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晋平公自称,他门下的两千食客,就是靠每天收取都城的市赋来供养的。据此推测,当时()A.重农抑商成为国策B.商业税超过农业税C.市赋成为税收主体D.商业赋税征收沉重【解析】选D。重农抑商成为国策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故A错误;商业税超过农业税材料没有涉及,故B错误;市赋成为税收主体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税收主体是农业,故C错误;“他门下的两千食客,就是靠每天收取
2、都城的市赋来供养的”表明城市的商业税繁重,否则供养不起这么多的食客,故D正确。2.春秋时期的商人仍属于“工商食官”制度的范畴,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西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这反映了()68410121A.春秋与西周社会结构具有同一性B.周天子在地方有很大管理权C.重农抑商政策起源于西周时期D.春秋时工商业都属于官营【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根据题目中春秋时期的“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西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得出春秋与西周社会结构具有同一性,故A正确。3.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
3、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的使用()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解析】选 B。材料汉至隋“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唐朝“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币制逐渐规范,通宝钱的使用范围扩大,即表明它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故B正确。4.(2018滨州模拟)在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由此可知,宋代()68410122A.承认了私营商业的合法性
4、B.严重阻碍了市镇的设置C.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D.影响了小农经济的地位【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说明当时设镇是为了增加政府的商业税收,即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一定的承认,故A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市镇的发展,故B错误;宋代仅仅是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因此并未影响小农经济的地位,故D错误。5.宋代“由于”生产增加,经济繁荣,“以致”产生了一种和唐代不同的文化。在这段叙述里,从“由于”到“以致”中间,需加入哪一个选项,才能使其因果关系更为合理()A.君主权力扩张,相
5、权萎缩B.重文轻武,理学盛行C.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D.城市兴起,生活多样化【解析】选D。据材料可得宋代“由于”“经济繁荣”,促使城市生活多样化,为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文化渐趋平民化、世俗化,如宋词,文化与唐代以前精致高雅的风格不同,故D正确。【加固训练】北宋仁宗景祐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A.坊市界限被打破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解析】选C。蕃坊指的是外商聚居区而非区分商业活动区域的“市” 和“坊”,故A错误;地域性商人群体
6、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错误;从材料中外国商人可在广州与当地居民杂居,可知当时对外贸易繁荣,故C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外商“开始”在华定居,故D错误。6.(2018惠州模拟)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 “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解析】选D。根据材料商人向士阶层靠拢和士人加入商人行列这些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士商阶层相融合流的现象,故D正确。【加固训练】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
7、)、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这表明两宋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货币税取代实物税C.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造纸术的发达,甚至出现了“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用纸代役”,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故D正确。7.(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68410123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
8、A.政府“不抑兼并” B.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解析】选D。“不抑兼并”是北宋的土地政策,材料体现了北宋时期商税的变化,二者之间无直接关联,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组成状况,故B错误;宋朝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错误;材料中北宋商税的迅速增加,反映了北宋工商业经济的发达,故D正确。【加固训练】宋在立国之初,“首定商税则例。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凡州县小可商税,不敢专擅创取,动辄奏禀三司取旨行下”。这反映出()A.政府开始重视商人的利益诉求B.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高C.商业税收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D.官商共利的平衡机制已形成【解析】选B。
9、材料没有涉及征询商人意见的内容,不能反映政府开始重视商人的利益诉求,故A错误;根据材料“不敢专擅创取,动辄奏禀三司取旨行下”可知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高,故B正确。根据材料“凡州县小可商税”可知商业税收并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商共利,但不可能平衡利益,故D错误。8.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这反映出城乡商业()A.注重保障农时B.以季度为周期C.受到时间限制D.以农业为基础【解析】选A。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当时的庙会主要集中在农闲时节,因此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商业发展注重保障农时,故A正
10、确。 9.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它们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北京是经贸中心B.闭关政策的影响C.经济重心的南移D.区域商帮的发展【解析】选D。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会馆有客馆、试馆的功能足以说明,故A错误;闭关政策主要是对外的封闭,故B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早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故C错误;由明清时期商帮流行,会馆成为其在京的重要办事机构,故D正确。【加固训练】历史上某一时期,北方生产的棉花,水运卖至南方;南方织成的布,水运卖至北方。江苏松江的织造很有名,
