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专题突破专练专题1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中期改革1.(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二选考)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士大夫治天下”说明宋代的治国方略是“以文治国”,故A项正确;五代风尚是“重武轻文”,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故C项错误;宋代“积弱”“积贫”的原因是军队战斗力低
2、下和财政危机,故D项错误。2.(2019浙江温州高一选考)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A 解析:宋初,设立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可知三司使并非宰相,
3、故B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三司总理财政,三司由盐铁、度支、户部构成,三司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材料中只涉及三司职责,并非反映地方财政大权收归中央,故C项错误;材料中设三司总理财政的主要目的并非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是为分割宰相的财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3.(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一等级考)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领重要经济区。赵匡胤决定以汴京为都城,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来统一全国。北宋定都汴京、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的原因是()。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B.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
4、不定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答案:B 解析: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既有经济因素又有军事地理因素,例如,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领重要经济区就属于经济因素,B项符合题意,正确。“先南后北”和汴京地区农业生产状况以及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无关联,所以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北宋不存在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问题,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2019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一月考)宋太祖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北宋军队人数为三十七万八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北宋军队猛增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军队人数的激增()。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
5、进攻导致了“冗兵”局面的形成A.B.C.D.答案: C 解析:军队人数的增加,并不代表战斗力的提高,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北宋军队胜少败多,就说明了其战斗力低下,的叙述都是错误的,排除;军队人数的增加,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导致了“冗兵”局面的形成,正确,故选C项。5.(2019江苏无锡高二选考)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
6、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故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B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而不是指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排除D项。专题2宋与辽、夏、金、元的关系6.(2019上海建平中学高三调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宋代得天下,并未能真个统一了全国。”当时和北宋并立存在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在北宋前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在北宋之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西夏辽B.金西夏C.辽西夏D.西夏金答案: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是在960年,辽的建立是在916年,西夏的建立是在1038年,金建立是在1115年,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排除A、B、D三项。7.(2019湖南郴州湘南中学高一月考)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答案:B 解析: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北宋的东北;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夏在北宋的西北,史称西夏。故选B项。8.(2019安徽皖东名校高三联考)宋代失势的文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牢狱也属罕见,而岳飞虽
8、功勋卓著,仍不免以“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害于风波亭。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应是()。A.岳飞功高盖主B.削弱相权强化皇权C.重文轻武政策D.文职官员才华出众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失势的文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岳飞被害于风波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吸取唐末教训,一直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甚至宋太祖留下不得诛戮士大夫的祖训,岳飞为武将,其命运结局与宋代这一传统政策有密切关系,故C项正确。A项只能说明岳飞的结局而不能作为前半部分材料的结论,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削弱相权,故B项排除;文职官员的才华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专题3辽、西夏、金、元的制度创新和民族融合9.(2019重庆万
9、州三中高一月考)“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为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B.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抗金英雄C.北宋先后与契丹、西夏、金政权并立过D.该时期和平是民族交往的主流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主旨可知,A、C两项都是基本的史实,也就是历史事实,不带有评论性;而B项是对岳飞下的定论,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抗金英雄,故属于史论;而“该时期和平是民族交往的主流”,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对这一时期的历
10、史认识,故D项正确。10.(2019浙江金华一中月考)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B.西藏行省C.刺史D.宣政院答案:D 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时开始设置的中央机构,与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并列,为元朝中央四大机构之一,管辖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行政事务,故选D项。A项是中央行政机构;B项与材料不符,材料问的是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C项是西汉时期设立的监察机构。专题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文化11.(2019河南汝州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北宋是我国制瓷业
11、全面发展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窑场,但后来只有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等被后人合称为宋代六大窑系。由此可以推断()。A.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制瓷业行业竞争很激烈C.南青瓷北白瓷格局确立D.海外贸易影响制瓷格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从窑场众多,但到后来却只有六大窑系,这是行业竞争的结果,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材料并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容;C项错误,南青北白格局形成于唐朝;D项错误,宋代制瓷业最后只有六大窑系这是行业竞争的结果,与海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12.(2019广东广州天河区高三模拟)南宋高斯
12、得在宁国府劝农文中分析两浙路的水稻高产区时说:“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由此可知()。A.政府在江南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C.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北方人口南迁推动了江南开发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上田一亩,收五六石苏湖熟,天下足”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江南得到开发,成为水稻高产区,并逐渐超过北方,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在江南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未体现江南生产技术的提高,故C项错误;D项是江南成为粮食高产区的原因之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3.(2019河北衡水高
