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坑寨子 梅洁 与我的故乡武当山、神秘的神农架一样,处于地球北纬30度附近的武隆,藏匿了世间无限的秘笈和壮丽。 地质学家说,武隆天坑是由于受水长期冲刷而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两百三十万年以内。可我,不是地质学专家,我宁愿想象在这漫长的几百万年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一神秘力量储存了数百万年,数百万年后,这一力量呈爆发状将这一片山地呈现给世界。于是,所有的天坑、地缝,所有的溶洞、峡谷,所有的石柱、石桥,所有的暗河、“线泉”,一股脑成为世界之最,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人们心中的旅游经典! “天坑寨子”原叫中石院天坑,口部直径达六百四十五米,是世界上口
2、部最大的圆形天坑。现在的天坑寨子,已完全开发成为成熟配套的旅游景区。 遥望巨大的天造大坑,只见其整个轮廓形如“心”状.呈现向东南倾斜之势。侧坡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杉树和青冈林,坑底缓坡地带分布着错落的农田,农田里的稻禾已呈成熟的黄绿色。紧挨陡壁峭岩的吊脚楼建筑,保存完好。导游告知,寨子里原有五十户原住民,他们世代在天坑里居住,因开发旅游,现已迁出。我听后扼腕一叹:开发旅游一定要把人迁出吗?看不到原住民真实生活的旅游还是文化旅游吗? 站在坑顶绝壁上往二三百米深处的坑底看,我只能想象坑内原有的生活:鸟鸣、花香,田园、稼禾,寨子里的人纺织、耕作,养儿、育女,婚嫁、舞蹈,古老的山歌和古老的“喊山”,与喀
3、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相长相生 正思忖,一声“吆嘿嘿嘿哟哎”的喊声冲天坑深处叫响,这是游人在学土家人或苗家人的“喊山”。世代栖居在天坑里的土家人或苗家人,他们无论上山砍柴或打猎,总要冲着千山万壑大喊“吆嘿嘿嘿哟哎”在他们悠长而辽阔的喊声里,充满了神圣的祈祷,祈祷山神保佑他们平安,保佑他们幸福,保佑他们当天有收获。他们的喊声里充满虔敬。 可游人们呢,戏谑的模仿里哪还有半点神圣、虔敬可言?难怪啊,他们不是身历其境,更不是源自生存本身,无法体验已经空了人家、断了炊烟的天坑生活,怎能苛求生命本真的真诚和神圣感? 我一直在想:现代旅游是世界的一种文明走向,而今,旅游文化已呈强势在中华大地勃勃奋起。那旅游的真
4、谛究竟该是什么?欣赏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瑰美,从而健身娱心,从而爱这片山河大地,这是其一。那其二该是人文历史、风情民俗的探访吧,而这样的旅程又该怎样成为心的抵达? 试想,古罗马斗兽场里现在若有模仿人与兽的表演,而远不是曾经的生命与生命的搏斗,那笨拙的模仿会怎样亵渎历史、亵渎游人的感情?同样,天坑里没有了人家,古寨里没有了真实的“哭嫁”,即使媒婆怎样招展,即使母女俩怎样抱头“哭唱”,也只是一种临场的模仿表演,换来的只是“从人群里拉郎配”和“入洞房”的一场哄笑。传统文化的真义和生存真相的艰辛便只能在一阵阵哄笑中,慢慢变为千年习俗的烟消云散 天坑寨子,百年、千年的神秘存在,构筑了现代人游历的欢乐。这是天
5、坑文化的奉献,但愿,不要同时成为天坑文化的丢失。 也许,这是中国“年轻的旅游业”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但无论怎样,武隆山脉的波澜壮阔和神秘奇幻,已成为全世界的财富。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世界的武隆将带给世界一片惊艳的福光。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3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人们较熟悉的武当山、神农架与武隆作类比,其目的是突出武隆“藏匿了世间无限秘笈”的神秘与壮丽的特点。B.关于武隆天坑的形成,地质学家和作者各执一词,地质学家认为是受水长期冲刷形成,而作者认为是由于一种神秘力量的爆发。C.文章介绍了天坑寨子的口径、形状
6、、植被、农田、建筑,并由导游介绍原住民全部迁出自然引出作者对坑内原有生活的想象。D.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在作者的引领下,自然引发读者思考如何保存天坑文化、如何面对中国旅游业的挑战和问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3)本文善于用对比说理,请找出文中几处对比并加以赏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夜哭 吴佳俊 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 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悔恻;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 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
7、。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然而,我的确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 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被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我一定要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妥和宁静。我的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
8、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里。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来源。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为此,我愿意将它们简略记述在这里。我希望我的文宇不再缄默,尤其在听见深夜里的哭声的时候。 树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树的叶片都是纷乱的,有的甚至变得焦黄。我居住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树有感情的树,会欢笑也会流泪的树。我经常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过它们那或悲伤或样和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我家菜园旁土坎上的那棵洋槐树。每年春天,树上都会缓满繁密的白花。那是蜜蜂最欢欣的季节,却是洋槐树最忧愁的季节,现在,洋槐树早已枯萎了,再也开不出洁白的花朵,然而蜜蜂仍会年年
