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昌平区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异性交往能力培养课题研究报告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前期,性别角色分化,性意识急速发展,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产生诸多困惑,出现诸多问题。在此阶段,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及提高异性交往能力尤为关键,因此在全区几所实验校进行此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学生异性交往能力指导策略,用于指导学生健康异性交往。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异性交往;能力培养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健康的异性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完善发展的重要素质与能力。根据社会交往互动理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只有在与异性交往互动过程中才可能较好的完成。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
2、,正常的男女生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双方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更为坚强,同时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团结,有益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为将来的幸福人生打好基础。但是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他们的交往观念尤其是异性交往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处于青春前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性别角色分化和性意识急速发展时期,由于对异性、角色的心理认同感增强,以及对第二性征发育现象的不安与烦恼,不少学生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产生许多困惑,同时亦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正确认识异性交往,理解异性交往,掌握异性交往的原则与方式方法,提高异性交往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亦
3、是我区各学校面临的普便问题,由此确定了以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异性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二)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帮助学生领悟异性交往对人生的重要影响,探寻学生异性交往不良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探讨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能力的途径与办法,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快乐的学习与生活。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现状;对于学校、教师、家长异性交往观念的转变,指导学生健康异性交往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于学生异性交往能力的提高、心理需求的满足及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区地处北京市远郊区,目前正处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原有的平衡已经打破,社会
4、家庭构成中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高知家庭与文盲家庭、高收入家庭与低保家庭并存,学生成长背景多样,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生异性交往问题是目前各校面临的普遍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基于学校、学生现实需求,有利学校、学生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二、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异性交往也称性别交往,按照性学专家潘绥铭先生(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2000)的定义,是指不同性别之间、并不带有性动机或者性要求的、一般的人际来往和社会接触。性别交往有两类,一是总体上的性别交往,即不同性别作为不同的群体而进行的交往,二是具有不同
5、性别的个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这种不涉及性的异性交往的研究在儿童心理学主要在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学习、社会规则的学习、人格的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的学生异性交往就是指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不具有性色彩的行为互动。(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国际上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心理学研究按其复杂程度分为构成相互联系的四个层次,分别为个体特点、人际互动、相互关系及群体。其中对同伴交往中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儿童的友谊以及青少年与异性的亲密关系等(周宗奎,儿童的社会技能,2002)。对于异性同伴的交往情况,国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学生交往所带来的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学生的约会情况
6、、由不恰当约会引起的暴力及各种犯罪活动、吸毒、未婚先孕等)进行的研究;国内研究关注学生异性交往类型与阶段、异性交往动机、交往方式與内容,交往态度等(知网,2015,吴莹)。强调少年异性交往的生理基础和道德层面,把研究的前提放在性生理的发展上,忽视了青少年异性交往研究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同时,也把小学儿童的异性交往排除研究之外。在查阅文献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研究更关注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异性交往,而对小学儿童的异性交往研究比较缺乏,且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儿童的异性交往研究和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在全国期刊网中的哲学、教育科学数据库中输入“儿童”“异性交往”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有效研究 17 项(知网,
7、2006,繆周芬),这些是 10 年前的数据统计,现在并没有得到改善,关于儿童异性交往的文献依然少之又少。其次,对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强调性别间的差异,而对两性之间的互动研究缺乏。但事实上,恰恰是在两性的相互竞争或相互冲突过程中,儿童增强了对两性的理解,培养了与异性伙伴的正常交往能力。再次,对异性交往的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对静态研究多,异性交往发展动态研究少(知网,2009,李放)。纵观已有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对小学儿童异性交往问题的研究仍有几点不足:1.在研究对象方面,对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异性交往研究多,对小学阶段的异性交往研究少。2.在研究内容方面,对理论上的异性交往内容阐述较多,对具体情景
8、中的异性交往的研究和探讨比较缺乏,无法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3.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构建,多停留在描述层面,也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研究在继承以往研究基础上,力图探索小学高年级儿童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而摸索提高其异性交往能力的有效方式,为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帮助小学高年级儿童学会健康异性交往提供指导和参考。三、研究目标 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能力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积累异性交往教育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助力。四、研究内容一是调查了解我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的真实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以为课题的研究、实
