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低中段理解词语方法衔接的微探2011 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中年段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分别做了如下描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对照低中年段理解词语教学目标,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词语教学的要求从“了解”提高到“理解”的新层面;方法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低段与中段理解词语教学常出现断层的问题,在方法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之间缺少了一个平稳交融的链接环节,以致低年级不能理解词语,中
2、年级的学生又找不到恰当的方法。做好低中年级理解词语教学的衔接,搭建一座低中年级理解词语教学的桥梁,是孩子轻松走向高年级的关键。如何让低段与中段的理解词语方法有效衔接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尝试。一、巧引妙导唤醒生活积累低年段理解词语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自身体会感悟、运用动作表演、借助课文插图等粗浅的直观教学方法,学生对词语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中年级教师在词语理解方面应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刘仁增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理解“左抵右挡”一词时,刘老师在课文前半句“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
3、他刺来”的“刺”字前面分别添加了“左边、右边、上面、下面”。学生根据刘老师添加词语后的意思来对读后半句:“发明家用盾(左边、右边、上面、下面)抵挡,还是难以招架”。“左抵右挡”在师生快速创造性的对读中,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深刻理解“左抵右挡”不是字面上感悟的左右抵挡,而是指从不同方向、不同位置抵挡。在师生创造性的对读中,同时又再现了发明家和朋友的比赛激烈的情境,使学生既明词义又洞察人物的心情、处境。刘老师巧引妙导,由词到具体情境,由具体情境再到词,匠心独运地理解词语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左抵右挡”这个词可以说在学生的脑海里扎根了。二、巧思妙用借助工具书进行实践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
4、是字典,字典是学生识字的好工具,它是无声的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掌握了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识字、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但是大多学生不喜欢用字典,在学习中一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是问父母,就是问老师或同学,根本不想自己主动去解决,或找来字词句段篇教材全解等教辅书照搬里面的词语解释,养成了不动手查字典的懒惰习惯。教师应巧用字典工具书,把字典引进课堂教学,使字典资源利用最大化,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理解词义的能力,用工具书解决平时学习中的问题。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在交流体会翠鸟动作快的特点时,“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在理解“疾”的字义时,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学生很快找到
5、“疾”在字典中有三种释义:病,身体不舒适;恨;快,迅速。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词语宝库中,词是不独义的,汉语中的不少词语有多重含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疾”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择义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首先教学生读字典,读字典里的义项和例句。如果所查词语义项与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就选择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哪条最恰当。为了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出示三个句子,供学生练习实践。(1)流感是一种传染疾病。(2)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屠杀我同胞的图片,作为中国人,怎能不深恶痛
6、疾呢?(3)经过一番构思,她奋笔疾书。学生轻而易举地选对了释义,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的“穷”字、“益”字都是一词多义,同样可采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实践。三、巧分妙合恰当分解组合词素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有生命力的文字之一,成语是我们中华汉字文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两则寓言及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每一个故事情节生动而且饱含着深刻的含义、奇妙的韵味。笔者在执教亡羊补牢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用分解词素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所谓“分解词素”就是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再把字的意思合
7、起来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亡羊补牢”一词,先突破古今异义字“亡”字就理解为“丢失”,而“牢”为关牲口的圈子,整个词语意思:羊丢失了,再去补羊圈。分解词素能逐一突破,学生分节记忆,记得清,记得牢。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的灵魂,编写教科书者的意图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最表层的字面意思,而是重在让学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斯米尔诺夫指出:“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情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咀嚼蕴藏在成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使词语真正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机勃勃的细胞”。笔者在指导理
8、解“亡羊补牢”词义时,学生知道了亡羊补牢故事内容,在理解它的本义后,评析人物行为。引导学生充分研读,抓住第 4 自然段中的两个“又”,体会养羊人不听劝告;抓住“后悔”“不该不”“赶快”“结结实实”体会到养羊人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的心境。这样理解词语,不仅注意词的本义,还结合语言环境,进一步理解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学同一类的如南辕北辙惊弓之鸟这些成语故事,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也能够抓住词素理解本义,再结合语境由本义导出引申义。四、巧串妙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是最经常、最重要的方法。这一方法贯穿于小学阶段的全过程。训练学生在不同年段掌握这
9、一法宝,尤其重要。如要理解某个词语,首先应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这个词,把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反复读,有时仅读一个句子还不够,还要往上或往下多读几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27 课卖木雕的少年第 9 自然段:“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遗憾”一词时,先运用低年级学过的查字典的方法查一查“遗憾”的意思。“遗憾”指的是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感到惋惜。而字典中查出的解释到了句子中显得很抽象。可“遗憾”这个词在文中的表情达意却不一样。这美好的愿望分别指的是什么?这前后两句话连续出现了两个“遗憾”,指代的对象不一样,一个是非洲少年遗憾,一个是中国夫人遗憾。探究这一问题,必须引领孩子研讨上下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这一连串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甚至透过文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一并理解,理解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词语理解的途径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努力实践,搭建一个扎实有效的词语理解衔接平台,让抽象的词语向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平稳过渡,使他们多法并举,逐步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这是词语教学的归宿点和落脚点,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