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158.50KB ,
资源ID:1047571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4757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信阳高中 2025 届高一上期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 60 分)。1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 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说明 该遗址A呈现旧石器时代典型特征 B反映了良渚文化的基本状况C应属于中原龙山文化代表 D体现了早期国家的发展概貌2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中华龙的起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时代以单一动物 为原形的龙纹;龙山时代以鳄鱼、蛇纹为主体兼取一两种动物特征的龙纹;夏商时

2、期以鳄、蛇为主 体,兼容鱼、虎、鹿、鸟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龙纹的演变折射中华文明的A开放与扩张 B融合与涵育 C统一与兴盛 D神秘与朦胧3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 戚,以蕃屏周”。这一变化体现了A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 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所加强C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 D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发展演变4商王仲丁去世后,商朝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导致王朝衰落。而周朝在王位继承方面却相对 稳定,这主要得益于A禅让制 B礼乐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5晋在春秋时期,政权已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所控制。后来范氏和中行氏、智 氏或被

3、瓜分或被消灭,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韩、赵、魏三家手中。至公元前 377 年, 韩、赵、魏“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这反映了该时期A诸侯势力不断崛起 B社会正在发生转型C分封宗法制度盛行 D诸侯争霸割据一方6公元前 500 年,东部的齐国和燕国,铸造了形状不同的刀币。公元前 355 年,秦国开始使用半两 钱,而南方的楚国使用铜铸布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商品经济居于领先地位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统一C经济文化差异影响货币形态 D社会稳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7“土地私有化的进行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增长,奖励军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推行县制不仅 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掌控,更有利于减少贵

4、族对财政的截留”。该材料探讨的是,商鞅变法A使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B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C满足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D使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8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 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老子、荀子、墨子 B庄子、孟子、邹衍C老子、孔子、韩非子 D孔子、老子、商鞅9秦朝建立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北直达燕齐、向 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10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

5、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 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 1000 余 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秦朝A重视法制建设 B刑法极其严苛 C社会矛盾尖锐 D实行文化专制11剑桥中国史在评说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该制度形成 于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西汉12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 1650 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 (前 129 年) 人口 达到 3600 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 2.5 倍,出现了

6、多年 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 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13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西汉时期世系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诸侯王名刘贤刘志刘建刘遗刘终古刘尚刘横刘交刘永王国领地28 县28 县11 县11 县7 县7 县3 县3 县3 县A分封制逐渐被废除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渐趋强化 D诸侯传承方式改变14汉武帝时除沿用按军功授官、选郎官等旧制外,还建立察举制、征召制、选博士弟子等新的选 官制度,通过这些制度,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人才,出现了“汉之得人

7、,于兹为盛”的局面。这些制 度A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出现 B强化官僚集团对君权的制约C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D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15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 49 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 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A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C不利于铁农具的推广运用 D推动了盐铁市场的活跃发展16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记载:司马迁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 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写成史记。而刘歆在其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则是这样记述:“后坐 举 (举荐

8、) 李陵,陵降匈奴,下迁 (司马迁) 蚕室 (实施宫刑之囚室) 有怨言,下狱死 (司马迁死 于监狱)”据此可知A间接史料是不可采信的 B历史资料须辨析其真伪C历史研究无法还原真相 D官修历史才能成为正史17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新冠肺炎疫 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是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C汜胜之书 D黄帝内经18汉末,王室衰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始终未取汉献帝而代之。曹操薨,汉献帝下诏退 位,禅让皇位于曹丕,后者故作推辞,“三让”后方答应接受,是为魏文帝。得知曹丕即位,刘备亦

9、 自称皇帝,仍用汉的国号。这表明A曹氏父子尊崇汉室 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C曹魏实力强于蜀汉 D正统观念影响深刻19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 (品评官) 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起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20图 2 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并峙形势图,当时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此时 南方的政权图 2A吴国 B东晋 C陈朝 D南宋21两汉时,桑树种植以黄河流域为主。东晋时,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的桑树种植得到推 广,这些地区蚕一年

10、达到四五熟,能进行高等级丝绸的生产。这可用来说明A南方地区的开发 B区域经济的平衡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经济结构的调整22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 史规律。”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以上观点的是A曹丕定都洛阳 B司马炎代魏称帝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孝文帝改革23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 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 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A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C 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

