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2 ,大小:1.19MB ,
资源ID:1043297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4329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涟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涟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江苏省涟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B. 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反馈调节为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C. 稳态的实质是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D.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以及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

2、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稳态的意义: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A错误;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反馈调节为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但是稳态的维持多是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B错误;稳态的实质是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C错误;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

3、效应器均分布于肌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 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就一定产生反射活动D. 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详解】刺激感受器和传出神经,都可向后传递,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A正确;感受器和效应器可位于不同的组织中,例如冷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内脏粘膜,效应器位于骨骼肌、立毛肌等,B错误;在适宜的刺激之下,有完整的反射弧,才可以产生反射活动,C错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是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D错误。故选A。【点睛】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功能,

4、分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构成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答案】A【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2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向非兴奋部位传导,A正确;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此时的膜电位为内负外正,而不是零电位,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突触小体完成“电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

6、和抑制型,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以及特点,理解兴奋传导的方向和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突触的结构组成,识记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这是该题的重点。4.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只有下丘脑和垂体B.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C. 寒冷刺激时,TRH 分泌增多,TSH 分泌减少D. 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过程起促进作用,对过程起抑制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

7、调节过程;2、据图分析:图示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及反馈调节的模式图,表示抑制作用。寒冷时,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相关激素的分泌。【详解】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几乎所有的细胞,A错误;图中表示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B正确;寒冷时,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过程、起抑制作用,这是

8、负反馈调节的表现,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是解决该题的重点的方法。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功能以及作用的靶细胞、靶器官,理解调节过程中的负反馈调节的表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 上图可反映出激素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C.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D. 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

9、增加产热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要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A正确;上图反映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即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但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C错误;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使得产热量增加,D正确。考点:体温调节6.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B. 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完成C. 抗利尿激素由垂体某些分泌细胞分泌释放D. 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增加可使尿量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

10、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相关神经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主动饮水。【详解】抗利尿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立即被灭活,A错误;水盐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调节人体的渗透压平衡,肾脏是主要调节器官,B正确;抗利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经过垂体后叶释放的,C错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D错误。7.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甲、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B. 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

11、的特异性免疫C. 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D. 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其能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详解】A、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其中甲和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但乙不能接受抗原刺激,A错误;B、细胞丙为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C、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

12、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C错误;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D正确。故选D。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就是神经冲动B. 神经调节快速、准确,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广泛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 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

13、调节。【详解】体液调节的信号是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A错误;神经调节快速、准确,作用时间较短,作用范围局限,B错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正确;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D错误。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达尔文在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性实验中发现了生长素B. 植物顶端优势的产生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以自由扩散方式在细胞间转移D. 同种植物体内,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低于成熟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

14、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的器官、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详解】达尔文通过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得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边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A错误。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进行极性运输,积累在侧芽,而侧芽对生长素浓度较为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B正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在细胞间转移,C错误。同种植物体内,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成熟细胞,D错误。【点睛】本题易出错在A选项,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没有掌握,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要注重课本中的生物发展史。10.如图所示,甲图表示胚芽鞘

15、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 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 a 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n,则 b 处的生长素浓度为A. 小于 mB. 小于 nC. 大于 nD. 大于 i【答案】A【解析】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导致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一侧,即bn;又背光一侧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大于向光一侧,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因此b侧浓度必须小于m故选:A。【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所以a处生长素浓度比b处生长素浓度高。1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

16、正确的是A. 用赤霉素处理小麦种子,可以延长其休眠期以利于保存B. 赤霉素、乙烯能分别促进细胞伸长、果实成熟C.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D. 油菜开花期遇上长期阴雨天气,常采用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减少损失【答案】B【解析】A赤霉素有促进种子的萌发的作用,如果用赤霉素处理小麦种子,会缩短其休眠期不利于保存,A错误;B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C生长素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不能诱导多倍体的形成,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C错误;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获得无籽果实,而油菜要收获的是种子,所以喷施适宜

17、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并不能提高油菜的产量,D错误;答案选B。1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间相互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城市人口种群密度直接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大小B. 某个种群合理的性别比例有利于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C. 种群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 种群特征包括遗传特征、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种群密度直接取决于出生率、

