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264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完卷时间:90分钟 满 分:100分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卷为非选择题。请直接将第I、卷的答案填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第I卷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B. 精耕细作C. 石器锄耕D. 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诗句出自我国唐代诗人李绅所学

2、的悯农,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深切同情,唐代铁犁牛耕成为最基本的耕作模式,而精耕细作则是这种耕作方式下的一个重要特点,答案选D,A B C三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体,其耕作模式中最突出特点的是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耕作方法,耕作模式,土地的使用方式,耕作制度,农具的革新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本题体现的是合理安排农时的特点。2.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A. 机器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农业D. 商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

3、“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依据所学可知,本业指的是农业,末业指的是商业。C正确;机器工业此时还未产生,A错误;手工业处于农业的附属地位,不是本业,B错误;商业属于末业,D错误。故选C。3.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也。”材料中贾谊的观点A. 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B. 有利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C. 不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稳定D. 早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今背本而趋末,食

4、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也。”来看贾谊认为商业为末,农业为本。实行重农抑商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A正确;封建社会后期,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B错误;封建社会前期,该政策有利于保障社会的稳定,C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出现在战国时期,D错误。故选A。4.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

5、义在于 ( )A. 扩大了耕作面积B.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C. 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 积累了生产经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精耕细作,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这是不同于粗放型农业。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5.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如下图)。该墓葬的时间可能是A. 魏晋B. 隋唐C. 宋代D. 清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6、,粉彩和珐琅彩属于清朝时期,故D正确。魏晋时期没有粉彩和珐琅彩,故A错误。隋唐时期也没有粉彩和珐琅彩,故B错误。宋代也没有粉彩和珐琅彩,故C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制瓷业6.“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下列有关“市”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A. 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必须明码标价B. 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草市尉”管理C. 唐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具有完备饮食服务D. 宋代的“市”突破了坊市限制,且对“市”不再监管【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错在“必须明码标价”;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草市尉”管理,故B

7、项正确;唐代的草市没有完备的饮食服务,故C项错误;宋代政府放松了对“市”的监管,故D项错误。7.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 统治者“不抑兼并”【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这说明明朝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未涉及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 宋代实行过“不抑兼并”政策,明朝政府是抑制土地兼并的

8、,故D项错误。8.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A. 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 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A【解析】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说明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A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家户”“田家

9、”是说家庭的,与官营纺织经济不符,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材料中未涉及政府重农抑商政策,D不符合题意。点睛:根据材料所述,明代江南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普通人家完全以纺织为生的现象,而从事纺织工作的也不再限于女性,而是“男妇或通宵不寐”,即男女都从事纺织活动,表明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9.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A. 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10、B.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C. 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D. 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答案】D【解析】【详解】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其中赔款达2亿两白银,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材料中的描述就是出现在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一定程度的准许民间设厂,其目的是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并未把工业作为立国的根本,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与外国竞争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取消商品限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目的。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

11、所学知识解決问题的能力,和对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相关知识的掌握。10.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 22B. 31C. 73D. 193【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可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以及本国环境的制约,导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业等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D正确;其余三项数量少于矿冶业等行业,不符合史实,ABC错误。故选D。11. 18951913年间,民族

12、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主要原因是A. 社会环境安定B. 列强放松经济侵略C. 政府政策支持D.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8951913年间”才是本题的题眼,18951913年间,清政府为了甲午战争的赔款,征税,所以允许民间办厂、政府政策支持民间办厂,所以就出现了“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的历史现象。所以答案是C政府政策支持。考点

13、: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12.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致北洋政府财政部的信中指出:“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销,俱无征税兹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正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生存B. 外商企业享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C. 民族工业与外商企业的不同等待遇D.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性质【答案】D【解析】“根本原因”要从当时的国情、当时的社会性质进行考虑,即是由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性质所决定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族资本主

14、义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是材料所述的现象而非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外商企业享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民族工业与外商企业的不同等待遇均只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3.“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阶段最恰当A. 一战时期、19281936年B. 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C. 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D. 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

15、义工业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出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局面在这样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下,民族工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排除BD两项;“零落成泥碾作尘”,即体现民族工业遭受到了沉重打击,即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相关阶段特征14.下图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关于X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列强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B. 推动“实业救国”思潮产生C. 重工业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支柱D. 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

16、干图示可知,X点处于189519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这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故D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但仍然有商品输出,故A排除;“实业救国”思潮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不是影响,故B排除;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发展X点18951900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15.抗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异常艰难的原

17、因主要有日军的破坏与吞并美国商品的冲击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经营策略的错误A. B. C. D. 【答案】B【解析】美国商品的冲击主要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而民族资本家经营策略是有成有败,但不会是抗战时期特有的,排除。抗战爆发后,中国民族资本遭受沉重打击,一是因为日军的破坏,二是由于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体制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正确。故答案选B。16.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崭新的进步阶级,却没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根本上是由于A. 抵制洋货运动不彻底B. 封建势力阻挠破坏C. 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D. 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的资本主