9、飞来围着枯树转,有时,蜜蜂还会带来鸟雀、蝴蝶、蜻蜒随着它们一起转。转着转着,蜜蜂就开始哭了。蜜蜂一哭,鸟雀也哭,蝴蝶也哭,蜻蜒也哭。最后,枯死的洋槐树也哭了。我至今不明白,既然树都死去了,那它又怎么还会哭泣呢?而且哭声还那么响亮,那么具有穿透力。难道是洋槐树死了,只剩下它的哭声还活着么? 土地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土地只长荒草不长庄稼。我的村庄周遭全是这类长满了荒草的土地,我每天从原先的回坎走过,荒草都会抓我的膝盖,它们试围覆盖我,我挣扎着,抵抗着,为土地,也为我自己。或许是土地可怜我,才在我脚底下嘤嘤地哭。我熟悉它们的哭声,它们的哭声里包裹着太多的盐和太多的碱。 夏天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夏天总
10、是海热、干燥的,它们会把嗓子哭得沙哑,把喉咙哭得冒烟把田地哭得坼裂,把虫子哭得自杀;它们还会把凉风哭成汗液,把山路哭成血管,把粮食哭成饥饿我不知道其他的季节是否也会哭,比如春天会哭吗?冬天会哭吗?秋天会哭吗?反正夏天是会哭的,难怪我会在夏季里听到那么多的哭声呢。也许,夏天是在代替秋天哭、冬天哭和春天哭吧。待夏天把眼泪都流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哭声了,那该是多么爽朗而宁谧的季节哟。 我肯定也哭过。不然我绝不会听到这些夜里的哭声的。只有哭过的人,才会对各样的哭声那般敏感。那么,我又是为何而哭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泪水从没有告诉过我,它也从来不受我的控制。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我的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我
11、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然后,刮过故乡的野风就会将我的哭声带走,带出我的视线和意识,春念和哀愁。如今,在这个充斥各样哭声的夏夜,我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哭泣的缘由我哭我的树和土地,也哭我的夏天,更哭艾青那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 (摘自流火或寒冰),2018中国最佳散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写我在夏夜里听到过的许多种哭声,然后写我对哭声的来源充满疑感再详细写了树、土地、夏天和我的哭声。B.前文说我只能皱默,后文说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哭声的来源由不清楚到清楚的变化。C.文章第五段记述了洋槐树枯萎
12、,鸟雀、蜜蜂、蝴蝶这些小动物哭泣不已,它们失去了食物的来源和生活的欢乐。D.文中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故乡的土地上荒草繁茂生长、肆意蔓延的景象。(2)文章第二段描摹了我在夏夜听到的各种哭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文章中“哭”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戈壁绝尘 严风华 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 当我飞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 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
13、身子任由太阳炙烤,而导致皮肤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 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 落到地面,戈壁滩的苍茫赫然入目,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 四周环顾,没有人影。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死亡这样的词义。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 我知道我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最早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命名的。想必当年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常常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
14、,五彩缤纷,轻柔而曼妙。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 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曼妙的景况。一种苍凉的气息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 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 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率随从百人,首次出使西域。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元狩四
15、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 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青史。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 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能经受住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 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107年间下令修建的。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尽管日月侵蚀