18、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大小,A正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B错误;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D正确。13.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B. 培养基必须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及生长因子C. 平板划线和涂布平板这两种接种方法都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D. 倒置平板可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滴落,造成污染【答案】B【解析】【分析】(1)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2)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的过程是:由接种环以菌操作沾取少

19、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3)稀释平板计数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计数时,首先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尽量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成单个细胞存在(否则一个菌落就不只是代表一个细胞),再取一定稀释度、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稀释涂布平板法也可用来统计活菌数。【详解】微生物培养

20、过程中要进行无菌操作,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A正确;为了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有的微生物需要添加生长因子,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平板划线和涂布平板这两种接种方法都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C正确;倒平板后需要将培养皿倒置,目的是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滴落,造成污染,D正确。14.下列关于生物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 从酶的固定方式看,物理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酶活性影响小B. 洗衣粉中的蛋白酶通常会将添加的其他酶迅速分解C. 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中 CaCl2 的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D. DNA 粗提取实验中两次加蒸馏水的作用不同【答案】B【解析】【分

21、析】1、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酶优点是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固定化细胞优点是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2、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的能够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再由微生物发酵生产而来。加酶洗衣粉中的酶经过了特殊的化学物质的包裹,使之与其他成分隔离,这些酶在遇水后,包裹层分解,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活性。3、固定化细胞的过程:(1)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

22、焦糊;(2)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4)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亡。4、在DNA粗提取的实验中,先后两次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第一次鸡血中加入蒸馏水,目的是使血细胞吸水涨破,释放DNA;第二次在2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蒸馏水,目的是降低NaCl浓度,使DNA析出。【详解】化学结合法可能影响酶的活性部位而影响反应效果,而吸附法是物理方法不影响酶的分子结构,A正确;用特殊化学物质将酶包裹,使其与其他成分隔离,则蛋白酶不能将添加的其他酶迅速分解,B错误;酵母细

23、胞固定化实验中,在混合液加入CaCl2溶液进行固定化酵母细胞,CaCl2的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C正确;在DNA粗提取的实验中,先后两次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的作用分别是使血细胞吸水涨破,释放DNA;降低NaCl浓度,使DNA析出,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属于综合性考查题,要求学生掌握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方法以及特点,识记固定化细胞的过程,掌握加酶洗衣粉的特点和应用,理解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特别是识记实验中蒸馏水的使用及其作用。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是突破该题重难点的关键。15.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载体上有一个

24、或多个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供外源 DNA 插入B. 在同一 DNA 分子中,限制酶的识别序列越长,酶切点出现的概率越大C. 以大肠杆菌为受体细胞时,先要用 Ca2+处理细胞以使其处于感受态D. 基因工程可以克服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实现生物的定向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详解】基因载体上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DNA插入,A正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大,B错误;以大

25、肠杆菌为受体细胞时,先要用Ca2+处理细胞以使其处于感受态,以便目的基因的导入,C正确;基因工程可以突破生殖隔离,实现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能使生物发生定向变异,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中的操作工具,限制酶的特点和作用,识记并理解载体具备的条件,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和优点,掌握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即Ca2+转化法的操作过程。该题的重点是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原理和操作步骤。16.利用 PCR 技术将某小段 DNA 分子扩增 n 代,需A. 测定 DNA 分子两端的核苷酸序列,以便设计引物对B. 2n1 个引物参与子代 DNA 分子的合成C. 向反应体

26、系中加入解旋酶、DNA 聚合酶等D. 保持反应体系温度恒定,确保扩增的正常进行【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PCR技术的相关知识: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依据DNA双链复制的原理;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过程: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中温延伸:合成子链。【详解】利用PCR技术扩增DNA时需要引物的参与,因此需要测定DNA分子两端的核苷酸序列,以便设计引物对,A正确;DNA分子

27、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2n1)对引物参与子代DNA分子的合成,B错误;PCR技术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且PCR扩增DNA分子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因此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C错误;PCR扩增的过程为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可见整个过程中并不要保持恒温,D错误。17.某兴趣小组拟用组织培养繁殖一种名贵花卉,其技术路线为“取材消毒愈伤组织培养出芽生根移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B. 在愈伤组织培养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C. 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D. 生根时,培

28、养基通常应含-萘乙酸等生长素类调节剂【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形成植株,该过程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决定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比例,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协同作用在组织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详解】消毒指用比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达到无害化,A正确;愈伤组织细胞含有细胞壁,加入细胞融合诱导剂不会诱导细胞融合,因此不会得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B错误;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后,一般先形成芽,再形成根,而分化的实

