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达标(四十三)1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B)A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B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C华沙条约组织宣告成立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解析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是1964 年10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 年10月,当时中美未建交,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故B项正确;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酿成古巴导弹危机是在1962年,华约建立是在1955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均与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不符,故 A、C、D三项错
2、误。2(2018浙江丽水、衢州、湖州质检)2017年2月12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下列对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说法不正确的是(B)A1964年中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 B1967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 D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解析“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A项不符合题意;“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B项符合题意;当时核技术被西方国家所垄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故C项不符合题意;两弹一星的
3、研发是在西方大国垄断核技术,并且敌视中国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故D项不符合题意。3“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C)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可知,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这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相符,故C项正确。4
4、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B)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1995 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故 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故B项符合题意;从材料“
5、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可知,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故C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可知,邓小平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故D项不符合题意。51960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B)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B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D证明了工农大
6、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科技突飞猛进,故 A 项错误;通过“中科院学部委员既有科学家也有工农大众”“69项学部论文和报告中劳动模范占据了13项”信息可知,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少数劳动模范,故C项错误;“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究其原因是(C)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解析科教兴国战
7、略是20世纪90 年代提出的,故 A 项错误;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撤走了大量在华专家,故B项错误;1964年至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积极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故C项正确;1964年,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1967年至1970 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7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C)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
8、贡献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解析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故A项错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故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研制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世界饥荒问题,故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情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立于2000年,用于奖励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此后每年评审一次,次年年初开会公布结果并颁奖。人们曾这样形容首届获奖者之一:“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请问他是(D)A钱学森 B邓稼先C李四光 D袁隆平解析根据题干中“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这一信息可知,该科学成就与农业相关,钱学森
9、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故A项错误;邓稼先为著名物理学家,故B项错误;李四光为著名地质学家,故C项错误;袁隆平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其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上亿人口的饥饿问题,故D项正确。9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A)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
10、发展的育人理念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解析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故A项正确;1977年中国还未开始改革开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10(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
11、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A)A基础相当薄弱 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政治导向 D发展急于求成解析材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新中国教育经验缺乏,工农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师资、教材不足等问题,可见基础相当薄弱,故A项正确。11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A)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B当时政治环境推
12、动了教育体制变革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解析1953年是“一五”计划开始之时,根据“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可知,教育变革服务于经济建设需要,故A项正确;这些决定的内容与政治环境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此决定并不是周恩来自己决定的,故C项错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12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D)院系调整前法学院农学院文学院工学院理学院航空学院院系调整后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石油工程系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
13、化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解析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建国后新教育中专业的调整,故B项错误;此时我国还没有“211工程”,故C项错误;院系调整前是社会文科院较多,而调整后理工科学院增多,正好满足和适应了“一五”计划的要求,故D项正确。13“20世纪50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不乏好的作品,但是政治色彩浓厚。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特洛岩若夫斯基的战争之后等。”材料表明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D)A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B借鉴苏联经验中存在极严重问题C没
14、有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解析据题干可知,当时外国作品首选苏联,体现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受“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故D项正确。14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B)A建国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扫盲教育的开展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C“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D 1977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内容符合“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特点,属于“左”倾错误,故B项正确。15“一五
15、”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这一指标的完成(A)A改变了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B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化劳动力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解析“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表明受教育群体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这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紧缺的窘境,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的是建设人才而非劳动力,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而对于其他各层次的学历教育没有提及,难以判断是否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C项错误
16、;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故D项错误。16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属于贯彻这一方针的文艺成果有(A)茶馆蔡文姬沙家浜青春之歌A BC D解析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故正确;沙家浜是“文革”期间的“样板戏”之一,故可排除。选择A项符合题意。17(2018“超级全能生”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B
17、)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B文学艺术亊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绘画得到认可的程度及发展,不是受社会转型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文人画受到排斥到“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说明艺术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影响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故C项错误;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应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8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
18、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B)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B“双百”方针的提出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双为”方针的提出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科技的繁荣,故B项正确;社会民众强烈需求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故A、C两项错误;“双为”方针是指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故D项错误。19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
19、,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B)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解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星火计划”是针对地方经济的振兴,与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有关,故B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故D项错误。20(2018河南名校联盟段考)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A建国初期的高校调整 B半工半读高校的涌现C“八字方针”的实施 D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解析我国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因此对高校进行调整,设立了大量的工科学校,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培养,并未涉及半工半读,故B项错误;“八字方针”是在1960年提出,在1962年得以实施,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美关系改善是在197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