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安中学2020-2021年度高一(下)入学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通过对良渚的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能够为此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B遗址内发现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C遗址内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和制陶容场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2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军事战争 天文历法 土地制度 商品经济 文字书法ABCD3韩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淮南子指出:“墨子学儒者之
2、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们认为A墨子认为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B墨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离了儒家思想D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4春秋时代,楚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也常把边地防守重镇改建为县。春秋末年以后,晋国又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面积较县大得多,而地位要比县低;战国时期,包括秦在内的边地逐渐繁荣,在郡下分设若干县。一些诸侯国新税制的推广使得地方有了多余的财力扩充机构。材料主要说明A生产力发展推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B扩大兼并与抵御外敌推动了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诞生C郡县制顺应了春秋战国社
3、会转型的发展需要D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5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D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6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7496年,魏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在鲜卑贵族中分定
4、等级高低不一的姓族,强调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这一措施A推动了鲜卑贵族的士族化B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C促进了北魏经济迅速发展D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8下表为唐朝前期设置的巡察地方的官职。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A中央政策缺乏延续性B地方行政体系日趋完备C地方政府权力逐渐削弱D中央注重多渠道控制地方9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就是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加强了皇帝权威B巩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民主决策D有利于科学决策10盛唐时期,边塞诗歌中存在“以汉代唐”的现象,指的是诗人
5、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如“匈奴未灭不言家”“不破楼兰终不还”,汉将李广、霍去病卫青常被提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汉代统一王朝的强大B汉唐相似的时代风貌C汉唐对外征战的频繁D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11宋朝规定皇帝任命或责降官员不当,负责起草诰词的知制诰和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可以“封还词头”,加以拒绝。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宫廷向朝廷索取财物,常常受到朝廷有关机构的监督,并且要求按照制度办事。这主要反映出宋代A皇权受到有效制约B国家治理的理性化倾向C相权逐渐走向膨胀D土大夫政治的日趋成熟1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
6、困弱。”以下对北宋此举理解错误的是A此举有效解决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局面B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局面C此举大大削弱了宰相权利D中央政府权力明显加强13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A元朝开创了中国省制的开端B分权制衡体制严重制约相权C元朝行省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行省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14北宋时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转换加速,农民不再世代依附于某一地主,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同时,客户购买少量土地之后,就可以自立户名,成为封建国家的税户。据此可知A佃客人身依附
7、关系削弱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衰落C商品经济推动土地流转D北宋时土地兼并异常激烈15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王阳明学说的传人、明朝著名学者钱德洪、陈时芳等集会开讲,听众动辄上千,樵夫、陶匠、农工商贾无不听讲。材料表明,宋明时期的儒学具有A神学性B批判性C思辨性D世俗性16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B内阁行
8、使了决策的权力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17如图为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之一,展示了平叛过程中的某些重要场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等绘制后,由法兰西皇家艺术院制成铜版画。此画的价值在于用绘画形式保存了诸多历史细节 体现了当时中西艺术交流的成果揭示乾隆时设置军机处的必要性 反映了清朝维护新疆统一的史实ABCD18明代中后期出现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的思想家,其中罗汝芳以人之“赤子之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深受罗汝芳影响的戏剧家汤显祖在作品牡丹亭中彰显一个“情”字。这说明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强烈冲击B文学创作迎合市民需要C心学的发展影响到戏曲创作D宋明理学统治
9、地位动摇19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20中原王朝基本采用“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治边方针。清政府收复新疆后,于1884年正式建省,在南疆普遍设立道、府、州、县,其行政建置基本与内地一体化;取消各级大小伯克,使政令划一;清王朝的法律在新疆实行。这反映了清政府A更适应国际关系体系下的新形势B重新构筑国防体系
10、C边疆治理理念及措施的重大革新D积极应对民族危机21关于“公车上书”,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中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人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据此可知A梁启超作为参与者的陈述更加真实可信B对“公车上书”存在不同的记录和看法C历史叙述并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史学家综合多种叙述考证即可确认真相221903年,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女界钟刊文指出,要解放妇女,必先反对君权,结束君主政体,这就必须发动妇女参加争取民权的运动,呼吁妇女“救国救民”,“为造就新国民,组织新政府而奋斗”。女界钟的这些号召
11、A指出了妇女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B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C把妇女解放同民主革命联系起来D指出妇女解放是民族解放的先决条件23导致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A戊戌变法的影响B辛亥革命的推动C新文化运动的促进D十月革命的影响2420世纪20年代,一场以“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口号的革命席卷中国,对这场革命的结果认识正确的是A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根基B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C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D实现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变革25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
12、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A国民革命运动B遵义会议的召开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6今年是“一二九”运动 85 周年,85年前,清华大学学生蒋南翔的一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震撼全国。下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侵吞华北的阴谋B打击了北洋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C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7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
13、、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这一讲话是基于A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C民主革命任务已完成D党内教条主义思想的盛行281964 年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大量涌向中西部地区,仅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新建、扩建和续建的大中型项目达300余项,内迁工厂400 多个。中央财政也重点投向内地,仅1965 1967年,国家对四川省的投资就占到全国的14.5%。这一历史现象A旨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业制造体系B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正在有序进行C巩固了国防安全调整了工业的布局D符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特点292