29、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当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例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因此在培养基通常应含-萘乙酸等生长素类调节剂,D正确。18.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 B 淋巴细胞B. 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 所示细胞因高度分化而失去了分裂能力D. 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答案】C【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首先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一步再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经过克隆化培养,最后获取

30、单克隆抗体。分析图解可知,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表示细胞融合,表示杂交细胞,表示克隆产生的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详解】A. 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B细胞,A正确;B. 是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该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 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两两融合会有三种结果: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B细胞自身融合细胞等,其中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C错误;D. 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能够识记制备的过程,明确图中数字表示的细胞或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

31、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9.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发生和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卵子的发生是从初情期开始,经过 M和 M两次连续分裂形成的B. 排卵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C. 只有获能的精子才能与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子受精D. 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答案】A【解析】【分析】1、多数哺乳动物卵子的形成和在卵巢内的贮备是胎儿出生前完成的;M是在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场所在卵巢;M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场所在输卵管中。排卵是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2、受精过程包括:受精前的准备阶段和受精阶段。(1)受精前的准备阶段包括精子获能和卵子的准备,精子获能后才具有受精的能力,卵

32、子排出后进入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一般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具备受精的能力。(2)受精阶段主要包括: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进入卵黄膜,原核形成和配子结合。【详解】卵子的发生开始于胎儿期性别分化之后,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是不连续的,A错误;排卵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只有获能的精子才能与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子受精,C正确;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受到精子的刺激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排出第二极体,随后形成雌原核,D正确。20. 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应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B. 当今社

33、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C. 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D. 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干扰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答案】D【解析】在转基因过程中,避免基因污染和对人类的影响,必须严格选择目的基因,A正确;我国不反对治疗性克隆,坚决反对生殖性克隆,B正确;反对设计试管婴儿原因之一防止选择性设计婴儿,违背伦理道德,C正确;生物武器是指有意识的利用微生物、毒素、昆虫侵袭敌人的军队、人口、农作物或者牲畜等目标,以达到战争目的的一类武器,干扰素为淋巴因子,非生物武器,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

34、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能力。二、多项选择题21.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图中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B.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 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D. 细胞内外液 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答案】AD【解析】【分析】1、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5、。2、内环境的组成以及作用:3、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相关神经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主动饮水,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维持了内环境稳态的稳定。【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A正确;血浆蛋白、葡萄糖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呼吸酶属于胞内酶,因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调节人体内水分保持平衡,因此保证了内环境稳态的稳定,C错误;细胞内外液 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上产生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基础,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D正确。综上所

36、述,A、D正确,B、C错误。22.某同学设计了“探究 2,4D 对黄豆芽胚轴伸长作用的实验”,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观察项目组别第 1 组(清水)第 2 组(2510-7g/L)第 3 组(2.510-5g/L)第 4 组(2.510-3g/L)处理前胚轴的平均长度(cm)3.273.163.403.20处理 5 天后胚轴的平均长度(cm)3.964.525.114.15A. 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 2,4DB. 实验的观察指标是胚轴伸长量C. 从表中可以看出 2,4D 对黄豆芽胚轴伸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 每组设置重复实验求胚轴平均长度的目的是降低偶然性,减少误差【答案】A

37、BD【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分析图表可知,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因变量是胚轴的伸长量,1号清水为对照组,其余是实验组,其中2、3、4号伸长量大于1号,表示2,4-D能促进胚轴的伸长,5、6号伸长量小于1号,表示2,4-D能抑制胚轴的伸长。【详解】分析题意可知,2,4-D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处理时间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A正确;分析表格可知,实验的因变量是胚轴伸长量,因此实验的观察指标是胚轴伸长量,B正确;与对照组对比,2、3、4号伸长

38、量大于1号,只能说明促进作用,C错误;每组设置重复实验求胚轴平均长度的目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偶然性,D正确。综上所述,A、B、D正确,C错误。23.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如右图所示,a、b、c 表示现代工程技术,表示通过相应技术经胚胎移植得到的个体, 请据图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若 a 是核移植技术,中个体的获得反映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 若 b 是体外授精技术,则该技术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C. 若 c 是胚胎分割技术,中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一定相同D. a、b、c 三项技术获得的胚胎,其将要植入的受体必须是珍稀的、存量少的雌性动物【答案】ACD【解析】【

