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代农民乡土文化“获得感”路径探索李辉【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新生代农民涌向城市开始创业和就业,缤纷多彩的城市文化不断消解他们的乡土文化记忆,如何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释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培育新生代农民乡土文化“获得感”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培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出了新生代农民乡土文化“获得感”的基本路径。【关键词】新生代农民;乡土文化;获得感;路径乡土文化承载的是一个乡村的历史和发展轨迹,是传统文化的摇篮,也是乡风文明生长的土壤。乡土文化所蕴含的勤俭节约、重义轻利、仁爱互助、忠义孝道、家国相依等价值规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
2、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传承乡土文化是民族的责任、时代的重托。乡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新生代的农民群体,培育他们的乡土文化“获得感”势在必行。“获得感”一词来源于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获得感”一词由此迅速流行,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赋予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在当下的中国,“获得感”更加贴近民生、体贴民意。习总书记在 2018 年 8 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3、,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乡土文化,使其成为乡风文明发展的源头活水,增强农民的文化获得感。一、农民的乡土文化“获得感”的重要性乡土文化是在客观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具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物质文化形态涵盖乡土建筑、乡土景观、历史遗迹、农耕器具等有形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形态则主要包含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无形文化形式。乡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即担负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又维系着乡村、宗族社会
4、经济与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培养农民的乡土文化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优秀的乡土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比重非常大,传承乡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保护社会文化。乡土文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心态以及风俗习惯,是人类根据自身所处的历史与环境,将地方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方式予以肯定并认定为标准行为模式,久而久之成了区域农民共同遵守的乡规民约。乡土文化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当代乡村文化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二)有助于增强农民的归属感乡土文化是承载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它具有鲜明的
5、地域特色,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号。它既包括物质性的生产生活空间的建设,也包括非物质性乡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可轻易舍弃。其中,独特的乡土文化要素,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最能深刻体现乡土文化特色的物质与精神载体,是保持、体现村落乡土特色与风貌的重要核心,是新时期乡村形象、内涵建设的基础所在,是唤起民众对本源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的重要途径。(三)有助于提升生活环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乡村百姓的价值观,扭曲了他们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及对家园的认同感,造成盲目追逐时尚、大肆建设与改造乡村,村容、村貌、农田风光、乡土景观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取而代
6、之的是城市居住区景观与城市建筑特色的乡村环境,破坏了乡土文化的物质形态。所以,乡村建设应在借鉴、传承传统村落优秀选址、布局、营造理念的基础上,将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使乡土文化与理念融入当代乡村建设与改造之中,为百姓营造具有较好乡土文化氛围与较高生活质量的乡村生产、生活空间。(四)有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是精神生活依然相对匮乏,文化消费与文化活动较少。尽管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让城市主流文化逐渐延伸到农村,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缺少图书馆、咖啡馆、电影院以及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城市文化难以在真正意义上走进农民的业余生活。依托乡土文化开展传承
7、和创新活动,既可以延续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风俗民风,利用乡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来唤醒沉浸在“快餐文化”中的人们深层次的乡土记忆,又可以大大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五)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随着城乡融合的深度发展,乡村的生态环境、空间优势、文化传统与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乡村的农田、水渠、建筑、美食、民俗风情等都充满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对于生活在紧张而忙碌的城市人而言,乡村无疑是他们追求田园风光、体验农耕文化的理想地,乡村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保持与传承乡土文化,增强乡村自身特色与生态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体验,有助于改善、优
