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317.78KB ,
资源ID:104611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4611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版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二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第5讲 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科技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版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二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第5讲 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科技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5讲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科技文化考点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汉代儒学与秦汉科技文化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思想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文学成就盐铁官营;“市”;丝绸之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纸术;张仲景小篆、隶书汉赋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汉朝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考点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2、(4)水利灌溉: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修建;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5)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图证历史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这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进步(1)官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3)成就: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纺织业:西汉

3、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3.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一定的发展。(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3)对外贸易: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4)政府政策:汉武帝通过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术语必背1.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2.秦汉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因为国家统一、政治

4、稳定,所以封建农耕经济初步发展,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3.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主题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带来的影响史料实证 史料1汉武帝时,为在军事上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陆续设立了河西四郡,派遣使臣到西域开展外交活动。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一条通向中亚、西亚、南亚,以至欧洲的陆路通道。此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也陆续派遣使节到汉朝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与此同时,中国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地区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

5、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毛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胡豆(蚕豆)、大蒜、苜蓿等陆续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史料2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

6、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读史指导史料类型史料1摘自现代文献,是第二手史料史料2摘自现代评论,是第二手史料史料研读关键信息史料1中“汉武帝时,为在西域地区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强调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强调丝绸之路的作用史料2中“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强调丝绸之路的意义史料主

7、旨史料1讲述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及作用史料2主要体现了从秦汉至元朝丝绸之路的特征和影响史料探究(1)根据史料1,概括丝绸之路形成的特点。提示逐步形成;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商人积极参与;强调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2)依据史料1、2,概括陆上丝绸之路的意义。提示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典题演练(2015北京文综)(节选)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

8、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1)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6分)答案(1)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解析(1)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史料的

9、能力。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从路线、历史发展、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的地位等角度归纳其历史特点。素养解读学业质量描述1-3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2-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史料实证从图片中丝绸之路的空间分布获取信息;结合文字材料中不同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来概括其特点时空观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展现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史论归纳1.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汉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在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而且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丝绸

10、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2.从“全球史观”角度理解陆上丝绸之路的意义(1)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东方的文明。(2)促进了中西方政治友好交流,让中国和西方各国建立了和平的外交关系。(3)促进了古代经济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各类生产技术开始传入西域,并产生了重要影响。1.秦始皇碣石刻石记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

11、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这一记载主要体现了()A.精耕细作的原始农业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独立发展的农业体系D.集体劳作的耕作方式1.答案B根据材料“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记载的是秦代的经济,已经属于传统经济,不是原始农业,A项错误;秦代的个体家庭中男女有序生产,安心生活,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是一个独立的体系,C项错误;秦代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个体劳动是主要的耕作方式,D项不符合史实。2.(2019北京朝阳期中)据下面拓片可知,当时()A.酿酒业形成一定规模B.普遍使用稻麦酿酒C.政府垄断了酿酒业的生产销售D.酿酒工艺十分高

12、超2.答案A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拓片中虽然涉及酿酒的情景,但不能得出B项中“普遍使用稻麦酿酒”,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垄断了酿酒业的生产销售,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酿酒工艺,故排除D项。本题选A项。3.(2019北京丰台二模)下图为考古学家在甘肃、陕西等地发掘的大量“铅饼”之一,正面雕刻有象征皇权威严的蟠螭,背面刻有希腊文字母和汉代印戳。专家推断可能是希腊化的中亚西亚地区的货币。由此可知汉代()A.已开通到达地中海的直接商路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C.外贸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D.海上对外交通到达非洲东海岸3.答案B根据材料中甘肃、陕西等地出土的“中亚西亚地区的货币”、刻有“汉代印

13、戳”可知中国与这一地区有经贸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两地的交往,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甘肃、陕西等地有大量“铅饼”不能充分证明已开通到达地中海的直接商路,排除A项。汉朝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汉代已到达非洲,排除D项。考点二汉代儒学与秦汉科技文化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B.针

14、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D.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4)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A.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B.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C.教育: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在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

15、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巧思妙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拓展延伸从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出现到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再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唯物史观。思维启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少并非仅仅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是那些新来对策的专治杂学的人,并

16、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摘编自刘桂生论近代学人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曲解依据材料,谈谈该学者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提示:人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存在误解,“罢黜百家”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而是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只有研究儒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拓展提升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新儒

17、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3.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A.造纸术:a.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b.意义: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B.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C.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D.医学:a.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b.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2)文学:汉赋A.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

18、,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B.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3)书法A.小篆:创始于秦国。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B.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拓展延伸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术语必背1.董仲舒“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