39、分析】1、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表面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2、体外受精包括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体外受精,该技术产生的动物称为试管动物。3、胚胎分割的特点: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4、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详解】a是核移植技术,反映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错误;体外受精技术得到的动物叫做试管动物,试管动物技术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B正确;胚胎分割技术所得个体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表现型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表现型还受环境的影响,C错误;a、b、c 三项技术获得的胚胎,其将要植入的受体必须是健康的具有正常孕

40、育能力的本地物种,提供胚胎的供体往往是珍稀的、存量少的雌性动物,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24.下图为某生态农业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生态农业涉及的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整体性原理等B. 池塘生态系统中, 鱼的放养量控制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C. 施用河泥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也能增加环境中CO2浓度,有利于农作物增产D. 沼气池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答案】ABC【解析】【分析】本题结合某生态农业的模式图,考查对生态工程的原理、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

41、、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农业涉及的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等,A正确;池塘生态系统中, 鱼的放养量控制在K/2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B正确;施用河泥,河泥中含有无机盐可增加土壤中的矿质营养供应,即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微生物将河泥中的有机物分解,可增加环境中CO2浓度,有利于农作物增产,C正确;沼气池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2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流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流程:计算称量溶化灭菌调 PH倒平板B. 腐乳制作

42、的流程:豆腐长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C.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盖盖玻片滴培养液等待沉降镜检计数刷洗D. 果酒果醋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答案】AC【解析】【分析】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其基本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五个步骤。2、腐乳制作流程:3、果酒果醋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4、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加盖专用的厚玻片滴培养液吸水纸吸取等待沉降镜检计数刷洗。【详解】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A错误;腐乳制作过程可表示为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

43、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B正确;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加盖专用的厚玻片滴培养液吸水纸吸取等待沉降镜检计数冲洗,血球计数板不能用硬物洗刷或抹擦,C错误;果酒制作的实验流程是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D正确。综上所述,A、C错误,B、D正确。三、非选择题26.图甲代表机体神经调节的局部示意图,其中A、B、C、D代表不同的神经元,a、b、c、d代表神经纤维上不同的位点;图乙是甲的局部放大,表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发病机理。请据图分析并回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神经元A和B之间信号传递的结构是_。若在b点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能够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点有_ (用图中字母表示)。(2

44、)B和D的遗传物质相同,但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这是由于_的结果。肌细胞识别乙酰胆碱后细胞收缩,乙酰胆碱被胆碱酯酶分解,细胞恢复舒张。去甲肾上腺素_(填“能”或“不能”)被胆碱酯酶分解,这体现了_。(3)重症肌无力患者将_当作抗原,_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此结合,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反应受抑制,因此重症肌无力是一种_病。【答案】 (1). 反射 (2). 突触 (3). a、b、c(a、c) (4).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 不能 (6). 酶的专一性 (7). 乙酰胆碱受体 (8). 浆 (9). 自身免疫【解析】【分析】图甲A、B、C、D代表不同的神经元,a、b、c、d

45、代表神经纤维上不同的位点,神经冲动传递方向为AB,CD。图乙中显示,正常个体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因此肌反应正常;但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存在相应抗体,抗体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肌反应受到抑制,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神经元A和B之间信号传递的结构是突触。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若在b点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能够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点有a、b、c(a、c)。(2)B和D的遗传物质相同,但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这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去甲肾上腺素不能被胆碱酯酶分解,这体现了酶的专一性。(3)根据题图显示,重

46、症肌无力病因是人体将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当做抗原,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此结合,导致乙酰胆碱无法与受体结合,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反应受抑制,因此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信息分析该病是自身免疫病,并通过题图理解发病的原理。27.下图表示人体某淋巴器官由于感染出现炎症时神经体液免疫相互调节的关系,请据图回答:神经、体液和免疫相互调节的示意图(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_分泌并作用于肾上腺;物质是由神经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物质的名称是_。(2)免疫细胞产生的物质(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作用于神经细胞,在此发生的信号转

