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自测线下考试试题(一)(含解析)一、选择题1. 据报道,我国确诊一名输入性裂谷热(RVF)患者。RVF是由裂谷热病毒(RVFV)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遗传物质是RNA。下列关于RVFV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不是生物B. 核酸由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组成C. 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 能引发传染病,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RVF是由裂谷热病毒(RVFV)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遗传物质是RNA,R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详解】A、RVFV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但是能
2、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A错误;B、RVF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4种碱基和4中核苷酸组成,B错误;C、RVFV病毒结构简单,只由核酸与蛋白质构成的,不含有核糖体,C错误;D、RVFV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而单独生存,D正确。故选D。【定位】病毒的相关知识【点睛】病毒相关知识整合图解(1)病毒的结构特点: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2)病毒代谢特点寄生:病毒缺乏细胞所具有的酶系统和能量,只能在活细胞内生存增殖,如用活鸡胚培养H7N9型禽流感病毒;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病毒时,应先用含有放射性的培养基培养寄主细胞,再用寄主细胞培养病毒。2. 下列有关细胞中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3、)A.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B. 葡萄糖遇碘变为蓝色C. 糖原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D. 核糖六碳糖【答案】C【解析】【分析】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详解】A.纤维素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提供能量,A错误;B.淀粉遇碘变蓝,葡萄糖不可以,B错误;C.糖原属于多糖,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
4、是葡萄糖,C正确;D.核糖是五碳糖,D错误。故选C。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3.大脑细胞中的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缠结物能够杀死细胞,导致令人虚弱的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多种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之间的差异只与其基本单位氨基酸有关B. 脑细胞中所有的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都会对脑细胞造成杀伤C. 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 破坏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的空间结构可使其失去生物活性【答案】D【解析】【分析】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不同以及空间结构的差异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在高温、过酸或者过碱的条件
5、下易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而使其失活变性。蛋白质遇到双缩脲试剂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详解】A、多种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之间的差异与其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有关,A错误;B、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据题干分析,只有大脑细胞中的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缠结物能够杀死细胞,不是所有的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都会对脑细胞造成杀伤,B错误;C、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C错误;D、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都会使其失去生物活性,也就是变性,D正确。故选D。4.科学家在 1958年对蝾螈卵细胞的染色体分析时发现,用 DNA 酶能破坏染色体的长度,即破坏染色
6、体的完整性,使它断成碎片。若改用蛋白酶,则不能破坏染色体的长度。以上事实可以说明A. 染色体的基本结构由蛋白质组成B. 染色体的基本结构由 DNA 组成C. 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D. 染色体中的 DNA 和蛋白质镶嵌排列【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是染色体的组成,考查从题干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详解】用 DNA 酶能破坏染色体的完整性,蛋白酶则不能破坏染色体的长度,说明DNA在染色体的结构中的重要作用,DNA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但实验不能说明蛋白质和DNA的空间位置关系,选B。5.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
7、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B. RNA与DNA均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C. 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D. 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空间结构改变,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A错误;B、DNA和RNA中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携带着遗传
8、信息,B正确;C、维生素D的功能是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C正确;D、胆固醇的作用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故选A。6. 安装于10目镜中的目镜测微尺,在低倍物镜(10)视野中的每小格长度为7um。目镜不变,换高倍镜后,视野中每小格长度为1.75um。如果在10目镜和10物镜构成的视野中,一个酵母菌细胞在目镜测微尺的测量下,测得其细胞长度是5格,则在换高倍镜后测得的酵母菌长度是( )A. 20格B. 30格C. 15格D. 25格【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已知在低倍物镜(10)视野中的每小格长度为7um,一个酵母菌细胞在目镜测微尺的
9、测量下,测得其细胞长度是5格,所以程度是57=35um。换高倍镜后,视野中每小格长度为1.75um,所以高倍镜下细胞长度是35/1.75=20格,故选A。7.下列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B.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 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D. 该实验证明了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RNA只存在于细胞质中【答案】B【解析】【分析】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
10、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详解】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要现用现配,混合使用,A错误;B、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B正确;C、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含有的叶绿体使叶肉细胞呈现绿色,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有
11、干扰,C错误;D、该实验证明了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D错误。故选B。8.图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升高B. 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随温度升高而升高C. 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7,最适pH是8D.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影响酶活性的两个因素,即温度和pH,其中温度在303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温度为35时,酶活性最强;温度在353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但在不同的温度下,酶的最适pH都是8。【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
12、,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增大后降低,A错误;B、由图可知,在不同的温度下,酶的最适pH都是8,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pH不变,B正确;C、反应物剩余量越少,说明酶的活性越高,可见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5,C错误;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特性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酶的特性,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图示曲线中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酶的特性结合题意解决问题。9.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是植物体的两个重要生理活动。请根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1%NaHCO3溶液的作用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CO2B.
