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贵州联考)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同时赋予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68410016()A.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B.提高中央行政效率C.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D.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解析】选D。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是明
2、代君主的做法,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君主服务,故A错误;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与监察无关,故B错误;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监察无关,故C错误;明代君主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是为君主服务,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D正确。2.(2018长沙模拟)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特征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没有丞相和中央层面的隶属关系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君主专制加强,但是A不能涵盖地方层面的情况。近代三权分立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与明代显
3、然不符,排除B。材料反映出地方机构互不统属、分别隶属中央不同部门的史实,这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到加强,但得不出C。D正确。【加固训练】(2018黄冈质检)明成祖朱棣做皇帝的最初10年中,他和顾问们在编订朝廷实录时做了一系列修改,谎称朱棣为马皇后所生,因此他作为健在的最年长的嫡子本应该在1392年被指定为太子,但因某些儒士顾问的干预未果。还指出,他不情愿地对建文朝廷采取惩戒行动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在履行祖训录的训示。这说明朱棣()A.要向后人表明自己夺权目的B.要为国家修一部信史C.制造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依据D.强调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解析】选C。 “他作为健在的最年长的嫡子本应该在1392
4、年被指定为太子,但因某些儒士顾问的干预未果。还指出,他不情愿地对建文朝廷采取惩戒行动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在履行祖训录的训示”只是为了说明其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故C正确。3.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68410017()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解析】选D。根据材料“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可知,巡抚起监察地方长官的作用,故A错误;根据材料“兼理粮饷”属对粮饷加强掌管,故B错误;根据材料“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带有
5、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可知,巡抚制度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管,限制其自主性,故C错误,D正确。4.(2018咸宁模拟)明朝规定入内阁的大学士既要有“格心之学”,又要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A.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B.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C.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D.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解析】选A。“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可见有利于君主的执政,故A正确;“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是一种道德标准,无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故B错误;“格心之学”“格君心之非”无法得知其是非的标准,不能确定其一定是心学,故C错误;根据所
6、学,明代内阁非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故D错误。5.(2018太原模拟)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68410018A.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D.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解析】选B。材料中总督职位的设置“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与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无关,故A错误;总督职位的设置“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
7、相推诿”,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正确;总督职位的设置是对地方三司分权导致行政效率降低的弥补,并没有削弱地方三司分权,故C错误;总督职位的设置与防止官员的腐败无关,故D错误。6.张集馨,清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五月二十五日,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此事例反映了在清朝()A.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 B.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C.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 D.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解析】选A。根据材料“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得出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
8、,故B错误;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不符合史实,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7.1657年,清政府建立了经筵制度,接受大臣“遵旧典,遣祀阙里(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的建议,“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供皇帝学习。由此可见经筵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清政府的正统形象B.维护孔子权威和宗法观念C.提高清朝皇帝儒学修养D.提升大学衍义尚书地位【解析】选A。“遵旧典,遣祀阙里(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即树立天下正统的形象,故A正确;“宗”不是指宗法制度而指正统、正宗,故B错误;提升皇帝的儒学修养本质是服务于维护清朝形象,故C错误;材料没
9、有提升这两本书地位的内容,故D错误。8.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解析】选B。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即对君主的“忠”,故B正确。9.(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
10、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解析】选C。材料中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和“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说明在皇位继承上皇帝具有最高决策权,反映君权至上,故C正确。10. 清顺治十三年,一位官员在清理明崇祯十五年的黄册(明代的户口版籍)时,发现竟预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在清代皇帝不止一次发现,地方官的灾情报告所列的灾民人数常常超过当地上报的全部“户口”数。以上史实说明 () A.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B.君主专制造成民不聊生 C.社会管理存在严重弊端 D.中央集权
11、逐渐趋于弱化 【解析】选C。人口及户籍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两代都有早报、瞒报人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社会管理存在严重弊端,故答案为C。材料说的不是地方官员的懒政,也没有说明民不聊生,更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弱化,故A、B、D不准确。【加固训练】清朝数次进行撰修全国性地图、地志的工作。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乾隆内府舆图,是我国古代水平最高的实测地图。从康熙到嘉庆前后三次修订大清一统志,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全国地理志。这一做法()A.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B.加强了专制国家体制C.标志地理测量技术的成熟D.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D。统一国家建立就有利于建立统一市场,故A错误;
12、强化专制主要适用于皇帝权力与中央官员权力及机构之间的关系,而非地理志的完善,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出地理测量技术成熟的具体标准,故C错误;完善地理志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了解和管控,从而强化中央集权,故D正确。11.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68410019()区分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明代进士总数47.5%2.3%50.2%清代进士总数19.1%18.1%62.8%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解析】选C。材料没有提到士人晋升完全依靠血缘
13、关系,故A错误;累世公卿在魏晋时期最为明显,故B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家族中“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的比重在明清时期有明显的优势,故C正确;材料没有证据说明考试的公平,故D错误。12.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 A.社会功能逐渐减弱B.政治功能趋向增强 C.主体呈平民化趋势D.始终坚持儒学主导【解析】选C。材料没有提到各个时期宗族的社会功能,故A错误;材料没有宗族为政治服务的功能,故B错误;通过“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可以得出主
14、体平民化趋势明显,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儒学及在宗族中的地位,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37分)13.(2018贵阳摸底)(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接向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材料二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
15、律,又颁布大明令,还不断颁行“榜文禁例”。作为法典的“律”与“例”,在司法前面必须遵守“准情用法”的原则,行政官员在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使“引经决狱”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作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的复杂性、权柄倒持“玩法舞弊”的情况,但与过去“任人”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要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
16、的措施和目的。(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16分)【解析】第(1)题措施:根据“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概括回答;目的:根据“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概括得出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统治。第(2)题可辩证地分析影响,积极影响,从巩固专制集权统治、行政法制化促进社会进步角度考虑;消极影响,可从专制政体难以制约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等分析。答案:(1)措施:废中书省,
17、废丞相,设内阁;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6分)目的:加强皇权专制统治。(3分)(2)影响:明朝不断完备法律体系,巩固了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专制集权统治;法律体系化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又制约着专制权力;颁布律令,严厉司法惩处,本质上是要求民众守法,但政府依法行政,使行政法制化空前加强,是历史的进步。(9分)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缺乏公开、透明、全方位的司法监督机制,反映了专制政体下制约政治权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7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
18、序进行编排。2003年人教大纲版中国古代史目录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目录1.1早期中华文明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4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1.5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1.6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7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
19、定与社会变动 表1 表2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8410020【解析】本题是一道创新题,根据题目要求“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可知要求对两种文献的时序划分进行初步的比较,根据表1“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和表2课标“1.1早期中华文明”“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有明显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表2的叙述详细,可以根据史料对先秦社会的社会特征进行详细的解读,有助于对早期文化的认识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源头进行认识,增强民族的认同感。答案:示例一变化:对于先秦历史,表1叙述笼
20、统,概括为“祖国历史的开端”,表2细化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分为早期中华文明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4分)说明:表2的表述意在从历史遗存中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及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表2单列春秋战国意在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经济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突出“华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认同感。(8分)示例二变化:对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表1叙述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表2表述为“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4分)说明:表1侧重社会形态方面的表述,表2侧重说明明清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除自身因素推动外,还与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相关。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处在近代文明转型前夜。(8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