47、换方式是_。(3)若图示炎症部位是感染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病人的咽部,该病毒在体液中被_细胞产生的_清除。如果病毒已侵入细胞内,则需经历_免疫过程清除。(4)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_。A红斑狼疮B过敏性鼻炎C艾滋病D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答案】 (1). 垂体 (2). 神经递质 (3). 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4). 浆(效应 B 细胞) (5). 抗体 (6). 细胞 (7). ABD【解析】【分析】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可以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从而促进相关腺体的发育和相关激素的分泌。当抗原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时,发生体

48、液免疫,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清除抗原;当抗原侵入细胞内时,首先进行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然后再通过体液免疫清除抗原。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缺失导致的。【详解】(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垂体分泌并作用于肾上腺;神经细胞产生并释放神经递质(物质),作用于免疫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2)免疫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作用于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在此发生的信号转换方式是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3)病毒如果在体液中,会发生体液免疫,被浆(效应B细胞)细胞产生

49、的抗体清除;如果病毒已侵入细胞内,则需经历细胞免疫过程清除。(4)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都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治疗方法是注射免疫抑制剂;T细胞作用于移植的器官,引起排斥反应,因此注射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活性,可提高器官的成活率;艾滋病致病机理是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不能注射免疫抑制剂。综上所述,A、B、D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传递过程以及神经递质的作用,理解并识记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掌握免疫调节中

50、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识记免疫失调的疾病和类型;并且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28.下图甲和乙是与血糖有关两种调节过程的示意,其中,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_、_。(2)如果图甲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理由是_。(3)图乙中结构是细胞膜上的_。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_,从而降低血糖水平。(4)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血糖浓度变化相当。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_,其原因是_。

51、(5)现有甲、乙两个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的抗体(此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的抗体。两个患者中,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是_。【答案】 (1). 神经递质 (2). 胰高血糖素 (3). 血糖浓度变化和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相关激素 (4). 受体 (5). 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6). 高 (7). 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8). 乙【解析】【解析】据图分析,有3条途径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多:一是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多;二是通过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

52、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三是通过胰高血糖素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多。(1)分析图甲中,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和神经递质三种物质。(2)如果图甲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理由是还有血糖浓度变化和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相关激素调节血糖浓度。(3)图乙中结构14的主要作用是接收来自外界的相关信息(信号分子),则14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4

53、)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血糖浓度变化相当。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葡萄糖是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浆,而消化系统中小肠K细胞可分泌GIP促进胰岛素分泌,而注射的葡萄糖直接进入血浆,不会引起该反应,故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其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5)由题可得甲、乙两个均为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2的抗体(此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的抗体。两个患者中,只有乙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其原因是乙体内有结构3的抗体,胰岛素分泌不足;乙体内无结构2的抗体,注射的胰岛素能与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浓度。【点

54、睛】本题关键在于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两个图解中的有效信息,如图甲中胰岛B细胞接受三方面信息分子分泌胰岛素,图乙中结构14的主要作用是接收来自外界的相关信号分子,即细胞膜上的受体等。2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激素甲代表的是_。激素乙的生理作用是_。(2)据图分析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_和_。(3)为研究根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

55、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该实验的因变量有_。为使实验严谨,还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可能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诱导产生的_,从而_。【答案】 (1). 生长素 (2). 促进细胞分裂 (3). 抑制作用 (4). 促进作用 (5). 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6). 除了无生长素,其余和实验组相同(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7). 乙烯多 (8). 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正常情况下,由于顶

56、端优势的作用,侧芽部位生长素高于顶芽,当去掉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图中符合这样变化规律的是激素甲生长素。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升高,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萌动,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萌动。【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甲为生长素,则激素乙为细胞分裂素,其作用是促进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从而促进植物生长。(2)据图可知,去顶芽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所以图中去顶芽后浓度下降的激素是甲生长素,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萌动,而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萌动。(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根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故

57、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根据题意,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把实验组中的加入不同浓度生长素这个自变量改为不加生长素的培养液,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促进作用,在侧芽萌动过程中这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关系为拮抗作用。【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以及实验分析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细胞分裂素的功能是解决该题的基础,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是解决该题的重点,通过分析题意判断实验目的,进而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58、,分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从而得出实验的结论,知识突破该题重难点的方法。30.调査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 1 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 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 2 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 N 元素、P 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图 1 内 ae 五个点中,d 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_型,前 8 年种群数

