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068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2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20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大同高三摸底)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开始于隋唐时期B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C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分配D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解析:从材料中钱穆的叙述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它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说法正确,这是均田制的作用和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D选项说法错误,封建土地兼并现象是贯穿封建

2、制度始终,无法消除。答案:B2(2018张家口高三摸底)清初,从土地分配的总体看,占地100亩以上的地主只拥有全部土地的30%,其余70%的土地则分散在各类农民手里,仅自耕农土地就占总数的60.5%,人数占户工总数的43.5%。这说明当时()A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了一定发展B自耕农经济的出现C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加强D土地产权较为明晰解析:“70%的土地则分散在各类农民手里”意在强调清初农民土地所有制是有了一定发展的,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耕农经济早就有并非清初出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而非加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土地产权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

3、,排除;故本题选A。答案:A3(2018张家口高三月考)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保护田庄经济 B发展商品经济C维护封建统治 D限制土地兼并解析:在井田制之下每家农民必须先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私田。由于每家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生活,也可以限制土地兼并,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经济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产物而和井田制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田地的重视是发展农业经济而非商品经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孙中山是

4、反对封建统治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D4(2018太原高三六校联考)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旨在()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封建政府对土地的保护,封建政府保护土地其实是在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财政收入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时土地是私有的而非国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5、故本题选B。答案:B5(2018海口高三质监)明太祖时,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更是强调“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说明当时统治者实行()A闭关锁国政策 B商品专卖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 D土地兼并政策解析:材料中“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正是表明统治者重视农业、手工业,抑制商业发展。而“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更是说明了这一点,体现了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正确答案为C。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C6(2018淮北高三质检)西汉初年实行抑商政策,规定:第一,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为官;第二,商人不能

6、拥有土地;第三,商人不能乘车、骑马、携带武器。由此可见,该政策()A贬低了商人的社会地位B是打击不法商人的权宜之计C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D规范了商人的从业行为解析:“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商人不能拥有土地”“商人不能乘车、骑马、携带武器”,说明政府刻意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A正确;材料强调政府对商人行为的约束,没有涉及不法商人的信息,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规范了商人的从业行为”的信息,排除D。答案:A7(2018成都高三统测)“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C中国人口众多,解

7、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其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因为重农抑商政策可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故选A项。答案:A8(2018西安高三段考)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A盐铁官营 B“贱商令”C闭关锁国 D“海禁”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从材料“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说明在中国商业发展受限,

8、这同“贱商令”的颁布有关。故答案为B项。“盐铁官营”对民营商业的发展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排除A项;C项和D项是指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本题无关,排除C、D项。答案:B9(2018衡水高三调研)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

9、向外输出”“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等,可以看出,清朝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停留在“蛮夷”观念之上,加上闭关锁国,使清朝君臣对世界了解很少,D项符合题意,故选D;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封建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内部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仍存在,如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就是代表,故C项错误,排除。答案:D10(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联合考试)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记载:“(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10、材料中的“禁”()A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进程B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C加剧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出超D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解析:“富者贫,贫者困”等字眼强调了海禁政策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即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的商品化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不利于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出超、入超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D11(2018长沙高三质检)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11、”。材料表明()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解析:根据材料文字“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材料表明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表述与题意相符,正确;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的规定,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答案:B12(2018兰州高三统测)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

12、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是()A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B朝贡贸易束缚了对海洋的认知C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D以农立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国策解析:面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本能的选择了闭关、海禁,西方殖民者侵扰才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属于主观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束缚了对海洋的“认识”也属于主观因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自己制定的国策属于主观因素而非客观因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二、

13、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8榆林高三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

14、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

15、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16分)解析:第(1)问,从传统礼制、阶层地位变化、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概括材料一所述现象,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等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材料二共

16、三段话,反映了“对外开放”“重农抑商”“经济改革”三方面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改革政府经济政策和财税体制、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提出建议。答案:(1)现象:传统礼制被打破;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崛起;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变革影响。(2)措施: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实行财政税收改革。分析: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于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

17、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经济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域,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建议:废除重农抑商政策;进行适当的财税改革,以刺激消费;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松绑”(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实行“供给侧”改革,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解决通货紧缩。14(2018吕梁高三统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

18、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24分)解析:首先需要提炼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据材料中第一段话可知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结合所学从当时的

19、时代背景上去分析原因,加以说明。据材料第三段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的唐宋时期,唐宋时代中国国家富强、科技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人、财、物的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示例二: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