13、若将1%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1%NaOH溶液,则叶绿体中C3会减少C. 若将1%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1%NaOH溶液,则叶绿体中ATP会增多D. 若将1%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清水,则植物的干重不变【答案】D【解析】【详解】A、图中1%NaHCO3溶液的作用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CO2,A项正确;BC、若将装置中的1%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1%NaOH溶液,在开始的短暂时间内,CO2浓度降低,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少,C3合成减少而消耗仍在继续,叶绿体中C3的含量下降,进而导致C3被还原的速率减慢,消耗的ATP减少,故叶绿体中ATP会增多,B、C项正确;D、若将1%NaHCO3
14、溶液换成等量的清水,开始一段时间内,玻璃钟罩内的CO2会逐渐下降最终趋于稳定,此时玻璃钟罩内的植物的地上部分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但植物的地下根部仍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整体上看,植物的干重会减小,D项错误。故选D。10.为了研究外界因素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组(20)、组(40)和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组B. 在时间t1之前,如果组温度提高10,那么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C. 如果在时间t2时,向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那么在t3时,组产物总量增加
15、D. 该实验说明温度可以影响酶的催化效率【答案】C【解析】据图曲线可知组(40)反应到达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故三个温度条件下组(40)酶活性最高,A项正确;从曲线图来看,三个温度条件较适合的是40,而组是20条件下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故在时间t1之前,反应还未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如果组温度提高10,那么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B项正确;据图可知在组(6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底物总量也不会增加,C项错误;研究外界因素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故该实验说明温度可以影响酶的催化效率,D项正确。1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在
16、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中央液泡逐渐缩小B.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C.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相同D. 细胞壁伸缩性较小,原生质层伸缩性较大,是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答案】C【解析】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液泡的体积逐渐减小,A正确;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以及复原现象,B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错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是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D正确。12.下列关于生物膜模型建立的过
17、程描述,错误的是A. 对细胞膜的研究是从结构特点-膜的流动性开始的B. 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应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C.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掌握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不同科学家的研究贡献,学习科学家相应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态度。对细胞膜的研究是从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开始的,最后才认识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应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B正确;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且流动速度受温度影响,C正
18、确;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D正确。13.图表示细胞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囊泡甲、乙均是被膜小泡。下列与图示信息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酶体、囊泡均起源于高尔基体B. 囊泡甲与囊泡乙膜的主要成分不同C. 囊泡乙与细胞分泌物的合成有关D. 高尔基体膜通过囊泡可转化为细胞膜【答案】D【解析】【分析】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据图可知,囊泡起源于高尔基体和细胞膜,A错误;囊泡甲与囊泡乙膜的主要成分相
19、同,都是磷脂和蛋白质,B错误;囊泡乙与细胞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C错误;据图可知,高尔基体膜通过囊泡可转化为细胞膜,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膜的成分及特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成分及结构特点;识记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图像及功能,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图解判断各选项。14.在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2,4-二硝基苯酚(DNP)能抑制ATP合成过程,但对水的生成没有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DNP不会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B. DN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C. DNP作用于肌细胞时,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D. DNP能抑制人体血液中葡
20、萄糖进入红细胞,进而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 对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表明DNP影响线粒体内膜的酶催化形成ATP的过程,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详解】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ATP,因此DNP会影响有氧呼吸第一阶段,A错误,根据题意,DNP主要在线粒体内膜中发挥作用,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ATP的合成,B错误;根据题意,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使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形成ATP,结果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C正确;根据题意,DNP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TP的合成,而红细胞只进行无氧
21、呼吸,故DNP对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过程无影响,D错误。15.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大致相同B. 最简单的生命也需要C、H、O、N、P等元素C. 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在生物体内都能找到D. 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因此在细胞中含量最高【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元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相差较大,A错误;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主要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也需要C、H、O、N、P等元素,B正确;生物体内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C错误;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
22、素,氧元素在细胞中含量最高(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D错误。16.如图表示水稻根尖细胞呼吸与氧气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和根尖细胞的呼吸类型相同B. 氧气浓度为a时,、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能量相等C. 根尖细胞的细胞呼吸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直接联系D. 曲线中产生能量最多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基质【答案】A【解析】【分析】水稻根尖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