16、,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其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 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大司马霍去病,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守护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
17、。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 但一切都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尘埃终要落地。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步了。谁都是戈壁的过客。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被苍凉淹没。戈壁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果没有留下悲喜,那就没有了苍凉;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 苍凉是戈壁的神。 (节选自2011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戈壁的“苍凉”贯穿全文
18、,写出了作者在戈壁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文脉清晰,形散而神不散。B.“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比喻戈壁的沙石草枝等,形象写出作者初到戈壁时恐惧绝望的心情。C.文章运用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戈壁之景,作者对戈壁的深沉感慨借此表达得淋漓尽致。D.文章结尾寥寥数字将戈壁最突出的特征凝练写出,收束有力,词简意丰,含义隽永,堪称画龙点睛之笔。(2)文章使用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修建玉门关等大量史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题目“戈壁绝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告别安黎世间万物,尤其是凡为生命,无时无刻不处于告别的过程中:一夜过后,意味着与昨天的告别;
19、跨过春节的门槛,意味着与昨岁的告别;背起行囊远行,意味着与家乡的告别;穿上一件新衣,意味着与旧衣的告别没有仪式,甚至没有预兆,告别总是在人的不经意间不期而至。相较于其他时段,九月份告别的气氛似乎更为农郁一些。成熟的果子要告别树木、收割的庄稼要告别土地、轮回的气候要告别炎热,而一茬茬的学子,也各怀心事,或向小学告别,或向中学告别,或向大学告别。告别的客体不同,主观情绪也会有所差异:有人欢喜,有人惆怅;有人欢呼雀跃,有人落落寡欢;有人眉开眼笑,有人愁眉苦脸;有人的心像彩色的气球凌空飞翔,有人的心像掉入冰窖的铅球愈发地沉潜。站在临界点上的告别,并不能简单化地以好坏而论。服刑期满的犯人向监牢告别,拥抱
20、的是自由;离岸的舟船向码头告别,憧憬的是远方;沉沦的灵魂向堕落告别,显示的是自我救赎。反之,奔驰的火车向铁轨告别,接踵而至的是灾难;蓬勃的草木向土壤告别,导致的是叶枯木朽;游离的人性向道德告别,面临的则是兽欲的泛滥和恶行的猖獗。告别,既是行为上的掉头,更是心理上的调试。过去,已经飘逝,欣慰也好,悔恨也罢,皆无济于事;未来,正在招手,呼唤着稳健前来,期待着花红果绿。然而,从此到彼,从这样到那样,是否水土不服,是否获得大于失去,这些还都尚且未知。人毕竟不是货物,可以在装卸工的随意移位搬动中无觉无知;人也不是木头,可以在木匠的任意切割拼接中无伤无痛。人天生就是情感极其丰沛而又敏感的生灵,一缕微风就能
21、将心里的一湖春水吹皱。情绪的起伏跌宕决定了人告别时的优柔寡断,其犹疑,其踯躅,其瞻前顾后,全都淋漓尽致地呈现而出。也许,曾经是那样急切地想逃离过去,但当过去真的过去,人心里涌动的,却有可能是对过去的留恋。告别有时候是自愿的选择,有时候是被动的服从,比如工作中的“跳槽”、事业中的钟意、爱情中的牵手,皆属于自己“手执牛耳”。然而,人仅有的两只手,是决然难以同时降伏多头牛的,于是,在一群牛中,只紧拽某一头牛的耳朵,无疑就宣告了对其他牛的无奈放弃。而放弃,就是一种不是告别的告别:抱住西瓜,就是对芝麻的告别;执着瘦高,就是对矮胖的告别。与主动告别相对应的,还有被动的告别。这样的告别,人纵然再心有不甘、情
22、有不愿,却不得不随波逐流。在这个时候,人宛若被铁丝牢牢捆住手脚并被抛入漩涡中的漂流者,挣扎显得多余,搏击纯属徒劳。左右不了沉浮,抓不住一根稻草,就只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了。至于最终漂向何方、结局如何,漂流者几乎无权过问,得由蛮橫的浪涛来定夺。这等告别,最典型的莫过于时间的流逝和年岁的更迭。在浩瀚无涯的时空里,人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尘埃阻挡不了时间的突飞猛进,也对抗不了年龄的累积叠加,只能和飘逝的时间频繁地挥手,向后退的年龄不断地致意。从个体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告别是对生命的修正与勘校。告别了野蛮,才能靠拢文明;告别了虚伪, 才能趋向真诚;告别了肤浅,才能走向深刻丰富;告别了狭隘,才能拥
23、有宽厚博大;告别了黑夜,才能沐浴晨曦丽阳告别,去掉生命的累赘脂肪,促成精神的规整有序,从而让灵魂散漫的字词,排列成一行行优美的诗句, 抑或装订成一册图文并茂的典籍。(选自美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在描述九月份的种种告别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成熟的果子、收割的庄稼和轮回的气候以人的思想情感。B.这篇散文以“告别”为中心话题,利用大量生活事实从正面解说了告别在生活中的意义,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态度。C.整篇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从各个角度解读了告别普遍存在于生活中,不仅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而且增强了语言上的节奏美。D.这篇散文
