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413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8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58页
2017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语文总复习 论述类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述类阅读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

2、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

3、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

4、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

5、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

6、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二(2016新课标全国卷,

7、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

8、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

9、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

10、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

11、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

12、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

13、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三、(2016新课标全国卷,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

14、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历史是

15、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

16、例子。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

17、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

18、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

19、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四、(2016山东卷,6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

20、,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

21、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

22、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

23、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0.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

24、句律诗。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11.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

25、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五、(2016江苏卷,171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5题。(18分)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

26、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

27、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

28、”。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

29、成功的。1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答:_14.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答:_1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答:_六、(2016浙江卷,8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每小题3分)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

30、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

31、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32、。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所选文段有删改)1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

33、”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17.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18.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答:_七、(2016天津卷,5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每小题3分)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

34、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

35、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

36、的消费偏好。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1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

37、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20.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D.文化消费品

38、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21.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一、(2015新课标全国卷,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39、,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

40、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

41、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等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

42、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货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C.在宋代,债务人可

43、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

44、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贷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二、(2015新课标全国卷,13)阅读下面的文字

45、,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

46、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

47、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

48、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

49、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

50、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51、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三、(2014新课标全国卷,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

52、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

53、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

54、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

55、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7.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 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

56、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8.对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

57、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

58、,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四、(2014新课标全国卷,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

59、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

60、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

61、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0.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62、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

63、严惩。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一、(2016淮南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道德修养

64、和个体美德的养成,即使在政治实践中也明确倡导德政,就此而言,将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德性伦理是恰当的。然而,德性修养不是儒家伦理的最终旨归,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才是儒者最高的价值目标。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或将二者割裂开来。如果说“修己”是偏重于内省式的道德自律的话,“安人”“安百姓”便是兼济天下、博施于民的外在事功。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是起点,“安百姓”才是终极目标。他还认为,在职位或社会分工的意义上,国家的统治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遵守为官之道,把国家治理好,使百姓丰衣足食。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在从事生产经营

65、活动时应当积极追求物质利益,这是职业本分。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也坚持了德性与事功相结合的原则。管仲因其为人处世与儒家的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受到儒家学者的批评。但是对于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的卓越事功,孔子毫不吝啬地称赞其为“仁”。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是德性主义的,事功也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从孔子本人一生的政治实践来看,他对于事功的重视并没有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儒者,他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仍然矢志不移,目的就是实现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孔子之后,儒学传统可以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一派,重视德性修养,追求道德理想,传承了儒家的德性伦理传统;二

66、是子贡等人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子,在坚持和发展儒家德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关注现实,追求事功。到了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开辟了儒家由内圣成德到实现外王事功的路径。然而,这一路径以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第一要务,致使一些儒者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过分强调身心修养而忽视了对外王事功的追求,丧失了先秦儒者在追求事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勇武气质和进取精神。特别是后世儒者对“修身”的理解大多局限于道德修养方面,不大注重对于经邦济世的实际才能的学习,越来越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在外王事功的开拓方面十分乏力,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也没有有效地搭建起由内圣成

67、德通往外王事功的桥梁,这也成为之后儒学发展过程中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儒家事功伦理的演进过程来看,它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尽管二者经常相互批评、辩难,但其始终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在与德性伦理的分歧中也可以看出,儒家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事功学者大都没有沉迷于书斋,而是着眼于现实,发扬儒学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传统,致力于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问题的解决。(选自李雪辰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事功”的一项是()A.烛之武在郑国面临晋国和秦国联合进攻的紧张形势下,不顾危险,勇于担当,夜闯敌营说服秦伯退兵。B.西汉名将卫青率领汉军七击匈奴,收复河

68、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稳定做出重大贡献。C.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流放到北海无人之地,牧羊十九年,受尽苦难,忠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D.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的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能够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是儒者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B.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他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未排斥事功。C.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直接导致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D.儒家事功伦理在演进过程

69、中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二者虽有分歧,但并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国家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可以追求事功,前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治理好国家,后者也可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积极追求物质利益。B.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体现出对事功的重视。管仲的为人处世与儒家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但他辅佐齐桓公建立卓越事功,因而备受孔子称赞。C.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传统,后世儒家强化了这一倾向,将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的第一要务,逐渐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D.以子贡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事功伦理传统,坚持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

70、性,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开辟了由内圣成德到外王事功的途径。二、(2016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属国的文化。尽管这些藩属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疆界内了,但历史上它们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并且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依然还有强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有些民族的主体在境外,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的文化已经跟其母体的文化有所区别了。例如,新疆有俄罗斯族,他们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国文化应该包括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不要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尽管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

71、数也占绝对多数,但要注意,汉族及其文化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如果它不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没有吸收大量其他民族的人口和文化,那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我们为什么会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吸引、融合其他民族的人口。它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准是什么呢?不是血统,而是文化!血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除非通婚,但是文化则不同。在文化上,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等于承认了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认同上说,大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血统来说,“炎黄子孙”是非常多元的,根本就不

72、是一个老祖宗可以传下来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是从中亚迁到内地来的。唐朝有好多姓白的其实都是中亚人。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文化才丰富多彩。中国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在西方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文化主要是独立发展的。它吸收其他文化,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而不是主体。如,佛教传播到中国,是中国文化改变了佛教,所以就有了中国文化和佛教结合产生的禅宗。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从当时的中国版图来看,东、南、西、北要么是高原、山脉、大洋,要么就是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因此,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在封闭的大环境中,它最先进。在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化带到中国以前,它

