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87KB ,
资源ID:1044798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4479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人教版:4.3.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人教版:4.3.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1.doc

1、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本章概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利害冲突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世界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扩张、侵略的伟大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仍然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争夺世界霸权的侵略扩张在整个战争中起了决定的作用,英美也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这就使二战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大战初期,德国凭借着优势兵力,横扫大半个欧洲。法国败降,意大利参战。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法西斯国家势力一时达到顶峰。

2、1942年中到1943年初,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北非阿拉曼战役等三大战役为转折点,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德国投降,二战结束。大战中,苏美英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同盟国之间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质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同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联盟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大战后期集中表现在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上。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

3、,因此协调战略,互相支援的联合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从联盟建立到大战结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并未破裂。最后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终于在1945年相继打败德日,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的“静坐战争”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德军西线的进攻;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投降;英国抗战;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大西洋宪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

4、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教学重点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自制电脑课件、电影或录像片中有关片断教学过程引言分析本章引言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出,由于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5、更加嚣张,1939年9月1日,德国侵入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战争初期,德军处于暂时有利的地位,很快占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第二部分指出,1941年德国侵入苏联,日本袭击美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苏联、美国等更多国家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第三部分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战争形势发生转折,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一方迅速发展,德、日法西斯相继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取得胜利。第四部分指出,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入新课导入方式一 情感式:第二次世界大

6、战前夕,欧洲乌云笼罩,山雨欲来风满楼,法西斯德国剑拔弩张,毗邻的奥地利、波兰、捷克等国惶惶不可终日。作为“保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联盟的操纵者、强国英,法,仍是一味退让、妥协、纵容,我们称之为“绥靖”。到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出笼,这种绥靖政策达到了顶点。导入方式二 概括拉线式:预先介绍二战史的整体线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转折:1942年夏到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既是苏德战争,又是二战的转折点。此外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是

7、北非战役的转折点。胜利: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讲授新课一、慕尼黑阴谋1.希特勒对捷提出领土要求(1)1938年春,德国吞并奥地利。(2)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对捷提出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领土要求。(3)英法恐怕引火烧身,企图牺牲捷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并怂恿德国进攻苏联。教师讲授: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国家奥地利(在地图上找到奥地利的位置),把它划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东

8、方省”,英、法没有反应。接着,德国矛头便直指捷克斯洛伐克。提示:学生看地图,找到捷克斯洛伐克的位置,在地图上标出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多民族国家。在它境内西部的苏台德区等地,居住着三百多万德意志少数民族。他们虽然和德国人同属一个民族,但苏台德人从来没有归属过德国。现在,希特勒要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便先在苏台德日耳曼人身上大做文章。1933年,希特勒当了总理后,苏台德区也出现了一个名为“德意志人党”的法西斯组织。它的头目是做过体操教员的康拉德汉莱因,人称“小希特勒”。他每月从德国外交部接受一万五千马克的秘密资助。为了聆听希特勒的命令,这个小希特勒在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两个

9、星期赶赴德国,于3月28日同希特勒密谈了三个小时。希特勒要他“提出捷克政府不能接受的要求”。“小希特勒”言听计从,向政府提出苏台德区实行“自治”。这是德国吞并的幌子。理所当然地遭到以总统贝奈斯为首的捷克政府的拒绝。其实,德国已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集结军队,5月30日就制定了进攻捷克的“绿色方案”,预定10月1日为进攻的日期。教师补充讲授:绥靖政策:是3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帝国主义政策,是伴随着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而形成的。英、法、美等国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软弱地位、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受反苏反共恐惧感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在世界争霸斗争的总态势中,只想维持一战后的既得利益,保持

10、现状,基本上处于守势。面对法西斯国家逼人的攻势,一方面由于其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害,发生了与德、意、日之间的抗争;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卷入与德、意、日的战争冲突,以维护与其利益相关的“和平”局面,为此采取让步、孤息、妥协、迁就的方针,即“以和避战”、甚至不惜放弃某些战略地带,牺牲弱小民族和国家利益,力求“祸水东引”,挑起苏德冲突,从而产生了绥靖政策。关于绥靖政策的实质,目前史学界认识并不一致,一种认为是“祸水东引”;一种认为是“避战求和”;还有一种认为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避免战争,维持和平而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为此实行了包括牺牲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祸水东引”的方针。在慕尼黑会议以前,绥靖政策主

11、要表现为“不干涉政策”。不干涉政策反映了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活动既斗争又妥协、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立场和两面态度。它们反对日本独占中国东北和侵略全中国,不承认伪满洲国,但又不敢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它们谴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进行经济制裁,但又不愿彻底实行制裁,并为同意大利妥协留下后路。它们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实行貌似公允的不干涉政策,但对德意破坏不干涉协定的行径视而不见,不愿采取强硬措施。美国由于国内孤立主义传统方针的影响,基本上在中立旗号下实行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顶点,英法由不干涉转到干涉,直接与希特勒勾结,逼迫捷克出让国家领土和主权,用肢解小国的方法讨好希特勒

12、,以保全自己,其罪恶交易的露骨程度,在国际关系史上是空前的。这一政策的实行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反而破坏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大战的到来。关于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一种意见认为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以后,该政策破产;一种意见认为是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张伯伦下台,绥靖政策才彻底破产。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1)签订: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背着捷代表,签订了强行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历史上把这种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2)实质:牺牲小国利益,谋求大国安全;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侵略苏联。(3)影响暴露了英法的软