24、内容深刻,富含哲理;语言流畅,语气昂扬,文脉犹如瀑布直泻而下,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读来令人叹服。(2)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是“告别”,请简要谈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3)文章最后一段说“告别是对生命的修正与勘校”,结合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
25、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约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
26、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
27、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2007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
28、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有删节
29、)(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B.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D.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2)文章第2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
30、作者笔下“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
31、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
32、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年年如此。 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
33、。”“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
34、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从那天起,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却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照耀我前行的路,给我以启迪。 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
35、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 2018年10月29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B.第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做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C.第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D.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2)如何理解文中“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这句话?请根据文意进行阐释。(3)文章以“灯如
36、红豆”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巷人家 李安涛 这条逼仄的巷子并不深,地面依旧是不规整的青石板铺成,中间拐个弯出去就是最繁华的闹市区。拐弯处那黄葛树枝繁叶茂、绿荫遮天。 黎明时分,巷子里的商铺早早就开门营业。几家小饭馆、几家小商店、几家水果铺显得冷冷清清。这时,来了一些卖菜的小贩,担两筐新鲜蔬菜朝地上一搁,俭朴的衣着,蓬乱得像一团钢丝球的头发,倒和这条小巷般配极了。 卖汤圆的王婆婆,每天是来得最晚的一个。她每天来,身后总跟着一个满脸胡茬、傻乎乎的壮汉。这是老人家唯一的儿子,听说,自从他的妻子跟别的男人跑了,他就得了“失心痛”变得痴痴呆呆,到后来,连生
37、活也难得自理。快有二十年了,王婆婆就靠每天卖汤圆维持娘俩的生计。日子久了,街坊邻居都忘了她的名字,直接称她“王汤圆”。 说起王婆婆的汤圆,的确色昧俱佳。从早到晚,总会有一些男男女女围着她的三轮车,有人买过一碗品尝,立马竖起大拇指:“细腻糯滑,口味地道,齿缝生香。”这是当然,因为王婆婆每次制作汤圆时,都要精心筛选颗粒饱满、品种优良的大米,掺进糯米的比例恰到好处,然后去乡下那口老井担来清澈的水浸泡,然后用自家的石磨碾成汤圆糊,里面还要加一些炒好的花生和芝麻。 这还不算,关键是王婆婆的汤圆分量足,吃一碗就能够填饱肚子。如果有不够吃或还没解馋的,王婆婆就拿勺子在锅里捞两三个又白又香的汤圆为客人免费添上
38、,嘴里还一个劲乐呵道:“早上吃饱,精神不倒。”这年头,还有花小钱管饱管味道管放心还管开心的便宜事。顾客们竞相传开,渐渐地,小巷子的王汤圆倒成了一个实诚的城市符号,一旦遇上昧良心的人,大家就拿她做比较,末了又瘪着嘴:“还不如一个老太婆!” 每天,王婆婆的傻儿子就坐在一旁的小凳上,从早到晚,眼神都是直愣愣的。等到王婆婆的生意稍稍淡下来,她就赶紧从锅里捞一碗圆溜溜的汤圆给儿子吃,生怕他被饿着。傻儿不说话,端起汤圆就狼吞虎咽 有时,王婆婆盛一碗给他,他却头也不回地盯着巷子里那些花花绿绿的水果。这时,卖水果的大嫂就会笑着提醒王婆婆道:“呵呵,傻儿又要吃我的苹果呢。”说完就顺手捡几个送到他的面前,他一阵傻
39、笑狂啃猛咽。王婆婆一边慈眉善目地看着一边把手放在自己的围裙上擦了擦,跑去为儿子付账。卖水果的大嫂就佯装生气的样儿回:“谁要你的钱呢,拿回去拿回去。”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小巷里时有发生,比如卖包子的想吃香蕉了,卖水果的想吃馒头了,大家都不肯收钱,就干脆拿出自己的货物送去互换,多少就没人斤斤计较了。王婆婆懂得做小本生意的艰辛,更不愿白白占人家的便宜,所以,她买了人家的东西,一向执拗着要付钱。 中饭过去,巷子里的各种生意就淡下来,若再碰上天气好,忙碌了半天的女人们就从家里端出一张椅子,三五几个总要靠到黄葛树下来说说笑笑,好像没有它的余荫就会失去愉悦的气氛。王婆婆不和她们目坐一起,空了就坐在三轮车旁,从
