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962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5单元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1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考点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对应学生用书第80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外交政策和原则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轻巧识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3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成就1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

2、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4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而提出来的。(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即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2)“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教材补遗_史学界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的论述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

3、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 。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史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史料二1956年的中共“八大”提出:“伟大的中苏同盟是远东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兄弟国家”的“

4、同志式的援助”是“不可缺少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和友谊,是牢不可破的,是永恒的”,因此“继续巩固和加强这种团结和友谊,是我们最高的国际义务,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础”。中国网新中国外交六十年史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史料解读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史料二:“一边倒”政策中国要重点发展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之间的关系史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史料应

5、用(1)史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一外交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谈谈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提示:政策:“一边倒”(或联合苏联)。背景: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苏结成友好同盟。(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示:它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史论归纳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

6、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间的关系及其特点(1)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7、平等互利是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遵循前四项原则,才能实现和平共处。(2)特点包容性: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

8、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导学号:75740066】A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A周恩来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区别不同国家的“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说明他这一思想突破了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界限,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坚持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于1953年提出,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外交思想并未成为新中国的外交指导原则,故D项错误。2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

9、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A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符合两国国家的利益,是双方在两极格局下,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故A项正确; 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只是当时东西方关系中的特殊现象,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是对抗,故B项错误;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推断此外交活动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国建交,已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

10、锁,故D项错误。3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C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D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明显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相悖;日内瓦会议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会议最后签署了关于印度支那恢复和平的协议,体现了新中国对民族独立的支持;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人民独立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体现出反殖反霸,故选B项;C项不够全面,排除。4毛泽东在1960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和平共处是没用的”,至少我们“和帝国主

11、义没有和平共处,只有冷战共处。”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在“冷战”的环境下无法推行B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往C为适应阶级斗争需要而被抛弃D受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干扰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未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遭到抛弃,且此时国家没有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帝国主义冷战共处”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用于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方面因“冷战”而受到干扰,故D项正确。考点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对应学生用书第82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2

1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中美关系的改善(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60年代末,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2)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的改善(1)原因:美国改

13、善对华关系的推动。(2)过程: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4影响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易错提醒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在1972年,而是在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国际交流与合作(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2)表现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

14、合作,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立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表现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如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宗旨和原则开展的各项活动。轻巧识记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教材补遗_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1)中美上

15、海公报: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1972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签署。这是两国间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美国首次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其最大的意义在于美国首次正式表明了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2)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发布,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在该公报中首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6、3)八一七公报:全称中美就解决美国向台出售武器问题的公告,因签署于1982年8月17日,所以简称八一七公报。该公报是为了解决美国对台武器出售问题而签订的。美国在该公报中向中方明确承诺: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但是,该公报签署后,美国政府继续对台出售武器,而且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升,违反了该公报中的有关承诺。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史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

17、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史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谢益显中国外交史史料解读主

18、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此时的美国在国内、国际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史料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后,双方在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官方交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提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提示:问题:台湾问题。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

19、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史论归纳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1)阶段特征: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2)形成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1)阶段特征: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2)形成原因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和对华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

20、)阶段特征: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2)形成原因:美国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并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扩大。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史料一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现在世界上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邓小平史料

21、二“一带一路”实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词语注释史料解读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树立中国的和平形象,消除外界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史料二:新时期的外交成就与特点论述了“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即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史料应用(1)史料一体现的

22、外交思想反映了当时世界政治、经济的什么特征?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提示:特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认识: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但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2)根据史料二,概括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提示:有利于维护周边和平环境,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世界和平。(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具体表现。提示:特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

23、极开展睦邻友好交往;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与交流。表现:奉行不结盟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地区稳定与发展。史论归纳1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1)根本原则独立自主。(2)根本出发点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3)首要目标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基本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内涵基本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两个政策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政策两个坚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这是联合国历史