13、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第二年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占领捷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实力,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教师讲授张伯伦的穿梭外交与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张伯伦是英国首相,1937年上台以来,对德,意法西斯一直采取纵容政策。法国总理达拉第更是经常叨念着“一想到美丽的首都从空中被炸毁,就胆战心惊。”此时,他们先是向捷克政府施加压力,迫使贝奈斯总统同意苏台德区“自治”。但希特勒要求的哪里是什么“自治”,而是要吞并,还诡称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项领土要求。“小希特勒”与之相配合,在苏台德区发动叛乱。叛乱被镇压下去。于是,希特勒宣布边境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进行威胁。这吓坏了张

14、伯伦、达拉第。达拉第打电报约张伯伦,要他赶快去见希特勒。9月15日清晨,六十九岁高龄的张伯伦,拿着一把雨伞,平生第一次乘飞机,行色匆匆地赶往德国。张伯伦经四小时的飞行,再乘三小时火车,再换汽车,到下午四点,登上希特勒的高山别墅,终于见到了比他小二十岁的德国“元首”的尊容。在密谈中,希特勒口若悬河,根本不让对方有插话的机会。并说“现在不是苏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问题,而是把这一地区割让给德国。”他咄咄逼人地问张伯伦:“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惶惶不安的英国首相先是大吃一惊,然后唯唯作答,他个人承认这一原则,不过要回去向政府报告,取得批准。张伯伦回国后,一面欺骗国内人民,一面与法国紧急磋商。他们答

15、应希特勒的要求,并威胁捷克政府屈服。一星期的穿梭活动之后,9月23日,张伯伦又兴冲冲地登上飞机,二见希特勒,总以为这下可以使希特勒心满意足了。不料一见面就挨了希特勒当头一棒:“很抱歉,由于过去几天形势的发展,这个计划已经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希特勒打开一张地图,指出德国要求的更多的地区,并限定10月1日以前解决问题。张伯伦目瞪口呆,最后请求希特勒这几天内不要采取军事行动,容他再作一番“努力”,垂头丧气地告辞了。9月29日,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在慕尼黑的“元首宫”里和达拉第一起,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就德国对捷克的领土要求秘密会谈。他们让两位捷克代表在隔壁房间里坐冷板凳,“静候判决”。到第二天凌晨

16、一点半,他们签订了关于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协定。德国限定,捷克政府必须在六小时之内接受这个协定。10月10日前德国完成占领。该地区的一切军事、非军事设施、财产都必须完整地交给德国。散会后,不断打着哈欠的张伯伦和达拉第,向捷克代表通报了协定的内容,交给他们一幅地图,责令他们执行,并威胁,如捷克不答应,就将面临单独对德作战的局面,不要指望英、法的援助。捷克政府无可奈何,当日中午宣布接受这个协定。他们哀叹:“我们被可耻地出卖了。”这便是慕尼黑阴谋。它使捷克失去了29%的领土,34%的居民,66%的采煤业,70%的钢铁业,80%的纺织业,80%的化学工业。更重要的,捷克西部的军事防线,全部落入德国之

17、手。捷克失去了自己的安全屏障。张伯伦在慕尼黑会议散场时,疲惫不堪,然而他却得意地笑了。他说:“我很累,但累得很舒服。”英、法、美的盲目乐观:慕尼黑会议后,9月30日,张伯伦踌躇满志地返回伦敦。他一下飞机,就把英德宣言拿出来挥舞,并向欢迎的人群欢呼:“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当天傍晚,他又站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阳台上对群众说:“他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来了”,“我们这一代人享受和平的新纪元已经到来了。”同一天,当达拉第从德国返回巴黎时,也受到了欢迎。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政府领导人也对慕尼黑会议深为赞同,罗斯福总统曾在会前给墨索里尼密电,要求他帮助促成有关各国“通过谈判,达成协

18、议,并呼吁有关国家首脑不要停止谈判。当慕尼黑协定签字后,美国政府首脑也深感宽慰,认为战争已经得到避免了。一霎时,“和平”的鼓噪声在欧美各国弥漫,似乎危机已经过去,人们又可以轻松地坐享和平盛世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并不满足于慕尼黑协议所赐予他的东西,他所要的是按“绿色方案”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因此,当英、法、美各国领导人正陶醉在他们自己制造的“和平”幻觉之中的时候,希特勒已开始执行他的“清算捷克斯洛伐克的残余部分”的绝密计划。在德国的诱迫之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并要求德国保护;希特勒马上同意,派兵占领了斯洛伐克;随之,希特勒又召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和总理,强令他们签署德捷协定,该协定

19、声言,“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及其国家的命运交到德国元首的手中”,还说,希特勒“接受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宣言”,决定把捷人民“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该协定于1939年3月15日签字,当天上午德军占领了捷克。3月16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捷克斯洛伐克沦亡了。这是继奥地利之后,德国又一次兵不血刃占领了两个中欧国家。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签订:1939年8月,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同德国签订。(2)影响:德国在大战前争取了苏联的中立,避免了两线作战之苦;苏联也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军的攻击,赢得了备战时间。提示学生注意结合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图,掌握

20、二战前德国侵占的国家或地区的具体位置与时间顺序:进入莱茵区(1933年)奥地利(1938年3月)苏台德区(1938年10月)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学习战争史一定要注意结合地图学习。对绥靖政策的认识: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美统治阶级顽固推行的一种既损人又不利己的政策,它的特点是对侵略者姑息怂恿,委曲求全,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背信弃义、出卖牺牲盟国和小国的独立、领土和主权,顽固坚持反苏、反共,暗藏“祸水东引”的祸心。这项政策在战前破坏了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联盟,使之由战略优势转化为战略劣势。既没有求得苟安和“祸水东引”,也未能保住自身的利益。其结果是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

