多为经验上的总结和描述,较少在理论上有所推进,这使得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呈现为一种零散和随意的状态。为帮助本学科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科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和操作要义,本文对已有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进行清理、整合、提炼,理清相关脉络和外延边界,尝试建设一种指向学生道德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类型框架。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已有研究基础整理新课改后近二十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文献发现,新时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生活德育法、反思性教学法、活动类教学法、情境类教学法、榜样教
3、育法、情感体验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自我修养法等。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教学方法:如通过讲故事、唱童谣、阅读绘本、游戏教学、冥思式诵读等多元化手段,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方法的实现途径;还有一些研究借鉴国外道德教育方法,立足本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的设计与运用,如价值澄清法、品德内化框架、关怀教学法等。这些新兴的教学方法基于现实要求做出革新,呈现出独特的实践价值,但其中涉及分类、属性、使用等具体理论与实践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澄清。通过对文献资料整理和分析不难看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具体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特点。诸多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多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研
4、究者努力继承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积极吸收国外优质教学方法的经验,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学适用性和创新性,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冥思式诵读教学法、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关怀教学法等。这些研究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即在某一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其内核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或如何更好地选择运用等。2.教学方法重经验描述轻理论贡献。目前,大多数教学方法是一线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出适用于自身情况的教学方法,偏向个人主观的经验判断和方法的事实描述。由于主观经验总结往往缺乏理论上的升华,因而,重经验描述的教学方法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较难触及学科
5、本质,进而很难形成和发展具有理论素养的新型教学方法。3.教学方法缺少科学、理性的分类标准和依据。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分类总结可能会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迷失方向。从文献资料分析来看,目前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梳理、归类、整合是严重缺失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是类型化研究的必要前提,然而,囿于教学方法实践运用中多出现零散、随意的现象且重经验描述缺理论贡献,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类型化研究被提上日程。那么,如何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有理有据的归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类型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确立分类依据。二、基于品德心理结构“三要素”提出两大维度一般课程教学
6、往往倾向于专注知识的教与学,但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而言,其课程宗旨是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德性”,课堂所学的内容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与学生的思想进行“对话”,进而促进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分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应该是其重要的分类基础。品德结构是将品德要素以一定的方式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集合体。1蔡元培曾指出,“人之成德也,必先有识别善恶之力,是智之作用也”“故智、情、意三者,无一而可偏废也。”2蔡元培认为,知情意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心理有三方面,意志不能离知识与情感而单独进行。凡道德之关系功利者,伴乎知识,恃有科学之作用。而道德
7、之超越功利者,伴乎情感,恃有美術之作用。60 年代初期,潘菽教授认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三种基本因素组成。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林崇德教授的“三子系统说”等也都对“品德”结构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而后,品德结构要素逐渐发展为大家普遍认可的“四要素”知、情、意、行,成为了道德教育研究的主流。因此,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分类标准的主要观测点选定在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上。我们通过品德结构要素的对比研究发现,“知、情、行”始终在整体结构中处于基本要素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取出在道德学习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知、情、行。“知”是对道德价值与
8、知识的认知;“情”是道德情感(如良知、同情、崇尚善等);“行”是道德行为的决策、能力、习惯等。3而品德结构“四要素”之“意”(道德意志),可视为“知、情、行”三者高阶段学习结果的呈现,它不作为具体形式的分类标准依据。“知、情、行”三个要素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总课程目标中均有体现,如“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这两个课程目标内容都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需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道德学习结果最终达到这些课程目标。国
9、内外关于教学方法分类特别是学科教学方法分类的理论方法表明,遵循一个好的分类标准至少应该具备三个重要属性,即类别间的互斥性;分类的确定性;各类别统合的完整性。基于以上研究,我们以学生品德结构心理要素的本质变化(知、情、行)作为分类标准,将教学方法类型化为“一元变化”维度和“多元变化”维度。一元变化维度包含认知变化、情感变化和行为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品德结构要素只发生了一种变化,而是说学生在经历道德教育后其本质变化着重偏向于认知、情感或者行为的某一变化;多元变化维度包含认知变化、情感变化和行为变化,一般而言,至少有两者发生变化,或是三者均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这种类型化的分类不是简单地将小学道德