14、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B流行语言随社会变迁而逐渐改变C外来文化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D丰富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精神生活30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取网,没有一点的精神,没有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动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意在强调A走出新路决定改革的成功B深圳要贯彻冒险主义精神C改革开放需不断解放思想D经济发展始终是工作重心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15、分)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 材料一中的图示一、二、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3分)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有何作用?(4分)(2) 依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5分)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6、下的两大矛盾及两大矛盾的演变趋势。(4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
17、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材料二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1) 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6分)(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具体是什么?并依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6分)3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对外
18、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平选集第三卷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材料二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根据中国入世承诺,2001年1月,我国关税总水平已由15.3下降到12%,到2005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0%左右。阅读上述材料后回答问题(1) 结合上图和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3分)结合上图和所学,请你列出我国最先
19、设立的四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4分)(2)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应该怎样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特区姓“社”而不姓“资”?(从设立经济特区的前提、目的和作用方面作答)(5分)入学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所学,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可以反映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财富,能够证明材料的主旨,排除D;ABC项都不能证明私有制的存在,排除ABC。2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周武王征伐商国,在甲子日的早上举行岁祭并进行贞卜,克商后于辛未那天,在阑驻扎时论功行赏,右史利以铜、锡等物做檀公宝尊彝作为纪念。故材料有助于为研究牧野之战、商代占卜及商代铭文字等历史现象提供有力证据,故正确,B项符合题
20、意;题干未体现商代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等信息,故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D【详解】孔子和墨子都遵循尧舜的道,而且墨子曾经学习孔子的理论,这些都说明墨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同之处,故选D;材料中没有墨子对儒家思想的评价,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墨子与儒家学说的共通和分歧之处,没有体现对儒家思想造成的冲击,排除B;墨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不是完全背离,排除C。4C【详解】材料“一些诸侯国新税制的推广使得地方有了多余的财力扩充机构”体现的是税制变化对郡县制推行的影响,说明的是郡县制顺应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发展需要,C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力的发展对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A排除;B说法与
21、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楚国较早的进行了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D排除。故选C。5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汉元帝主张废除郡国庙制也是沿袭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儒家独尊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已完成,故A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C项错误;汉高祖时期遍地建宗庙是为了神话其统治,但武帝时期认为郡国宗庙非礼和元帝废除郡国宗庙,表明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只是西汉初期的作用,郡国宗庙的存在意味郡国诸侯也有继承皇权的资格,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神化统治,故D项错误。6D【详解】根据“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
22、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得出,中原政权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交融,D项正确;内迁少数民族到中原一带与中原王朝的衰落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民族间的交融加强了,有利于缓和危机,排除B项;“均衡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C。7A【详解】根据“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在鲜卑贵族中分定等级高低不一的姓族,强调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可得出,这些措施都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推动了鲜卑贵族的士族化,故A项正确;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北魏已经统一北方,但对于全国的统一起不到奠定
23、基础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8D【详解】材料反映了唐朝前期统治者设立不同的巡察官员加强对地方的巡视,说明中央注重多渠道控制地方,故选D;材料体现的是巡察制度的连续性,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监察制度,不能说明地方政府权力的大小,故排除C。9D【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的决策班子,集体决策的方式有利于科学决策,故选D;材料仅体现了共同决策的科学性,无法体现加强了皇帝权威和巩固了中央集权,排除AB;在皇权体制下不可能实现民主决策,排除C。10B【详解】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汉朝西北边境一直面临来自匈奴的威胁,而唐
24、朝的边境则面临突厥、吐蕃等隐患,汉代经营边疆的成功使得唐代诗人以史咏今,抒发建功立业之志,反映出唐代和汉代的时代风貌的相似之处,故B项正确;与汉代相比,唐代也是统一王朝,更为自信开放,A项不符合题意;唐代对外征战并不频繁,对周边民族采取羁縻政策为主,C项错误;D项与边疆问题无关。11B【详解】从材料反映的皇帝的决定不当,大臣可以拒绝执行,要求按照制度办事,说明宋代国家治理的理性化倾向,尽量通过制度来减少皇帝个人独断专行带来的危害,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有效”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相权的变化,排除C项;宋代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皇权为中心,不能反映士大夫政治的成熟,排除D项。12
25、C【详解】材料中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与削弱宰相权力无关,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从“州郡遂日就困弱”等信息可以看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效解决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局面,中央政府权力明显加强,但带来“三冗”局面也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13D【详解】根据“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可得出在行省制之下,地方权利遭到限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材料与省制的开端无关,排除A;行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14
26、A【详解】北宋时期,农民不再世代依附于某一地主,佃客可以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也可购买土地自立,说明佃客人身依附关系削弱,A项正确;北宋时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并未衰落,B项错误;“商品经济”推动土地流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北宋时土地兼并“异常激烈”,D项错误。15D【详解】根据“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以及“听众动辄上千,樵夫、陶匠、农工商贾无不听讲”可以看出,理学的主张通过世俗化的方式让更多人接触与接受,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16D【详解】对于皇帝的决策,给事中“忤逆帝意”,不遵从皇帝的旨意,结合