73、没有什么挑战。也正因如此,它是延续的。二是中国文化相当自信。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从中国的疆域来看,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时已定型,所以中国基本上还是适应农业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又有相当自信的特点。在中国的确在大的地理范围内是最先进的情况下,这种自信没有害处。但如果已受到外界的挑战,事实又证明已不是“天下之中”“无所不有”了,却依然持有一种片面、过分的自信,那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了。三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传播的。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的开放是允许、欢迎各国来,很少往海外派人出去,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宋朝甚至认为,文化不能

74、随便传,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明朝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而不是传播中国文化。但如果不传播,谁会承认、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呢?(摘自中国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作者葛剑雄。有删改)4.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属国的文化,还包括主体在境外、但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一些民族的文化,如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文化。B.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以文化为标准,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因此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具有重要的地位。C.在西方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

75、它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吸收其他文化,不会从主体上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禅宗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D.只开放而不传播是中国文化历来的特点之一,即使在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的汉朝、唐朝也是如此。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传播中国文化,而是宣扬国威。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些藩属国历史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尽管这些藩属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这些藩属国文化仍然属于中国文化。B.我们之所以会有中国文化自信,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的优点。C.从以前的中国版图来看,

76、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而中国文化又是封闭的大环境中最先进的文化,它自始至终都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挑战,因而能够延续至今。D.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已定型,基本上能够适应农业社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自信的特点,因为此时此地,它确是最先进的文化。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到绝对多数,但把中国文化理解为华夏汉族的文化是片面的,因为中国文化应该包括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B.从文化上来看,只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化,认同了中国文化,那么不管来自哪里,都可称为“炎黄子孙”,如白居易;而要从血统上变成炎黄子

77、孙,那只有通婚。C.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取得了“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的辉煌成就,但如果已受到了外界的挑战,已不是最先进的文化了,那就应该向其他文化学习,吸收其优点。D.如今,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化充满充分的自信,但又不能持有片面、过分的自信,否则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三、(2016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道”是意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游于艺”

78、,便是说“君子”对于与物质技能有关的一切训练要熟练掌握。对物质技能的掌握,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所谓的“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受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可见,与后世某些儒家单纯强调伦理道德不同,在“志道”等之外提出“游于艺”,表现了孔子对于人由于物质现实地掌握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多面发展的要求,对于人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感受到和获取身心自由的主张,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重视。因为这些技艺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

79、有关的。另外这种“游于艺”的活动摆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后,可以看出,“游于艺”既是前三者的补足,又是前三者的完成。仅有前三者,基本还是内向的、静态的、未实现的人格,有了最后一项,便成为实现了的、物态化了的、现实的人格了。因为这种人格其有一种实现了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感。它不仅标志着对客观技艺、事物规律的物质实践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如,而且标志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这其实便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了。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正是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协调、符合、一致。“游于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似乎前者只讲技艺熟练,后者只讲心理欲求,

80、但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角度看,这二者是有贯穿脉络和共同精神的,只有现实地能够做到“游于艺”,才能在人格上完成“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不逾矩”便不只是道德的教条,而是一种人生的自由。前者是外在技艺的熟练,后者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但在孔学里,二者有其深刻的关联。荀子提出“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便是在理论上发展这个方面,后世颜元等人也强调“六艺”的物质实践性。这表明在儒学中,“圣人”的人格实现与六艺的物质实践性的现实掌握是相关联的,只有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而把“游于艺”当作一种并不十分重要的补充,并且常常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才从根本上失去孔门“六艺”的原

81、始的物质实践的丰富内容。实际上,“游于艺”在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自由游戏”,绝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志道”“据德”“依仁”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7.下列各项中,关于“游于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于艺”让人产生一种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B.“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学会训练别人熟练掌握物质技能的一切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产生自由感的基础。C.“游于艺”中的“艺”,对君子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

82、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D.“游于艺”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意味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后,孔子还提出了“游于艺”,这说明他很重视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B.孔子并非单纯地强调伦理道德,“游于艺”的提出表明他还要求人们通过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更好地驾驭客观世界。C.“游于艺”中的“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要掌握这些,人们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D.“游于艺”是外在技艺的熟练,“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但在孔学看来,二者有着深刻的关

83、联。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心所欲,不逾矩”既表现了对个人主观目的的强烈追求,同时又显示了对客观规律的熟练把握和自觉遵守。B.只强调“不逾矩”就只是道德的教条与说教,一旦与“从心所欲”结合起来,便是一种人生的自由,从而成为一种境界。C.荀子“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和后世颜元等人的观点有相似性,前者从理论上发展,后者从实践上强调。D.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认为“游于艺”不太重要,常常把它局限在诗文书函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四、(2016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质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以“指”为信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

84、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院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印痕。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 000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泥印了。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秦汉时期盛行封泥制。那时的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在送出文书时,将竹简木牍用绳子捆束,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印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压印章指印。契约应用指纹签署

85、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当时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各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物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曼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

86、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唐以后,官府中的兵丁名册、狱词等,均有以指纹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存下来。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休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还在订婚证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面子上都好看。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其

87、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有删改)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先民在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B.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指印泥印出现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C.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D.按压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

88、代还是在现代都具备法律效力。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B.西汉初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D.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之一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