18、义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形成了妥协性和软弱性的特点,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因此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D正确;抵制洋货运动不彻底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无关,A错误;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是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外部因素,不符合根本的说法,BC错误。故选D。17.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A. 人民公社外交突破包产到户B. 中共八大大炼钢铁“共产风”C. “求同存异”公私合营国企改革D. “一大二公”大跃进改社建乡【答案】B【解析】【详

19、解】依据所学可知,在十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有成就,也有失误。成就主要是中共八大的召开和六十年代初经济的调整以纠正左倾错误,主要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正确;包产到户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A错误;“求同存异”是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公私合营是在三大改造中对资产阶级民族工业改造中实行的,都在十年探索之前,C错误;改社建乡是改革开放后进行的,D错误。故选B。18.“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提出B.

20、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 周思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D. “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答案】C【解析】【详解】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经济进行整顿,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故答案为C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是在1960年冬,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今后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在1976年,排除D项。19.下列句子是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大跃进】 d yu j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

21、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它反映出当时A.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C. 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D. “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大跃进是我国国民经济探索的一次失误,而材料反映了1978年12月时,仍然认为这是一次高速度的发展。可知,此时“左”倾思想的影响依然比较严重,才产生了对大跃进的错误认识。B正确;材料表明此时“左”倾思想依然严重,未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对于大跃进的认识是不正确的,C错误;拨乱反正,

22、指的是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材料信息不能反映,D错误。故选B。20.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度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度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A. 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 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C. 完全满足了群众的土地要求D. 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明显错误,

23、因为中国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错误,因为它的描述过于绝对化。D错误,因为此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未实行,所以B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21.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C.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据材料“我国某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在1985年,当时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

24、刚刚起步,故C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是在1992年,故A排除。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排除。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在20世纪90年代,故D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2. 1979年1月,邓小平第二次登上时代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主要是因为A. 邓小平主导启动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B. 邓小平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乱局C. 邓小平成为中国国家元首D. 邓小平一手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5、不难发现,在本题中一定要根据“1979年1月”这个独特的时间来进行做题,“1979年1月”只可能是“邓小平主导启动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2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以上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A. 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B. 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C. 邓小平南巡谈话D. 中共十五大上的讲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

26、不休的问题,作了十分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故选C。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提出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都与题干不符,排除ABD。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名师点睛】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多年来实行的经济模式。为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进了党的纲领,明确确定以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

27、的目标。24.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A. 适应社会市场需求B. 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 旨引领社会潮流D. 干预司法案例审判【答案】A【解析】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是申报适应市场需求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注重社会新闻报道,是适应读者了解社会新闻的需要,与政治斗争无关,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5.福建巡抚丁日昌(1832-1882)认为,电报可以通军情,为海防所必需,积极主张自设电报。1877年,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事的机会,上奏

28、清廷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并拟定了电报线路具体的架设方案,拟派船政学堂学生苏汝灼、陈平国等专司其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丁日昌主张积极发展无线电报B. 近代中国通信离不开先进国人的倡导C. 鸦片战争以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D. 这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详解】丁日昌正视电报的价值,上奏清廷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拟定电报线路具体的架设方案等,反映出近代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国人的倡导,B项正确;丁日昌主张积极发展无线电报与“电报线路具体的架设方案”等不符,A项错误;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是在辛亥革命后,C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于1895年公车上书之后,D项错误。26

29、.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下图服饰的特点是A. 等级分明B. 坚持传统C. 全盘西化D. 中西合璧【答案】D【解析】图片服装为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服装融合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的因素设计而成,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故D正确,BC错误;A图片服饰无法体现。【名师点睛】民国时期,出现新的服装样式:中山装和旗袍,都是中西合璧的结果,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27. 辛亥革命后,大街上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表明(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 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 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A. B. C.

30、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握手、鞠躬礼、“先生”“同志”的称呼,取代了以往封建时代的跪拜礼、“大人”“老爷”等称呼,表明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进步变迁,实际体现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都表述正确,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B正确。28.1925年,浙江绍兴吴老太爷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A. 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B. 轮船往来黄浦江上,汽车穿梭在马路上C. 报童手持报纸叫卖D. 居民正在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和“洋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实际是考查相关史实,抓住题干中的1925年,分析选项,由于中国已经进入近代,西方一些生活方式和习俗、先

