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162.07KB ,
资源ID:1048274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4827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发展趋势探讨.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发展趋势探讨.pdf

1、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发展趋势探讨李潇摘要:当下,人的生活逐渐成为一种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下反映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突出征象,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文化景观。毋庸置疑,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这种发展变化,了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新格局,否则难以真正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丰富涵义。我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发展明显区别于西方国家,我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既受到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演进,针对现阶段国内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论争,即文艺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学;发展趋势日常

2、生活审美化是我国文艺理论史上论争时间最久,参与人数最多的话题。因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在我们身边出现得越来越多,逐渐成为生活的组成元素,其不但客观存在,且影响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德国美学家韦尔施舍认为人类社会正兴起新的美学变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逐渐审美化,生活现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一种美学。(1)可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逐渐全面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对美学、文艺等问题的看法。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中,由一小撮精英长期把握的审美艺术正在向普罗大众开放,那些高高在上的诸如艺术馆、博物館之类的艺术“庙堂”的审美活动开始主动靠拢大众,逐渐被城市广场、商场、花园、社区等日常生活场所的审美

3、活动所取代,这标志着审美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美学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广泛出现在广告、时装、歌曲、影视、饮食等日常文化背景中,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文化活动、商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征象,其不再只是西方国家独有的事物,而是全球、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一场文化变革。基于此,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广泛的论争,逐渐成为阐释当下社会生活的新理论视角,成为文艺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一、“日常生活”和“审美”的关系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体的生活实践,除非死亡,没有人能脱离生活。周宪认为日常生活大致说来分为两种,“一种观念认为日常生活是消

4、极性的,对人性和精神的升华具有局限作用,另一种观念则相反,认为人类最直接、最具体的生存形态正是日常生活,它充满了创造和变化的可能性。”(2)在二十世纪以前,日常生活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日常生活在西方通常作为形而上学的问题被讨论,关注的焦点是日常生活之外的抽象世界,直到二十世纪,日常生活才渐渐受到关注。为什么日常生活会成为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商业活动、审美活动和人们的关系最密切,人们的每一个活动都会有日常生活、审美、消费三种形态的影子,它们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如观赏音乐剧需要买票,其中包含了审美活动、商业活动及其之间的关联。为此,学界展开争论。

5、因此,有必要对日常生活相关的争论作一个梳理,需要从问题入手,进入日常生活范围,再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因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二十世纪才出现,而日常生活早就存在,这就需要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选取多个视角来加以分析,即从文艺学、美学、哲学、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二、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论争作为研究文学的学科,文艺学旨在总结文学的规律,为人们介绍文学知识。文艺学主要可以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大部分。但实际情况是文艺学的研究范畴常常超出文学边界,经常将文化、审美、社会等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也引发了关于文艺学发展趋势

6、以及文艺边界问题的论争。2003 年第 6 期文艺争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生活论话题”,(1)虽未明确给出讨论的话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但实际上确实针对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重点探讨了审美生活化背景下文艺理论的生活论转向问题,尝试找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成因和问题,对其在文艺学研究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肯定,并提出文艺理论生活论转向伴随的文艺学发展与认同问题,启发意义很强;2004 年,首期文艺研究刊发了题为“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认同话语与文艺学学科反思”的文章,深入反思文艺学学科面临的问题,直面日常生活审美化给文艺学学科发展带来的挑战,总结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在文艺学研究中的意义,并提出问题的

7、解决方法,文章梳理了文艺学学科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具有开拓性意义。(2)2004 年第 4 期河北学刊举办了主题为“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的讨论活动,关注文化研究能否拓展文艺学的研究范围,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文化研究的问题。金元浦在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中提到应该在文化和文学的对话中寻找“间性”;童庆炳在文艺学边界应当如何移动中提出文艺学研究的关键在于确定研究独享,即文学事实、文学经验、文学问题,文学边界应该随着三个要素的变化而变化。(3)2004 年第 6 期求是学刊发表了题为“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笔谈)”的一系列文章,其中包括李春青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设,黄卓越从文化研究

8、到文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澄清、张振云谈谈文化研究的适用性问题、王志耕文化研究视域中的比较文学,这几篇文章将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拓展至文化研究层面。同时期文学评论也展开关于“文学理论边界”的讨论,对文艺学研究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讨论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大,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对审美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审美主体的分化成为讨论的焦点。论争中反复提到的以中产阶级作为审美主体的立场及审美趣味的论题在赵勇和陶东风的笔下就非常具有代表性。(4)赵勇认为陶东风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中前后矛盾,陶东风的回应称提倡符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历史批判,而非抽象的审美批判。(5)赵勇随后强调面对不真实的日常生活,知识分子