40、兜里掏出那些皱皱巴巴、花花绿绿的零钞放在并拢的两只膝盖间工工整整地理好,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兜里,然后,在那里东张张西望望。每天,王婆婆都要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才肯收摊,推着她那辆叽叽嘎嘎响的三轮车摇摇晃晃地回家。这时,巷子里的人们早已吃过晚饭,有人正打算去看看外面的灯红酒绿,却发现了王婆婆的身影,跑去抢过她的三轮车.一边推着一边埋怨道:“剐这么晚才收摊,早点回家歇歇吧。” 推过坑坑洼洼,王婆婆总是感激不尽地说完道谢的话,独自推起三轮车,同她的傻儿子一道消失在黄葛树旁的屋檐下。 (节选自散文选刊)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营造了小巷清幽宁静的环
41、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B.本文记叙了王婆婆卖汤圆的故事,展现了平凡人生活中温馨的一面,文章清婉明丽的叙述深深地打动人心。C.文中的王婆婆是一个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更是一个慈爱善良的母亲,她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光辉。D.文章写到巷子里的人们帮着王婆婆推三轮车的情节,展现了小巷中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淳朴风情。(2)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分析。(3)文章第5段在写人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 白莹 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
42、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这里
43、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这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接微喷水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
44、声息地飘走了。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了疲惫。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开水是二台护林点供应,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看到我拍照,便乐呵呵地说,多给我拍几张。我知道,在大家心里,自己的工作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支撑并筑牢了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屏障
45、。 风来了,一阵吹得紧似一阵,唤醒了阵阵林涛,草木们也随风舞动,像在普天狂欢。日影在移动,时光在奔走,地塄上一株株白色的绣线菊热烈地播曳着花球;山洼里地埂上像繁星一样缀满白色的野草莓花和黄色的蕨麻花,每一丛叶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一朵小花的脸庞,都在灿然仰望着太阳。风来,它们欢舞;风去,它们静默。像是听到了风的召唤,云也渐渐聚拢了过来,太阳躲进了云层,山谷里变得阴凉起来。 育苗进行了一多半,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给育好的苗床盖遮阴网。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盖好遮阴网,浇上水,种子们就可以在这张舒适的“席梦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待哪天睡醒
46、了,睁开惺忪的眼睛,伸一伸懒腰,然后相互招呼上一声,就纷纷把小小的脑袋从土里探出来了,然后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长出叶瓣,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那时,它们一定会惊呼着,舒展小小的叶片,来拥抱这个世界。 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结束。风慢下了脚步,太阳也钻出了云缝。微喷管已接好,细雨般喷洒的水滴迎着西斜的阳光开始滋润这块土地。我爬上山洼,坐在树荫下,眺望我们的苗圃地。清凉的风从米缸山上吹过来,吹动绿波荡漾,吹来了丝丝的寒意。 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而每一片随风
47、而舞的叶子,是否都套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穿插了对风、云以及太阳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这样处理既有利于交待育苗工作的时间变化,又丰富了文章的审美崽蕴。B.将茫茫林海比喻成“绿罗裙”,形象生动,“裁剪合体而又别致”写出了针叶林与天然林既“融接为一体”又“林相迥异”的状态。C.“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独句成段,颇具匠心,“热闹”既是对上文山谷“宁静”的回应,也开启了对下文育苗工作的叙写。D.文章明暗线交织,育苗工作是明线.“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挖掘文章内
48、涵。(2)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如此详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学从家乡到故乡 刘亮程 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有一个家乡的。 你出生时,有一个地方用她的阳光、空气、水、人声、风声、鸟语以及鸡鸣狗吠迎接了你,这就是你进入世界的第一站家乡,你最初认识的世界是家乡的样子。家乡用她的气息造就了你,使你以后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家乡给了你一些难以改变的东西:长相、口音、口味,看人看事物的眼神、走路架势、笑和哭的表情等等。家乡用她给你的这些使你区别于别处的人。 家乡住着我们的父亲母亲