31、进技术等传入中国,A、B、C三项都可能看到,而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发行的,直到90年代才退出市场,是那段时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日用生活品缺乏的见证,所以答案为D。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上主要考查相关史实,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29.1931年11月19日上午,徐志摩启程由南京赶往北京,参加当晚林徽因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为了及时赶到,徐志摩最有可能乘坐A. 火车B. 轮船C. 汽车D. 飞机【答案】D【解析】【详解】1931年的中国,要用半天的时间由南京赶到北京,最有可能乘坐的是飞机,D项正确;1930年代,中国还没有

32、修通从江南到北京的铁路,A项错误;乘坐轮船无法在一天之内从南京赶到北京,B项错误;从当时中国的公路状况和汽车时速看,不能做到在一天内从南京赶到北京,C项错误。30.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四幅图片。其中最晚出现的传媒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大众传媒,先后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互联网是出现最晚的传媒,D项正确;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出现时间,均在互联网之前,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第II卷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第31小题14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0分)。31.阅

33、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嘉(庆)、道(光)以后,清朝医政日趋颓废,庸医充斥,疾病流行,公共卫生堪忧。一批官员和知识分子认为,清洁卫生是“地方行政第一要务”,“强民以重医为先”。与此同时,外人在华设立的医院和医校为中国提供了模仿的样本,逐渐赢得国人信赖。新政实施后,巡警部将医疗卫生纳入职责范围;民政部设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涉及医学教育、卫生行政、医院建设、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远超1901年以前60年间的成就。然而,从整体上看,清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没有全盘的统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系统,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严重受制于人才和财力。 -据关晓红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等整

34、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清末新政时期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积极影响和局限。【答案】(1)原因:清末政治黑暗腐朽,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医务人员素质低,庸医充斥;疾病流行,公共卫生堪忧。有利条件:清政府希望解决公共卫生危机;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近代西医的传播,逐渐赢得国人信赖;社会经济进步尤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的进步,社会上逐步形成重视医疗卫生的观念;新政中的官制改革为医疗卫生变革提供助力。(2)积极影响: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政府向西方学习、

35、对民生有所关注的态度;是清政府在特殊政治情境下维护统治所做出的努力;改革措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施,取得一定成效;有利于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局限性:没有全盘的统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系统;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一改革存在诸多不足。【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清朝医政日趋颓废,庸医充斥,疾病流行,公共卫生堪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医政、医疗条件、医疗人员素质、疾病流行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概括清末新政时期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中“外人在华设立的医院和医校为中国提供了模仿的样本”,“新政实施后

36、,巡警部将医疗卫生纳入职责范围;民政部设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态度、西学和西医传入、经济发展、观念进步和官制改革等方面,分析新政时期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有利条件。 (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中“巡警部将医疗卫生纳入职责范围;民政部设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医疗卫生政策涉及医学教育、卫生行政、医院建设、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远超1901年以前60年间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向西方学习和关注民生的态度、维护统治的努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有利于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促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近代化等方面,分析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的积极影响。局限:根据

37、材料中“清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没有全盘的统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系统,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严重受制于人才和财力”,结合所学知识,从缺乏全盘计划,没有独立的行政系统、受各种条件限制等方面,分析这一改革的不足之处。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材料二:1912至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半个

38、世纪的成就。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食品等工业也有显著的发展。摘自人民版必修二(2)结合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至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3)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结合经济方面的史实说明其理由。【答案】(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男耕女织)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土地私有制)。 (2)特点: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行业大大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轻重工业比例不平衡;企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

39、义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基本模式,根据材料“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可知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图景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第二小问土地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逐渐形成的,可知与小农经济相对应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2)根据材料“新建厂矿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可得出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根据

40、材料“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食品等工业也有显著的发展”可得出行业大大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轻重工业比例不平衡;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工业深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与西方联系密切的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带,可得出企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3)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1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1992年10月,中国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题作为识记型试题,学生只要回顾所学并且史论结合回答即可。33.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对外政策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了对外贸易的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中国人民不能自由开拓海外市场,对外贸的正常发展无疑起了阻碍作用对国内商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

42、研究材料二 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材料三 27年前,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位,年均增长超过16%。胡锦涛 2005年 4月 27日在菲律宾国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及其危害。(2)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中共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根据材料二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3)综合上述材料,从两种对外政策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43、(或“海禁”)危害:中国失去开拓海外市场时机(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正常的外贸活动;阻碍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3)认识: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对外政策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1)对外政策:依据材料“清政府关闭了对外贸易的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危害:依据材料“中国人民不能自由开拓海外市场,

44、对外贸的正常发展无疑起了阻碍作用”来看,该政策使中国失去开拓海外市场时机,阻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依据材料“对国内商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来看,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结合当时的发展状况可知,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会议: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依据图片并结合对外开放可知,1979年创办了4个经济特区,1984年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批准、设立了沿海经济开放区,90年代对外开放逐渐向内陆城市延伸。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3)依据闭关锁国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并结合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来看,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对外政策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