89、使用印章与指印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B.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了2000多年。C.索拉曼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契约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压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五、(2016石家庄市高三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

90、的履行可谓不遗余力。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占筮的准确而感到惊讶。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说文解字引秘书:“易”原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

91、理的阐述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知道了这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其次,先秦史官

92、的以易占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八项。然而,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选择哪项或哪几项来讲,先秦史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占筮的结果,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作论断。主观随意性表现得非常突出,牵强附会的特点也很显著。先秦史官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堪称是当时的“通才”,而周易是一部既简明又涉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著作,可谓“通学”;作为“通才”的先秦史官与作为“通学”著作的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职责要求,先秦史官堪称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

93、守护者及传承者。他们偶尔表现出的运用周易对于具体人和事的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对于周易变化观的活用,以及对于拟预测人和事的历史、现状的观察和了解。而其这方面的败笔与尴尬,正好说明周易唯心、神秘思想本身的致命缺陷。深入探讨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于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选自林晓平先秦史官与周易,有删改)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易是古代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之义,很多先哲认为“变易”是其中最核心的意义。B.周易主要讲变化,“易”最初为象形字,上为“日”,下为“月”,代表阳和阴,表示

94、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C.周易中的“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等,无不表现出一种变化观。D.周易既简明又涉猎广泛,包括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可谓“通学”,古人常用它来占卜、预测吉凶和事物的发展变化。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先秦时期,史官堪称当时的“通才”,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用周易来占卜。B.先秦史官与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C.如果史官能理解和运用周易变化观的精髓,重视对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就能科学地预测历史的发展变化。D.从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

95、系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研究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有重大意义。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易被古人用于占筮,有时准确得令人惊讶,周代史官用它对陈国后代的兴衰所作的两点预测,后被历史的发展证实。B.周易内容丰富,春秋时学者讲周易要讲八项,但各项内容很可能不一致,甚至还会出现两项之间矛盾对立的现象。C.用周易占筮,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同一结论,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在具体操作上牵强附会,具有主观随意性。D.易用以占筮,凭蓍草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和事,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思想的体现,从根本来说难以成功。六、(2016安徽合肥高三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

96、,完成1618题。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当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职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其做史官的记录。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予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

97、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也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天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所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是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载“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道:“是以孔子明王道

98、,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假他人之功的嫌疑。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天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幅,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称“述而不作

99、”,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选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有删改)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之手,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C.史记

100、非常明确地指出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

101、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是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七、(2016江西新余七校高三第二次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北方大旱与

102、体制型缺水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方尤其如此。此次北方大旱虽然主要是由天灾引起,但也有人祸的原因。在受灾严重的河南汝阳县内埠村的主要灌溉工程的陆浑水库干渠,多座提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是当年花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现在都废弃了。像这样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被废弃,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止一例。与此相关的是,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但我国农业仍大部分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实际上让大气将十分宝贵的水资源给蒸发了。上述情况是造成北方大旱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体制型缺水有别于因水本身很少而引起的资

103、源型缺水和因水质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由此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仅仅在于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体制型缺水是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公地悲剧”(在免费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资源因被滥用而枯竭)特性的商品,当水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后,在现行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果。对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

104、水,我们可以采取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工程、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加强水污染治理等措施来解决,但是解决体制型缺水的问题,还得从水的分配和管理入手。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工程建设,如果在水的分配上没有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引水后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很难说。要解决水资源“公地悲剧”,有两种选择,一是政府管制,即计划方式;二是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即市场方式。但就中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来看,比较可行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定额体系。甘肃张掖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通过水资源管理体制的重构,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程度。关键在于确立了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

105、制度。农民有了水资源商品观念后,会考虑改进技术来提高灌溉效率,或者选择需水量更少的作物进行播种,进而刺激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19.下列对文中水资源的“公地悲剧”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因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带来的水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难以调和。B.因水资源稀缺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C.因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存在缺陷,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产生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开春我国北方大旱。D.由于水资源稀缺和开发管理体制不合理,人们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水资源,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后果。20.以下不

106、属于体制型缺水表现的一项是()A.耗费巨资修建的灌溉工程,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B.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一旦遭遇旱情,便很难解决。C.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十分宝贵的水资源被大气蒸发,浪费严重。D.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没有使农民建立起水资源商品观念,灌溉效率低下。2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加强水污染治理可以解决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问题。B.如果在水的分配上能够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南水北调工程引水后定能收到预期效果。C.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是解决水资源“公

107、地悲剧”最易推广的办法。D.甘肃张掖虽然严重缺水,但通过确立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八、(2015湖北六校高三元月调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4题。两汉“书教”首在治政翟文铖尚书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历来被视为帝王将相的政治教科书,因此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同是一部尚书,不同历史时期接受的重点和阐释的方式相距甚远,因此钱宗武等著名学者近年来倡导断代尚书学研究,但目前就成果而言,除清代外,其他朝代的断代尚书学仍是学界公认的薄弱环节。两汉尚书学在整个“书教”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不仅处于尚书学传统的前源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产生了深

108、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士远毕十年之功,撰写一部近百万言的学术专著两汉尚书学研究。作为“五经”之一的尚书,经典化的过程就是其思想文化播撒社会的过程,也是“书教”传统逐步确立的过程。“书教”传统涉及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如何界定把握显然不是个简单问题。该书作者认为,“书教”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具体地说,文献指由尚书衍生出的各类诠释文本;知识指尚书及尚书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制度;观念指其中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如洪范“五行”观念对于汉代人宇宙观和认识论之建构的影响,禹贡九州观念对汉代郡国行政区