49、、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住着和我们一起长大留有共同记忆的一代,住着那些看着你长大你看着他们变老直到死去的一两代人,还有你从未谋面、只是在家谱和祖坟的基碑上留下名字的先人们。家乡是那个完整保留你祖先记忆,和你人生初年记忆的地方,是祖先的基地和你的出生地。在你之前,无数的先人死在家乡,安睡在家乡,您在厚厚的尘土里醒来,在代复一代的时空交替中,你的时间到来了。家乡把祖先享用过的阳光雨露、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交给您,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丰收与亏欠交给你,把爱欲生养交给你,把她能给予的幸福和安宁交給你,也把所有的苦难和背痛交給您。 许多作家在写自己的家乡,或从家乡启程开始文学写作,我也一样,从最早的一个人的村庄
50、中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到在新疆中的新疆都是我的家乡。 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优秀的文学具有故乡意义。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家乡存在于土地,故乡隐藏在心灵。 家乡是一个地址,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地方。故乡在身体里,一个远走他乡的人,身体里装满了故乡。我可以离开家乡,但故乡从未离开过我。故乡在心灵里,也就是说,当我离开家乡,我的身体就是我全部的故乡。 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 有的作家一生在写自己的家乡,他的家乡最终没有上升为故乡。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那些我们阅读过、影响过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文学作品,都是把一个文
51、字中的故乡留在我们心中。 比如,“锄禾日当午”这一句诗中包含了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的所有信息。我们依旧扛着千年前的锄头,禾苗是千年前的品种,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我们喝的水、吃的五谷、呼吸的空气、脚跺的土地、头顶的天空,都是千万年不变的。文学,就是在建立和感知这样一个不会变化的心灵故乡。在这里,我们有父母兄弟姐妹,有爱情亲情,有仇很怨恨,有梦幻和幻灭,有生老病死但生生不息,这就是文学中的人间。 这样一个千年不变的人心才是人世间最可靠的故乡。过去数千年,生活的场景变了,居住和生活环境完全不同,衣着和语言完全不同,但人们依旧像在千年前那样在爱,在恨、在生儿育女、在歌唱、在哭注、在快乐在忧伤、在生老病死、在
52、做梦、在幻想。人们外在的一切似乎都变了,但内在的心灵没有变,人还是人,男人、女人、孩子、老人,而构成这一切不变的就是我所说的故乡。 我们心灵中有一个叫故乡的东西,她未曾改变。 (此文为2017年7月18日“书香木垒”西部作家班讲稿,有制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有一个家乡的”,运用类比,点明家乡对作家写作的重要性。B.作者刘亮程在文中举了自己写作一个人的村庄及在新疆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如何从家乡到故乡。C.在作者看来“锄禾日当午”是完成了从家乡到故乡的转变,它包含着千万年不变的农耕社会的所有信息。D.本
53、文的语言索素淡、明澈,多用短句,使用朴素的语言把来自家乡的生命体验写得内涵丰饶,韵味独特。(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文章题目“文学一从家乡到故乡”意蕴丰富,综观全文,分析“文学”怎样才能“从家乡到故乡”?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
54、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
55、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但
56、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
57、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1) 下列对散文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B. 时间
58、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C. 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D. 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2) 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3) 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59、。答案1答案:(1)B; (2)天坑文化为现代人游历的欢乐提供了资源。天坑寨子原住民的迁出,无法再现原住民的真实生活,天坑文化会在模仿表演中慢慢消失。表达了作者对天坑文化的赞美、对天坑文化未来的担忧和美好愿景。(3)把世代柄居在天坑里的土家人或苗家人“喊山”的虔诚与游人模仿“喊山”的戏谑作对比,突出了脱离生活本身的“喊山”无法表达出生命本真的真诚和神圣感。把古罗马斗兽场里生命与生命的搏斗与现在模仿人与兽的表演作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的模仿会亵渎历史、亵渎游人的感情。把古寨里真实的“哭嫁”与临场的模仿表演作对比,突出了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真义和生存真相的艰辛体会的表演会让千年习俗慢慢消失。2答案:(1)
60、B; (2)(1)承接上文“各样的哭声”,引出下文写这些哭声让我“彻夜难眠”“苦痛忧伤”。 (2)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哭声的特点以及带给我的多种感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 (1)内涵: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眷恋;对故乡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苦痛与无奈;对故乡艰难的生存状态的悲悯。 (2)现实意义: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乡愁);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反思;引起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思考。 ;解析: 3答案:(1)B; (2)这些史料体现了戈壁曾经的热闹繁华,与如今的衰败冷清形成对比,突出丝绸之路的昔盛今衰。表达作者对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曾经创造的辉煌成就的敬意和礼赞,以及对如