11、叛乱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24隋朝及唐前期,均田制所规定受田数量只是“应受田”。民户原有土地按田令重新登记,其不足 限额部分是否补足,补充多少,会因时因地而定。这反映了均田制A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B具有相对的公平性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D已遭破坏难以推行25“永徽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 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材料反映的制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前期重视家世、道德、才能,后期主要看重家世B唐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C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唐玄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26钱穆国史新论

12、:“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 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 下。”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A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 B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27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 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 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的民族政策A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B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2

13、8表 1 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 年) 官员月俸表 (单位:贯)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第 4 页 共 6 页A外官月俸较之以前增多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 D政府调整行政体制29两税法推行后,陆贽写道:“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釆非 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强调两税法A改变了征税标准 B扩大了收税对象C保证了财政收入 D加重了百姓负担30三国曹魏时期,尚书台从宫内迁至外朝,成为正规性名副其实的最高政府机构。魏晋又设中书 省,掌机要、政令,因权大,故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牵制之。迨至隋唐,正式形成最高政府机关三 省分权制。

14、三省分权制形成的实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专制皇权 D不断扩大相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3 小题,共计 40 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材料一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 争权,盖为战国。 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 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 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 民族所认同。各

15、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 (上)材料二 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 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 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10 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 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

16、了皇权, 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 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 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 “民主”的理由。(12 分)33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2 分)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 9 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地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 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

17、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 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 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 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结合某一具体时期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信阳高中 2025 届高一上期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 60 分)。1【答案】C【解析】据“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墓葬呈现出

18、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 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可知,其主要和龙山文化有关,该文化泛 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新时期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 贫富分化现象,故选 C 项; 旧石器时代尚未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排除 A 项; 良渚文化遗址处于长江 下游地区,排除 B 项;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是夏朝,排除 D 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龙纹从“单一动物为原型”到“一两种动物特征”再到“多种动物特征”可知, 其演变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动物特征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些动物也并非来自同一个地区 或民族,因此从中也折射出

19、中华文明的融合与涵育,故选 B 项;“扩张”字面解释为向外张大或伸开 去,意思是指 “扩大范围、势力”,材料中龙纹的演变并不具有这一特点,排除 A 项;“统一”强调 的是部分结合成整体或分歧趋于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神秘”的释义为难以捉摸,高深莫 测,“朦胧”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两个词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3【答案】B【解析】 由材料“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 周实行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的分封制相比,商朝地方由方国首领自治 管理,而分封制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疆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B 项;分

20、封制是对内外服制 的发展而非沿袭,排除 A 项;秦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排除 C 项; 内外服制和分封制都属于血 缘政治,排除 D 项。4【答案】C【解析】王位继承制遵循宗法制原则,才会保证王位继承方面的稳定,所以周朝是因为明确了嫡长 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所以才会相对稳定,故选 C 项;禅让制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实行的制度,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礼乐制是维护奴隶制等级制度的,不仅仅适用于维护王位稳定传承, 还适用于其他等级,所以不是与王位世袭对应的制度,排除 B 项;井田制是经济方面的土地国有制, 是宗法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王位继承的相对稳定应该是得益于政治制度,排除 D 项。

21、 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三家分晋”表明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 建制度的确立,即社会正在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故选 B 项;“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韩、 赵、魏三家手中”表明卿大夫崛起,而不是诸侯势力不断崛起,排除 A 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诸侯势力的强大,宗法分封制崩溃,排除 C 项;材料强调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而不是诸侯之间的争霸割据,排除 D 项。6【答案】C【解析】题干中北方的齐国、燕国的货币为刀币,取象于北方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秦国半两钱源于 秦国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楚国布币类似于农具铲子,体现了货币形状与各地经济、文

22、化相关,故 选 C 项;“居于领先地位”不合史实,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国,重用商 鞅实行变法,秦国才富强起来,排除 A 项;题干提及的是货币的不统一,“推动货币统一”的是秦朝 统一货币的政策,排除 B 项;公元前 500 年是春秋末年,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 D 项。 7【答案】B【解析】 由材料“土地私有化的进行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增长,奖励军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推行县制不仅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掌控,更有利于减少贵族对财政的截留”可知商鞅变法推动土 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为国家的统一奠定