109、域之划分的影响,吕刑观念对汉代律例制定的影响,等等。这三个系统的划分不仅明确了“书教”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从宏观角度厘清了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可谓高屋建瓴。尚书及“书教”文献广博,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马著认为,尚书提出了“天之断命”“续命于天”“剿绝其命”“恭行天之罚”“改殷之命”的说法,已经体现出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这表明商人、周人已经开始认定国家得失系天命所赐,初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命观。汉代“书教”承袭了这一观念,一些学者依此思维方式对朝代更迭的规律性等作出进一步阐释,把它推衍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因此当时无

110、论对于帝国的巩固,还是对于意识观念的整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尚书洪范已经提及五行观念,汉代尚书学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观念的文化生成功能,对此加以衍生和诠释,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说、“三统”说(即“三正”说)无不深受“洪范五行”说的浸染,而这些理念对于当时凝聚意志、规范人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许有人认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尚处两汉,时代久远,应该是象牙塔里的工作,与现实全无牵涉。这自然是一种误解,如果学术无补于现实,则本身就会丧失价值依托。两汉尚书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虽然远在两汉,但学术观点却呼应着当代文化建设的宏伟策略。鉴古知今,洞悉汉代尚书学精义及其发展理路,传承它所体现的本固邦宁、协和万邦的

111、和谐精神,领悟它灵活沉实的治政智慧,自然可以为当代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从而把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真正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光明日报2014年12月8日)22.下列对尚书和“书教”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尚书历来被统治者当作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B.“书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和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当代学者倡导推行断代尚书学研究,只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C.尚书是“五经”之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在向社会传

112、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尚书的文化地位日益凸现。D.“书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尚书的尊为经典相生相伴的,目前学术界仍难以选择合适的角度正确界定把握“书教”传统。2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两汉尚书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而且客观促进了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因此在整个“书教”研究中意义重大。B.汉代一些学者依照洪范“五行”观念,建构汉代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阐释朝代更迭的规律性,推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C.尚书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对汉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已经产生了具体而明显的影响,比如划分行政区域、制定律例等。D.当代学者和决策者可以借助两汉尚书学研究这一平台,掌握

113、汉代尚书学精髓,领悟其灵活沉实的政治智慧,促进当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建设。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马士远认为,知识、观念和文献共同构成了“书教”的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B.两汉尚书学研究高屋建瓴,卓有成效,不仅从学术上明确了“书教”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现实中观照了当今的文化建设策略。C.“五德终始”说、“三统”说都是汉从洪范五行观念演变得来的,对古代凝聚意志、规范人心、整合意识、巩固帝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与其他尚书学研究成果相比,两汉尚书学研究更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阶段回扣练四1.(2016安徽合肥

114、高三第一次质检)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邬老太年轻时就常常帮同事和街坊邻居缝制衣服,_之下,她的女儿从小就认为助人为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92岁的“飞虎队”成员理查德舍曼接受采访时说:“我_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许多暴行,看到中国老百姓在战争期间到处流离失所的悲惨。”“互联网”是这两年来人们_的词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全社会立即掀起了新一轮关注和解读“互联网”的热潮。A.耳闻目睹耳熟能详耳濡目染B.耳闻目睹耳濡目染耳熟能详C.耳濡目染耳熟能详耳闻目睹D.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耳熟能详2.(2016辽宁沈阳高三质监一)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115、是()A.中国遵循合作共赢的理念,就全球治理机制和合作模式提出了具体可行、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好点子”,并付诸于实践。B.“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英教育交流合作迎来了更丰富的发展空间和前景。C.不久的将来,电脑也将具有读心术技能,能通过面部表情解读人类的情感。如果你睁大双眼,张开嘴巴,电脑所讲的故事就会更有悬念。D.辽宁省图书馆新馆提供无门槛服务,只要有阅读需求,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为证明,读者就可享受到“资料随手可得,咨询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3.(2016陕西西安高三第一次质检)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不少人认为饭后吃点水果不仅能

116、清口解腻,还有助于消化,而且很多饭店都会在客人用餐完毕后提供果盘等。_。因为食物进入胃以后,必须经过一至两个小时的消化过程,饭后马上吃水果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引起腹胀、腹泻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专家建议最好饭后半小时以后再吃水果,以免加重消化负担。A.其实,饭后立即吃水果是一种恶劣的生活习惯B.其实,饭后立即吃水果是一种错误的生活习惯C.其实,饭后立即吃水果是一种不文明的生活习惯D.其实,饭后立即吃水果是一种愚蠢的生活习惯4.(2016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日、

117、韩三国专家在韩国举办研讨会,决定共同为筷子申遗,此举引发网民热议。乍一听,把使用广泛的筷子,_,的确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应该说,筷子本身并不稀罕,更算不上遗产,_,却很有遗产价值。古老的东方文化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_,筷子就是很好的介质。答:_5.(2016烟台高三一模)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其寓意。答:_6.(2016山东枣庄高三一模)请根据画线句子拟写两个句子,能使用修辞手法,语言连贯、准确。那些诗句链接着山川名胜,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描写了大明湖,昭示着我们,灵动的水成就沉稳的山;_;_。7.(2016淄博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