9、能做的便是祛魅与批判,主张人文精神、道德理想。(6)周宪则基于意识形态将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引导到更深的层次,他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没有差别的普泛化过程,而是带有意识形态斗争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质上是一种当代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其最先起源于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进而转化成为大众共同拥有的特定生活模式。(7)此外,我国学者重新开始关注“审美”定义、内涵以及美的界定等问题。在“大众审美文化”笔谈中,有人强调审美的感官愉悦性,认为审美需具备感官体验到理性认知等不同层次,但是其从根本上无法排除感官层次要求以及寻求“快乐”的冲动。王德胜、鲁枢元围绕审美是感官愉悦还是理性

10、判断进行了论争,引发具有深远印象的“新的美学原则”的争论。鲁枢元对审美与技术相结合并迎合市场提出了质疑,主张构建与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和谐的审美原则,并以此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王德胜对鲁枢元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看法进行了驳论,他认为肯定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代表忽视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生态,并且他认为不应该用感性、理性完全对立的态度去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要承认人追求感官愉悦的正当性,在此基础上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审视。(8)随后鲁枢元又指出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价值取向的质疑,引发文艺学界的热烈讨论。在语境层面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是人类社会进入消费时代,经济全球化,大众媒体兴起,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背

11、景下出现的,文艺学研究如何定义及其面临的问题成为文艺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失语”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2005 年第 2 期学术月刊举办了题为“作为话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其论争”的笔谈活动,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意义进行了评价。朱立元认为在当下中国语境下不适合用法兰克福学派完全批判抵制大众文化的态度,而是要以热情的态度去批评大众通俗文学,并对其进行引导,实现雅俗共赏。(1)刘凯提出文艺学面临失去超越性以及反思批判现实的困境,造成当代文艺学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学和现实的脱离。(2)总而言之,不管是文艺学自身的危机,还是外部带来的挑战都给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提供了更多的理

12、论资源和更广阔的讨论空间。因此,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持续时间很长,参与人数很多,且论争观点针锋相对,同时往往会拓展至文艺学学科的方方面面,有力促进了文艺美学研究的发展。三、文艺学发展趋势(一)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对文艺学学科发展的启示陶东风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出现导致文艺学困境;(3)朱立元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和当代文学疏离,和文艺发展语境脱节。(4)国内文艺学界就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论争展开反思,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资源、思维方式。我国文艺学可以从中获得学科发展的启示。首先,应该更加凸显文艺学学科发展的独立性,优化文艺学知识的生产方式,强化文艺学学科的人文精神。陶东风

13、认为应该用新资源推导出新的观点,文艺学可以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纳入研究范畴,结合西方审美思想以及我国新文化语境下的文艺学发展情况进行疏离,引导公众的审美取向,避免大众对政治冷漠;童庆炳等认为应该基于传统的文艺学理论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基于普罗大众的生活现实分析他们的审美化需求。(5)文艺学必须基于具体的文化背景参考其他学科研究方法、思维方式才能发展得更好。虽然消费主义文化的流行阻碍了文艺学的发展,但也促进了文艺学理论的更新。除此以外,我国文艺学界对文艺学如何影响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学艺术如何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研究,审美特性是文艺学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其次,必须坚持研究文艺学。朱立元,张诚认

14、为相比日常生活审美化,人们日常生活美学贫瘠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他对一些文化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中“后撤”态度进行了批判。(6)朱立元认为虽然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我国文化的全部,但从文化辐射功能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具备一定的合理性,文艺学研究者要秉着求同存异的理念采用多种研究范式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研究。(7)文艺学作为跨学科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优势,但不是机械套用。最后,应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文艺学科的发展需要交流、需要开放,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因此,文艺学界在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不应该盲目排外,而是要积极主动地选择性接收国际上的研究理论,以此为契机和国际文艺学