21、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绥靖政策是一项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的典型的帝国主义政策,它是促成和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教师讲授英、法、苏谈判:英、法要挑动德国进攻苏联,但为了欺骗世界舆论,又装着要与苏联谈判,当苏联提出订立苏、英、法三国互助条约时,却是英、法代表姗姗来迟。苏、英、法三国的谈判从1939年4月中旬开始。对苏联提出的建议,英、法未表同意。6月,苏联新任外长莫洛托夫建议英国外交大臣访问莫斯科,以便谈判在高一级进行。但英国只派了一个次要官员,谈判又未取得任何进展。7月,苏联派出以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为军事谈判的首席代表,而英国只派了-个退役的海军上将,法国只派了一

22、个兵团司令。他们甚至没有签订文件的全权证书,而且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他们不乘飞机而乘了一艘很慢的邮船到列宁格勒,慢条斯理,8月11日才到莫斯科,这和张伯伦三飞德国,不是形成鲜明对照吗?在谈判中,苏联表示,一旦战争爆发,三国应共同行动。苏军将出动一百三十六个师、上千门大炮,一万辆坦克,五千五百架飞机。然而英国却表示,他们只能出动五个步兵师和一个机械化师。英、法只要求苏联保证它们的安全,而他们却不肯保证苏联及波罗的海诸国的安全。另一方面,英、法在同苏联谈判的同时,英国又同德国在伦敦举行了秘密会谈,继续促使德国进攻苏联。由于英、法无诚意,三国谈判终于破裂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当时德国虽然急于发

23、动世界大战,但是鉴于苏联的强大,同时也为了集中力量先打击英法,就向苏联提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苏联为了粉碎英、法的阴谋,为了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以便赢得时间加强战备,当机立断,同意和德国谈判。3月21日,斯大林复电柏林,依据希特勒8月20日的来电,同意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8月23日到莫斯科。德国外长在23日中午抵达,经过会谈,当天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规定:“一、缔约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二、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双方政府今后将彼此保持联系,以

24、便对他们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进行协商。四、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五、如果缔约双方间在某种问题上或其他问题上,发生分歧或抵触时,缔约双方应当只通过和平方法、友好地交换意见或者必要时设立调解委员会,以资解决这些争端或抵触。”据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1948年1月公布的它们所缴获的德国外交文件,苏德双方在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还签订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就“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也是当代史学界一桩难断的“公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西方,有人把它诬之为“魔鬼的联盟”,借此发泄反共仇苏的情绪,也有人发表比较客观的评论。丘吉尔就认为

25、苏联的政策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冷酷无情”,但却具有现实意义,但是最后“为此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但苏联却认为,它是成功地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的典范,是苏联政府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问题大讨论:如何正确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作抽象的肯定或否定,应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暂时避免卷入战争,赢得了巩固国防的时间。这对在22个月以后不得不与德国作战的苏联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斯大林这样做,就是回到古老的俄国争取喘息时间政策上来。1807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

26、提尔西特对付拿破仑时曾用这一政策,一百一十年后,列宁在谈判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时也是用这个政策。1939年,俄国还没有充分准备以抵挡德国的军事力量,它需要时间弥补军备规划中的差距。”但是,这个条约也使德国取得了苏联中立的保证,希特勒可以放手地按原定计划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统一战线,有助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避免两线作战的目的。德、日在1936年11月25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秘密附件中曾规定,缔约一方与苏联发生冲突时,缔约另一方不得采取足以减轻苏联负担的措施。现在,正当日本和苏联在诺门罕进行激战的时候,德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就等于告诉

27、日本,德国已“背叛”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原则,它不会配合日本在西线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为此,日本政府向德国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中断了和德国关于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1939年9月15日,日本还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停战协定,以后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但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欧洲力量对比立即发生了有助于纳粹德国的变化,希特勒在进攻英、法时不用担心东线的苏联,至少是暂时摆脱了东西两线受敌的不利处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炸毁了慕尼黑阵线”,粉碎了西方国家企图勾结德国,“祸水东引”的美梦。毛泽东同志指出:“英、美、法的计划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让苏、德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它们出来

28、收拾时局,这种阴谋,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击破了。”但是,苏联与德国签订条约以后,不再揭露当时的主要敌人法西斯德国发动战争的罪行。德国侵占波兰后,苏联反而去和德国发表共同声明。说什么“仍如苏、德两国政府之努力依然无效,则继续战争之责任自当由英、法负责。”这样,苏联就疏远了自己可靠的同盟者,束缚了自己支援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手脚,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危险的敌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近代最重大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要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来作抽象的肯定或否定。在肯定它的历史作用时,也不应否定它所产生的消极作用。1939年8月,英、法、苏三国谈判的

29、破裂以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英、法、苏联合抗德的可能性化为乌有。战前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之所以没有形成,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的英、法政府应负主要责任,苏联外交政策上的失误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1.二战的爆发(1)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2)波兰败因: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采用突然袭击的闪电战战术,使波兰措手不及。波兰军队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英法虽对德宣战,但英法未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坐视波兰孤军苦战而亡。(3)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苏联乘德军入侵波兰之际,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把边界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公里,建立了一

30、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教师讲授德国突袭波兰:早在1939年春,希特勒就制定了“永远消灭波兰”的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执行时间是9月1日。一切准备就绪后,为了给自己的侵略行为制造一个“口实”,希特勒导演了一幕贼喊捉贼的丑剧。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第一次见到希特勒时,曾这样评论他:“尽管我在他脸上看出这个人凶狠无情,我还是觉得他是一个在做了保证以后可以相信的人。”张伯伦真是天真得可爱。1939年8月31日夜,一群德国党卫队队员,身穿波兰陆军制服,冒充波兰军队,突然向靠近波兰的德国格雷维茨电台发起进攻,并且“打死”事先放在地上的,被称为罐头货的、麻醉过去的集中营囚徒。然后,“波

