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福建龙岩模拟)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以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贾思勰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2.(2019广西贺州调研)汉书食货志:“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
2、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答案C“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和产量低;“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3.(2019广东广州模拟)河
3、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答案C我国古代对农业的总结是经验性总结,非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古代农谚是农民对农业实践经验总结而形成的智慧结晶,故B项错误;从河南农谚和江苏农谚可以看出,抓住节气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故C项正确;农谚是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故D项错误。4.(2018广西桂林一模)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
4、之适人。”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答案A“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表明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说明古代举办婚礼不是都在秋收后,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妇女经济地位的信息,C项错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D项错误。5.(2018河南八市高三第一次测评)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颁布并推行全国的田制,如秦汉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上述田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属于()A.国家B
5、.自耕农C.地主D.佃农答案A从材料“中央政府颁布并推行全国的田制,如秦汉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可知材料反映的田制都是中央政府把国家掌握的土地进行某种形式的分配,可见土地归国家所有,A项正确。6.(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A.土地交易频繁B.土地私有制确立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政府不抑土地兼并答案A材料“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说明田主更换比较频繁,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就从法律层面确立土地私有制,故
6、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材料中未体现出政府不抑土地兼并的信息,故D项错误。7.(2018河南八市二测)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推行,隋唐沿袭。从材料信息看,敦煌农户实际授田数远远少于应授田数,这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8.(2016
7、课标)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9.(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隋朝开通了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这实际
8、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大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答案D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说大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并没有体现大运河是交通枢纽,故B项错误;大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C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表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10.(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据文献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
9、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A材料中提到唐代白瓷烧制过程中的某项具体方法,即利用磁石的吸附功能,减少釉水中含有的铁屑,即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在世界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叙述白瓷的烧制过程,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11.(2019广西钦州模拟)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A.商B.周C.秦D.唐答案D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城,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从此两地经
10、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葡萄、苜蓿等作物品种从西域传入中原,因此这面铜镜的制作最早是在唐代,故D项正确。12.(2018广东肇庆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测)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D明初官营手工业并未形成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与小农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C项材料未体现;由材料中“日给柴、米、
11、盐、菜,歇工停给”和“量其劳力,日给钞贯”可知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雇募制,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
12、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
13、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4.(2019湖南许昌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
14、“(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
15、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阐述: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这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示例二论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