23、量能量 (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2)无氧呼吸的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详解】酵母菌的细胞和根尖细胞均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产物都是酒精和二氧化碳),A正确;氧气浓度为a时,、单应时间内产生的CO2量相等,是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少,是有氧呼吸,产生能量多,B错误;根尖细胞的呼吸作用产生ATP与细胞内的放能反应直接联系,C错误;曲线中产生能量最
24、多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内膜,D错误。【点睛】注意: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量相等时,由于前者消耗的葡萄糖较后者少,所以有氧呼吸的强度小于无氧呼吸的强度。17.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A. ATP去掉两个高能磷酸键后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 ATP的元素组成与核酸和磷脂均相同C. ATP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D. 恒温动物体温的维持只与细胞呼吸有关,不需要ATP水解供能【答案】D【解析】【分析】恒温动物的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等分子中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除以部分储存在ATP中外,其余的则转化成热能,可以直接用于提升体温;
25、ATP水解释放出的能量,除了维持各项生命活动外,有一部分也能转化成热能,用于提升体温。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还需复杂的调节机制。【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的A代表由核糖与腺嘌呤结合而成的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去掉两个高能磷酸键后余下的部分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A正确;B、ATP、核酸和磷脂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B正确;C、ATP合成时所需能量,来自呼吸作用中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化学能和光合作用中色素分子所吸收的光能,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用于生物的发光,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吸能反应,C正确;D、ATP是细
26、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恒温动物体温的维持与细胞呼吸有关,也需要ATP水解供能,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关于ATP的叙述”为载体,考查学生对ATP的结构特点、形成途径、功能的认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的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注重以某一知识(如标题中的“ATP”)为“核心”,将与其相关的知识(如本题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进行发散辐射,并与核酸、磷脂的化学组成建立联系,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18.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同一细胞的线粒体膜、液泡膜对相关物质的相对吸收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膜、液泡膜对K吸收速率的差异
27、与这两种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B. 线粒体膜、液泡膜对O2吸收速率的不同与线粒体、液泡的功能无关C. 线粒体膜、液泡膜对K、Na的吸收速率都有差异,这是受能量供应不同的限制D. 线粒体膜、液泡膜对图中相关物质的吸收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K、Na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协助和消耗能量,因此线粒体膜、液泡膜对K、Na吸收速率的差异与这两种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也受能量供应不同的限制,A、C错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需要消耗O2,因此线粒体膜、液泡膜对O2吸收速率的不同与线粒体、液泡的功能有关,B错误;线粒体膜、液泡膜对图中相关物质的吸
28、收以生物膜的流动性为基础,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D正确。19.下列有关细胞核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容易被酸性染料染成深色B.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C. 核孔是核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其运输具有选择性D.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有关,合成蛋白质旺盛的细胞核仁可能较多【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核中有DNA,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因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详解】A、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容易被酸
29、碱性染料染成深色,A错误;B、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B正确;C、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正确;D、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合成蛋白质旺盛的细胞核仁可能较多,D正确。故选A。20.在外界环境条件恒定时,用下图装置测定种子萌发时的呼吸作用类型(假设呼吸底物全部为葡萄糖),实验开始同时关闭两装置活塞,在25 下经过20 min后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A. 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此时
30、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B. 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则说明此时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C. 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是呼吸作用消耗O2的体积D. 装置2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体积是有氧呼吸释放CO2的体积【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装置1中放置NaOH可吸收环境中的CO2,装置2中烧杯中为蒸馏水对CO2没有吸收作用。由于有氧呼吸时种子吸收O2量等于CO2的产生量,无氧呼吸过程中种子只释放CO2而不吸收O2,因此装置1中气体体积变化只会来自于O2的消耗,装置2中气体体积变化只会来自于无氧呼吸产生CO2量的变化。【详解】若装置l的红色液滴左移,
31、说明呼吸过程消耗氧气,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消耗氧气的体积等于释放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故说明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若装置l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则说明此时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由于有氧呼吸时种子吸收O2量等于CO2的产生量,无氧呼吸过程中种子只释放CO2而不吸收O2,因此装置1中气体体积变化只会来自于O2的消耗,C正确;装置2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说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体积大于呼吸作用消耗O2的体积,故该体积是呼吸作用释放C02的体积减去呼吸消耗的氧气体积,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测定呼吸类型的装置,综合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
32、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有一定难度。21. 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a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使葡萄糖的消耗增加B. 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使丙酮酸增加C. 若C能抑制ATP形成,则使ADP的消耗增加D. 若d能抑制H氧化成水,则使O2的消耗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详解】A、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若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丙酮酸的数量的消耗减少,葡萄糖的消耗减少,A错误;B、若抑制
33、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则丙酮酸的数量减少,B错误;C、若抑制ATP的形成,则使ADP的消耗减少,C错误;D、若抑制H氧化成水,则使O2的消耗减少,D正确。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2.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 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尿素含量升高,推测其是细胞代谢的产物B. 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降低,这肯定是协助扩散的结果C.
