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考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2019天津静海区一中高二月考)唐朝时期,儒家学者提倡三教合一,统治者却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由此可以推知()。A.儒家主流思想地位的丧失B.儒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C.推行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D.唐朝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儒学家大力提倡三教合一,而统治者却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维持各种思想并存、自由的局面。上述现象反映了魏晋以来儒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故选B项。汉代以来儒学思想尽管受到冲击,但其一直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C项与题干相矛
2、盾,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2.(2019四川德阳模拟)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的介绍,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3.(2019贵州遵义高一
3、选考)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A.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可得出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材料中无信息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佛教庄园的影响,故B项排
4、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汉朝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且材料中阐释的佛寺庄园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中央集权受到威胁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考点2文学艺术4.(2019湖北黄石二中月考)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答案:D 解析:首先要理解诗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做本题要明白这是陶渊明
5、在桃花源诗所追求的、想象的景象。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大分裂、大动荡时期,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B项;陶渊明的诗属于田园诗,不是山水诗,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作者追求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故选D项。5.(2019广东深圳外校高二调考)唐代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艺术特色世称“颜筋柳骨”。如下图所示,他们的作品一个雄强浑厚、韧若筋带,一个刚劲挺拔、骨力遒劲,而从字体来看,两者都属于()。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依据所学知识
6、可知,楷书字形方正,规矩平整,从题干中的两幅书法来看应属于楷书。故选C项。6.(2019山西太原高二诊断)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做现实加工。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C.具有反映现实的写实风格D.呈现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答案:D解析:“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做现实加工。”宗教人物画法参照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形象进行加工,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D项正确。对宗教人物做现实加工并未
7、体现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宗教画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排除B项;根据“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做现实加工”可知吴道子是对宗教画中的人物做现实加工,而非是反映现实的写实风格,故C项错误。考点3科技7.(2019江苏如皋高三调考)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该材料说明()。A.雕版印刷术应用范围扩大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官营雕版印刷业技艺高超D.雕版印刷进入了黄金时代答案:A 解析:由材料“
8、至于缮写模勒处处皆是”可知,此时期的印刷品存在于社会各个区域,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元稹为唐代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营雕版印刷业技艺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8.(2019湖南长沙一中高二调考)齐民要术序记载:贾思勰“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此书。书的内容则“起自耕农,终于醯醢(指酿造、腌制),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这表明齐民要术()。A.体系完备B.贬斥末业C.语言诙谐D.取材广泛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贾思勰将自己积
9、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故齐民要术取材广泛,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齐民要术体系完备,而是强调齐民要术取材广泛,故A项错误;齐民要术涉及农业生产领域的内容,没有贬斥末业,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齐民要术的语言风格信息,无法推断出语言诙谐的特点,故C项错误。9.(2019山东济南高一选考)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救治病人时要心境平和,对病人要心怀慈悲,无论病人贫穷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这一言论()。A.以法律形式明确医者职责B.有助于培养医者的责任心C.表明唐代的医学发展迅速D.体现了孙思邈高超
10、的医术答案:B解析:备急千金要方是医书而非法律文件,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揭示医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孙思邈的医术,排除D项。由材料“心境平和”“心怀慈悲”“一视同仁”,这就要求医者抛开功利,一心救死扶伤,故选B项。考点4中外文化交流10.(2019湖南岳阳高一选考)隋唐时期,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法和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反映了隋唐文化的特征是()。A.高度繁荣B.吸纳、融合C.世界领先D.影响巨大答案:B 解析: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法,体现出其吸纳外来文化的特征,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体现其融合外来文化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三项。11.(2
11、019浙江湖州菱湖中学高二期中)唐朝时派遣遣唐使、僧侣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了本国封建化过程的国家是()。A.天竺B.日本C.新罗D.大食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制度指的是日本在公元630895年向唐朝派遣使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制度。唐朝时期,日本派遣遣唐使、僧侣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日本的大化革新,故B项正确。天竺是今天的印度,当时虽然与唐朝有文化交流,但没有派遣遣唐使、僧侣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推动本国改革,故A项错误;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国家,当时虽然与唐朝有文化交流,但没有推动本国改革,故C项错误;大食并未派遣遣唐使、僧侣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没有推动本国改革,故D项错误
12、。考点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佛斗争12.(2019河北衡水高一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兴旺起来,有人上书警告南朝梁武帝说,天下户口几乎被寺庙占去了一半。北朝佛教的影响更大,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余所,僧尼达二百万以上。出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考虑,周武帝决定“灭佛”。不久,周武帝召集百官、道、僧聚集一堂,讨论是否应该“灭佛”。尽管周武帝灭佛之意已很明显,但讨论进行了四次之多,仍无结果。572年,周武帝再次召集道士、僧侣、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574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
13、门、道士,并令还民”。577年,北周灭齐。齐国国子博士熊安生听说周武帝入邺城,连忙叫家人准备迎接周武帝前来拜访,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说:“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果然不久,周武帝亲自来拜访,并给了他很高规格的礼遇。在尊儒的同时,周武帝又召集北齐僧人,讲述废佛的理由。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措施。答案:召集儒、释、道讨论会议;通过尊儒抑制佛、道势力;下令禁佛、道,勒令沙门、道士还俗;对僧人进行劝说。(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周武帝的灭佛政策。答案:周武帝的灭佛政策打击了佛教、道教势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加强统治;通过和平方式禁佛,减少了社
14、会的动乱因素,有利于社会稳定;但“经像悉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佛教、道教文化。13.(2019甘肃兰州一中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显是中国东晋高僧。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由长安起步,经河西走廊过西域,由中亚到南亚,留学天竺,探寻并记录了大量释教经典,之后来商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经今苏门答腊,绕行南洋抵达山东半岛崂山附近,接着由陆路行进,一路跋涉,终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在长达十五年的行程中,法显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步行走过四万里(编者注:1里=500米)路程。这期间他经历了荒无人烟的大戈壁,飞沙走石的葱岭,以及“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的印度洋。虽同行十一人,但坚持始终的唯法显一人。归国之后,与天竺僧人耗时五年多之久,共同翻译了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等六部经典。与此同时,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游记,即法显传。(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法显的贡献。答案:带回并翻译了大量佛经,为佛教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促进了中西交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法显传成为人们了解当时西域及南亚地区社会情况的重要文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显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答案: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的顽强毅力;永不止息的学习、探索和传播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