61、今沧桑巨变的惋惜和感慨。运用大量的史料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化底蕴。(3)茫茫戈壁已不再是商品运输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已经消失。丝绸之路上悲喜交加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都归于沉寂。表达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繁华不再的深沉慨叹和无限惋惜之情。4答案:(1)B(2)九月份的告别;要辩证地看待告别;告别时心灵上的反应;告别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告别对生命的意义。(3)这句话是说只有告别生活中的那些负面的东西,才能收获生命的纯真和精神的饱满。社会生活芜杂多变,人总会有偏颇之处,人性难免出现灰色地带,生活也避免不了不良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与这些负面的情绪、性格、心理告别,对生命进行修正和勘校
62、,这样人生才会成为一本优美动人的书。解析:(1)B项,“从正面解说”表述错误,第三段辩证地论述了告别,也从反面论述了告别的消极意义。(2)文章重要内容与题目、主旨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全面理解和概括,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准确理解。本文中的“告别”内容丰富,且与文章主旨密切联系,解答时首先寻找答题区间,锁定相关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进行归纳概括。(3)“告别是对生命的修正与勘校”这一句可谓经典而深邃,在答题时,首先要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理解。既然为“修正与勘校”,可见告别的是生活中的负面、不良之处;而只有斩断生命中的负面情绪和心理,我们才会收获生命的纯真和精神的饱满。5答案:(1)D;
63、(2)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承上启下,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又为下文表哥们热情请我喝酒做好铺垫。(3)“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年三十夜的爆竹” 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是永恒主题。“年三十夜的爆竹”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村热闹,在城市则稀落,触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
64、,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进行深刻反思。解析:“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表述错误,作者在外漂泊觉得让他觉得累,故乡才是心里永远的归宿,作者不是不愿意回故乡。6答案:(1)C; (2)“对灯相思”,是指“我”思念灯下赶制新衣的母亲、灯下对账的父亲、借灯给我的女同学等;“对灯相思”是因为这些“灯”见证着人性中的爱、正直、善良、宽容等,记录着社会的变迁,温暖着我的心灵,陪伴我长大;“把灯和书联系起来”又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多读点书,可以在我们心中点亮一盏灯,提升自我,照亮人生。(3)“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灯如红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灯相
65、思的情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吸引读者。B7答案:(1)B; (2)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构思全文。文中从“黎明时分”“中饭过后”写到“吃过晚饭”“夜幕降临”,叙述人物的生活故事;以顺叙为主,兼用插叙手法,交代了王婆婆母子的生活情况;首尾呼应: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突出环境,结构严谨。(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先正面写汤圆分量足以及王婆婆免费给客人添汤圆,表现了王婆婆实诚热情的品格,又通过顾客们对王婆婆的赞颂,从侧面体现王婆婆的厚道。正侧结合,有力地表现了平凡小人物身上淳朴的精神品格,表达了对善良人性的赞美。(该段以描写人物为主,因此要从人物描写的手法方面进行思考。本段对王婆婆的描
66、写有直接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同时又有他人对王婆婆的评价,因而可判断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解析:整篇文章的语言显示出朴实的风格,“清婉明丽”错8答案:(1)D; (2)照应标题,标题为“米缸山下播绿记”,详写育苗工作符合作品写作的内容;突出护林工作的艰辛,表现护林员默默付出和乐观的品质;详写育苗工作,提醒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珍爱人类的大家园。(3)从生长的环境来看,指的是对所生长的山谷和土地的记忆;从与人的关系来看,指的是护林员艰辛育苗、细心呵护的记忆;从情感的表达来看,指的是与护林员彼此之间的真挚情感;从主旨的揭示来看,指的是人与自然共筑家园的记忆。B解析: 9答案:(1)B; (2)运