31、兰军人”在电台上发表了三分多钟充满煽动性的反德言论。这样,九月一日凌晨四点四十五分,希特勒以“反击波兰侵略”为名,出动了五十多个师,两千多辆坦克,两千多架飞机,铺天盖地向波兰扑来。他们兵分三路,包抄华沙。这一天,希特勒本人也是全副武装。他说,我又穿上了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取得最后胜利以前,我决不脱下这身衣服,要不然,就“以身殉国”。这个歇斯底里的法西斯头子孤注一掷了。张伯伦无可奈何被迫宣战:9月1日这天,英、法分别照会德国政府,仍然希望德国停止对波兰的一切侵略行动。但希特勒对这个照会不予理睬。德军向波兰腹地挺进。在英国议会,在人民中间,在全世界,张伯伦的犹豫态度遭到谴责。9

32、月2日,德国正式拒绝了英、法的照会。在这种情况下,英、法才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可是,英、法既不在德国西线发动攻势以减轻波军的负担,也不采取其他援助措施。尽管波兰人民英勇作战,但他们落后的武器当然不是敌人的对手。在德国“闪电战”的打击下,两个多星期,波兰就被灭亡了。波兰人民遭受惨无人道的蹂躏,在整个战争期间,被杀害的波兰人达六百万之多。英、法希望德国法西斯继续东进。可德国却调转矛头,把侵略目标指向北欧、西欧。奇怪战争:英、法虽说9月3日已向德国宣战,但却“宣而不战”。德军大举进攻波兰的时候,西线,即德法德比边境,只有二十三个师,而英、法联军则拥有一百一十个师的庞大兵力。这本是

33、德国极大的“后顾之忧”。但是英,法联军却按兵不动,坐视波兰灭亡而不救。他们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里,一坐就是半年。法军每天发的战报总是千篇一律:“西线战争,无事可述”。大战爆发后三个月,英军才损兵1人。而对德国优势空军的狂轰滥炸英国当局还严禁皇家空军轰炸德国的陆地目标,而是用飞机把传单撒遍欧洲,只扔“纸弹,不扔炸弹”。这正如英国皇家空军元帅阿瑟哈里斯所说,唯一的成就是“供应了大陆手纸的需要”。难怪人们称这里的战争是“奇怪的战争”、“静坐战争”。概念诠释闪电战:又称“闪击战”,是二战中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其特点是以突然袭击发动战争,以大量快速兵团和新式武器闪电般地摧毁对方的抵抗能力。英

34、国加富尔元帅认为:闪电战的要素有三:一奇袭,二速度,三集中。而此三者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奇袭利于夺取主动,增加进攻速度;快速增强奇袭效果;而集中是实现奇袭和快速的物质基础,能增加两者的能力。德、意、日法西斯把突然袭击作为“闪电战”开战的基本方式,并且在战争初期获得了明显的战果。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这个陆军占欧洲第二位的国家。1940年4月9日,德国突袭丹麦、挪威,丹麦4个小时即被占领,挪威虽有英法支援,也只坚持了2个月。1940年5月德国对西欧诸国发动突然袭击。卢森堡不战而亡,荷兰抵抗4天而亡,而法国在战争中也仅坚持42天而亡。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

35、苏联的突然袭击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闪击战。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和偷袭珍珠港事件也同样用的是突然袭击的战术。法西斯国家为什么要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来发动战争呢?原因在于:(1)从战争性质来看,他们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只有实施突然袭击,迅速结束战争,才能欺骗群众,稳定国内局势。(2)从敌对双方实力强弱的对比来看,法西斯国家人力不足、资源缺乏,无力支撑持久战,只有从突然袭击中寻找出路。(3)从技术装备来看,当时法西斯国家有生产先进坦克、飞机等武器的巨大能力,为其实施突然袭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二战爆发的原因:(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20世

36、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2)30年代的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3)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二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成的。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51936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再到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二次大战正式爆发,说明德、日、

37、意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蓄意发动侵略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4)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国家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注意: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具体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祸根,30年代大危机是战争的温床,法西斯成为国际现象并发动战争,绥靖政策是战争的催化剂,苏联图谋自保催生了战争,局部战争未能遏止战争的爆发。二战爆发前后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国联未制裁日本,主张将

38、东三省变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2)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所谓的经济制裁,不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所谓中立政策。(3)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任凭法西斯支持叛军。(4)1938年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为了确保自己利益,出卖盟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5)二战爆发后,“奇怪战争”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表现。波兰很快灭亡的原因:(1)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采用突然袭击的闪电战战术,使波兰措手不及。(2)波兰军队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3)英法虽对德宣战,但英法未对德军发

39、动大规模进攻,坐视波兰孤军苦战而亡。(4)苏联乘德军入侵波兰之际,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把边界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公里,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它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简单重复。英法等西方国家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明显不同的责任。法西斯国家为了达到重新分割势力范围和扩张领土的目的,一再威胁使用武力,而英法政府则竭力避免使用武力,他们的绥靖主义政策事实上鼓励了法西斯的扩张欲望;但当这两个西方国家最后对步步紧逼的德国法西斯宣战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在进行一场旨在维护领土完整和民族生存的斗争

40、了。德日意国家的法西斯主义代表了一种极端反动的思潮和政策,这种思潮和政策以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和反对一切进步力量为目的。因此,法西斯国家是世界人民面临的最凶恶的敌人,而开展反法西斯的斗争则是一切反法西斯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英法等西方国家反对德国的斗争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都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斯大林指出:“反轴心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它一开始就带有反法西斯战争、解放战争的性质,它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恢复民主自由。苏联参加反轴心国的战争,只能加强并且确实加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的和解放的性质。”知识联系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目的比较:共同点:(1)它们都根

