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492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12月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特征二:美

2、,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

3、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取材于刘敬圻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

4、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

5、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

6、恶社会的人。(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材料三: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

7、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

8、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

9、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3分)(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

10、慰人,而不是讨好人。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蜂拥而至徐嘉青魏强是个短视频控,有着不少粉丝。这天是周六,好友邹涛约他去乡下转悠,两人开着车出发了,快到时看到路边有个卖蜂蜜的商贩,邹涛提议说:“要不咱下去买两瓶?”于是,两人下了车。到了摊子前,魏强问道:“这蜂蜜咋卖?”商贩是个中年男子,漫不经心地伸出一只手晃了晃。魏强拿起一瓶蜂蜜

11、,拧开盖子看了看,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用夸张的表情说:“真香啊,这蜂蜜保准假不了。”说完,他冲着中年男子问:“老兄,价能降点吗?”中年男子摇摇头,吐出了句话:“不能,一瓶最多便宜一毛钱。”两人站起身来,打算上车走人。中年男子一看,忽地站了起来,一个箭步跳过去,伸出两只胳膊拦住了他们,说:“不能走!东西你们看了,价也给你们降了,到头来却不买了,这可说不过去!”邹涛怒气冲冲地说:“哟呵,看样子你是要强卖了?光天化日之下,我看你是没有王法了!”说完,他将中年男子的手臂拨到一边,径直向车子走去,魏强也赶紧跟了上去。中年男子俯身抓起一瓶蜂蜜,随后追了过去。到了车子跟前,他一把拉住邹涛,叫嚷道:“不买别想

12、走!”邹涛着实生气了,用劲儿把手臂一收,中年男子猝不及防,被带了个趔趄,手中的蜂蜜飞了出去,偏偏落在车子的前窗上,就听“啪”的一声,蜂蜜瓶子的盖儿被磕开了,里面的蜂蜜流了出来,在车窗上上形成了一条淡黄色的线。这下,中年男子可不干了,过去一把拉住邹涛,说:“你不把这瓶蜂蜜的钱给我,想走?没门儿!”魏强想息事宁人,把钱包拿出来,从里面掏出五十块钱递了过去,没好气地说:“给你!”中年男子斜着眼睛看了看,说:“你打发叫花子呀?”邹涛反问道:“难不成还是五百块?”中年男子点了点头。魏强急了:“刚才说好的价,五十块一瓶,啥时候成了五百块?”中年男子说:“一开始我就是这个价,我可从没说过五十块一瓶,那可是你

13、说的。”这下魏强和邹涛无话可说了。邹涛要报警,魏强说:“算了算了,花钱消灾吧!”说完,魏强从钱包里拿出五百块钱,递给了中年男子。中年男子送过来两瓶新的蜂蜜,还有四百块钱。他说刚才是和他们开玩笑的,这蜂蜜就是五十块一瓶。坐到车里,魏强不由得一阵感慨。他发动车子,正准备走,忽然想起前车窗上还洒有蜂蜜,就拿了条毛巾,打算将蜂蜜擦掉,谁知就在准备下车的瞬间,手碰到了雨刮器开关,雨刮器“刷”的一下就工作了起来。这下倒好,蜂蜜原本是一条线,现在变成了一大片,几乎将整个车前窗都给罩住了。副驾驶座上的邹涛眼疾手快,连忙关上了雨刮器开关。魏强拎着条毛巾下了车,刚准备用毛巾擦,忽然惊讶地冲着车里叫道:“邹涛,你快

14、点下来看看!”邹涛一边拉开车门下来,一边问:“咋了?”魏强指着车前窗说:“你看!邹涛一看,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没过多久,那上面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邹涛拉了拉旁边目瞪口呆的魏强,说:“老魏,还不快拿手机!”魏强这才恍然大悟,赶快掏出手机,拍了一段短视频,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短视频发出去之后,魏强着实吃了一惊,竟有了数十万的点击量,而且还有人在后面揣测咋回事,魏强说明了刚才的情况。有人立刻回应说:“能引来这么多蜜蜂,这蜂蜜绝对假不了,强哥是从哪儿买的?”魏强就把路过的那个地方说了,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过了些天,邹涛突然来找魏强,一见面就笑着说:“老魏

15、,我要谢谢你呀!自从你发过短视频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魏强愣了愣问:“你咋知道的?邹涛笑着说:“实话跟你说了吧,那是我对口扶贫的村子,村里有养蜜蜂的传统,我寻思着把这个传统变成产业,谁知到头来,蜂蜜竟然卖不出去。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宣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魏强恍然大悟。两人相互看着对方,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本文选自2019年第22期故事会)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就点明魏强是短视频玩家,“有着不少粉丝”,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B小说写卖蜂蜜的男子强买强卖,邹涛与中年男子撕扯,魏强被逼高价