23、了基础,故选 B 项;“共识”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的诉求, 排除 A 项;“满足了”夸大了商鞅变法的作用,且材料并未提及商鞅变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排除 C 项;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商鞅变法的背景而非影响,排除 D 项。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无治主义”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德治主义”是 儒家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的主张,代表人物是孔子、荀子、孟子,“法治主义”是法家强调法治的主 张,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商鞅,对应正确的是老子、孔子、韩非子,故选 C 项;墨子是墨家的代表,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排除 A 项;邹衍是阴阳学派代表人物,排除 B 项;D

24、 选项孔子、老 子思想主张对应错误,排除 D 项。9【答案】C【解析】 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北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 区的驰道,意味着秦朝咸阳与各地交通比较方便,所以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C 项; 上述道路交通网是秦朝建立后修建的,所以修建道路之前国家就已经从分裂走向统一了,排除 A 项; 秦朝建立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不是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道路交通网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排除 B 项;虽然秦朝修建的道路交通网有利于各地交流,但并不意味着各地已经消除了 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排除 D 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1975 年,

2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 1000 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 关解释”可知,出土竹简大部分是关于法律条文,说明秦朝重视法制,故选 A 项;材料主旨是出土 秦简大部分是关于法律的,但没有涉及具体法律条文内容,不能判断法律是否严苛,排除 B 项;据 所学,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条文,仅以出土众多法律条文的竹简,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尖锐,排除 C 项;材料竹简的出土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 D 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 想”可知,该制度为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 加强了中央

26、集权,故选 B 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最后导致列国林立,与“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 的重立列国的思想”不符,排除 A 项;据材料“也不是起源于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但郡县制在战国就已形成,排除 C 项;西汉 (公元前 202 年公元 8 年) 实行郡国并行,与材料“公 元前 221 年的改革”不符,排除 D 项。12【答案】B【解析】西汉建立时人口少是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战乱,而汉武帝时人口大幅增加,是由于汉初统治 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使得民户大量增加,故选 B 项;郡国并行导致势 力膨胀并不是人口的大幅增加,而是地方诸侯王的实力增强,且郡国并行属于政治领域的内容

27、,而 人口增加则是经济范畴内的表现,排除 A 项;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 间不符,排除 C 项;豪强地主在西汉初至汉武帝时期还没有作为一种政治势力存在,且人口增加的 幅度之大绝不是隐匿户口就能增加的,排除 D 项。13【答案】B【解析】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中第一二代、第三四代、第五六代到第七八九代所辖王国领地逐渐 减少,这说明地方势力逐渐变小,所以中央集权等于在不断加强,故选 B 项;题干中始终存在诸侯 王,说明分封制一直存在,并没有被废除,排除 A 项;题干中体现的是地方势力的变化,所以属于 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信息,与君权强化不是一个概念范畴,排除 C 项;题干仅能看

28、出诸侯王传承后 的辖地逐渐变少,并不能体现传承方式的变化,排除 D 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人才”可知,汉武帝采用多种选官制度选官,选拔了大批实用 人才,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故选 D 项;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门阀士族政 治的出现,排除 A 项;官僚集团对君权的制约与“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不符,排除 B 项;察举 制易被地方大族名士操纵,不能凸显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 C 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可知盐铁官营导致价格高昂,不利于农 民的生产生活,从而影响到了铁农具的推广,故选 C 项;“垄断铁器的生

29、产与买卖”说明政府垄断了 盐铁等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 A 项;“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说明政府垄断 了盐铁等手工业生产,使政府对市场监管的力度增强,有利于政府的统一管理,排除 B 项;“垄断铁 器的生产与买卖”说明政府垄断盐铁生产,不利于商品的自由交易,排除 D 项。16【答案】B【解析】材料是对于同一事件,不同人物,不同角度所产生的不同记录,体现了历史解释受立场, 时代等因素的影响,材料中对司马迁的不同记载说明了在史料使用中要辨析真伪,故选 B 项;A 选 项中,对于间接史料全部否定的评价过于绝对,是不恰当的,间接史料作为二手史料,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只是使用时要和其他

30、史料相互作证,排除 A 项;C 项是不可知论,历史学的目的就是 通过历史研究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排除 C 项;材料是对于同一事件,不同人物,不同角度所产 生的不同记录,体现了历史解释受立场,时代等因素的影响,材料中对司马迁的不同记载说明了在 史料使用中的遵循原则,并非正史确立的标准,排除 D 项。17【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黄帝内经奠定了 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可知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 内经,故选 D 项;神农本草经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排除 A 项;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 部中医临床治疗学巨著,排

