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A.绿林、赤眉起义后,刘秀重建汉室江山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D.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解析:25年刘秀重建汉室江山,定都洛阳。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魏国建立,结束于280年西晋灭吴,刘秀重建汉室江山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故选A项。其他三项都发生于三国时期,可排除。答案:A2.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A.匈奴、羯、氐、羌、鲜卑B.鲜卑、羯、氐、羌、蒙古C.羯、氐、羌、蒙古、犬戎D.羌、蒙古、犬戎、匈奴、鲜卑解析: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
2、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故选A项。答案:A3.“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南方经济发达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解析:通过题干信息“三川北虏乱如麻”,可知北方战乱频繁导致北民南迁,因此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未体现,因此可排除。答案:C4.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合称为“十六国”()A.北魏 B.前秦 C.后赵 D.成汉解析:东晋
3、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再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为“十六国”,因此D项正确。答案:D5.北史载:“(孝文帝诏规定)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项政策的作用不包括()A.加快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B.保持了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C.迅速接受了中原的先进文化D.巩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解析:材料中要求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语,这与保持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无关,其余三项均是这种政策的作用,因此选B项。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
4、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材料二三国实力比较表(单位:万)政权户数人口兵力魏国10344360蜀国289410.2吴国52.323023材料三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修建起来,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1)根据材料一,列举出三位三国时期的“英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了这一大业?(3)材料三反映的是江南经济的什么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提示: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等。如诸葛亮: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魏国。西晋武帝司马炎于280年灭吴国,统一全国。(3)江南得到开发。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课堂建构基础巩固1.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都城建业是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孙权 B.曹丕 C.曹操 D.刘备解析: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随后刘备、孙权称帝,孙权定都建业。故国号吴。答案:A2.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公元3世纪末期 B.公元3世纪20年代C.公元2世纪初期 D.公元2世纪20年代解析:22
6、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属于公元3世纪20年代。故选B项。答案:B3.匈奴、羯、氐、羌、鲜卑五族内迁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解析: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答案:A4.右图是我国南朝时期的一枚钱币。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少,功能萎缩,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这主要是因为()A.高门士族争权夺利B.冶
7、炼水平低,金属奇缺C.造币技术严重下降D.政权更替频繁,影响商品经济交流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战乱动荡时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所以会出现货币流通范围减少,功能萎缩,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的现象,因此D项正确;A项和题意无关;B、C两项并未体现。答案:D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方土地大量开垦B.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农业发展C.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D.南方许多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解析:主要原因应该从生产力进步角度分析,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应该是人的因素,故可以得知江南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
8、技术和劳动力,所以C项正确。“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和“南方许多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都是江南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排除A、D两项;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农业发展并非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答案:C6.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A.楚汉战争 B.七国之乱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解析:据题干中提示信息“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下半期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D。答案:D7
9、.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大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其基本出发点是()A.尽快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B.加快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C.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D.平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解析:孝文帝与汉族通婚,实质是政治联姻,其基本的出发点是把汉族和鲜卑族的利益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巩固统治。A、B两项不符合基本出发点,D项与通婚无关,故选C。答案:C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图一汉人胡食画像砖图二烤肉煮肉图壁画砖(1)以上图片所示的现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这一历史信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
10、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答案:(1)信息:生活方式上的民族交融。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2)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则侧重于富国强兵。拓展提高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3世纪20年代中国局势的是() A B C 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位于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史称
11、东吴,位于东南地区,229年孙权称帝。故符合三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局势的是B项。答案:B10.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人口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解析:由材料“当时归附的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人口南迁是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阶层,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人口迁徙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
12、误。答案:A11.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南方相对安定,数量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答案:B12.南朝(420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四个朝代更迭的顺序为()A.宋
13、、齐、梁、陈 B.齐、宋、陈、梁C.梁、陈、宋、齐 D.陈、梁、宋、齐解析:南朝政权开始于420年刘裕夺得皇位,国号宋,此后依次为齐、梁、陈,均定都建康。答案:A1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柔然的袭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明显是要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
14、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材料三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赵翼廿二史札记(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
15、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推行形式、姓氏来源、姓氏等级的划分依据等方面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通过胡汉服装的互相影响可知;第二小问结合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回答。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及后世的影响评述。答案:(1)特点:以诏文形式推行,以族定姓;参照汉族姓氏,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3)观点:北魏政权的衰落缘于孝文帝的改革政策。论述: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开发,为以后隋唐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改革政策抛弃了自己民族的长处,使鲜卑族丧失勇武的精神。总体来看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从长远来看孝文帝的改革政策积极性大于消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