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检卷十一种群和群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6分)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答案:A解析:跳蝻活动能力弱,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B项正确;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的数量,进而影
2、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项正确;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D项正确。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2月份成熟个体的数量大于8月份B.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C.在2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D.8月份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答案:A解析:2月份成熟个体的比例大于8月份,但2月份和8月份个体的数量未知,所以2月份成熟个体的数量不一定大于8
3、月份,A项错误;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项正确;2月份成熟个体比例最高,在2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C项正确;8月份该种群的未成熟个体较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项正确。3.下表为三个相邻群落的植被丰富度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群落植被丰富度/种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甲群落21.535.519.5乙群落17.523.816.25丙群落2231.813.5A.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三个层次植被丰富度调查时样方大小要一致B.甲群落植被丰富度最高,一般情况下甲群落整体的丰富度也最高C.乙群落植被丰富度最低,该群落的演替可能还没达到相对稳定阶段
4、D.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比较茂密答案:A解析:用样方法对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时,不同种类植物应采用不同大小的样方,如乔木的样方一般为100m2,而草本的样方一般为1m2。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所以一般而言,群落的植被丰富度高,群落的整体丰富度也高。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演替到稳定阶段时,群落的丰富度一般较高,乙种群的丰富度低,可能是群落演替还没有达到稳定阶段。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但总的植被丰富度并不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比较茂密,光照强度不足,影响了草本层植物的生长。4.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
5、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最合理的是()A.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B.该线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答案:A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两类雄虫存活率变化曲线不同,说明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不能产生成熟精子导致突变型雄虫存活时间较长,A项正确;两曲线均显示幼龄个体存活率为100%,老龄个体存活率下降,说明该线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在第1520天时线虫存活
6、率下降,但不能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大小关系,C项错误;野生型雄虫存活率提前下降,说明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短,D项错误。5.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B.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C.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D.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量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答案:C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处上下波动,A项错误;种群数量大于K/2,小于K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若要使鱼类资源可持续增产,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捞
7、,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D项错误。6.Nt表示该种群第t代的种群密度,Nt+1表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密度,右图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与Nt+1/Nt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c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种群密度为b和e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纵坐标表示Nt+1/Nt,若纵坐标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下降;若纵坐标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当种群密度为a时,纵坐标小于1,则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项正确;种群密度为c时Nt+1/Nt最大,说
8、明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并非c为该种群环境容纳量,B项错误;种群密度为b和种群密度为e时,Nt+1/Nt等于1,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项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Nt+1/Nt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推测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项正确。7.下面是某地沙丘上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该地区雨水增多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S”型增长D.不同时期群落中优势种群不同与植物对光、肥、水等的生长需求不同有关答案:C解析: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正确;植物类群的增加受多种环
9、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不同地区、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因素不同,干旱地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B、D两项正确;演替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C项错误。8.(2020湖北武汉质检)某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均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食大粒植物的种子,蚂蚁喜食小粒植物的种子。19741977年间连续研究这两种动物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啮齿动物和蚂蚁间存在竞争关系B.大粒植物与小粒植物间存在竞争关系C.啮齿动物可通过影响植物间的竞争影响蚂蚁种群数量D.移除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D解析
10、:根据题干信息“啮齿动物和蚂蚁均以植物种子为食”,再结合题图可判断啮齿动物和蚂蚁间存在竞争关系,A项正确。根据图中信息,未移除啮齿动物时,蚂蚁种群数量在19741977年间变化不大,而移除啮齿动物一段时间后蚂蚁种群数量减少,这是因为移除啮齿动物后,大粒植物个体数量增多,植物(大粒植物与小粒植物)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蚂蚁的食物来源减少,这说明啮齿动物可以通过影响植物间的竞争影响蚂蚁种群数量,B、C两项正确。移除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稳定,并不呈“S”型增长,D项错误。9.对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林土壤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经营强度土壤动物类群/
11、(种m-2)杂食腐食植食捕食总计粗放经营林(低强度)245314笋竹两用林(中强度)333312笋用林(高强度)13318A.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作为分解者有利于物质循环C.结果表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D.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答案:A解析: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差,因此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项错误;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为分解者,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项正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笋用林(高强度经营)的物种丰富度最低,粗放经营林(低强度经营)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说明过度经营
12、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C项正确;不同经营强度下物种丰富度不同,说明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D项正确。10.下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答案:C解析:a曲线的起点处生物多样性不为0,说明其代表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而b曲线的起点处生物多样性为0,说明其代表的群落演替是在原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所发生的
13、初生演替,A项正确;图中C点到D点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B项正确;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都能达到最大,C项错误;E点后生物多样性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群落达到平衡状态,群落的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D项正确。11.头细蛾帮助小叶黑面神传粉,并将卵产于雌花中。每颗小叶黑面神果实中有6粒种子,而每条头细蛾幼虫发育需消耗24粒种子。含头细蛾幼虫的果实中大多数只有1条幼虫。调查小叶黑面神的2种果实中头细蛾幼虫的存活情况,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果实类型果实总数颗卵数枚成活幼虫数条幼虫成活率%无梗果实22826716963.3有梗果实49552014
14、227.3A.种子适度保留利于小叶黑面神与头细蛾互利关系的维持B.有梗果实比例上升会造成第二年头细蛾的种群密度降低C.头细蛾幼虫成活率越低,小叶黑面神种群数量将会越多D.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头细蛾帮助小叶黑面神传粉,并将卵产于雌花中。每颗小叶黑面神果实中有6粒种子,而每条头细蛾幼虫发育需消耗24粒种子,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所以种子适度保留利于小叶黑面神与头细蛾互利关系的维持,A项正确。由数据分析可知,有梗果实比例上升时,虽然卵数较多,但成活的幼虫数少,所以会造成第二年头细蛾的种群密度降低,B项正确。由它们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分析可知,
15、应是幼虫成活率越高,小叶黑面神种群数量将会越多,C项错误。两种生物彼此有利又互相制约,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34分)12.(16分)人类的活动导致某滩涂湿地水分减少、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海三棱藤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1)海三棱藤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填“初生”或“次生”)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法进行采集、调查。(2)由芦苇柽柳群落演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与旱柳的种间关系为,旱柳的数量变化呈现“”型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
16、为。(3)图中四种群落是根据群落中的命名的。土地较干旱的地方分布着大量旱柳,在土壤湿度较大的地方分布着大量芦苇,芦苇低处分布着海三棱藤草,上述描述体现了群落的结构。(4)图示群落的变化说明了人类的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答案:(1)次生取样器取样(2)竞争S环境容纳量(K值)(3)优势种垂直结构和水平(4)速度和方向解析:(1)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2)柽柳与旱柳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竞争,旱柳的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在达到K值后会保持相对稳定。(3)群落的命名是根据该群落中的优势种命名的。干旱地分布旱柳,湿润地分布芦苇和海三棱藤草,这体现了群落的水
17、平结构,芦苇低处分布海三棱藤草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4)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3.(18分)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下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2)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结构。(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
18、类型属于。(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所示。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和;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营养级。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用图中字母表示)。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2)水平(3)次生演替(4)捕食竞争三、四(b+d+e)/a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和植物丰富度采用样方法,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2)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种群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中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不同种群的分布即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3)原来的荒滩上有植被,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4)沙氏变色蜥可以以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为食,二者构成捕食关系,同时沙氏变色蜥和小型地面肉食动物都能以地面草食动物为食,二者也构成竞争关系。题图食物网中,樟毛等植物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樟毛等植物同化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小型飞行草食动物、大型飞行草食动物和地面草食动物,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为b+d+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