16、买下了蜂蜜。C小说一波三折,卖蜂蜜的男子最后给魏强送来两瓶蜂蜜和四百块钱,并且说明只是和顾 客开个玩笑,这缓和了小说的矛盾。D作为扶贫干部,邹涛在一次出游中灵感大发,让扶贫村里的蜂蜜打开了销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结构严谨,开头为下文埋下伏笔,使蜂蜜脱销的情节合情合理。B“怒气冲冲”“着实生气”“要报警”等词语,突出了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C 卖蜂蜜的男子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他的“无理取闹”才有蜂蜜溅到车窗上的情节。 D小说贴近时代,语言朴素自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8请分析小说标题“蜂拥而至”的含义及作用。(4分)9你认为小说的

17、主人公是魏强,还是邹涛?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

18、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

19、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 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 赐/其君

20、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 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 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藩邸,指藩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B. 惠帝,指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惠”是其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后、诸侯、大臣以 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C. 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D. 朝

21、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 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B. 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苏门答剌前 伪王子苏干剌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C. 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 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D. 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 使明朝与海外许多

22、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14. 根据文本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张孝祥: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张孝祥于宋孝

23、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青草:湖名,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明河:银河。岭表:指从五岭至海南之间的广东、广西地域,即岭南地区。岭表经年,指词人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 交相融合。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胸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 前途坎坷。D这首词,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

24、,风格柔美细腻,有婉约之词风。16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本词和这一段苏文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思想感情的异同。(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侧面描写,以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高大的诗句是: , 。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诗句是: , 。(3)阿房宫赋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25、: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麻雀蹲在树上叫着,抖掉身上的黑夜,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本生故事,九色鹿舍已救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在脑海里浮动成一首首错散成韵的诗。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张昶兄弟的墨池。每天清晨,他们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

26、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草书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烫透、蒸熟那些生硬的果实。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一样在墙上轻轻蹦跳。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齐声朗诵那首沁园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C.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D.“还没结婚吧”“”她飞红

27、了脸,手扭在一起,更加忸怩起来。19.比拟能准确再现情态,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阳光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好好应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形势,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切实维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级

28、响应要求,决定开始从2020年12月7日0时起,对江津区内村、住宅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2020年12月5日22.请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头,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要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联合国名录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就有6项,包括中国活字印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对于这些急需保护的非遗,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做好保护抢救工作。在保存方面,可以考虑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抢救式记录。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29、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000多人,但该群体大多年岁已高,后继乏人。传承人年龄断层,意味着非遗有失传的风险。因此,要鼓励和支持非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分别将多个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艺术化设计后,做成了井盖涂鸦,成了“网红”作品。在大多数公众觉得可爱、有趣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更应该潜心书斋,穷经皓首”。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

30、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1B,B项,“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一第四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2A,A项,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最后“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三段。3C,C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

31、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4答案: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对原先论点进行让步,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以退为进,说理严密。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

32、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

33、。5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分析:解答本题应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

34、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6答案 :D (此次的蜂蜜事件,邹涛是早有预谋的,不是一时的灵感大发)7答案:B (“急躁的个性特点”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这里是邹涛与卖蜂蜜的中年男子之间的一段表演)8含义:“蜂拥而至”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一窝蜜蜂拥了过来,又指去买蜂蜜的人很多。 作用:标题照应了文章的内容,照应文中“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及倒数第二段“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 标题“蜂拥而至”设置悬念,究竟因为什么蜂拥而至,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

35、两点即可)9答案:小说的主人公是邹涛。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出游-下车买蜂蜜-与卖蜂蜜的人发生磨擦-建议魏强拍短视频-蜂蜜脱销,都是邹涛一手策划的。从人物形象看:小说要突出的是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尽心尽力、一心为民、足智多谋的形象,而魏强的人物形象则较为淡化。从主题的角度看:本文表现的是扶贫干部邹涛巧计为乡亲扶贫,表达对扶贫干部的赞美之情。(回答主人公是魏强的,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不超过2分)10. 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

36、,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故选C。】11. 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给予褒扬的称号”错误。应是“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故选B。】12. C【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以伏兵打败其军”错误。结合“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分析,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以伏兵”属无中生有。故选B。】13. (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37、(“郡县”,意动用法,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益”,更加;“震”,惊恐,恐惧;“日”, 名词作状语,一日日,日渐。)(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将命”,意思是奉命,传命;“莫”,代词,没有谁;“盛称”,意思是极口称赞;“夸”,夸耀。) 14. 得到西洋诸国进贡的宝物不计其数;明朝耗费的财物不可胜计。(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分析归纳。结合“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分析,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

38、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参考译文: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 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

39、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

40、。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今马六甲)、古里(今印度西南部)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