19、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我国在西汉已经有了纸,东汉的蔡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4.汉赋是汉代的主流文学,它充分反映了汉代封建大一统时期的时代精神及历史风貌。主题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史料实证 史料1所谓“春秋决狱”,是指在遇到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在当时,经过皇帝的认可,春秋决狱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起了“判例法”的作用,故该书获得了立法意义,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春秋决狱”在汉代成为风气。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

20、春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之风的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当儒生的法律解释著作得到皇帝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的时候,法律也就儒家化了。摘编自曾宪义等中国法制史 史料2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摘编自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读史指导史料类型史料1摘自现代文献,是第二手史料史料2摘自现代文献,是第二手史料史料研读关键信息史料1获取儒学在法律发展

21、中作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史料2中“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等信息体现新儒学的作用史料主旨史料1主要体现汉代法律儒学化史料2主要体现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史料探究(1)根据史料1,概括汉代法律的演变趋势和表现。提示趋势:法律儒家化。表现:春秋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儒家道德成为立法的原则;春秋之外的儒家经典也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并开启引经注律的风气。(2)依据史料1、2,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提示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22、影响了汉代的法律,使法律儒家化。典题演练(2019北京文综)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本题考查汉代儒学,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材料所示,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诗书等到汉代时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这与当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有关,C项正确。素养解读学业质量描述2-4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1-3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历史解释通过儒学教材地位的变化对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进行

23、进一步解释说明史料实证通过“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感知儒学地位的变化,从而迁移所学知识家国情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论归纳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24、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2020北京西城期末)汉朝建立后,“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同缺)焉。”为此,汉武帝()A.颁布了“推恩令”B.设置了中朝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实行盐铁专卖1.答案C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在汉武帝之前,“稽古礼文之事”较少,不重视儒学思想,为此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A项针对王国问题,B项是为了加强皇权,D项是经济政策,均与材料不符,排除。2.(2019北京海淀一模)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此后西汉形成了据春秋经文断狱的风气。春秋所体现的“原心

25、(主观动机)定罪”“论心定罪”的原则被视为圣人之道,为断狱的最高准则。这说明()A.儒家的论述取代了法律条文B.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相结合C.古代法律制度开始建立起来D.心学理论成为司法基本原则2.答案B材料信息表明,西汉时期董仲舒著春秋决狱,主张用儒家思想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使后人形成以儒家经典春秋所体现出的原则为最高标准的断案方式。这说明儒学对断案产生一定影响,二者相结合,故B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所述可知,儒家的论述对断案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没有取代法律条文,排除A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心学出现于宋代,从时间上可以排除C、D两项。3.下表所展示的是关于中国造纸术的阐述。

26、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记述出处“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范晔后汉书蔡伦传(约432445年)“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张怀瓘书断(约724727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陈槱负暄野录(约1210年)A.造纸术在东汉时期得到极大发展B.纸张在西汉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C.纸的出现推动中国文明快速发展D.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源于东汉3.答案A从材料内容“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以看出,造纸术在东汉时期

27、获得巨大的发展,故A项正确;纸张不是西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纸的出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快速发展,排除C项;从材料“汉兴,有纸代简”可以看出,西汉已经出现造纸术,东汉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1.下图是陕西绥德不同地方发现的两块汉代画像石。据此推知,汉代()A.传统耕作方式开始在我国出现B.犁耕技术在绥德地区得到推广C.绥德农业生产技术在全国领先D.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在逐步形成1.答案B依据图片信息可知,二者都反映了人们在使用二牛抬杠进行耕作,这说明犁耕技术在绥德地区得到推广,故B项正确;传统耕作方式即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全国领先”

28、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形成,排除D项。2.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廪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25户105口69口617亩54亩、8亩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土地租佃现象普遍D.自耕小农经济盛行2.答案D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农民都占有一定土地,并出现土地集中但不严重的现象,反映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本题答案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出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状况和土地租佃现象普遍,排除A、C两项;B项与题意不相符,排除。3.三辅黄图未

29、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A.私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3.答案B根据材料中“未央宫”“织作文绣郊庙之服”以及“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可知这两段文献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B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手工业产品是皇室在祭祀时所穿的衣服,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不具备这一功能,排除A、C两项;材料未涉及工场手工业,排除D项。4.据下述考古发现,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1965年、1975年两次发掘郑州古荥镇,发现两座汉代大型炼铁高炉

