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默却诗意的多种可能黄新婷摘要:我们习惯性地去美术馆、展览馆寻找并观赏艺术,也不会否认展厅里、聚光灯下的作品都是高于日常生活的存在,它们是对生活的提炼反映甚至批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艺术作品都因为其高于日常的存在而具有了先锋性。但归根究底,灵感源于生活,形式反映生活,因此,笔者认为,所有的作品都应该还是植根于生活,具有生活的本质属性。关键词:沉默;诗意;可能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O6-0019-01既然大家都具有了同样的属性,我们就暂且不纠结一件作品是否高于生活,它也不是只有成为摆设的装饰品的时候才能体现出它的艺术价值。我们看过不少灯光下作
2、品的分析与赏析,但是那些没有走进展厅,却融入了生活的作品或许没有清晰的定位,没有完整的被认识。那个我称为“斜杠青年”的大学室友,在完成大学四年的设计学习后,独自前往德国继续追寻设计的真谛,一年后回国去了景德镇,投身手作陶瓷行业,边学边做,扎进了她所理解的生活,每件手作的器皿,都是当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期冀。像这样的斜杠青年,他们试图摆脱限制和束缚,释放天性,不同于 Beat Generation那样对生活失去信念,他们自主、多元、有趣,对脚下的土地充满热爱,正因为热爱而在试图理解,才在沉淀后通过双手为自己所存在的情景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这需要直而现实的勇气,更需要心无旁骛的坚定。在这般勇气与坚定
3、下所做出的作品,使它们有了自己独有的沉默又诗意的语言。当一件器皿存在于生活,以它手作的工艺来体现对生活的尊重,那它和它所盛放的茶、肉、饭、汤,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艺术。通过手工拉制的粗陶,使其拥有完美的弧线,形成预想中或预料外的形态,再给它上或深或浅的釉,到最后烧制完成,这连续的系列制作过程不管是我们所称的艺术表现,还是工艺的呈现,它都是手作人亲自参与,是心境、态度映射的过程,因此,手作人的思考与理解就能倾注到他的作品中,当作品完成后,变得可观、可触,那作品就成了作者与观者之间思考与情感传递的载体。当然,我们会主观地评价一件作品,但几乎不会向任何的手工作品提出绝对认知客观的要求,而会从自己的主观
4、认识出发,对眼前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解讀。那我们要如何看待这种观者对手工作品超出作者本身要表达的内容所作出的解读呢,这是一种对作品的过度解读甚至歪曲作者的原意吗?如果从这一事物客观且一维的观点出发,那我们看到的不管是作品还是生活中的其他事物,都具有了价值指向唯一性,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了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直观。而事实是,我们都慢慢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巨大且开源,在这个系统中的所有人和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受系统其它事物的影响,同时又在不停创造着或大或小的各种新的信息反作用于这个大而复杂的系统。在这样的一个层层交错,事事相连的环境中,我们一直以来的线性思维似乎已经不足以支撑我们去理解或者应
5、对这个世界不知道什么时间出现的什么状况了。既然环境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是不可更改也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那作为生活在这个系统中的我们就应该勇敢地拥抱它的这些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我们勇敢地换一种思考方式,不惧怕把身边的事物看得更复杂,甚至是在明知复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去探寻更多的可能。因为在一个复杂而模糊的世界里,问题也会是不明确不线性的,当我们发现的可能够多够深,够和问题的复杂性达到一个层级的时候,或许问题的解决办法就会浮现了。也只有在探寻可能的过程中不断地试,也才有可能找到模糊问题的边界,解决问题的方式才有可能变得逐渐清晰。同样,若我们带着这种观点去观赏并理解手工艺或其他的作品,就不容易局限于作者本身
6、想要表达的意义与情感,也不会纠结于是否理解已经超出了限定的范围而出现过度解读的情况了,反而会去思考更多的方向和可能。每一位作品的观赏者,都会带着其独特而唯一的情景去解读每一件作品,因此,任何一件作品不管从作者,还是观者的角度,都能形成多维度的多样性,不同的观者,或同一位观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都会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意义。就仅仅从艺术和设计来看,世界上就有无数的风格流派,若放在以前,我们会理所当然地从这些风格的定义出发,想着既然它是一个风格,那就必须要有清晰的语言来解释并定义它,以便于我们认识属于这种风格流派的作品,并能够对其它风格流派的作品进行划分。我们无意于否定这种认知方式,但必须肯定,当我们所存在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问题也日趋模糊时,认知方式的改变是必然的。所有的作品,都会存在主客体之间价值的传递或是转向,而转向带来的这种新的认识,会给一件作品带来更多的价值,只有这种四而八方、源源不断的对作品、对事物的新认识,才能帮助我们从容地应对这复杂系统中日趋模糊的难题。参考文献:1Nigel Cross.设计师式认知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2司马贺.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