34、 培养液中的氨基酸一定是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其主要作用是合成蛋白质D. 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蛋白质代谢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则一定是胞吐作用排出的【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降低,尿素含量增加。尿素是细胞中脱氨基作用的产物,通过细胞代谢产生。【详解】A、据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含量下降,尿素的含量增加;开始时培养液没有尿素,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尿素,说明尿素是细胞的代谢产物,A正确;B、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降低,这是主动运输结果,B错误;C、培养液中的氨基酸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
35、进入细胞,因为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所以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的主要作用是合成蛋白质,C错误;D、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故正常情况下该酶存在于细胞内,现在培养液中检测到,说明该酶从细胞中排出,可推测细胞受损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D错误。故选A。【点睛】分析题图实验结果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3.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B. 粗面内质网上有合成磷脂的酶C. 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组成,有的还含有胆固醇D. 细胞膜能够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与膜上分布的糖蛋白有关
36、【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含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液泡、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详解】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A正确;光面内质网上有合成磷脂的酶,B错误;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组成,有的还含有胆固醇,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C正确;细胞膜能够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与膜上分布的糖蛋白有关,糖蛋白还具有润滑、保护等作用,D正确。故选B。24.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
37、”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B. 甲图中b曲线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蛋白的数量C. 被胞吞或胞吐的物质一定是大分子物质D. 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都需要消耗ATP【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甲图: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乙是对胞吐和胞吞的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可以知道,a是细胞的胞吞过程,b是细胞的胞吐过程,不论是细胞的胞吞还是胞吐都伴随着细胞膜的变化和具膜小泡的形成,因此胞吐与胞吞的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详解】
38、A、分析曲线甲图: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正确;B、甲图中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其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B正确;C、被胞吞或胞吐的物质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C错误;D、胞吞和胞吐是耗能过程,需要细胞内部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C。25.过氧化氢对人类具有致癌危险性,但是我们的人体却没有受到过氧化氢的“威胁”,原因是我们人体能产生过氧化氢酶并及时把其分解成水和氧气。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探究其他因素对过氧化氢的分解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绘制的曲线
39、图。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图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和时间B. 图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H2O2 酶具有高效性C. 图中限制 AB 段 O2 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H2O2 的浓度D. 提高温度能使图中 C 点对应的过氧化氢浓度下的 O2 产生速率增大【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知识,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详解】A、图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H2O2酶和FeCl3,正确;B、图可以看出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Cl3要高,故实验结论是H2O2酶具有高效性,正确;C、据图分析可以知道,图中限制AB段O2产生速
40、率的因素是H2O2的浓度,正确;D、据题干可以知道,该曲线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绘制的,故提高温度能使图中C点对应的过氧化氢浓度下的O2产生速率降低,错误。故选D。【点睛】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26.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器中不一定含有磷脂,但一定含有蛋白质B. 在电子显微镜下拍到的叶绿体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C. 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
41、的代谢中心和控制中心D.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答案】A【解析】【分析】1、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中心体、核糖体。2、生物膜: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的统称。【详解】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磷脂,如核糖体和中心体,但所有的细胞器均含有蛋白质,A正确;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实物图,而不是物理模型,B错误;生命活动的代谢中心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生物膜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的统称,D错误。故选A。【点睛】易错点: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27.以下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及解释正确的是( )A. 硝酸钾溶液处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一段时间后没