118、面的题目。在物理学上,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如同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涟漪波纹一样,引力波被视为宇宙中的“时空涟漪。”通常引力波的产生非常困难,地球围绕太阳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前进,发出的引力波功率仅为200瓦,还不如家用电饭煲功率之大。宇宙中大质量天体的加速、碰撞和合并等事件才可以形成强大的引力波:但能产生这种较强引力波的波源距离地球都十分遥远,传播到地球时变得非常微弱。(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和_。(2)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和_。8.(2016浙江省杭州四校联考)下面是关于利用智能地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一段报道

119、。请依次概括出预防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不超过7个字。英国科研人员使用一种新颖的电磁层析成像技术,研发了一种先进的智能地毯。通过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地毯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发出提示音,从而避免摔伤事故发生。地毯里的塑料光学纤维就是奥妙所在。只要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就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然后地毯边缘的微型电子传感器就把记录下的信息传送给连接的电脑,电脑会自动分析这些信息,显示出踩踏者的足迹,同时识别其行走过程中的细小变化,以此判断其是否会突然跌倒。答:_(2016武昌区高三五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历史名人实在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一个时代需

120、要生于其时之“时代名人”,也同样离不开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历史名人。前者好比文化之快餐,后者却类同于人体不可或缺的素养,这当然需要细细品味、咀嚼并积淀。当时代名人被岁月洗尽浮躁与铅华后,一旦显露出其真正的人文精神之底蕴,他往往会被后代记惦并予以诠释,此可谓时代名人之“再生”,由此,时代名人已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历史名人了。毋庸讳言,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之需要历史名人,在于其文化与精神的倡导者与追随者怎样发掘这些历史名人之底蕴并巧妙地与时代与社会相吻合,一旦历史名人被赋予了这种时代之文化视角,它便往往具有一种烛照与启人心智的魅力,其所释放的文化素养,便能很好地被吸收与借鉴了。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有些历史

121、名人是“恒温”性的,如圣人,大抵每一时代都需要,并不热得炽人,却能时时在人们的语言与文字中出现。有些历史名人则有点骤冷骤热,某一时代需要,便可能如日中天,热劲一过,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往往只在其追随者的思想库中有点忿忿而已。这种现象的形成,就历史名人本身来说,与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质有莫大的关系,在于其文化内质是属于人伦人性等永恒性的还是其他非永恒性的范畴。历史名人圈的形成,也同样折射出太多值得深思的内容。有些名人在当其世并无甚影响,到了后世则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有些名人在当世十分风光红火,随着时光一轮转,便为历史所淹没;有些名人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冷冷热热,历经“世态炎凉”。但无论如何,其属归历史,

122、几千年的演绎,已是后世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以正面或反面或中性等词汇来界定历史名人,必然限制了审视历史名人的思维与视角。但似乎每一时代都在有意无意地用本时代的文化视角去审视与诠释历史名人,喜欢对历史名人重新认识与评价,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就历史名人本身的文化内涵上,还其真实,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去评判却是必要的和必须的。由于各时代的对历史名人的解读之差异,对历史名人的扭曲也在所难免,因而对历史名人的误读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千古罪人”至少有其时代选择的理由;“名彪青史”者,则反映的是一种历史文化与精神的延续与倡导。对于历史名人来说,当其生时,创造了一种文化,其使命似乎都已完结了。其千秋功与过,是与非,便

123、可任人评说了。在当代名人风光流转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的时候,对历史名人的幽思,又是否能提供一种别样的思维视角?你觉得呢?(摘自陈家兴历史名人的幽思2016年4月版)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时代要有“时代名人”,同样也要有历史名人,而历史名人却类似于人体内不可或缺的素养,这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咀嚼并积淀。B.任何时代需要历史名人,关键在于倡导者与追随者去发掘这些历史名人的底蕴,并巧妙地与时代与社会相吻合,因为历史名人有“恒温”性。C.某个时代的特殊需要,有些历史名人骤冷骤热,有时如日中天,热劲一过,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往往在其追随者的思想库中还有点愤慨。D.每个时代似乎都

124、在有意无意地用本时代的文化视角去审视与诠释历史名人,喜欢对历史名人重新评价,但还其真实,公正评判是必须的。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当时代名人被岁月洗尽浮躁与铅华后,如果显露出其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底蕴,他往往会被后代记惦。由此,时代名人已转化为历史名人了。B.假如历史名人被赋予了时代文化视角,他往往具有一种给人光明与启人心智的魅力,其所释放的文化素养,便能很好地被吸收与借鉴了。C.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就历史名人本身来说,与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质有莫大的关系,在于其文化内质是属于人伦人性,还是其他范畴。D.有些名人在当世风光红火,随时间轮转,被历史淹没:有些名人则在历史

125、长河中冷冷热热。但无论如何,经时间演绎,已是后世的精神财富。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罪人”有那个时代选择的理由;“名彪青史”者,则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倡导。历史名人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文化,其功过是非,任人评说。B.在当代名人成为人们关注中心的时候,对于历史名人的幽思,又是一种别样的思维视角。无论是当代名人,还是历史名人,都是独特的文化现象。C.历史名人圈的形成值得深思。有些名人当世无名后世有名:有些名人当世风光后世无光;有些名人则是时冷时热。但这些名人已是后世的精神财富。D.各时代由于对历史名人的解读差异,以或正面或反面等词汇来界定历史名人,表现其世态冷热,