41、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无论是对一战的交战双方来说,还是对二战的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来说,它们都是把整个世界作为其争夺的自然边界。因此,列宁的垄断是世界大战最深厚的根源这一论断,对两次世界大战来说都是正确的。(2)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这种不平衡,使原来落后的或曾被打败的帝国主义国家能够迅速发展并追赶上来,从而使按照旧的实力对比瓜分世界的格局很快过时,并使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日益尖锐。(3)它们都是民族主义在西方恶性发展的结果。随着19世纪的逝去,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权力和利益的进步

42、性,蜕变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并给人类带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一战之后,这种蜕变的民族主义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发展,并与法西斯主义相结合,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世界作出的安排“凡华体系”是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温床。它的骇人听闻的掠夺性,使战后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成为纳粹党得以上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所定下的敌视苏联的基调,致使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未能在二战前建立,并因此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尖锐地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所做的蠢事”,此话颇有见地。(2

43、)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已故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所说,慕尼黑协定是西方国家的奇耻大辱,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无论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智慧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与战略协同,战胜了邪恶的法西斯集团,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 进步。2.西线的进攻和法国的沦陷(1)德军西线的进攻: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开始在西线大

44、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占领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2)敦刻尔克大撤退:同年德国绕过法军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被逼到敦刻尔克的英、法、比40万军队,经过拼死奋战,大部分撤退到英国,为未来反攻保存了有生 力量。(3)法国沦陷: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击,意大利对法宣战。不久法国投降。(4)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的抗战:1940年秋开始,德军对英国发动“不列颠空战”,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教师讲授德军进攻北欧:当英法军队坐失良机的时候,希特勒已做好了西进的准备。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军突袭了丹麦和挪威,四小时占领了丹麦,傍晚占领了挪威首都奥斯陆。6月10日,占领了挪威。

45、德军进攻西欧: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动了攻击。卢森堡国小力弱,不战而亡。荷兰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比利时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到5月28日宣布投降。那时候,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有四十万人。何去何从呢?史无前例敦刻尔克撤退:这四十万英、法盟军退守在法国最西北角的敦刻尔克,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极为危急,唯一的希望就是从海上撤退到英国本土。正当盟军危在旦夕之时,希特勒为了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以便迅速南下击败法国,突然于5月24日下令坦克部队停止追击,把消灭敦刻尔克盟军的任务交给戈林为司令的德国空军。这为盟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5月26日18时57分,英国海军开始执行代号为“发

46、电机计划”的撤退计划。8500艘各种类型的大小船只,从巡洋舰到小帆船,涌向敦刻尔克海岸,到6月4日,在空军的掩护下,约有三十四万人撤退到英国海岸。其中英军二十二万,法军八万余,还有少量比军。没有能够撤退的四万余法军成了德国的俘虏。这次撤退,盟军的2400门火炮、700辆坦克、8000挺机枪落入德军手里。像这样大规模的海上撤退的确是史无前例。盟军蒙受损失,但总算保存了有生力量。此时,法国的命运又如何呢?法国的沦亡:在攻打比利时的时候,德军主力已从比利时突入马奇诺防线的背后,5月14日突破法国要塞色当,然后转锋南下。6月5日德军向法国发动了总攻势。意大利趁火打劫,6月10日对法宣战,出兵进攻法国南

47、部。6月11日,法国政府迁往都尔。法国政府中,副总理贝当为首的投降派占了上风。他们不但不组织抵抗,反而宣布巴黎为“不设防的城市”。13日,法国政府向德国提出停战请求。14日,巴黎陷落,艾菲尔铁塔挂上了法西斯德国的“”字旗。16日,卖国贼贝当出任总理,准备向德国投降。当时的法国国防和陆军次长戴高乐竭力反对贝当政府的卖国行径。17日早晨,戴高乐利用给一位英国将军送行的机会来到机场。当他与客人“握手告别”,飞机已经发动,即将滑行之际,突然出人意料地跳上飞机,腾空而去。在场的人们瞠目结舌,正是这位戴高乐将军,后来领导了反法西斯侵略的“自由法国”运动。三天以后,即6月20日,贝当正式宣布向德国停战求降。

48、22日签订投降条约。希特勒为了侮辱法国,故意把签字仪式安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签订投降书的地点贡比涅森林的一节车厢里,只是双方换了个座位。根据条约规定,法军全部解除武装,交出武器,占全国领土五分之三的北部工业区划归德国直接占领。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管辖,首都设在维希。欧洲强国长期伙同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到头来只一个多月,便自食其果,战败投降了。不列颠之战:大战开始以后,盟军节节败退。这激起英国国内对张伯伦绥靖政策的严重不满。1940年5月10日,张伯伦被迫辞职。主张联苏制德的丘吉尔继任首相。他拒绝了希特勒“和谈”的要求,满怀信心地号召人民战斗到底。于是希特勒下令,准备入侵不列颠。但入侵

49、英国并不像入侵法国那样简单。英吉利海峡使德国陆军难以奏效。一百多年前,拿破仑要跨海征英都因未掌握制海权而不得不罢休。现在,希特勒要在英国登陆,就不但要有制海权,还要有制空权。当时,德国海军尚不是英国对手,但空军数量超过英国。于是,希特勒下令空军轰炸英国。7月10,被称为“不列颠之战”的大空战正式开始,德国先是轰炸英国的港口、海上运输线,接着是海军基地、雷达站和飞机场。英国空军英勇拦截,许多飞行员每天起飞出击三、四次之多。希特勒眼见不能摧毁英国空军,于是下令空袭“升级”,实行“恐怖空袭”,从9月份起,大规模轰炸伦敦和其他工业城市。平均每晚有二百架德国飞机“光临”伦敦。这便是当时人们比喻的伦敦上空