15、界的研究工作保持同步,强化和国际文艺学界的交流合作。如 2003 年举办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学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 年举办的第十八届国际美学大会对于我国文艺学界影响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可以有效强化国内外文艺研究学者的交流、合作,最终促进我国文艺学学科的发展。文艺创作需要创新、需要持续变革,因此,文艺学也必须不断地寻找更多更新的理论研究入口,从而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如生态文艺学就是文艺学界融合了西方生态保护思想的产物。现阶段,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生态文艺学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生态文艺学的推动下,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将更加顺利,因此,

16、文艺学不仅不排斥生态文艺学发展,还会关注期发展,藉此和国际文艺学研究同步。(8)文艺学学科发展需要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客观的研究态度,国内外文艺学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在我国消费主义文学流行的当下,文艺学始终坚守学科交叉原则,这条也是中国文艺学走向国际必经之路。(二)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给文艺学发展带来的可能性文艺学研究者应该怎么看待文艺学的发展现状,我国文艺学未来将如何发展,在消费主义盛行的语境中,我国文艺学研究者既感到危机又怀抱希望。在文艺学的发展进程中预测其未来趋势,文艺学研究新模式可能会产生于文艺学、其他学科的重叠区域。(1)因此,“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所凸现出来的核心概念,也是

17、文艺学关注的对象,这一观念是我们理解艺术创作、接受审美建构与反思的关键。1.跨学科研究促进文艺学学科创新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论争表达的是我国文艺学、美学在新时期渴望关注现实、介入现实的诉求。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开端源于文艺学、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艺术活动脱节。而文艺学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特性,它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形成的分支,如文艺美学、生态文艺学都是跨学科研究的典型例子,跨学科研究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如文艺美学涉及美学、文艺学、艺术学这三个学科,但是又和这三门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张晶指出文艺美学就是分化、综合的过程,这里的分化是指其在美学、文艺学中各吸取一部分理论形成独立的理论,

18、综合只是文艺美学综合了美学、文艺学,艺术学及其他学科的优点。(2)例如,文艺美学学科不再局限于研究文艺作品中的美,凡是具备审美价值的艺术都是文艺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文艺美学呈现的不单单是文艺应该具备的让人产生感官愉悦的美感和魅力,更关键的是挖掘出深藏在文艺中的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文艺美学最早于 1980 年,由胡经之提出,然后孙绍振提出文艺美学是新的美学原则。虽然在那个时候文艺美学受到很多质疑,但随着时代进步,文艺美学早已被人们所接收,并获得了国内文艺学界的普遍认可。文艺美学借鉴了西方美学中人对美的本质的追寻、人对美的艺术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这是我

19、国文艺学学科发展的创新之处。文艺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使文艺学实现形而上与形而下研究的统一,文艺美学关注人的理性、感性的统一,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类的终极价值。文艺生态学是文艺学、生态学跨学科结合的产物。鲁枢元认为生态包括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人类精神生态受到污染导致其他生态危机,他认为人类社会已迈入“生态时代”,认为人类处于“文艺生态时代”。(3)生态学、文艺学虽然一个自然学科、一个人文学科,但他们之间存在深刻的关联,它们在现象、逻辑、表述方面是相通的。简单来说,“生态文艺学”的关键在于生态批评。生态批评的目的是解决文化层面上的生态问题,是实践性很强的文艺获得,需要结合大量具體文本、文

20、学评论才能例证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提供方向引导。“生态文学”“自然写作”是生态批评的主要研究对象,关注描写生态的文学作品,如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等。鲁枢元指出生态文艺学和生态学类似,都遵循“多元共存”的原则。(4)生态文艺学不与其他文艺批评流派或者文学现象对立,它从新的角度去观察研究文学艺术现象。生态美学的思想不是马克思提出的将自然看作人的对象化,而是参考西方生态批评中的整体生态观点,强调人、自然之间应该和谐共生的审美关系。生态美学关注人的三观,不再仅仅是审美态度研究。曾繁仁是我国生态美学开创性人物,他在生态美学导论中阐述了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文艺美学之间的关系,学科的开放和相互借鉴成就了学科的兴起,各个学科的缺点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得到了效弥补齐。(5)例如,文艺学学科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而是拓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如广受关注的环保、公共事件等生活现实,美学研究不再只针对抽象的审美关系,而是更加关注人的三观的培养;生态学、文艺学融合后产生的生态文艺学则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传播性。他认为文艺学、生态学、美学这三个学科之间互相交叉,相互融通,生态文艺学、文艺美学、生态美学,经过整合形成的生态文艺美学学理意义明显。这样的跨学科发展模式对于文艺学发展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