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玩具和游戏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专为农村孩子写的课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农村孩子在不同的季节里,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动手动脑,创造自己的玩具和游戏的场景,表达了小作者快乐的心情。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能力,并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究欲。故本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欣赏、交流、合作、探究游戏中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识记本课中表示玩具和游戏名称的词,积累“经常、举行、曲曲折折、冰天雪地”等词语,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的方法。3、指导学生完
2、整地说一句话和一小段话,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话技能。教学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识记本课中表示玩具和游戏名称的词,积累“经常、举行、曲曲折折、冰天雪地”等词语,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的方法。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完整地说一句话和一小段话,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话技能。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是活动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最终完成知识的构建。3、通过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朗读课文,让我们农村学生体会农村孩子自豪快乐的感情。2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农村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游戏激趣:拍手游戏。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提示“游”字的字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课件出示:识字方法)3、小组交流自主识字成果。4、指名分段读文,及时评价。5、学习词语。1)课件出示第一部分词语。、小老师教读。(师正音,并点拨多音字的认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分组赛读(座位组、男女组)。2)课件出示第二部分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动作+名称)、做连
4、线题你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补充,生自由说_手绢_皮筋_象棋_谜语学_织_擦_捡_7、现在把生字宝宝放回到课文里,你还能认识它们吗?齐读课文。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1、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字宝宝的呢?(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的课件)2、同桌讨论。3、全班交流,师点拨。4、指导书写“形”、读音,后鼻韵母。、字形,学会观察。、书写,师范写,生书空。“夏”与形近字“复”比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夏”?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一个。5、选择你喜欢的生字写一写。第二课时一、引人课题1、谈话导入,直入主题。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复习字词出示字词,指名读、齐读。三、整体感知1、 指名读课文,正音
5、2、 学生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3、 汇报交流。练习用“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四、 品读感悟1、自由读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说说孩子们都玩了什么游戏和玩具?如果能按照下面的句式来说,你就最棒了。,孩子们在。(什么季节)(哪里)(干什么)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并指导朗读。五、 读写结合1、 出示例句夏天,我们喜欢自己做抄网,去河边捉小鱼和小虾。,我们喜欢,。,喜欢,。2、 仿照例句自己说一说。3、 同桌讨论交流。4、 全班汇报交流。5、 师小结。六、 拓展延伸同学们放学回家后,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交流,听听他们小时候玩过什么玩具和游戏。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
6、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七、 写字练习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
7、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选择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字,在课堂练习本上书写“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