10、与法治教学方法割裂开来,而是为了使教师依据课程目標的规定,能更清楚地在科学分类基础上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小学德育课教师的专业能力。表 1学生品德结构心理要素“一元变化”一元变化 关键内容 教学方法示例认知变化 提高学生对基本道德是非善恶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理性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思考力,能够对存在于道德现象中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有效辨别。价值澄清法、道德叙事、故事喻理法、民主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谈话法情感变化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情感体验类活动,激活学生的情感状态,在体验中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如同情心、羞耻感等。角色扮演法、陶冶法、感染法
11、、情境教学法行为变化 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锻炼和培养,以期符合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行为训练将外在道德规范不断转化为内在的行动力量,并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行为训练法表 2学生品德结构心理要素“多元变化”多元变化 关键内容 教学方法示例认知变化 认知、情感、行为至少有两者发生变化 关怀教学法、冥思式诵读教学、游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情感变化行为变化综合国内小学德育课程已有的教学方法及近年来涌现的新型教学方法,我们按照“知、情、行”三要素梳理和归纳各种教学方法的类型与其可能带来的学习变化(见表 1 和表 2)。三、“一元变化”和“多元变化”下
12、的具体教学方法举隅良好的分类标准是教学方法类型化的重要前提,有助于科学地建设教学方法体系,也有助于教师准确选择并运用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教学方法类型化的两个维度,我们进而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说明。(一)“一元变化”下的教学方法示例认知变化类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基本道德是非善恶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理性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思考力,使其能够对存在于道德现象中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有效辨别。例如,一元变化中的认知变化所包含的“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它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提问和对话。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最终得到正确答案;而对话
13、法则适用于对个别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谈话技巧,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变化类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情感体验类活动,激活学生的情感状态,使其在体验中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如同情心、羞耻感等。例如,一元变化中“情感变化”所包含的“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得到道德情感熏陶,它是教学环境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小学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置身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中,发动学生的想象和理解能力等,使其道德情感得到陶冶与升华。行为变化类教学方法特别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锻炼和培养,以期符合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行为训练将外在道
14、德规范不断转化为内在的行动力量,并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例如,一元变化中“行为变化”所包含的“行为训练法”,一般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道德实践为例,它包括模拟活动、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等,有利于学生内化品德知识、巩固教学成果。而奖励与惩罚的“奖”包含一般的表扬与赞许,“罚”则包含一般的批评和较为严重的处分。适当的奖励是对学生正确行为积极强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满足。而教师本着教育目的合理正确使用惩罚手段,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并改正其错误的道德行为。(二)“多元变化”下的教学
15、方法示例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涌现出新型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法、关怀教学法、冥思式诵读教学法等,而这些通常都是促进学生品德结构要素发生多项本质变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教学”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或竞赛中掌握教学内容,它倡导课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其设计与开展具有目的性、启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游戏时首先要进行游戏教学主题的梳理,然后对教材文本剖析挖掘其深刻内涵,选择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游戏教学资源并设计好游戏环节与规则,做好课前游戏教学准备工作。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资源、组织方式、设计意图等都需要教师对其进
16、行全面合理的思考规划,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内涵和价值。而游戏教学的具体使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情境、对象、资源等都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4在有趣的游戏教学中,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会有较好地发展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全面培育。“关怀教学”是将关怀理论的思想运用于德育课教学之中,以师生互动为前提,关怀行为为中介,教师在民主型课堂教学中能够兼顾理性与感性,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完善品性并提升自身的关怀能力。其基本模式是明确教学任务、创设关怀氛围、组织教学活动、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关怀评价与总结。学生有了关怀意识后,移情能力会得到提高,学生会内化教学内容,感悟道德意义价值,不仅发展了道德认知,也促进了道德情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影响学生正确道德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