41、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历事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15D. 本题考查学生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项,“风格柔美细腻,有

42、婉约之词风”赏析错误,应该是风格壮美,有豪放词风。故选D。16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都有自由飘逸之感,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2分)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表达了对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品格的自信;(2分)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2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词比较阅读能力。题目要求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思想感情的异同。苏轼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结合前文,作者看到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如此美景,作者

43、心中被贬谪的阴霾被涤荡开来,心胸变得开阔,舒畅起来,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感觉自己好似“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本词,结合注释“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可知本词是词人被贬北归途中而作。词人泛舟洞庭湖,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词人在洞庭湖上泛舟,感觉洞庭湖是“玉鉴琼田三万顷”,再者自己乘坐的一叶小船。词人用“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荡荡、一碧万

44、顷的湖水。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词人坐在小船上看到的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表里俱澄澈”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中的我,也如秋月和秋水一样,清澈明亮。也就是说词人自己是一

45、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表达了对自己表里如一的品格的自信。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两首词中具体内容,从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进行作答即可。D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明星荧荧,开妆镜也。18.B【解析】文中和B项的引号标示列举的省略。A项的引号,标示引文的省略;C项的引号,标示说话的断断续续;D项的引号,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19.本句把党河岸边的草木当作动物来写,表现水边植物的情态,神形毕现,十分生动。“舔”字用词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草木、草

46、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每点2分)20.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向四面舒展开去”上,强调动态的变化;原句的重点落在“华彩斑斓,无边无际”上,强调色彩的壮丽,更符合原文礼赞敦煌的核心意思。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把“华彩斑斓,无边无际”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余韵悠长,给人以想象空间,更适合做结尾。(每点2分)21、【答案】“好好”改成“积极”。“维持”改成“保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前加上“根据”。删除“开始”。【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好好”过于口语化,应改为书面语“积极”;“维持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动宾搭配不当,把“维持”改成

47、“保障”;“等法律法规”缺介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前加上介词“根据”。“开始从2020年2月7日0时起”赘余,“开始”与“从起”重复,删除“开始”。22、【答案】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对急需保护的非遗需要进行保护抢救,用纪录片的方式保存非遗,培养非遗青年传承人。【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头,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在联合国名录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就有6项”概括为:中国有急需保护的非遗。“对于这些急需保护的非遗,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做好保护抢救工作”概括为:对急保护的非遗需要进行保护抢。“在保存方面,可以考虑用纪录片的

48、方式进行抢救式记录”概括为:用纪录片的方式保存非遗。“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概括为:培养非遗青年传承人。综上分析,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头连缀以上概括出来的句子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对急需保护的遗需要进行保护抢救,用纪录片的方式保存非遗,培养非遗青年传承人。23、作文解析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目材料是一则新闻:在中科院举办的公众科学日活动上,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分别将多个物理公式、天文现象等进行艺术化设计,做成“网红”井盖涂鸦,引发公众的讨论。题目围绕将科学公式、天文现象做成井盖涂鸦是否合理的问题,设置争论语境:大多数公众持支持态度,认为这种形式

49、可爱、有趣;也有人发出反对声音,认为其纯属作秀、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破坏了科学研究的严肃性。考生要在这一具体情境之下展开联想和思考,围绕要针对此阐述自己的想法,不可脱离材料泛泛而谈。2.典型任务的限制。任务要求考生就“井盖涂鸦事件”展开“联想和思考”,必须围绕以上事件引发的争论谈自己的想法,由此限制了写作的重心,不可脱离材料和中心事件。“明确文体”虽未对文章体裁进行明确限制,但这是一道时评类材料写作题,材料既包含了对社会热点事件的陈述,又包含明显对立的两方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对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进行思辨,故而以写作议论文为宜。3.价值判断的限制。“大多数公众觉得可爱、有趣”,“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50、认为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更应该潜心书斋,穷经皓首”是考生要进行思辨的两种对立观点,实质上是要求考生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割裂的,而是关联的、相辅相成的。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材料中关于“井盖涂鸦事件”的对立观点,其本身均是存在合理性的。支持井盖涂鸦的观点站在吸引公众注意、激发科学兴趣、推动科学普及的立场,看见此做法的利;反对者则认为这一做法过于注重形式,势必带来对外在声名的过度追求,带动浮躁的风气,指出此种做法存在的隐忧,而井盖涂鸦的形式科普效果究竟如何,也未可知。从该事件出发,探讨科学与艺