27、史实,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及时制止纠正皇帝的失德失政行为,故选D;内阁本身就没有权力,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排除AB;御史和给事中一样都属于言官,并不能制约皇帝权力,排除C。17B【详解】根据“展示了平叛过程中的某些重要场景”可知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示了诸多历史细节,正确;该画作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等绘制,而且被法兰西皇家艺术院制成了铜版画,由此可知体现了当时中西艺术交流的成果,正确;军机处是雍正皇帝设置的,错误;准部回部位于今天新疆地区,所以平定准部回部是清朝维护新疆统一的表现,正确。故选B,排除ACD。18B【详解】根据“其中罗汝芳以人之“赤子之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
28、正常情欲的合理性。深受罗汝芳影响的戏剧家汤显祖在作品牡丹亭中彰显一个“情”字。”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要求冲破“天理”的束缚,追逐商业利益,因此出现了一批符合市民需要的文学作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排除A;材料反映的不是心学的发展,排除C;D项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19C【详解】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中国士大夫阶层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故答案为C项;二者阶级立场不同,排除A项;林则徐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认识不如陈旭麓准确,排除B项;史家对历史的看法也带有主观因素,排除D项。20C【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在新疆“正
29、式建省”“行政建置基本与内地一体化”“政令划一”“法律在新疆实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中原王朝“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传统治边方针,故选C项;材料主要内容为清政府对新疆的政治管理措施,而非军事,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国际关系体系和民族危机,排除A、D两项。21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关于公车上书这件事,梁启超和茅海建有着不同的记载,因此B正确;梁启超受到变法立场的影响,陈述的历史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A排除;历史叙述可以客观准确的再现历史事实,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2C【详解】依据“要解放妇女,必先反对君权,结束君主政体,这就必须发动妇女参加争取民权的运动”实际上谈到了妇女解放同救
30、国救民相辅相成,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妇女也是民主革命的参与者,但“主力军”一词过于夸大,故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1903年”,并且没有涉及革命形势的发展,故B项错误;民族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D项因果倒置,故排除。23C【详解】依据图表统计数据,从1895年到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在1913年到1919年有一个迅速的增加,而此时能促进报刊数量迅速增加的应该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故选C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无法影响1919年报刊数量的增长,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它影响了1913年报刊数量
31、的增加而非1919年,排除B项;十月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而非报刊数量的增加,排除D项。24B【详解】根据“20世纪20年代”、“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知这场革命是国民革命,国民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故选B;这场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失败,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因此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根基,没有实现中国的统一,更没有实现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变革,排除ACD。25C【详解】“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是指中国革命走上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开端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故答案为C
32、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排除A项;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排除B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D项。26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的统治在1927年已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已不复存在,B项符合题意;一二九运动中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确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侵吞华北的阴谋,A项不符合题意;一二九运动后,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等宣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CD两项说法属实,不符合题意。2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
33、之际,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并作出了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作好了充分准备,因此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的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28C【详解】1964年中苏、中美关系紧张,而我国军事国防工业、科技企业大零分布在东北、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美苏核打击范围内,国家处于国防安全考虑调整工业布局将重点工业企业向西部转移,C项正
34、确;此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工业布局,而非完善工业结构,排除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5年,旨在纠正经济上的“左”倾,与题干无关,B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题干在讲调整工业布局,与一五计划建设特点不符,故D项错误。29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且使用扩大,主要利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影响到了语言的流行,故B项正确;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排除A;材料与外来文化没有关系,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精神生活,排除D。30C【详解】根据“没有一点的精神,没有点“冒
35、”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动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可得出其强调的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思想的解放,故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材料强调的不是冒险,排除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31(1)图示一:秦朝;图示二:元朝;图示三:明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7分)(2)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两大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
36、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演变趋势: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9分)32【答案】(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态度:义战(解放中国)。(6分)(2)“甜头”:马关条约签订(或答条约内容)。影响:刺激了日本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后来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6分)33.(1)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深圳、珠海、汕头、厦门。(7分)(2)设立经济特区,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目的在于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并且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近代中国降低关关税是被迫的,反映的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奴役和掠夺,实质上丧权辱国,它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入世后中国降低关税是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是自觉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其目的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