13、一选考)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答案:A 解析: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
14、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专题5王安石变法14.(2019河南洛阳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支出6 3006 800万缗军费约4 800万缗官俸约1 200万缗皇室约720万缗祭祀约325万缗岁币75万两绢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叶坦大变法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
15、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辩疑(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答案:财政状况:入不敷出。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答案:措施:均输法。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答案:长处:力排异议,变
16、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专题6多角度评价宋朝历史地位15.(2019河南郑州调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在30年前,备受贬损:“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为证明“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
17、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也有学者提出,不必美化赵宋王朝。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地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略。解析:本题据材料“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例如: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宋代妇女地位、宋代官制制度、宋代理学文化等方面评论该观点。注意史论结合。真题分类专练题组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新课标全国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
18、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A项正确;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可能并不真实可信,全部真实可信太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误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担心自己有误失会遭史官记录,而没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的意图,故D项错误。2.(2017北京卷1
19、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答案:D 解析:转运使是宋代在地方设置的机构,负责将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故A项错误;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与宰相无关,故B项错误;知府是当时地方的行政首领,故C项错误;当时在中央设枢密院,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D项正确。3.(北京学考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地方赋
20、税大部分转运中央A.B.C.D.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概念,都是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地方设节度使是唐中后期至五代十国的地方管理制度,错误;故选C项。题组2北宋中期危机与改革4.(上海卷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故A项错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
21、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故D项错误。题组3辽西夏金元的政权分立与制度创新5.(上海卷11)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契丹、金、北宋、元B.北宋、契丹、金、元C.北宋、金、契丹、元D.契丹、北宋、金、元答案:D解析: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政权,916年建国号契丹;北宋是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元,故选D项。6.(2018浙江4月选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
22、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而设立行省,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7.(上海卷9)“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A.隋朝B.唐朝C.北宋D.元朝答案:D解析:“都省
23、”即行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隋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故A项错误;唐朝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故B项错误;北宋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为路、州、县,故C项错误;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故D项正确。题组4宋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8.(2018北京卷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24、B.C.D.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随着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这主要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故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与题目时间不符,故错误;南方稻麦兼种的技术有利于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故正确;曲辕犁是南方地区的耕作工具,故错误。B项符合题意。9.(2018浙江11月选考4)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聚居区严格
25、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A.B.C.D.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指南针对航海意义重大,故正确;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故错误;“彻底放弃了”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宋代成为丝绸之路的畅销品,故正确。A项符合题意。10.(海南卷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 解析:推广铁制农具导
26、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题组5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1.(2018浙江4月选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
27、气学”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A.B.C.D.答案:C解析:成就都出现在元代;成就都出现在宋朝;成就都出现在汉朝;成就都出现在明朝。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C项符合题意。12.(2018浙江11月选考6)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A.知行合一B.本心即天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格物致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程朱理学的范畴,“知行合一”为王阳明的主张,故A项错误;“本心即天理”属陆王心学,故B项错误;“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明末李贽的主张,属明清进步思想,故C项错误;
28、“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属于程朱理学,渐悟的范畴,故D项正确。13.(2017江苏学考5)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下图是该节目提到的古典诗词。它属于()。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答案:D解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故D项正确。题组6“陈桥兵变”和北宋建立14.(2017海南卷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
29、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答案: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2)根据材
30、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答案: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题组7宋元儒家文化复兴15.(2018江苏卷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
31、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答案: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