126、限制了审视思维视角,因而造成了独特的名人文化现象。(2016安徽蚌埠高三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美国种族问题痼疾何以难消只有充分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人人生而平等”才能不再是写在纸面上的理念。近日,包括华人在内的美国亚裔在全美多个城市举行游行示威,抗议纽约市华裔前警员梁彼得因在执勤过程中误杀黑人而被定罪。暂且不论梁彼得案种种技术性细节,本案之所以在社会层面引起剧烈反应,根源在于美国深刻的种族矛盾。在多数抗议者看来,此前发生的警察枪击黑人案件中,频繁出现了涉案白人警官“全身而退”的情况,而梁彼得却被陪审团定为重罪,这说明相比白人警察,同属少数族裔的梁彼得成为全美反警察暴力、

127、警察与非洲裔社区对立的牺牲品。纽约时报评论称,梁彼得被判罪名成立,“触动了在纽约亚裔群体中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满情绪,他们将此次发生的事件视为一个无力反抗的边缘社群遭恶劣对待的又一个例子”。白宫就此案的表态也承认,在全美多地,不同肤色的种族和执法机关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不信任。种族问题在美国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当前梁彼得案的舆论发酵,只是美国社会这个痼疾的另一种显现。非洲裔、亚裔等美国少数族裔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属弱势群体,与美国主流社会存在着相当大的阶层差异,这是美国种族矛盾“一点就着”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弗格森非洲裔青年布朗遭枪杀、纽约非洲裔男子被白人警察“扼喉”致死、巴尔的摩骚乱、得克萨

128、斯聚会风波等一系列涉及种族问题的事件频频撕裂美国社会,全球舆论为之哗然。正如弗吉尼亚州前州长蒂姆凯恩所指出,今日之美国社会虽然没有像内战时期那样决裂,“但每个天天看新闻的人都知道,美国仍然处于深深的社会分裂之中”。美国主流政治难以有效解决种族问题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理应成为外界观察美国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美国政府总是乐于在国际舞台上戴副“人权捍卫者”的面具,但其自身在种族问题上的无所作为,却在这个面具上写满“虚伪”二字。今天的美国,一方面主流社会对社会构成变化的不适应感与忧虑感在加重;另一方面主流社会自身出现尖锐对立,自由派与保守派在基本价值观方面显现出裂痕。建立在主流精英基础之上的美国政

129、治体制,深受这种忧虑感与分裂的制约,无力真正弥补社会裂痕,难以从政策层面切实缓解种族矛盾,政治正确成为政治回避的冷酷现象一再出现。就目前的报道来看,梁彼得案背后,政府廉租房楼梯间没有照明与惨剧发生直接相关。这样的细节理应得到更多重视。在纽约前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看来,种族矛盾激发社会性事件,“反映出长期以来民众因贫困和缺乏经济流动性产生的失望”。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稳定不仅取决于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更取决于对社会公平的有效保障。只有充分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人人生而平等”才能不再是写在纸面上的理念,针对少数族裔的系统性歧视才可能得以消除。(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3日)12.下列关于“种族问题

130、”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美国存在深刻的种族矛盾,无论是作为有色人种,还是作为维护政权的警察,都体现出对人对事的不平等。B.美国主流政治难以有效解决种族问题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这已经成为外界观察美国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C.美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戴副“人权捍卫者”的面具,但其自身在种族问题上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美国政府的“虚伪”。D.美国主流社会对社会构成变化的不适感与忧虑感在加重,社会自身出现尖锐对立及价值观方面出现裂痕,这是难以解决种族问题的重要原因。13.对于“梁彼得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彼得因在执勤过程中误杀黑人而被定罪,根据美国频繁出现的涉案白人警官“全身而

131、退”的情况,多数抗议者认为梁彼得是不应该被定重罪的。B.梁彼得被陪审团定为重罪,这说明相比白人警察,同属少数族裔的梁彼得成为全美反警察暴力、警察与非洲裔社区对立的牺牲品。C.梁彼得案的舆论发酵反映了种族问题在美国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原因在于少数族裔与主流社会存在相当大的阶层差异。D.梁彼得案说明今日之美国社会虽然没有像内战时期那样决裂,“但每个天天看新闻的人都知道,美国仍然处于深深的社会分裂之中”。1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只要有充分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人人生而平等”就不再是写在纸面上的理念,少数族裔的系统性歧视才可能得以消除。B.梁彼得罪名成立,触动了在纽约亚裔群体中

132、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满情绪,这是无力反抗的边缘社群遭恶劣对待的一个特例。C.政治正确成为政治回避的冷酷现象一再出现,是建立在主流精英基础之上的美国政治体制难以切实解决的问题。D.种族矛盾激发社会性事件,反映出长期以来民众因贫困和缺乏经济流动性产生的失望。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振兴经济。(2016广州市五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陈望衡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

133、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

134、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的良性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

135、。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

136、野的美。(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生活的意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只要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这个自然物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D.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

137、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B.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D.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

138、内涵。B.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C.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论述类阅读【三年高考真题演练】2016年高考真题1.D根据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语句,将选项和文本仔细比较,确定选项正误。原文是“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并非“所载内容”。2.BB项