11、所需棉花多赖北方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根据以上所介绍情况的特点,请推断是哪个历史时期()A.运河贯通南北,应是唐代B.经济甚为繁荣,应是宋代C.商品区域分工,应是明代D.商业城市初兴,应是清代【解析】选C。据材料可得南北方之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苏松江的织造很有名,所需棉花多赖北方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可得商品区域分工,应是明代,故C正确。10.(2018邯郸模拟)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
12、,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互动()A.实现了工商业者自身的优雅化 B.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解析】选C。材料中“急于改变自身”“摹仿”不等于实现了,故A错误;材料中“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不等于改变了阶级结构,故B错误;工商阶层代表了商业化、世俗化,与材料中“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相符,故C正确;明末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故D错误。11.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减轻百
13、姓赋税负担C.促进货币经济发展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C。漕粮折银,与小农经济无直接的关联,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古代赋税制度,故B错误;根据材料“明中叶后改行漕粮折银”,体现了明中后期白银广泛使用,货币经济有所发展,故C正确;“漕粮折银”恰恰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故D错误。12.(2018贵阳模拟)1745年大臣杨锡绂说,他家乡的米价,在康熙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银),雍正时涨到四五钱,现在每石要五六钱。清代米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A.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C.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D.粮食大量出口到国外【解析】选C。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而中外正当贸易中中
14、国出超,致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与材料中1745年米价上涨相符,故C正确。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江浙地区的农业单产217市斤/市亩,清中期单产421市斤/市亩。一般农户的耕地面积却明显缩小,宋代为15市亩,清中期则为9.22市亩,鸦片战争前江浙地区的劳动生产率1 941公斤/户,还不到英国16世纪劳动生产率的40%,比明代中叶下降了11个百分点,比宋代1 628公斤/户上升大约20%。明代中期大概是中国传统社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年代,劳动生产率是2 173公斤/户,同期英国一般农户每年大约产粮5 007公斤,相当于中国的两倍有余
15、。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材料二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阊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
16、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2分)68410124【解析】第(1)题第一问材料一“宋代江浙地区的农业单产217市斤/市亩,清中期单产421市斤/市亩”,得出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反映出宋代至明代中期,劳动生产率有所发展等。第二问劳动生产率有所发展的原因从水利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产品商品化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发
17、展缓慢的原因,“一般农户的耕地面积却明显缩小”,人地之争的矛盾凸显,更重要的是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的落后。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康熙初年居民总数约150万”得出扩张的表现,成因从手工业、商业、人口等方面回答。答案:(1)状况:宋代至明代中期,劳动生产率有所发展;明代中期至清代,劳动生产率发展步伐基本停止乃至衰减,与欧洲的差距拉大。(4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宋明,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改进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明清,人口增长较快、人均占有土地量下降,每亩土地实际上投入了更多的劳动力;缺乏技术、资金,生产组织并无革命性的变化。(9分,言之成理即可)(2)表现:城市范围扩展;卫星城大量涌现;城
18、市人口增加。(6分)成因: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业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外来人口流入。(6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颜色都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摘编自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论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68410125【解析
19、】根据材料“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得出观点:中国古代货币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观点论证: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结合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货币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3分)论证:早期的商业发展较为落后,只能是物物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各地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金属货币,各地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唐代政治开明、商品流通加快,一种便于交易的货币形式飞钱出现,它使大规模、跨区域交易更加方便;宋朝出现的纸币“交子”又进一步加速了商品流通,使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据此,货币使用的进步可推动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的不断更新换代。(9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