31、除 B 项;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排除 C 项。 18【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末,王室衰微,曹操始终未取汉献帝而代之。曹操薨,汉献帝下诏退位,禅让 皇位于曹丕,后者故作推辞,三让后方答应接受,是为魏文帝”可知,曹操虽然权势强大,但并 未取汉献帝而代之,后汉献帝禅让皇位于曹丕,多次让位后他才最终称帝,说明他们受正统观念影 响,故选 D 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明曹操通过要挟汉献帝号令诸侯,但受传统观念影响未 直接称帝,故尊崇汉室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夏朝建立后确立了世袭制,排除 B 项;三国中曹魏 实力较强,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C 项。19【答案】D【解析

32、】根据材料“中正 (品评官) 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 正制使官员的品评权从地方的士族收归到了中央,反映了当时国家希望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 ,故选 D 项;“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说明察举制下人才的评议权完全由地方掌握,而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 下人才的评议权由中央掌握,排除 A 项; 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是在九品中正制实行后期, 由于中 正官的任免权掌握到了门阀士族手中才导致了九品中正制品评标准的改变,排除 B 项;“将评议权收 归中央”说明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人才的任免权依然掌握在中央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排除 C 项。20【答案】B【解析】据图 2 中北方

33、的一些政权如“北凉”“西凉”“前燕”“后燕”等名称可知,此图为西晋灭亡 后北方出现割据政权的形势图,此时南方政权为东晋,故选 B 项;吴国为三国时期对峙政权中的一 方,当时北方为曹魏,排除 A 项;陈朝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此时北方为北周政 权,排除 C 项;南宋时期北方为金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排除 D 项。21【答案】A【解析】据材料“东晋时,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的桑树种植得到推广”可知,桑树种植从 北方推广到南方,这与魏晋时期的北人南迁有关,开发了南方地区,故选 A 项;魏晋时期南方初步 开发,北方仍是经济重心,故区域经济平衡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南宋时期,经济重

34、心南移完成,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经济结构指的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结构变化,材料中仅体现了桑树的种植推广,故无法说明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 D 项。22【答案】D【解析】据材料“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可知材料主要强 调的是落后民族对先进民族文化的主动学习,与孝文帝模仿汉族先进文明进行改革,促进鲜卑民族 封建化的史实相符,故选 D 项;曹丕定都洛阳体现的是北方地区经历汉末战乱之后的局部统一,与 落后文明被先进文明征服不符,排除 A 项;司马炎建立的西晋与曹魏政权都属于汉族政权,与落后 文明被先进文明征服不符,排除 B 项;前秦统一北方但是很快衰亡,并

35、未体现前秦对汉族文化的学 习,排除 C 项。23【答案】D【解析】据材料“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 制”可知,这些措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适应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故选 D 项;据所学,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而非隋朝,排除 A 项;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 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B 项;据材料“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可知,南方豪 族的叛乱已被隋文帝平定,排除 C 项。24【答案】B【解析】民户原有土地按田令重新登记,其不足限额部分是否补足,补充多少,会因时因地而定, 说明均田制下民户受田相对保持公平,故选 B

36、 项;题干体现的是均田制下民户受田的数量,而不是 赋税负担多少的规定,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民众赋税负担减轻的结论,排除 A 项;题干仅提到了均田 制下民众的受田规定和实际情况,并没有反映地主土地兼并的情况,且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 制土地兼并,但未必能有效抑制,排除 C 项;题干中所述时间为隋朝及唐前期,这时均田制还没有 遭到破坏,均田制是在唐中期才遭到破坏的,排除 D 项。25【答案】C【解析】据材料“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不由进士者”可知,该制度为科举制,武则天时,大 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 (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 和殿试 (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会 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

37、会试合格进行区别、选拔官员),故选 C 项;九品中正制前期重视家世、 道德、才能,后期主要看重家世,而材料是科举制,排除 A 项;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 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排除 B 项;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而 不是唐玄宗,排除 D 项。26【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 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唐代宰相集体议政,而且政府法令须由由政 事堂盖上中书、门下的印章后才可以下发,法令经过多道程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 故选 B 项;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说法过于