51、术的关系,或者说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可站在赞成的角度,也可站在反对的角度,亦可同时看到两者的合理性,言之成理即可。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扣住材料中“科学”“艺术化设计”“井盖涂鸦”“作秀”“污染环境”“穷经皓首、潜心书斋”等词,考生可以由“井盖涂鸦”这一具体形式联想到科学的艺术化,思考科学的艺术化是否是作秀、科学家是否应该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科学是否只是严肃理性而无法与感性的艺术结合,由此联系生活经验、个人感受、著名科学家的事例等,深入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专业研究和人文情怀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考生的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解题这是一道“二元思辨型”作文题。题目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陈述“井

52、盖涂鸦事件”;第二部分提出公众对于该事件的两种态度,即赞成和反对两种观点。探讨的是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两种看法都具有合理性,赞成方可以从艺术对科学普及的推动作用等角度入手,反对方则可以谈论过度注重形式对于科学研究的损害等。“二元思辨型”作文侧重考查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可以站在赞成或反对的角度,也可以将二者结合,但无论持何种观点,在行文时这两种观点都要涉及,不可仅谈论其中一种观点,从而造成思维上的局限性。【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勿让科学云端独舞。2.科学需要静下来。3.科学传播,须破陈规。4.普及科学需要亲民化、生活化。5.艺术增色科学。偏题立意:1.生活与艺术。(偷换概念,将“科

53、学”偷换为“生活”)2.科学创新。(“科学”和“艺术”是两个概念,科学的艺术化并不等同于科学创新)3.提防面子工程。(未紧扣材料中的问题,有套作之嫌)范文:给科学以艺术,给艺术以科学 (标题就十分出彩,直接亮明观点,且体现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在人们的认识中,科学与艺术,似乎很难碰撞出火花。揆诸现实,在公众科学日上的“井盖涂鸦”,就遭受了质疑,有人认为这“纯属作秀”。(单刀直入,紧扣材料,点出“井盖涂鸦”遭受质疑的原因是人们认知中对科学与艺术的割裂。)诚然,在井盖上涂鸦,确实存在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的问题,且有作秀之嫌。但是有的声音居然认为“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更应该潜心书斋,穷经皓

54、首”,这是多么死板的观点啊!(让步,先承认对方观点中的合理之处,然后对其不合理之处提出质疑。)反观历史长河之中,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同时拥有极高的艺术修养的例子(使用简练精准的语言并运用例子,有力反驳“科学研究者应潜心书斋、穷经皓首”的观点);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理科老师们生动活泼的一面(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发共鸣)。科学与艺术本来就很难分开,这样将两者强行割裂的行为,是很难让人理解的。(适时小结,批驳将科学和艺术割裂的行为。)在我的观念中,科学与艺术更像是共同组成一个人的两部分:科学是人的骨架,支撑着人体的基本结构,也为艺术的依附提供了载体;艺术是人的血肉,把光秃秃的骨架填充得饱满生

55、动。科学单单只有骨架,是很难让大众接受的;艺术失去了科学的支撑,就只剩下浮华而空洞的皮囊,也没有持久的吸引力只有让科学和艺术组成一具完整的躯体,才是具有吸引力的、生动活泼的,才是能让大众接受的形式。(承接上一段反驳对方观点后,论说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难以分割的,比喻生动贴切,正反结合。)所以,科学与艺术的最优解是相互依存,共同进步。(明确提出观点:科学与艺术需要结合)社会需要“穷经皓首”的钻研精神来引领科学的进步,对理论和公式有更深的理解。(让步,承认“穷经皓首”精神对科学研究的必要性)但“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是不可取的,失去艺术的传播,研究成果仅是个别人的思想,人一旦去世,就什么也没有

56、给这个世界留下。(指出“穷经皓首”这一做法走向极端后的结果,由此证明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必要性。)只有学着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将科学融于艺术,用艺术传播科学,才能为社会的科学水平、大众的文化水平做贡献。(适时小结,科学与艺术结合具有重要意义。)钟扬院士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深入青藏高原寻找植物种子,即使身体抱恙也坚持上高原。正是这样对科研充满热情的人,更加重视公众认知水平的提升。他投身于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之中,以工科之笔写下一段段语句精练而优美的介绍,散落于自博馆的各个角落。这样的科普热情,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给科学以艺术,给艺术以科学”。(贴切提炼、运用钟扬院士的例子,以具有钻研精神的钟扬院士仍热衷于科普、积极投身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证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才是正确的做法。)因此,请破除印象中艺术与科学的隔阂。它们不是泾渭分明的两条河流,也不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它们是社会这棵大树上的根系与枝叶,科学不仅需要像根系一样向下深入探索,也需要借助艺术的枝叶来获得大众的关注与认可。(又一次使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科学与艺术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给科学以艺术,给艺术以科学,它们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文化的繁荣。(点题,重申观点,点明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积极意义,有力结尾。整篇文章紧密围绕中心观点“科学与艺术需要结合”,一气呵成,议论鞭辟入里、环环相扣,又兼具斐然文采,实属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