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477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答案】C【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名师点睛】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

2、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2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

3、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顺应自然的主张,属于道家;据材料“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结合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服饰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据材料“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结合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节俭主张,属于墨家;据材料“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结合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统一和法治主张,属于法家。故C正确。儒家没有顺应自然的主张,故A错误。墨家没有等级秩序主张,故B错误。法家没有节俭主张,故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表现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

4、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 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4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作为论据的是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B西游记

5、:“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D三言二拍:“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主张忠贞之节,“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反映了男女之情,超越了理学,故A正确,排除。“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思想,也超越了理学,故B正确,排除。“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反映了理学主张,没有超越理学,故C错误,符合题意。“以商

6、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反映了工商为主思想,超越了理学,故D正确,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5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答案】A【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影响【名师点睛】理学的影响应该从消极和积极方面分析,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

7、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促进科技的发展。6.“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思想主张君民对立、加强统治,故A正确。材料无法

8、体现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7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D“万

9、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故A排除。“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也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故B排除。“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体现了理是客观存在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正确。“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也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名师点睛】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

10、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8“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C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答案】C【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9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为本欤。”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

11、的逻辑起点是A人性本善 B血缘远近 C宗法等级 D君臣尊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句材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为本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弟也者,体现了血缘宗族,这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血缘远近,故B正确。人性本善,属于孟子思想,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宗法等级,故C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君臣尊卑,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思想【名师点睛】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1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

13、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10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 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 B C D【答案】D【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名师点睛】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

14、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11.(宋绍兴年间,官员张登)曰:“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利字,只当以义字对。”因详言义利之辩。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 B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C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 D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故A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逐利避害成为

15、社会行为准则,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影响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明)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当时论者)责之反是,何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黄宗羲思想具有平等的内涵 B.张居正不尊敬皇帝被人批评C.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D.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答案】A【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名师点睛】黄宗羲学问渊博,在历史学和政治学方面成就卓著。他的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16、巨大而较有系统的学术思想史著作。他的明夷待访录尖锐地抨击封建政治;斥责君主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认为君主所说的是非未必是是非,是非应由公众判断;主张由公众制定“天下之法”以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强调“工商皆本”。他这种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3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 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

17、材料提到,北魏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记录了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故A正确。筒车在唐朝,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排除。玉米在明朝传入中国,故C排除。曲辕犁在唐朝,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齐民要术14.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

18、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印刷术15.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科举制度的实行城市商业的繁荣 印刷技术的应用 中外交流的扩大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到宋元,科举制度的实行、城市商业的繁荣、印刷技术的应用,都有利于文化的下移,故、都

19、正确;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范围大于宋元,故排除。故组合正确,故A正确。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市民文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又称为城市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16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此评价的依据不包括 A张衡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

20、,代表作有二京赋 B张衡在地震学方面贡献卓著,制作了地动仪C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 D张衡改进了天文仪器,创制了授时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衡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有二京赋,故A正确,排除。张衡在地震学方面贡献卓著,制作了地动仪,故B正确,排除。张衡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故C正确,排除。元朝郭守敬改进了天文仪器,创制了授时历,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张衡【名师点睛】张衡(78139),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

21、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全国第一架地动仪。17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A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C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D活字

22、印刷术的发明【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印刷术影响18.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宋代的文化和科学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最能支撑李约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古代应用数学体系的形成 B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与定型C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优秀历法 D中医药学的系统著作的诞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

23、是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与定型时期,故B正确。中国古代应用数学体系的形成,属于九章算术,在东汉,故A排除。世界上最早的优秀历法,属于授时历,在元朝,故C排除。中医药学的系统著作的诞生,属于本草纲目,在明朝,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成就【名师点睛】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

24、大的影响。19宋代书法艺术出现了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A国家统一,盛世强盛 B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C经济发展,社会走上正轨 D社会危机,世人反省 【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20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内在原因是A士人阶层的壮大 B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C社会发展的需求 D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内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内在基础,故B正确

25、。士人阶层的壮大,属于外在原因,故A排除。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属于外在原因,故C排除。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属于技术原因,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21右图是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 “舞动的北京”,它最集中体现的文化特色是A设计者的独具创新 B传统印章与书法艺术的结合C反映了甲骨文的特点 D中国拼音文字的创新【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传统印章【名师点睛】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