59、量最大的是_点。(3)该湖泊受到富含 P 元素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 P 元素。据图 2 分析选择的藻类应是_,理由是_。(4)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 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若吸取藻细胞样液 1mL 并稀释 100 倍 , 采 用 血 细 胞 计 数 板 ( 规 格 为1mmlmm0.lmm,由 400 个小格组成)计数,图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 15 个,则1mL 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 _个。【答案】 (1). 竞争和捕食

60、(2). 偏高 (3). 衰退 (4). b (5). 绿藻 (6). 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 (7). 抽样检测法 (8). 12 (9). 2.4108【解析】【分析】1、分析题文: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据此可以写出食物网如下:。2、分析图1可知,纵轴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则当大于1时,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当小于1时,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当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在b点之前大于1,则种群数量一直增加,c、d点时,小于1,则种群数量一直减少,故在b点后一直到达到1这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一直减少,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3、分析

61、图2: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4、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种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物脱落,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2)根据以上对图2

62、的分析可知,图1内a-e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b点。(3)由于该湖泊受到富含P元素的生活用水的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两种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能力相同,但蓝藻中藻毒素量远高于绿藻,会对罗氏虾和露斯塔野鲮鱼造成危害,因此选择的藻类是绿藻。(4)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藻细胞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12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15个,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1525400104100=2.4108个。【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和食物链以及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63、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S型曲线和J型曲线的特点并且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图1,能够根据题意写成食物链,分析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这是该题的重点;理解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和计算是该题的难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意正确分析方格中的藻类数量和运用血球计数板的特点进行计算,这该题的难点的关键。31.普通番茄细胞中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控制细胞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该酶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不耐贮藏。科学家将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培育出了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转基因番茄。目的基因和质粒(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mR)上有 Pst 、Sma 、Hind 、Alu 四种限制酶切割位点,操作流程如下

64、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目的基因指的是_, 在构建重组质粒时,为了确保目的基因和质粒定向连接,应该选用的限制酶是_。若用 Pst 和Alu 切割重组质粒,则完全酶切后将会出现_个序列不同的DNA片段。(2)要利用培养基筛选已导入目的基因的番茄细胞,培养基中应加入_。图中步骤所示技术的生物学原理是_。 (3)据图中转基因番茄细胞中的信息传递过程可知,由于_而直接阻碍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表达时的_过程,最终使番茄获得抗软化的性状。(4)如果利用上述方法培育出的番茄不具抗软化性状,经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发现细胞内有目的基因存在,但检测不到mRNA1分子,可能原因是目的基因上游缺少

65、_。【答案】 (1). 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 (2). Sma 和Pst (3). 3 (4). 卡那霉素 (5).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6). mRNA1 和mRNA2 相结合 (7). 翻译 (8). 启动子【解析】【分析】科学家将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因此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即为目的基因;为防止基因和质粒发生随意连接,可选择两种限制酶切割,据图可知,可选择Sma和Pst两种酶;形成的重组质粒上有Pst、Sma、Hind 、Alu四种限制酶切割位点,目的基因内部也有Alu限制酶切割位点,因此用 Pst和Alu切割重组质粒,在重组质粒中有会3个切割位点;重组质粒上有卡那

66、霉素的抗性基因,可以此作为标记基因进行筛选;从图中可见,目的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l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2的结合,使得mRNA2翻译受阻,导致不能合成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详解】(1)本实验的目的基因指的是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为了确保目的基因和质粒定向连接,应该选用的限制酶是Sma和Pst。若用 Pst和Alu切割重组质粒,在重组质粒中有3个切割位点,则完全酶切后将会出现3个序列不同的DNA片段。(2)重组质粒中应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培养基中应加入卡那霉素。图中步骤为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3)由图可知,mRNA1和mRNA2相结合后阻

67、碍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表达时的翻译过程,最终使番茄获得抗软化的性状。(4)若细胞内有目的基因存在,但检测不到mRNA1分子,可能原因是目的基因上游缺少启动子。【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正确选择限制酶构建重组质粒,并能根据图示用生物学原理解释性状产生的原因。32.胚胎工程技术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下图是胚胎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相关情况,其中供体1是良种荷斯坦高产奶牛,供体2是黄牛。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产生小牛的几个途径中,属于无性繁殖途径的有应用_(填数字)。(2)人工授精时,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在_,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有_;若在应用2中进行冲卵操作,则该操