50、的鹰。但英国人民英勇不屈。三个月激战中,德国空军共出动飞机四万六千多架次,向英国投下了六万吨炸弹。自己损失飞机一千五百余架。英国空军损失飞机九百十五架,死伤居民八万六千余人。英国军民在保卫祖国的斗争中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大无畏精神,迫使希特勒不得不把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束之高阁。这是二次大战爆发以来,德国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指导学生学习理清二战初期德国进攻的路线:东欧北欧西欧东南欧。掌握1940年德国侵占的国家包括: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识读法国溃败图:从中找出敦刻尔克、色当、巴黎、维希的位置。并指出与法国维希政权接壤的国家:瑞士、意大利、西班牙。教材史料解读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的

51、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回答:(1)材料表明当时英国的对德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2)举例说明英国对德政策改变后不久采取的重大行动。答案:(1)由绥靖政策开始对德顽强抵抗。(2)进行不列颠之战,粉碎了希特勒入侵英国的图谋。三、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1.苏德战争爆发(1)德军突袭苏

52、联:1941年6月,德军集中大量兵力,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2)莫斯科战役:1941年秋到1942年初,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是大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教师讲授德国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凌晨二时,德国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190个师400万兵力,3700多辆坦克,47,000门大炮,5000架飞机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德苏战争爆发后一个半小时,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才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递交宣战书,真是无耻之极。希特勒认为:过去一天就侵占了奥、捷、丹、卢,四天占领荷兰,一个月灭亡波兰与法国,使用“闪电战”,三个月

53、内定能打败苏联。由于苏联对形势估计不足,放松了警惕,在卫国战争爆发初期,处于被动状态。6月22日凌晨,上万名苏军在睡梦中死去,第一天苏军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是在机场上被炸毁的。军队被迫全面后撤,两个月中,德军深入苏境600公里,苏联欧洲部分领土的45%,工业生产能力的33%,耕地的47%均为德军所占。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前锋迫近首都莫斯科。当然德军也遭到了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德军已损失兵力40万。大炮一万门、坦克8000辆,飞机7000架。莫斯科战役:1941年10月1941年12月德苏进行了莫斯科战役。希特勒集中了53个步兵师,14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进攻莫斯科,希特勒狂妄地

54、宣布他将在11月7日到莫斯科红场阅兵,他甚至宣布了任命的莫斯科市长,城防司令的名单。莫斯科军民在最高统帅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同仇敌忾、团结一心,誓死保卫祖国的心脏莫斯科。50万市民参加构筑防御工事,工人、居民组成了12个民兵师,其中50%是党团员。11月7日斯大林按照惯例,照常在红场检阅部队,12月初德军迫近莫斯科城郊,12月2日那天,一个侦察营已经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这是德国侵略军第一次看到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克里姆林宫的红星。12月6日,苏军开始转入反攻,到1942年1月中旬,德军被歼五十万,损失坦克1500辆,退却了150300公里。莫斯科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军队“天下无敌”的神

55、话,是希特勒的陆军第一次大溃败。提示学生思考下列问题:问题1:历史上还有哪个国家的侵略军在莫斯科遭到了失败?拿破仑的军队于1812年在莫斯科战败。问题2:拿破仑、希特勒都失败在莫斯科城下,有什么相同的因素吗?都是在严寒的冬天,侵略军行动困难,供应匮乏。问题3: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屡屡得逞,为什么在苏联会遭到失败这要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来分析德国闪电战破产的必然性。苏联国土广大;人民在联共(布)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坚持长期斗争;战争的正义性在苏联方面等。补充材料勃鲁门特里特将军后来写道:“即使在(争夺明斯克的)第一次战役中,俄国军队的表现也与波兰军队和西方盟军失败时迥然不同。俄国军队即使是在被包

56、围的时候,也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俄军的人数之多,他们的武器装备之好,都是希特勒做梦也想不到的“哈尔德在8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军战线由于分布太广,显得过于单薄。我们的战线没有纵深度。结果,敌人在连续进攻之后,常常得到一些成功。“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解析: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苏联的卫国战争开始了。从上引资料中,可看出,德军在进攻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德军开始感到他们对苏联军队的战斗意志、武器装备、军队数量和苏联的经济实力、运输力量和军事实力作了

57、完全错误的估计。德军开始感到战线太长,兵力不足,顾此失彼。这预示着德军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并将由胜利走向失败。在最近25年来,没有人比我更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凡是我曾说过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话,我决不收回。希特勒侵犯俄国只是侵犯不列颠诸岛的先声,因之苏联的危险也是我们的危险。丘吉尔对德国侵略苏联发表的声明(1941年6月22日)解析: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这个声明。从这个声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丘吉尔过去是一个坚决的反共分子。现在,他也认为他过去的反共立场是正确的。第二,希特勒侵犯苏联是为侵犯英国作准备。第三,现阶段苏联的安危和英国的安危是一