26、”近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22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在苏轼看来,文人画和工匠画的最大区别在于A画风

27、是否工笔重彩 B是否寄托画家情感 C画面是否气势磅礴 D实景描写是否突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人画和工匠画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寄托画家情感,突出意境,故B正确。画风是否工笔重彩,不属于主要区别,故A排除。画面是否气势磅礴,没有突出意境,故C排除。实景描写是否突出,也不符合意境,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相关知识。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

28、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23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夏半边”,有人联系他们生活的时代称这类画作的意境为“残山剩水”。以下诗句中与这类画作创作背景相同的是A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

29、作汴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夏半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南宋偏安江南,国家分裂,画家寓意于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也体现了此寓意,故D正确。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时予以唐朝,故A排除。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也属于唐朝,故B排除。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也属于唐朝,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与书画特点24以下几幅艺术作品,能反映我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请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

30、曲艺术绘画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52分,其中25题12分,26题20分,27题20分)2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材料二 以其本心论之,管仲才陈于桓公而见于行事者,皆微权小智,虽假尊周为名,其意则富强其国而已。固君子才羞道也。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静学斋记 材料三 迫难两全之际,捐小以全大,乃与其初心小异而不伤于大同。故管仲事雠而夫子许之为仁,以其知小大公私之辨也。使怀子纠之怨,忿戾以去其故国,北走戎,

31、南走楚,必与桓公为难,而雪其捐捐之忿,则抑匹夫匹妇之不若,禽兽而已矣。君子之称管仲曰“徙义”,徙而不伤君子之素,则合异于同,而无媿(愧)于天下。 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孔子评价管仲的标准。(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濂和王夫之对管仲不同态度的原因。(8分)【答案】(1)以仁的标准肯定了管仲对国家和社会的功绩。 以礼的标准批评了管仲的个人道德。(4分) (2)宋明理学居正统地位,宋濂以忠于天子的道德标准否定管仲。(4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形成张扬个性,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王夫之以“捐小全大”肯定管仲(2分);明末清初,各种矛盾交织,王夫之以华

32、夏正统肯定管仲。(2分)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说明孔子评价管仲的标准:以仁的标准肯定了管仲对国家和社会的功绩。 以礼的标准批评了管仲的个人道德。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管仲评价【名师点睛】管仲,春秋时齐国颍上人,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尊称“仲父”。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他在齐国实行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

33、畜;用官府力量发展冶铁、铸造和渔盐及商业,调剂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特许在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著有管子一书,有丰富的经济思想。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材料二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

34、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材料三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1)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4分)(2)材料二表明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6分)(3)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

35、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0分)【答案】(1)措施:下诏在全国各郡国兴办学校。(2分)作用:汉代地方教育逐渐得到发展。 (2分)(2)官职:郡国文学、五经百石卒史。(2分)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众多,地位相对较高,说明汉代对地方教育的重视。(4分)(3)途径:传授经学、实施教化、专经教授等。(6分)根本目的:向百姓传授儒家思想,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巩固统治。(4分)【解析】(2)据材料二提到,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 ,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其地位要比同品

36、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这些官职的职责众多,地位相对较高,说明汉代对地方教育的重视。(3)根据材料三提到,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巩固统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年代科技发明(总件)中国世界

37、其他国家件件公元1400年4528621738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材料二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材料三 当时(18世

38、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形成: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科技在16世纪之前的世界地位如何?(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科技处于这样一种世

39、界地位的原因是什么。(8分)(2)仍根据材料一,指出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如何?(2分)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8分)【答案】(1)地位: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分)原因(7分,任写4点即可满分。)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基础。重视为“农本”思想的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2)状况: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2分)原因(7分):经济饱和,投资

40、无利可图。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重农抑商)劳动力充足,机器的使用和推广缺乏必要性。传统文化缺乏创新精神。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中国科技在16世纪之前的世界地位: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当时中国科技处于这样一种世界地位的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特点 原因【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外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的相关知识和认识,属于归纳性较强的题型,是备考重点。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近代中国的科技特点带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各阶级都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1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