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507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通用)一轮讲义:第4部分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0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应学生用书第243页)考点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黄金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3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

2、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则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

3、经济安全。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三、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1)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2)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四、“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

4、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由此问世。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形态。图解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探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料一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史料二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

5、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说明凯恩斯认为政府需要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去纠正自由主义的弱点,以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调整。史料运用(1)指出史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提示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

6、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干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提示“病症”:“滞胀”。解决办法: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史论归纳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1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2)制定经济

7、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了英国()A为应对经济危机持续影响采取措施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

8、方向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D20世纪30年代,英国是为了度过经济危机而采取题干中的的措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不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可以判断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新科技革命不相吻合,故B项错误;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故D项正确。2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B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国富论,自由主义盛行;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自由主义失灵,

9、罗斯福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奉行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但只能缓解这种状况,不能消除“滞胀”;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曲线代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B曲线代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从整体来看,此图反映了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故选B项。3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德国制造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那么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

10、效用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B根据“交互”“智能联网”等可知德国经济的变革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故B项正确。4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导学号:61600135】年份制造业总产值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94760301980527241993111817.620001566.615.8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D知识经济开始崛起C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说明产业技术革新快,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国际竞争无关,故B项错误

11、;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但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却不断减少,这说明美国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知识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考点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内容(1)农业措施: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结果: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其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措施: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局限性:没有

12、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3)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2结果(1)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2)由于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和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缓慢下来,经济停滞下降,苏联陷入困境。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推行政治多

13、元化,实行多党制国家结构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2影响(1)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2)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

14、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史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解读史料注意转折词“但是”的运用。史料一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同时说明赫鲁晓夫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2)史料二反映了

15、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在重工业方面,特别是在军事工业方面,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未得到解决。(3)史料三反映了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否定,形象地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史料运用(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果如何?提示重点:放在重工业上。结果: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3)史料三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

16、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使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是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史论归纳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

17、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18、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的经济区的划分前后变化很大,管理这些经济区的部门也在变化。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故D项正确。2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 【导学号:61600136】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B根据材料“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

19、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可知,农民由此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必然有利于庄员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B项正确。3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这反映了()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D题干信息说明买麦当劳、茶叶、糖等生活用品仍然很困难,说明经过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停滞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正确。

20、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试图()A发展私营企业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放弃斯大林体制D推行市场经济体制B根据材料“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政府试图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B项正确。(对应学生用书第247页)20122017年全国卷考情统计分析考点卷别 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全国卷全国卷20

21、17赫鲁晓夫回忆录不同年代的不同版本全国卷2017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17赫鲁晓夫农业方面的改革考情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经济改革都集中在2017年,前几年几乎没有命题。本讲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复习中仍要关注主干知识,注意现实热点与教材内容的衔接。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1(2017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

22、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A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从材料信息看出,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A项正确。名师点拨“论从史出”“史论互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因此,根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第1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

23、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2(2017全国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A根据材料中“集

24、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3(2017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回忆录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且版本内

25、容受时代局限,A项错误。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均带有主观性,无法判断哪个可信度更高,B项错误。不能以版本的新旧作为判断接近历史真相的尺度,C项错误。名师点拨改革是当今的热点话题,家国情怀强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维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农业上是因为经济上最尖锐的问题是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2017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联邦德国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26、。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在国家财富再分配的基础上B资本主义福利政策不会给普通百姓带来好处C20世纪80年代后“福利国家”的规模不断扩大D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A“福利国家”制度属于西方国家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福利政策给普通百姓带来基本的生活保障,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福利政策加大国家的经济负担,因此不可能扩大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福利政策建立的关系,故D项错误。21979年之前,英国在工党的领导下,国家经济大面

27、积国有化。1979年以后,英国政府对亏损的国有企业开刀:大幅度推行私有化,用比较低的价格使国有企业上市。无论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这种现象主要表明()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加大C国有化与私有化各有千秋D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趋同A由“无论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可知,20世纪中期以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有着更灵活的选择,这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3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

28、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集体农庄的方式,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D项正确。4根据表格内容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年份产值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工业总产值8.5%7.4%4.4%2.8%农业总产值3.9%2.5%1.7%4.0%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C苏联19651

29、982年工业产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故A项错误;材料列举的是工业和农业产值年均增长比例,而非工业和农业产值的变动情况,故B项错误;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C项正确;综合国力水平下降缺乏详细的数据资料作为依托,故D项错误。5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B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C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

30、革的主导权D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A“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前瞻性,方案不够成熟,过于轻率,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重视农业,关注民生学术前沿理论阐释重农、民生、和谐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罗斯福新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涉及的农业政策与举措、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失误等,都体现了国家追求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目标,达到国家稳定、造福民众的目的。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

31、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历史举措和政策、民生与和谐思想等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运用点拨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1)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2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2)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32、3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评价: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2)勃列日涅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重点。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4)苏联经济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4(对接高考)高考命题主要着眼于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

33、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针对训练1凯恩斯给罗斯福的信:“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合理的实验”是指()A国家干预经济B建立“福利国家”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A“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就是指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进行国家干预经济,A项符合题意。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苏联:193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

34、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1959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7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1956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结合材

35、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及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苏联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先后经历“全面展开到基本建立到已经建成”,但是事实上,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脱离本国实际(国情)进而使得苏联在1991年解体。中国也出现加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国“左”倾错误的体现,中国能意识到错误,并拨乱反正,重新定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行改革开放,初步立足提高中国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进步性,以实现中国社

36、会主义的现代化。【答案】提示:须围绕苏、中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这一核心问题得出结论;要概括出苏、中各自探索过程的特点,并联系相关史实,分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对结论进行充分阐释(论证);对认识进行适当升华。举例: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的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害,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效法苏联模式,50年代末“左”倾错误泛滥,严重脱离了经济建设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