42、有发现质壁分离,说明是死细胞B. 健那绿处理人体蛔虫的体细胞,显微镜下没有发现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说明是死细胞C. 显微镜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在细胞质中运动,并随着光线强弱而改变受光面,说明是活细胞D. 适宜光照等条件下,装有某植物的透明密闭小室内气压没有变化,说明植物已经死亡【答案】C【解析】【分析】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活细胞的叶绿体会运动。【详解】用硝酸钾溶液处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
43、,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现质壁分离,可能是硝酸钾溶液的浓度过高,杀死了植物细胞,A错误;蛔虫生活在无氧的环境中,无线粒体,用健那绿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B错误;显微镜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在细胞质中运动,即胞质环流,并随着光线强弱而改变受光面,说明是活细胞,C正确;适宜光照等条件下,装有某植物的透明密闭小室内气压没有变化,可能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D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蛔虫生活在人体的肠道中,长期处于无氧的环境,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2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小草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代谢速率逐渐增强,据此分析细胞内自由水与结
44、合水的相对含量变化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升高,代谢加强,反之,代谢减弱。【详解】自由水的相对含量越高,细胞代谢越强;小草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逐渐增强,这表明自由水相对含量升高,结合水相对含量降低,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对于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生物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9.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离子通道,另一种是借助离子泵的搬运。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一种离子通道只允
45、许一种离子通过,且只有在对特定刺激发生反应时才瞬时开放;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 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总是呈正相关B. 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离子通道的运输速率但不会降低离子泵的运输速率C. 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的结果是使该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趋于相等D. 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离子是被动运输,其运输方向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答案】D【解析】当载体饱和时,主动运输的速率将不能再随呼吸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故A错误。离子通道的运输和离子泵的运输都需要蛋白质,故蛋白质变性后功能发生改变,二者的运输速率都会有
46、影响,故B错误;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是主动运输方式,其结果是使该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存在浓度差,故C错误;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离子是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其运输方向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故D正确。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点睛: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和载体,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耗能,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运输方向可逆浓度。30.下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ATP合成发生在A、B、C、D过程B. 在缺氧情况下,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和水C. 图中、代表的物质依次是O2、ADP、C5D. A和B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
47、和D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答案】C【解析】【详解】A.据图分析,B表示暗反应过程,需要消耗ATP,A错误;B.在缺氧情况下,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和和二氧化碳,但是没有水产生,B错误;C.图中表示氧气,表示ADP,表示五碳化合物,C正确;D.图中C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二、非选择题31.图1为细胞部分结构和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1-4 为细胞内结构,-为物质运输途径。请据图回答:(1)在人体内胆固醇既是组成_的重要成分,又参与血液中_的运输。据图1 可知,细胞需要的胆固醇,可用血浆中的 LDL(低密度脂蛋白)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_方式进入细胞后
48、水解得到。(2)据图 1,溶酶体是由 _形成囊泡而产生的。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从合成到进入溶酶体的途径是_ 溶酶体(用数字和箭头表示)。说明溶酶体具有_的功能,此功能体现膜具有_的结构特点。【答案】 (1). 细胞膜 (2). 脂质 (3). 胞吞 (4). 4 高尔基体 (5). 214 (6).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7). 流动性【解析】分析】分析题图 1:题图为细胞部分结构和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其中-为物质运输的过程,1 为内质网,2 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3 为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4 为高尔基体。【详解】(1)在人体内胆固醇既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