8、化乡村传统产业经济结构,使农村经济与文化建设实现有机统一为农民增收提供多种途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二、提升农民乡土文化“获得感”的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到我国,对我国的本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农村传统文化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影响,在多样化的新生代文化中逐渐没落,成为了多元文化发展中被遗忘的“明珠”。因此,在提升农民乡土文化“获得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定阻碍。(一)“轻文化”观念制约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深植于农民骨子里,形成了“重农耕、轻文化”观念,农民愿意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收入,把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投入到改善物质条件上,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修屋砌舍、购置车辆或置办婚
9、宴等,而文化消费所占比例较小。地方行政部门也存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的意识观念,不重视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建文化场所以及文化品牌建设。同时,城乡融合让农民有机会感受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很多农民认为城市的“洋”文化要比农村的“土”文化更新潮,对农村乡土文化存在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产生唾弃态度。这些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乡土文化发展缓慢甚至有逐渐消失的态势。(二)城市化进程制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新生代农民离开了生养他们的乡村,涌向城市,追寻他们的城市梦。他们不得不抛弃乡土文化而去适应都市文化,完成生命的“再社会化”过程。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也在不断消解他们对家乡所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
10、忆,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乡土文化的记忆也日渐衰退。新生代农民群体本应该是传承和传播乡土文化的主力军,然而当他们重返故乡时对乡土文化变得陌生,用城市生活的思维和习惯来处理在乡村生活问题,乡村的礼仪规范被贴上了“落后”“愚昧”的标签,导致了乡土文化的逐渐没落。(三)乡土文化的现状制约受历史运动的影响,有些乡村文化和民俗曾经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乡土文化、乡风民俗被冠以旧文化、旧风俗被全盘否定,加以批判和抛弃。反映乡土文化、体现乡村特色的民间建筑被摧毁,带有历史色彩的自然村落逐渐衰落和消亡,使得很多宝贵的乡土文化就此失传;轰轰烈烈的新农村改造活动使得乡村原有的祠堂、寺庙等被拆除,导致乡土文化迅速流失。另一
11、方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造成乡土文化呈现出一种弥散性状态而存在,如节日仪式、祭祀庆典等“民间习俗”,以及日常生活中零散破碎信仰活动,乡土文化缺乏规整、包装和提升不利于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三、提升农民乡土文化“获得感”的路径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的乡土文化“获得感”的培育,坚持整合资源、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拓宽发展思路,培育农民乡土文化的“获得感”,开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局面。(一)树立农民的乡土文化认同和自信通过节庆民俗、文艺民俗等乡土文化的开展,让农民亲身体验乡村文化的运作过程,感知乡土文化
12、的魅力,增强对家乡、乡土社会的认同感、使命感,促进社会成员了解家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上,提升乡土文化意识,树立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激发建设、发展家乡的意愿和能力。乡土文化认同和自信是全面认知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前提,将乡土文化认同提升至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使其既具有世界文化视野,又保持本土文化基因,为现代乡风文明建设打下浓重的中国底色。(二)对乡土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和阐释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影响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文物古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多方面内容,是当地人
13、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民风传统的重要体现。需要对乡村发展史上以及散落在乡间、隐含在人们观念和行为中的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取其精华,形成具有本地特点的乡土文化体系并发挥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在道德教化中的价值。(三)对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乡土文化与当前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相适应,赋予乡土文化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如将农村传统道德规范、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与现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相结合;将传统乡村的德治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相结合;将乡土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吸纳城市文化反哺乡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发展。(四)
14、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景演出、动漫电影、民俗表演、原创小品、互动演出等形式,原汁原味展示乡土文化,增强乡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到城市社区举办主题晚会、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方式,传播主流价值、展示乡土文化魅力,增强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获得感。另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挖掘群众文艺创作内生动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彰显文化自信的文艺精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也可以创设特色文化主题馆,通过文化特色旅游聚人气,带动经济发展,也让农村群众有了更多文化获得感。(五)开展乡土文化传播活动开展村史村志、家风家训等乡土文化知识讲座,举办年节和民俗活动,举行仪式和现代娱乐活动,向村民普及乡土文化知识。扶植和培養一批现代乡贤、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和经纪人等乡土文化精英,发挥其在乡风文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让农民人人参与推进乡土文化振兴,体现价值,获得成就感。参考文献:1纪德奎,刘灵鸽.乡土文化教育开发:模式与流程J.当代教育文化,2018(1):23-25.2柳鹏,高辉.现代文化下乡 乡村文化进城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J.科学与管理,2018(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