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安徽“江南十校”3月模拟)齐如山回忆录中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断绝来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B.同文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C.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D.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窘境答案C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学堂。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社会上很多人看不起进入同文馆学习的学生们的家庭,这本质上反映了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
2、意识,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也不能说明同文馆学生的素质如何,故排除A、B两项;材料仅涉及同文馆,并不能反映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情况,D项排除。2.(2019山西阳泉质检)在冯天瑜先生看来,“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由此可见,“中体西用”的思想()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C.适应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要求D.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答案C依据材料“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结合所学可知,“中体西用”的思想为了适应
3、民族文化心理的要求,提出“西学中源”,故C项正确。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错误;“中体西用”不主张政治变革,B项错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D项错误。3.(2019河北邯郸摸底)“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答案B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B项
4、正确。洋务派维护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不是调和中西文化冲突,A项错误;推动近代化属于客观影响,不是根本目的,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还是为了维护统治,D项包含在B项中,排除。4.(2018课标)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严复“有意”把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可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用
5、意。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严复的这一做法意在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严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用意也不是纠正进化论的错误,排除A项。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由此排除B、C两项。5.(2018福建三明模拟)长沙文化书店是湖南新文化运动的重地,共销售40多种新文化刊物。有学者根据档案史料,编撰下表: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长沙文化书店销售杂志情况一览表期刊名称数量销售对象劳动界5000工人、平民新生活2400平民新青年2000学生少年中国600学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湖南长沙工人文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B.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C.青工逐渐成长为湖南新文化
6、运动主力军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B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购买杂志的对象中工人、平民的数量最大,说明湖南新文化运动影响着广大的工人和平民,反映了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工人文化程度的比较,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青年学生、工人逐渐成长为湖南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购买杂志对象的成分,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项错误。6.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
7、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答案C材料强调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解放,才能通向光明,并且需要有干涉政治的勇气,这表明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打破旧势力的重要性,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故选C项。7.(2018课标)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8、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1920年初,因为经济上入不敷出,以工读互助团等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以失败告终。这让很多青年认识到,在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之前,一点一滴的部分改造很难行得通。于是,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8.(2018课标)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9、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也就是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通过争论,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确定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A项错误;仅凭一场争论并不能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的社会制度,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然存在分歧,D项错误。9.(2019河北邢台模拟)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
10、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清B.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C.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D.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答案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主要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根源在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故D项正确。10.(2019吉林长春质检)孙中山说:“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这一做法意在()A.限制私人的垄断资本B.促进中小民营资
11、本发展C.调动人民革命积极性D.维护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答案B孙中山认为国家要奖励并立法保护私人能够经营的事业,这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发展经济的措施,而不是调动人们革命的积极性,C项错误;孙中山的观点是革命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并不是为维护巩固统一战线提出的,D项错误。11.(2018福建漳州一模)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D.北伐战争
12、胜利进军的影响答案B1927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导致豪绅地主逃往城市,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经济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A、C两项错误;北伐战争是在19261928年,时间不符,D项错误。12.(2018湖北武汉模拟)1984年10月,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高度赞赏某决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是新话”。这里的“新话”主要指中国政府较好地诠释了()A.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B.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C.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的关系D.苏联模式和中国
13、特色的关系答案A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84年10月”可知,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全面展开,商品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新话”主要指中国政府较好地诠释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故选A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已经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政治经济学”不符,排除;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不再坚持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9陕西西安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8年9月13日,邓小平从朝鲜访问回国,在东北三省等地视察中,发表了“北方谈话”。其核心思想是:现阶段要坚持实事求是的
14、原则,实事求是地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和实事求是地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他同时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979年7月,邓小平又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南方谈话”时,邓小平再次指出思想路线是制定和执行其他一切路线的理论基础,组织路线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完整地、系统地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即“实
15、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至此,中国共产党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彻底完成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发展和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摘编自从“北方谈话”到“南方谈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思想理论的核心内涵。并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1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运用科学理论思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果。(12分)答案(1)内涵:一切
16、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实事求是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组织路线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重要保证;实事求是进行历史评价的标准。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消极影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成果: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现代化建设;提出“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等。14.(201
17、8山东济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6年上海格致书院以“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为题举行季考。下表为成绩前三名考生的立论和认识。考生对中学的认识对西学的认识第一名彭瑞熙(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学附生)“中国之格致,兼道与艺言之也”,“(中国)纲常法度、礼乐教化,终为治天下之本”“西人之格致,专以艺言,而亦未尝非道也”第二名葛道殷(湖南湘乡监生)“非独中人只言其理,不能尽格,即西人专门之学,亦多有不格之处”“西人之格物,可谓无余蕴矣”,“中国所略而西人加详而精焉”第三名赵元益(江苏苏州府新阳县附贡生)“格物致知,为儒者之先务。进言之可以修齐治平,广言之可以强兵富国”“(西人格致之学)亦不过随
18、事精察,由粗及精,由近及远,与中土格致之学相比,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据章清学、政、教:晚清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答案论题:从19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中、西学认识的差异发现问题,进而提出反映材料信息内涵的论题。如背景“对中、西学认识差异的原因”;特征“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士人对中、西学的认识(局限性、进步性或兼而有之)”“19世纪80年代近代中国士人对西学认识的偏差”“中、西格致之学的异同”“洋务运动时期对中西学的认识具有鲜明时代性”等;如影响,“甲午战前近代中国知识界认识的局限及其影响”“西学对近代中国教育界的影响”等。论述:能够正确解读材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前中国知识界对中学与西学认识的阶段特征,体现时空意识;能够准确阐述时代背景,正确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论从史出;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历史地看待当时中国知识界的认识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