139、,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非泛指旧史学。3.D原文是“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D项,“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曲解文意。4.B以偏概全。第三段第二句说“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5.C曲解文意。第四段说“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这与“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矛盾,有违原意。6.B强加因果。“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错误,“个人表达功能”的强化是由“特殊的叙述目

140、的”和“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实现的。7.C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C项,曲解了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表达的意思。8.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D项,“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表述绝对化。9.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B项与原文不符,第一段说“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的“神话传说”应包含全部,而B项说“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10.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11.C本题考查筛选并

141、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C项,从“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可见“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错误,一是“汉魏古诗反律化”无中生有,二则更无“继承”的说法。12.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说法有误,本文意在介绍唐人古体诗,并非不同时代的古体诗。1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段内容,理清其思路,然后划分层次,最后寻找关键

142、词语或句子整理概括即可。答案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第四层(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14.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要把词语放到文章中去理解,“如来佛的掌心”代表的是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就是有再大的本领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金箍”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着无形的含义;“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

143、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答案“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1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的能力。本题考查重要概念的含义,这一考点,主要理解“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和外延。属性是指概念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答案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16.B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

144、合、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的能力。A项,“进而”不当,原文是说“直接推动”。C项,“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表述不当,原文是说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也有着惊人的一致。D项,“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势的发展”表述有误,原文是说“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17.C本题考查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的能力。A、B、D三项,都以偏概全。18.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第一段谈白话语言的“艺术化”,第二段谈文言对文学形式的意义。答案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19.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

145、项,“是文化消费的体现”错误,原文中说“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20.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B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表述错误,原文末段是说“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21.DA项,“到图书馆借阅”也属于文化消费,只不过属于文章第一段中所说的后一类而已。B项,由原文第三段“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一定义可以判定。C项,文章末段是说“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

146、选项中的“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错误。两年经典高考真题1.A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原文第二段中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多种形式”,而A项,表述为“借贷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2.B本题从缩小范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错误。原文第三段中说“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3.D本题从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角度考查对文章内

147、容的把握。原文第三段中说“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D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偷换概念,应为“宋代新型信用工具”,即指交子、关子、会子等便于携带的纸质信用工具,不包括原来铜铁钱等不便携带的信用工具。“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在文中并无此表述,属于无中生有。4.A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选项中“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表述错误。5.C本题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

148、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果关系不当。6.B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于文无据。7.D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混淆范围。原文第三段首句“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甲午海战”不是文学艺术。8.C从第三段可以看出选项C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9.B因果不当,从第四段最后一句话

149、可以看出。10.CA项,相关内容在第一段中,关键是理解礼记里的话。B项,相关内容在第二自然段中,除正确理解引用文言文句,引句后的解释更为重要。C项,不符合文意,二年律令有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但不是“注重”。唐律“更加强调”也不符合文意。D项,由“令人病者,徒一年”推知正确。11.BA项,相关内容在第三段中。原文有“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的内容,由此可知A项,符合文意。B项,相关内容在第三段中,由“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可知B项,不符合文意。不是政府设立。C项,“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

150、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的内容虽于原文看似无据,但也确是事实。D项,相关内容在第三段段尾,正确。12.BA项,相关内容在第二段段尾,符合题意。B项,相关内容在第三段中,“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不是政府引入行会。C项,“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原文在第一段中有“食品交易的规定”是“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D项,相关内容在第三段段末和第四段,符合文意。【两年模拟试题精练】1.CC项,“事功”是指建功立业,经邦济世。属于德性伦理,不属于事功。2.CC项,“直接导致”有误,打破平衡的是后世儒者。3.DD项,“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有误,基础应为德性修养。4.BB项,

151、把“中国文化”和“汉族文化”混为一谈,“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说的是汉族文化。5.CC项,“自始至终都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挑战”错,应该是“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化带到中国以前”,中国文化没有受到什么挑战。6.BB项,“只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化”错,根据原文意思,只要接受了中国文化,承认了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即可,并没有说一定要放弃自己原来的文化。而且原文还说“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文化才能丰富多彩”。7.BB项,不是“君子”去“学会训练别人”,而是指“君子”自己,偷换概念。8.BB项,孔子“游于艺”的提出不仅在于驾驭客观世界,还在于感

152、受、获取身心自由,曲解文意。9.CC项,“前者从理论上发展,后者从实践上强调”错,后者强调的是“六艺”的物质实践性,混淆概念。10.B强加因果。11.A原文的意思是秦汉时期盛行封泥制,一般加盖官私印章而不是指印;从西周到秦汉时期,印章与指印交替使用。12.C对所“表明”内容的分析言过其实。13.C理解错误。原文是“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而不是“十翼”表现出一种变化观。14.C说法绝对。“就能科学地预测历史的发展变化”错误,原文第三段有“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同时,原文第四段说用易经占筮也“并非科学的方法”。15.B理解错误。“各项内容很可能不一致”错误,原文有“

153、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意思是不一致、相互对立的不是“各项内容”,是“各项的结论”。16.B“却言辞谜案”理解错误。文中有“左传载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17.C因果错误。作者在表述孔子不是史家时是从春秋的角度分析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孔子著春秋有争议;二是春秋是史纲,孔子没有因春秋称史家,值得深思。18.B“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错误,作者列举“不只是好古”等内容,说明把孔子称为史家是格局太小,不是体现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19.DA项,“水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难以调和”