9、施提供依据;二是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该时期的生理变化及心理特点,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变化,从而进行更加积极的自我悦纳;三是帮助学生了解男、女同学间的心理差异,以使其更深入的了解异性同学,以促进男女同学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四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异性交往,了解异性交往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异性交往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健康异性交往的原则及方式方法以解决学生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羞于交往、交往过密或过度敏感等问题。五、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与经验总结等方法。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青少年异性交往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又通过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材料和案例,归
10、纳和总结搜集到的资源并进行分析,找出有关问题的有用信息。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探索最佳策略。经验总结法:广泛收集和总结各位教师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案例,进行归纳整理。六、研究过程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完成组织分工我校是一所以研训为主的学校,承担的是我区中小学、学前教育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指导、培训、服务工作,没有学生、没有课程是本次研究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据此,在研究之初,首先选取了 5 所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校,通过与实验校的交流研讨,根据我区现状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最终确定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异性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的研究主题,并据此确定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
11、研究成果,并依据各实验校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任务分工。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提高教师素质当前社会、学校和家长对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存在诸多误解,往往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加以干涉,而不是采取积极正确的引导方法去解决,使朦胧中的学生走入误区。据此,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丰富其理论知识,提高其认识,使其了解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健康异性交往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并将之应用于教育实践,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通过集体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学习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等相关纲要,了解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基本理念、总目标、基本原则和各学段性健康教育
12、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异性交往方面的相关要求。通过阅读发展心理学青春期性教育教师实用手册等相关理论书籍,提升理论修养,通过阅读青春期异性健康交往的积极效应与指导策略、小学儿童性别认同与异性交往发展等文章,了解有关青年少年异性交往研究的最新动态。举办青少年异性交往专题讲座,满足教师专业需求:学生异性交往的引导问题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课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异性交往指导专题培训。课题实验校的骨干教师及我区专兼职心理教师共计 40 余人参加此次培训活动。中科院心理所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上官芳芳老师以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的研究思路为题,以互动、研讨为主要形
13、式,从我们眼中的青春期入手,重点对青春期的优势及值得注意的问题、青少年期“紧张-对峙”解释模型及 MALTZ 涉性交往层次模型四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讲座,并与与会教师就其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次培训从教育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了教师的教育思路,拓宽了教师的工作视野,满足了教师的工作需要。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提升专业素养: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先后参加了项目组举办的2017 年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项目培训会、美籍善意沟通培训专家李秀萍老师的运用善意沟通、拒绝校园欺凌的参与式培训及荷兰性教育专家桑德瑞教授的学校性教育理论与方法培训 初级班培训及防治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项
14、目培训,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参加课题交流会,观摩优秀课,开阔视野,汲取经验:先后参加中小学健康主题活动结题展示暨 2017 年新項目启动会,2017 年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项目交流会、2017 年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现场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观摩性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展示、聆听实验校工作经验交流及专家现场指导与点评,参与课题实施问题研讨等活动,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习了先进经验,对于课题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为了解我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状况,为研究提供依据,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前
15、提下,借鉴王磊(2002)编制的青少年异性交往调查问卷,吴莹(2015)编制的中学生异性交往调查问卷,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组提供的初中生异性交往现状调查问卷,自编青少年异性交往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异性交往的基本看法,学生异性交往概况、异性交往动机、择友倾向、交往方式与内容、异性交往情感体验,对异性交往准则的理解及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困惑等方面。2017 年 10 月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工作,问卷的施测对象是五、六年级学生,五所实验校积极参与此项工作,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各校五、六年级中各选取 1 个班的学生参与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 367 份,回收有效问卷 360 份,
16、其中五年级 188 份,六年级 172 份,这里面城镇学生有 274 人,农村学生有 86 人,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低于城镇学生所占比例。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五年级和六年级超过 80%的学生都有异性交往,缺乏异性交往的总比例在 20%以下,五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的普遍性稍高于六年级学生。来自城镇学生异性交往的比例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由此可见,当前存在异性交往障碍的学生比例较小。在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缺乏异性交往的主要原因时,我们了解到缺乏异性交往主要是因为他们感觉和异性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和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或者是不知道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对异性交往问题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好学生不应该与异性同学交往,与异性同学交往会影响学习,还有就是一些学生担心与异性同学交往会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及找不到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机会。这为今后研究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开展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