49、运输,据图可知,细胞需要的胆固醇,可用血浆中的LDL(低密度脂蛋白)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后水解得到。(2)由图知,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题图中的 4)形成囊泡而产生的;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从合成到进入溶酶体的途径是 2 核糖体1 内质网4 高尔基体 溶酶体;过程是衰老的线粒体被溶酶体“消化分解”并被运输出细胞的过程,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
50、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32.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利用溶酶体选择性清除自身受损、衰老的细胞器,或降解过剩的生物大分子,供细胞回收利用的正常生命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真核细胞中,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错误折叠,可能成为细胞自噬的对象,这种蛋白质的错误折叠过程可能发生在_(填细胞器)中。通常,细胞中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需要有正确的氨基酸序列和_结构。(2)自噬过程主要依赖于溶酶体内水解酶的作用,水解酶的最适pH为5,若少量溶酶体破裂,水解酶溢出一般不会损伤细胞结构,其原因是_。(3)研究发现,细胞内的介导分子可结合过剩的蛋白质进入溶酶体,而过剩的蛋白质不与介导分子结合很难进入溶酶体,该现象说明介导分
51、子与溶酶体膜受体蛋白之间存在_。哺乳动物在冬眠时细胞内介导分子明显增多,从细胞内物质利用的角度分析,合理的解释是_。【答案】 (1). 内质网 (2). 空间 (3). pH改变,水解酶性降低 (4). 特异性识別(或识別) (5). 冬眠动物不再进食,需要介导分子引导过剩的生物大分子自噬,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游离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解析】【分析】溶酶体是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详解】(1)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可以对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加工,故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错误折叠,可能发生在核糖体中。通常,细
52、胞中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需要有正确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2)若少量溶酶体破裂,水解酶溢出,由于pH改变,水解酶性降低,故一般不会损伤细胞结构。(3)过剩的蛋白质需要与介导分子结合才能进入溶酶体,说明介导分子与溶酶体膜受体蛋白之间存在特异性识别。冬眠动物不再进食,需要介导分子引导过剩的生物大分子自噬,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游离的小分子)营养物质,故哺乳动物在冬眠时细胞内介导分子明显增多。【点睛】由于溶酶体内外的pH不同。故推测其中的少量的水解酶释放不破坏细胞结构。33.图 1 表示光合作用过程概要的模式图,其中,-表示化学反应,A-F 代表物质。图2表示将某绿藻细
53、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在保持一定的 pH 值和温度时,给于不同条件时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1)写出下列反应或物质的名称。 _;D_。(2)据图 2 分析,该绿藻细胞的呼吸速率为_微摩尔/分。(3)在图 2 中乙处给予光照时,分析瞬间 ATP 的变化为_;在丙处添加 CO2 时,分析短时间内 C5 的变化为_。(4)若在图 2中丁处给予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光照,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 ag中的_。(5)若在图2中丁处加入使光反应停止的试剂,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ag 中的 _。(6)若在图 2 中丁处给予适宜条件,使溶解氧的变化如图
54、中的 b,预计 1 小时后,实际产生的氧气量为_微摩尔。【答案】 (1). 水的光解 (2). NADPH(H) (3). 2.5 (4). 增加 (5). 减少 (6). d (7). e (8). 750【解析】【分析】题图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从图1可知,光能的吸收,水的光解,ATP个合成,暗反应,A是水,B是氧气,C是CO2,D是NADPH,E是ATP,F是糖类。从图2分析可知,光照之前只进行呼吸作用,只需根据氧气吸收的总量比时间即可计算出呼吸速率。光照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它能促进ATP的生成和水的光解;在丙处添加CO2时,要考虑到二氧化碳影响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
55、。丁点以后,若曲线不变,则表示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若曲线上升,则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如果曲线下降,则表示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详解】(1)由图1可知应是色素吸收光能,是水的光解,是 ADP 形成 ATP 的过程,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物质D是水的光解形成的,并且要参与暗反应应是H。(2)在光照开始之前,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第二、三两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在04分细胞吸收的氧气的值=210-200=10微摩尔,因此该绿藻细胞的呼吸速率=104=2.5微摩尔/分。(3)在乙处给予光照时,此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ATP增加,光反应的场
56、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在丙处添加CO2时,会促进暗反应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从而导致C5 的数量减少,而 C3 的数量增多。(4)如果丁处是光补偿点,则此时的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同故氧气的量不会增加,应是曲线 d。(5)若在丁处加入光反应抑制剂,此时绿藻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又恢复到04分时的状态,并且呼吸速率不变,因此e可以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6)实际产生的氧气量应是净氧气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由图可知每分钟的净氧气产生量是(290-260)/(12-9)=10微摩尔/分,由第(2)问可知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每分钟2.5微摩尔/分,故产生的氧气量是每分钟 12.5微摩尔/分,在 1h 内共产生 12.560=750微摩尔/分。【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