154、不是水资源“悲剧”,B、C两项理解片面。20.BB项,“没有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是资源性缺水。21.AB项,逻辑推理错误。C项,原文为“比较可行”,与“最易推广”意思不同。D项,“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错误,原文为“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22.CA项,因果倒置,“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因。B项,改变范围,原文说“除清代外”。D项,曲解原意,原文是说“书教传统的逐步确立”,而不是“发扬光大”。23.B原文第三段是说“汉代一些学者承袭了商周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24.BA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书教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的三大体系”。C项,窜改原文,原文是

155、说“当时”,而不是“古代”。D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把两汉汉书学研究与其他尚书学研究成果比较。阶段回扣练四1.D“耳闻目睹”和“耳濡目染”都有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意思,但是二者意思有差别。“耳闻目睹”强调亲耳听到,亲眼看到,是否受到影响则不管;“耳濡目染”则强调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2.CA项,成分赘余,去掉“付诸于实践”中的“于”。B项,搭配不当,“更丰富的”与“发展空间和前景”不搭配,可将“更丰富的”改为“更广阔的”。D项,“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为证明”句式杂糅,去掉“为证明”。3.B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是饭后立即吃水果的做法不

156、恰当,正确的做法是饭后半个小时以后再吃水果。由横线后的“因为”可以看出,横线上的内容就是这段文字的观点。从备选的四句话来看。A项,“恶劣”及D项“愚蠢”程度过重。C项,“不文明”不合语境。4.解析解答此题,要精读文段,梳理文段中语句的脉络,把握语意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要特别注意横线前后的语句,抓住对拟写答案有提示性的关键词语或表述格式。第一句中的“决定共同为筷子申遗”亮出了文段的话题,抓住“申遗”这个关键词,联系处下文的“的确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并注意处前文“把使用广泛的筷子”中的“把”字,可知处应填“同世界遗产联系起来”或“作为申遗的对象”。梳理处前后文句的语脉,再抓住“古老的东方文化在

157、世界各地广为传播”中的“文化”这一关键词,就可以明白处谈的是筷子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附着于其上的文化,所以可以填“但附着在筷子上的(筷子)文化”。处下文“筷子就是很好的介质”中的“就是”,表明在以筷子为例,因此处所填内容应有概括性;再根据前文,可以填成“需要许多物质上的承载”或“需要有好的介质”。答案同“世界遗产”联系起来(或“作为申遗的对象”)但附着在筷子上的(筷子)文化需要许多物质上的承载(或“需要有好的介质”)(意思对即可)5.漫画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以高素质自居却又毫无公德心的损人利己者,呼吁人们要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素质者。6.(示例)(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描绘了泰山,让我们明

158、白,登高才能视野寥廓;(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吟唱了黄河,告诉我们,要珍惜当前。(3)“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定格了滕王阁,启示我们,地利还须人和。7.(1)(2)8.解析抓住动词性短语:“记录”“传送”“分析”“识别”“发出”,“发出提示音”是老人即将摔倒时,应是第四步,所以放在最后。压缩语段常用方法:摘取法、分层法、复取法。答题步骤:看清具体要求,确定压缩角度,决定如何取舍,表达力求恰切,注意字数要求。答案记录行走模式、传送信息至电脑、分析并识别信息、发出提示音。(一个要点一分)9.B原文第二段“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之需要历史名人,在于其文化与精神的倡导者与追随者怎样发掘这

159、些历史名人之底蕴并巧妙地与时代与社会相吻合”和第三段“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有些历史名人是恒温性的”可以看出,B项,强加因果,前后两句也没有因果关系。10.CC项,说“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在于其文化内质是属于人伦人性,还是其他范畴”错误,缩小范围,原文认为“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有些历史名人则有点骤冷骤热,在于其文化内质是属于人伦人性等永恒性的还是其他非永恒性的范畴”。11.D“造成了独特的名人文化现象”,根据原文信息应该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之需要历史名人”引起的;原因分析不当,原文是“历史名人实在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以正面或反面或中性等词汇来界定历史名人,必然限制

160、了审视历史名人的思维与视角”“由于各时代的对历史名人的解读之差异,对历史名人的扭曲也在所难免,因而对历史名人的误读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B“这已经成为外界观察美国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错。原文这样表述“美国主流政治难以有效解决种族问题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理应成为外界观察美国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选项将已然和未然混淆了。13.D原文指出,“当前梁彼得案的舆论发酵,只是美国社会这个痼疾的另一种显现”,它只是一个个例,好多事件都说明这个问题。D项,是以偏概全。14.CA项,选项用的关联词是“只要就”,而原文中用“只有才”,语意不同。B项,“这是无力反抗的边缘社群遭恶劣对待的一个特例”错。此事件不是

161、特例。原文说“纽约时报评论称,梁彼得被判罪名成互,触动了在纽约亚裔群体中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满情绪,他们将此次发生的事件视为一个无力反抗的边缘社群遭恶劣对待的又一个例子”。D项,“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振兴经济”错。原文说“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稳定不仅取决于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更取决于对社会公平的有效保障”,可见是两方面的原因。15.A偷换概念。原文是“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主要”一词说明人类除了经历过这三种文明类型外,还经历过其他文明类型。16.D该项对“生命意味的美”和“生态意味的美”的理解和分析恰好与原文第四段中“第三”的内容意思相反。17.B原文第三段为“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