24、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日邦交正常化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B中美关系改善与“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无关,故A项错误;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变了联合国成立以来一直被美国操控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与日本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既不能表明联合国历史的转折,也不能说是“击败美国”,故D项错误。2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

25、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导学号:75740067】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C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C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互助,故A项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故B项错误;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体现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在新时期,故D项错误。3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

26、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A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D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D根据材料可知,基辛格认为中美之间不应该是敌对关系,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两国应该互惠互利,D项符合题意;A、C两项的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D互利

27、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故答案为B项;A项是万隆会议精神,排除;C、D两项与上海合作组织的主旨不符,排除。(对应学生用书第84页)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全国卷2016中苏关系全国卷全国卷全国卷2010中苏关系,不结盟政策;2010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变化考情分析本讲考点在近几年全国卷中出现率不高,即使考查也仅局限于中苏关系的变化,而且问题设计都是从背景或原因的角度命题,考查中苏关系变化的原因或影响。试题开放性不强,基础性的命

28、题趋向明显。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0全国卷)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D本题考查不同时期的中苏关系。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D项。2(2010全国卷)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

29、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B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从其反映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中苏关系是全国卷命题的重点,两国关系的发展见证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演变。高考试题没有从正面直接考查,而是通过引用新材料和创设新情境间接考查。通过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获取,联系所学知识做出判断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学术成果创新考3(2016全国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

30、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C项

31、错误。“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全球治理的内涵、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以及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将新中国的历史和外交置于全球视野之下,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中美关系:共识与分歧并呈,竞争与合作同存学术前沿热点关注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多年来,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和美国历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不断向前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在全球化时代,在中美两国利益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就如

32、何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需要新视角、新思维。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运用点拨1历史上中美关系: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支持中国抗战,“扶蒋反共”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公然干涉一些国家内政,加剧了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动荡。3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中美关系

33、面临诸多挑战:美国对中美关系历来有种种说法,其基本定位是“非敌非友”关系。这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与一个崛起大国的特定关系,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关系。美国对华总体战略是合作与防范并举,但对中国“安全再平衡”力度加大,采取综合手段遏制中国,让盟国出钱、出力、出面牵制中国。与此同时,通过人道主义救援、军事交流、武器出售等方式加大了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随着美国加紧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介入态势将更加明显,中美关系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5(对接高考)中美关系一直是高考热点,考查方式往往是隐性介入,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趋向侧重于强调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中

34、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加强合作,不仅双方互有需要,而且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应共同肩负的责任。针对训练1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C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A项错误;B项同中美关系现实不符,排除;C项符合国际关系的普遍原理与外交现实,故选C项;D项和题干不构成逻辑关系,排除。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毛

35、泽东和尼克松!在1971年以前的世人眼里,他们的二重奏似乎显得奇异。尼克松担任副总统时,美国曾三次以核武器来威胁毛泽东的中国。美国曾不止12次阻挠毛泽东的政府在联合国取得席位。在毛泽东进入紫禁城以来的22年中,直到尼克松委派基辛格访华的前一年夏天,这两个国家没有一位政府官员访问过对方的首都。在1969年和1970年间,中国报界称尼克松为“战争瘟神”,这一尊称似乎是代替了理查德米尔豪斯。然而事实是:一位美国总统先不访问东京或莫斯科而访问毛泽东的北京;尼克松在中国8天的逗留是美国总统访问外国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总统在一个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领土上谈判是第一次。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根据材料,提取

36、任何一项尼克松对中国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题干材料显示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有两种:一是敌视,二是缓和。在此基础上,从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答案】示例1:敌视中国。原因: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受美国传统对华政策的影响;遏制社会主义在全球发展的需要。影响:加剧了全球的紧张局势;不利于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外交事业陷入僵局,不利于中国影响力的扩大等。示例2:同中国缓和关系。原因: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其全球战略;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霸主地位动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苏处于对抗状态。影响: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等;有利于中国打破外交僵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