68、作的生理学依据是_。(3)若采取体外受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将优良公牛的精子收集后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溶液中进行培养,其目的是_。(4)细胞AD中属于原始性腺细胞的是_(填字母)。(5)为一次获得多个细胞B,需向供体2注射_。在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_,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答案】 (1). 1和4 (2). (供体1的)输卵管 (3). 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4). 早期的胚胎都处于游离状态 (5). 使精子获能 (6). C (7). 促性腺激素 (8). 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应用1中:供体1提供细胞核,供体2提供细胞质,经过核移植

69、技术形成重组细胞,并发育形成早期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受体子宫发育成小牛,称为克隆牛;应用2中:优良公牛和供体1配种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早期胚胎,再胚胎移植到受体子宫发育成小牛,属于有性生殖;应用3中: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获取胚胎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干细胞培养;应用4中:采用了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多个子代。【详解】(1)图中产生小牛的几个途径中,属于无性繁殖途径的有应用1和4。(2)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并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早期胚胎,因此人工授精时,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在供体1的输卵管;精子与卵子的透明带接触时,顶体酶将透明带溶出一条孔道,精子穿越透明带,并接触卵黄膜,精子接触卵黄膜的瞬间,

70、会引起透明带反应,因此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有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由于早期的胚胎都处于游离状态,因此应用2中需进行冲卵操作。(3)采集到的精子要经过获能处理,才能与卵细胞融合,将优良公牛的精子收集后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溶液中进行培养,其目的是使精子获能。(4)细胞C是胚胎干细胞,应取自胎儿的原始性腺或早期胚胎细胞,故AD中属于原始性腺细胞的是C。(5)细胞B是卵细胞,为了一次获得多个卵细胞,可向供体2注射促性腺激素;在在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点睛】本题结合流程图,考查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等知识

71、,要求学生识记胚胎移植的过程,掌握胚胎分割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33.刚果红能够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可用其鉴定纤维素分解菌。某研究小组将滤纸埋在土壤中,30天后从滤纸上取6 g土壤样品加入30 mL生理盐水中溶解,得到了富有纤维素分解菌的菌原液,并进行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稀释菌原液:为确定合适的稀释倍数,小组成员取1 mL菌原液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操作,在统计菌落时,发现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40个,则每毫升菌原液中的细菌数大约为_个。(2)培养基的准备:在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过程中,完成加水、装锅、加热排气、保温保压适当时间后,切断热

72、源,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_,打开排气阀,旋开固定螺栓,开盖,才可以取出灭菌的培养基等物品。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倒平板,在培养基凝固之前加入灭菌的刚果红,从功能上来看,该培养基属于_培养基,培养基中碳源主要是_。(3)接种与观察:在无菌条件下,用_取0.1 mL稀释后的菌悬液进行图1中_所示的操作,室温放置23分钟后倒置于恒温箱中培养,室温放置23分钟的目的是_。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菌落特征和透明圈的大小,图2中D/d的值越_,表示该菌对纤维素分解能力越强。【答案】 (1). 4106 (2). 压力表的压力降为零 (3). 鉴别 (4). 纤维素 (5). 移液枪(移液管) (6). 甲

73、 (7). 使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 (8). 大【解析】【分析】刚果红染色法原理: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便没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菌原液被稀释了10000倍,每毫升菌原液中的细菌数大约为401010000=4106个。(2)培养基的准备:在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过程中,完成加水、装锅、加热排气、保温保压适当时间后,切断热源,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压力表的压力降为零,打开排气阀,旋开固定螺栓,开盖,才可以取出灭菌的培养基等物品。待培

74、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倒平板,在培养基凝固之前加入灭菌的刚果红,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故从功能上来看,该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培养基中碳源主要是纤维素。(3)接种与观察:在无菌条件下,用移液枪(移液管)取0.1 mL稀释后的菌悬液进行图1中甲所示的操作,室温放置23分钟后倒置于恒温箱中培养,室温放置23分钟的目的是使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菌落特征和透明圈的大小,根据刚果红染色法原理,图2中D/d的值越大,表示该菌对纤维素分解能力越强。【点睛】识记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知道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微生物分离,稀释涂布平板法能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掌握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根据题干情境准确作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