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一、幼儿园与小学街接含义(一)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1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1)主导活动方面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多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儿在玩中学,教师指导方法比较直观、灵活、多样,没有家庭作业及考试制度;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及必要的考试制度,学习成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出勤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周到和细致;小
2、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儿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少,生活主要靠儿童自理。(3)师生关系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进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内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
3、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已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共识,幼儿的学习压力小,自由多,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社会及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家长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因此,学习压力大,自由少,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并且,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有连续性的。在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
4、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阶段性,而忽视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是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对过渡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认识不清,两个机构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不能互相配合做好过渡阶段的教育工作;二是对处于过渡阶段的儿童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造成了许多幼儿入学后适应不良的问题。(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不衔接造成了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儿童人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身体方面的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
5、方面的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等现象;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2 紧张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二、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
6、工作的指导思想(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应当看到,让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近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
7、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有的教师一谈到衔接,马上就想到让幼儿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题,而对于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准备重视不够。儿童入学后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对新环境所需的身体、心理素质、独立自理能力等准备不足。幼儿入学适应困难不仅仅是在“智”的方面,更多的是由于身体、态度、习惯、意志、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独立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不足而造成的。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
8、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在衔接中仅偏重某一方面是错误的,而在某一方面中又偏重某些因素则更片面了。有的教师把智育理解为仅是让幼儿记忆知识、掌握技能,对智育的其他因素,如智育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够;对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兴趣、习惯等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也属于智育范畴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更是忽视。这种片面的衔接教育对于幼儿入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是非常有害的。(三)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主要表
9、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和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地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压制了儿童的自然发展。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例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三、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街接工作(一)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
10、作: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3 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
11、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2)培养独立性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很多幼儿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感到困难。(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适应能力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
12、往,或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在大班阶段。可以通过开展规则游戏或其他活动,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幼儿园可在生活制度、作业课纪律等方面有所改变,让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以有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幼儿园在帮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方面需要做好以下
13、工作:(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和书本整洁的习惯等。(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非智力品质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应当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3)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就在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甚至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地教。这一现象在一些幼儿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幼儿园应当坚决地反对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
14、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二)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注意:4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必须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加强园、校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规律为依据,把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搞好衔接工作。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
15、育工作。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过渡中最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可盲目地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与实验成果。同时,在教育中必须因人施教,在面向全体的同时照顾个体差异,对每个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6、,最大限度地改善每个幼儿在入学准备上的不足状态。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目前,不少家长在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上,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有些家长反对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整天玩,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把入学准备片面地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对入学前的健康准备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由此造成的来自家长的压力可能对幼儿园的衔接工作构成很大冲击。因此,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观念,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态度与方法,与幼儿园、小学共同配合,对搞好过渡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整个衔接工作中,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对儿童的关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幼儿园、小学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和协作,大力宣传做好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对此都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