67、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形象地解说了家乡对于每个人的具体意义;运用第二人称,直接和“你”对话,写出了每一个人在家乡这片土地上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传承了家乡的一切,延展范围,增加亲切感。(3)作家的文学创作需要一个家乡,要以家乡为出发点;要写出家乡地理或文化的特点;要把家乡写成文学中的人间,建立和感知一个不会变化的心灵故乡。B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选项“意在说明文学如何从家乡到故乡。”错误,由原文“许
68、多作家在写自己的家乡,或从家乡启程开始文学写作,我也一样,从最早的一个人的村庄中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到在新疆中的新疆都是我的家乡。”可知,举例子是为了说明“许多作家在写自己的家乡,或从家乡启程开始文学写作”,故选B。(2)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理解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由“家乡用她的气息造就了你”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三个“你”连用,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解说了家乡对于每个人的具体意义。第二人称的运用,写出了“家乡”给了你“一些难以改变的东西”,让你“无法
69、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使你“区别于别处的人”。说明在家乡这片土地上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传承了家乡的一切。(3)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由原文“许多作家在写自己的家乡,或从家乡启程开始文学写作,我也一样,从最早的一个人的村庄中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到在新疆中的新疆都是我的家乡。”可知作家的文学创作需要一个家乡,要以家乡为出发点;由原文“家乡是一个地址,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地方。”可知要写出家
70、乡地理或文化的特点;由原文“故乡在身体里。一个远走他乡的人,身体里装满了故乡。我可以离开家乡,但故乡从未离开过我。故乡在心灵里。也就是说,当我离开家乡,我的身体就是我全部的故乡。”可知要把家乡写成文学中的人间,建立和感知一个不会变化的心灵故乡。10答案:(1)C; (2)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日”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3)内容上:引杜甫诗句为题,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标题凸显了文章主旨。“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
71、指文学创作的艰辛,自我超越的艰难,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结构上:以此为题统领全文。全文围绕此内容选择了丰富的材料,如巴尔扎克、弘一法师等;(意思相近即可)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比喻手法错,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B项“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理解错误,原文是“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并没有这样的
72、理解;D项“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不当,弘一法师之例强调即使不能自我超越,真实展现人生也是伟大的。故选C。(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如本题的关键词句是“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和“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再结合前一句内容“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可知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创作的欲望和情绪”,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日”表现“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通过二者的
73、对比,表明作者“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的观点。(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解答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作答本题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从内容的角度看:“斯人独憔悴”的意思是“文学创作者非常艰辛,文学创作
74、是自我销蚀的过程”,文章也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因此,标题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独”又体现了“我”不畏“销蚀”的情怀,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斯人”为不定代词,在文中可以指“我”,也可以指“弘一大师”“巴尔扎克”这几个人都“独憔悴”,又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形式看:斯人独憔悴这一标题来自杜甫的诗句,有文采,为文章增添文学意蕴。 【点睛】分析题目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如本文的题目“斯人独憔悴”在内容上主要是突出主题,在结构上统领全文,在形式上通过引用名句,丰富文章内涵,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