30、遗址,大块积铁多块,其中最重者达二十多吨,还有大量泥范、铁器、铁渣、鼓风管、矿石等。A.冶铁业较秦代有了更大发展B.冶铁生产技术研究具有依据C.冶铁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D.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4.答案B材料强调的是出土的汉代冶铁高炉遗址和相关部件,这可以为研究汉代冶铁业的发展提供实物史料依据,B项符合题意;仅从出土文物是无法得出冶铁业较秦代有了更大发展的结论的,排除A项;冶铁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出土的是官营手工业还是民营手工业,更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是否居于主旨地位,排除D项。5.(2019北京四中期末)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

31、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些措施()A.完全放弃了“抑商”政策B.彻底转变了商人的地位C.结束了汉初的“无为而治”D.有利于汉代经济的发展5.答案D材料体现的是盐铁官营政策有所松动,有利于民间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汉代没有放弃“抑商”政策,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汉武帝时期已经转变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排除C项。6.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内容出处“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后汉书“从加那调州(今

32、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吴时外国传“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魏略A.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B.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C.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D.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6.答案C材料“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从加那调州乘大舶,张七帆入秦”“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说明海路和陆路都可以到达大秦,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西方交往以陆路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对大秦的记载并不是非常详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大秦之间交流频繁,故D项错误。7.史

33、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7.答案C本题以史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材料表明,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人们致富并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A项错误;西汉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B项错误;材料说明人们靠努力和智慧致富,不

34、能说明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D项错误。8.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说明当时()A.私商已成为商人主体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C.中央对经济控制力加强D.自然经济阻碍商业发展8.答案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对工商业采取的措施是盐铁官营,这种政策打击了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中的民间资本向农业转移主要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有关,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能说明私商成为商人主体,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确立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排除B项;自然经济阻碍商业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9.

35、(2019北京人大附中高考模拟)东汉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记载了当时所见西汉时期各学术流派的著作,以下是各派著作数量变化的简单统计:学术流派汉初著作数汉武帝之后著作数阴阳家2种21篇无法家1种31篇无纵横家3种40篇3种5篇杂家2种54篇28篇对上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汉初学术思想较为繁荣社会动乱导致文化衰落朝廷禁止诸子思想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A.B.C.D.9.答案C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汉初各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都比较多,这说明汉初学术思想较为繁荣,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6、导致文化衰落,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朝廷并未禁止诸子思想的传播,否定诸子的存在,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正确。因此符合题意的为,C项正确。10.(2019北京四中期中)下侧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可能出现在()A.史记孔子世家 B.史记秦始皇本纪C.汉书董仲舒列传 D.旧唐书韩愈列传10.答案C材料中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应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全国推广儒家思想,任用儒学家参政,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故本题选C项。孔子并不受各国君主的重视,A项错误。

37、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B项错误。唐朝时期三教并行,韩愈为提高儒学的地位,发起“古文运动”,D项错误。11.(2019北京高考模拟)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11.答案B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成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C

38、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并没有反映出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反映其充满人文色彩。1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可巧)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该主张()A.警示君主应该顺应民意B.总结自然规律的特点C.宣扬加强君权的合理性D.阐释天人合一的思想12.答案D材料意在说明人体结构与自然现象的紧密联系,这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警示君主及加强君权的语句,也没有体现总结自然规律,排除A、B、C三项。13.(2

39、019北京四中期中)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的内容。这反映出汉代()A.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B.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较大C.封建迷信渗入国家治理D.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13.答案B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反省自己的统治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的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因为出现自然灾害而反省自己的统治行为有助于防止君主实施暴政,限制君权,而不是借助神权强化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儒家天人感应的理论学说,不能体现封建迷信渗入国家治理,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

40、是君主因为出现灾异而反省自己的统治(天人感应理论),不能说明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故D项错误。14.下图是某展览中的“东汉书信纸”展品,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据推测为家书的残片。它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下对该展品的说明和论证,正确的是()A.纸最早发明于东汉B.东汉时已出现印刷C.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D.展品上的字体是草书14.答案C据材料对纸张特点的描述,可知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故C项正确;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A项错误;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于隋唐之际,故B项错误;观察图片可知,展品上的字体为隶书,故D项错误。15.东汉张仲景

41、在伤寒杂病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北宋名臣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明代医学家叶文龄说,“医,仁术也,爱之道也”。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得益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C.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D.取决于小农经济高度发达15.答案A依据题干材料“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仁术也,爱之道也”可知,古代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济世利天下、仁爱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大一统政治体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家政权对医学发展的支持,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知小农经济和医学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历代王朝的商

42、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

43、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12分)(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5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6分)16.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简要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教材知识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要求考生划分材料二的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注意一定要使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回答第(3)问时要明白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惠商”只是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据此回答二者的关系。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