58、致的。因此,丘吉尔为了英国的利益准备联合苏联共同对德作战。2.日军偷袭珍珠港日美矛盾的激化(1)原因:1940年夏秋之际,日本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这一政策损害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美日矛盾激化。(2)表现:A.美英对日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B.日本军部决定突袭美国,取得战争主动权。日军偷袭珍珠港(1)经过: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2)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教师讲授:日本帝国主义乘德国在欧洲得手之际,确立了夺取东南亚的基本方针,妄图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59、”。由于日本在19401941年间占领了印度支那威胁到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美、英、荷宣布对日本禁运石油、钢铁,日本迫不及待地要发动新的战争以掠夺资源,控制东南亚。为了麻痹对方,日本与美国进行了谈判,11月6日还派来栖为特使赴美进行高一级的谈判以迷惑美国。暗中却把大批舰只,包括六艘航空母舰,5艘巡洋舰,9艘躯逐舰,3艘潜水艇驶至距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400公里处埋伏。珍珠港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驻有大批舰只和飞机。12月7日是星期天,有一万名官兵离舰登岸欢度周末尚未归队,该日早晨7时50分。180余架日机突然飞临珍珠港的上空,雷达兵虽在雷达屏幕上发现了黑点,但由于麻痹大意,认为这是自己的飞机,

60、未向有关领导报告。日本飞机向停泊在港内的美舰投弹轰炸,美国太平洋艇队总司令金梅尔上将刚起身,听见爆炸声,还误以为是军事演习呢。一小时后日本第二批飞机170余架进行了第二次攻击。这次偷袭,击沉美主力舰四艘,重创一艘、炸伤三艘;炸沉炸伤巡洋舰、驱逐舰等十多艘,炸毁美机188架。美军官兵死伤3700余人,日本仅损失飞机28架。偷袭后一个小时,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和特使来栖才到美国国务卿赫尔办公室递交宣战照会。赫尔气得只呼“卑鄙!无耻!卑鄙!无耻!”第二天,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决定对日宣战,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余国也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成为

61、真正的世界大战。日本在半年的时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计386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一亿五千万人口。知识联系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政策(1)两次大战中从“中立”到放弃“中立”的异同:相同点:a.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经历了从“中立”到放弃“中立”的过程。b.参战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利益。c.本质上看,两次参战与其对外扩张是一脉相传,紧密相连的。d.对战后美国霸权的确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和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二战后成为世界霸主。不同点:a.实行中立政策的目的不同:一战中的中立在于同交战国做军火生意,大发战争财;二战

62、全面爆发之前,针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而实行的中立带有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味道,后来修改中立法案,制定租借法案,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b.参战原因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为了夺取世界霸权和捞取战利品,同时为了防止交战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和反对俄国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是因为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加深了美国与它们的矛盾。c.参战性质不同:美国第一次参战不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参战客观上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正义的,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习注意联系一战以来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的史实,分析美日之间矛

63、盾的发展概况:一战期间和战后初期,日本在亚太地区势力大增,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九国公约等限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尤其是在中国势力的发展;进入30年代,随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的侵略势力在亚太地区再度扩张。牢固掌握美国对日实行贸易禁运的内容: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增加对中国的援助。分析总结珍珠港事件的后果:是华盛顿体系最后崩溃的标志。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遭到严重损失,美国人民在“不要忘记珍珠港”的口号下迅速动员起来,美国政府立即对日本宣战。日本由于偷袭,半年内侵略了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380万平方公里土地,使亚太几亿人民卷入战争,15亿

64、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从1941年12月8日起,美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自由法国等20多国对日本宣战,使日本的战线一下子拉长了数千公里,使二战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中国政府也在对日全面作战的四年后正式对日宣战。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有力地配合了欧亚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从而使北非、苏德、太平洋各战场形势朝着不利于德日意法西斯方面发展,并于1942年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缩短了世界战争的进程,最终使与世界为敌的法西斯侵略者受到了历史的惩罚。注意归纳二战爆发以来,法西斯国家实施突然袭击的战例:德国突袭波兰、突袭苏联,日

65、本偷袭珍珠港。关键问题:试就一战到二战的30年间美日关系的变化,概括二者强弱、优劣态势的表现,分析原因并说明矛盾的性质。答案:一战期间,日本垄断了东亚市场,占领中国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等。日本的扩张引起美国不满,战后召开争夺远东霸权的华盛顿会议,日本独霸远东的局面被打破,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说明美国处于优势地位。九国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无暇干涉。日本在华势力上升。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时美国经济刚刚复苏,对欧亚事务奉行中立态度。美国处于劣势地位。以上美日竞争,属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66、二战爆发后,美国对日实行部分战略物资禁运。偷袭珍珠港前后,日本在东亚处于军事优势地位。日美争夺太平洋制海权,势均力敌。由于美国国力强大,日本生产力微弱,中途岛海战后,美国逐渐取得东南亚的军事优势,直至占领日本本土。二战期间美日矛盾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补充材料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像纳粹那样进行的现代战争是一件肮脏的勾当。我们讨厌它。我们并不愿意卷进去,但是,我们却被卷进去了,因此,我们准备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来投入这场战斗。罗斯福的广播演说(1941年12月8日)解析: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罗斯福向美国全国发表了广播演说。上引演说中的话有三层意思:第一,表示了对轴心国所发动的战争的反

67、感。第二,表示美国本不愿参与这场战争,是被迫卷进去的。第三,表示美国将尽全力来与轴心国战斗。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经过(1)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强对苏的援助。(2)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2.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指导学生明确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威胁到各国的利益和安全,法西斯国家与世界人民的矛盾加深;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先后失败,主要资

68、本主义国家也开始遭到失败,全世界遭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随着战争的发展和战争范围的扩大,美英等国与法西斯的矛盾加剧,逐渐从实行绥靖转向坚决斗争;美英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祸水东引转向联合援助,美国卷入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苏联的卫国战争同中国抗日战争及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片,相互支援。搞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经过:第一阶段:英美同盟,美国改变其中立态度,修订“中立法案”,加强对受到法西斯侵略国家的援助。1941年通过了租借法案,决定对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进行无偿援助。第二阶段:苏美英三国同盟。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发表了援苏声明,1941年8月英