38、绝对,排除 A 项;唐代集体议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 主专制,并不能达到有效的程度,排除 C 项;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排除 D 项。27【答案】B【解析】材料可见唐朝再少数民族地区保持原有机构、任用地方首领管理自己内部事务,这是典型 的因俗而知,故选 B 项;材料中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但内部社会组织形式和 管理机构与汉族人聚集地区不同,也没有汉族人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管理,这不能加速少数民族的 封建化进程,排除 A 项;少数民族地区不一定是边疆地区,排除 C 项;材料无法得知少数民族人民 看法,排除 D 项。28【答案】B【解析】题干所涉及的时间点是唐代宗大历

39、十二年,即 777 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间处于 安史之乱之后,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该时期,“外官”的月俸要比“京官”多,据此可知,之 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安史之乱之后,地方上的藩镇数量急剧增多,唐中央已经无力 很好地控制地方,甚至与中央“分庭抗礼”,故选 B 项;在题干表格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唐代宗大历十 二年这一时间点的“外官”的月俸,并没有述及之前月俸数量,无法进行对比,排除 A 项;月俸数 量的对比说明中央控制地方力度的减弱,从而证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深,而不是缓和,排除 C 项; 题干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京官”俸禄与“外官”俸禄,既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也没有涉及对方行

40、 政体制,即题干表格内容与“调整行政体制”没有任何关系,排除 D 项。29【答案】D【解析】据材料“此乃釆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可知,作者认为两税法是 国家用不合法的法令来当做税收制度,把具有敛财目的的赋税之法当做国家不变的规定,他认为这 样加重了百姓负担,故选 D 项;A 是两税法的积极作用,排除 A 项;B 是两税法的积极作用,排除 B 项;C 是两税法的积极作用,排除 C 项。30【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书省因权大,故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牵制之”可知,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彼此制约,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 C 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中,

41、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材料不涉及把地方权 力收归中央,排除 A 项;三省分权,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 效率,排除 B 项;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而不是扩大了相权,排除 D 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3 小题,共计 40 分)31【答案】(1) 历史现象: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或周天子的权威 逐渐削弱或周王室衰微或礼崩乐坏);诸侯国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或列国纷争或战国兼并 战争);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或华夏认同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 一点 2 分,三点 6 分)趋势:从贵

42、族政治或血缘政治走向官僚政治;从分裂走向统一;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一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得 4 分)(2) 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尊崇儒术 (“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 ,向工商者征 税。( 一点 2 分,三点 6 分)【解析】(1) 第一小问现象,据材料一“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可知春秋战 国时期分封制破坏,得出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或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 弱或周王室衰微或礼崩乐坏;据材料一“遂相吞灭,并大兼小,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

43、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并结合纲要: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得出诸 侯国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或列国纷争或战国兼并战争;据材料一“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 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得出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或华 夏认同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第二小问趋势,紧扣设问“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 即从政治制度、社会大势、民族关系方面等宏观方面来思考,从而得出政治制度从贵族政治或 血缘政治走向官僚政治;社会大势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关系 出现民族交融趋势。(2) 据材料二“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

44、收” 可知,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材料二“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 延长”可知,思想上,尊崇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由材料二“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 酒及铁”可知,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 ,向工商者征税。32【答案】(1) 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 分)理由: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 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有利于减少决 策失误。(4 分,答出其中 2 点即可)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

45、取仕使许多出身社会中 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4 分,答出其中 2 点即可)【解析】第一小问名称,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 的影子”可知,三省六部制;据材料“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 的有效流动”可知,科举制。第二小问理由,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可知,中央决策机制上,形 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从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影 响可知,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据所学科 举制可知,科举制

46、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使许多 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 阶层的流动。33【答案】示例一:论题:唐朝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 分)阐述:唐朝采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政策。通过实行设置行政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亲;册封;战 争;会盟多种治理方式,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与交 流。(8 分)总之,唐朝民族的政策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开拓了疆域,对中华

47、民族的发展做出 重大贡献。(2 分)示例二:论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 分)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动荡。公元 5 世纪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结束北方长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巩固 北魏统治,北魏孝文帝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 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之后采取全面汉化的政策,移风易俗。改革顺 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奠定了 基础。(8 分)总之,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48、的历史趋势,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2 分)【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 华民族的历史”,材料的中心意思讲的是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所学 知识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可以拟出论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次,进行阐 述,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孝文帝的影响进行阐述。 最后总结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可以可以根 据所学知识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的史实,可以拟出论题:唐朝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可以从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唐朝对少数民族 地区的管理和唐朝为加强民族间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等方面阐述。最后总结说明:唐朝民族的政策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开拓了疆域,对中华民族的 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