69、美发表大西洋宪章,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久,美国宣布租借法案施行于苏联。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就英美向苏联提供武器等问题达成协议,决定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共同行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第三阶段:正式形成。太平洋战争爆发,进-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壮大,1942年1月苏美英中等26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理解掌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政治基础:大西洋宪章。经济纽带:租借法案。特点:由不同制度不同性质的国家组成,是特殊的军事政治同盟。由于同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

70、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同盟内部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着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大战后期主要围绕着战后世界安排问题。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因此,协调战略,互相支援的联合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作用:政治上,苏美英中四国首脑保持了比较密切的联系,二战后期召开了四次首脑会议,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互相协调动作,对促进同盟巩固,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使国际上反法西斯大国从法律上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经济上,苏美英中进行了有效的合作,苏联通过租借法案的实施,从美英那里得到大批武器、物质和贷款的援助,经受住了战争初期的严重打击;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从租借法案中受惠;而

71、英美亦从苏联、中国那里得到大量的原料,保证了自己工业的发展,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军事上,苏美英中四国互相交换情报,制定军事方针,协商重大战役的部署。苏联在东线牵制了德军主力,使英美的压力大大减轻;英美在北非、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又支援了苏联,第二战场的开辟,使苏军在东线能迅速推进,德国法西斯陷入东西两线夹击,加速了它的崩溃。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配合英军沉重打击了侵缅日军。影响:加强了大战的反法西斯性质。二次大战伊始,就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以后这一性质在不断地加强,随着世界大战的进一步扩大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它就更具有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了。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反法西斯同盟建

72、立后,世界人民的力量加在一起,越来越大于法西斯的力量,法西斯要补充战场上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越来越困难了。改变了战场上的战略态势。此前,法西斯在战略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它们自由地选择进攻的时间、地点、对象和结果。此后,战场优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逐渐转移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边,直至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注意:教师应讲好下面一组历史概念美国的中立法案:一战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很多美国人都觉得美国以外特别是欧洲的是是非非太多,不愿置身其中而被卷入战争,应该着重搞好国内经济,增加就业。1935年8月底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随后于1936年2月和1937年5月又通过了两

73、个中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修改中立法,规定可以向交战国出售军火,但购买军火的国家必须交付现款,而且自己负责运输,实际上为向在海军和海运方面占优势的英法提供军火打开了方便之门。德军在西线得手后,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同英国结盟。租借法案: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战胜了国内孤立主义的反对,签署了一项“增强美国防御的法令”,这就是“租借法案”。美国制订租借法的目的是援助英国抗击法西斯德国,但随着德、意、日侵略的不断扩大,它通用的范围越来越大,扩大到包括苏联在内的38个国家。租借法不仅是美国走向反法西斯战争的“桥梁”,同时也是美国与同盟国之间联合的经济“纽带”。从1941年3月到

74、1945年9月战争结束,美国按租借法共支出500多亿美元购买各种武器和战略物资,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大西洋宪章:随着全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不断发展,美英两国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和协调双方的政治、军事战略,罗斯福和丘吉尔于1941年8月初在纽芬兰阿根夏湾美战列舰“奥古斯塔”号和英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上举行了会谈,并于8月14日发表了关于战争目的和战后体制原则的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共八条,其主要内容是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尊重一切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摧毁纳粹暴政,使全人类平等生活等。这个宣言带有民主性,其基本精神也是积极的,因此英、苏、荷、比、卢、南、捷、

75、波、希、挪威和自由法国的代表于9月24日在伦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都表示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精神,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26国宣言”: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等26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宣言规定,签字国政府保证运用全部军事与经济资源对法西斯轴心国及其仆从国作战,不与敌人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76、。教材史料解读阅读下列材料: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国家宣言回答:(1)联合国家宣言是在什么时候签署的?(2)据材料概括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3)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有何意义?答案:(1)1942年初。(2)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

77、轴心国及其追 随者。(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补充材料在反法西斯联盟中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英美统治集团则企图利用战争排除自己的竞争者,消灭或削弱苏联和一切人民革命力量。苏德战争的爆发,使他们高兴异常。丘吉尔露骨地声称:“我希望看到德军葬身于坟墓之中,也希望看到俄国躺在手术台上。”罗斯福宣称,“我们上场的任务是要踢进决定性的一球。”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解析:(1)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参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有遭受法西斯国家侵略的中国等亚、欧、非的弱国,也有美英等帝国主义强国。因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2)从引文可

78、以看出:第一,丘吉尔虽然从英国的利益出发支持苏联的卫国战争,但他并不同情苏联人民,并不憎恨德军对苏联的入侵。他对苏德战争的爆发是盼望已久的,因此“高兴异常”。第二,丘吉尔希望通过这场战争使自己的两个敌人法西斯德国和社会主义苏联两败俱伤。因为法西斯德国当时是英国的主要威胁,所以,丘吉尔希望德军灭亡。第三,罗新福从美国的利益出发,希望在战争初期避免战争,减少美国的损失,叫别的国家去互相消耗实力。美国在各方都精疲力竭时,以生力军的姿态出现在战场上,夺取决定性的胜利,以便战后谋取霸权地位。英美两国都企图尽量消耗盟友的实力,为自己火中取栗。板书设计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一、慕尼黑阴谋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8年9月)及影响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1939年8月)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1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2“奇怪战争”和波兰覆亡3苏联建立“东方战线”4德军西线进攻和敦刻尔克撤退5法国投降(1940年6月)、英国抗战(1940年710月)三、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2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