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962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州外国语学校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二元化”的路线,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其中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彼此消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甚至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也产生了诸多影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被学界概称为“唐宋之变”。在乡村治理上,这种转变就表现为:其一,乡官制度

2、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上为士大夫鄙视,受上级盘剥,下又徘徊于是否侵渔乡里之间,这种两难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其二,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在唐宋之际渐渐成为现实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 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帝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

3、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中唐以后从两税法开始了征税原则由“税丁”向“税产”的转变,财产的隐匿比起人丁的隐匿更难发现,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大增。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的变化,同时其地位愈来愈低,从秦汉时期的有望跻身卿相,到明清时期的被视为“至因至贱”之役。这些问题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 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乡村治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本是以最小成本来控制基层、获取赋税,实际上却令中央王朝取得税收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乡

4、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乡村职役地住低下的同时又权力大、责任大,赋税征收不足时还需要自己赔补,极易为了满足国家的赋税要求或上司、自身的贪污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往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同时,乡村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总之,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中国很早就存在类似于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

5、理)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线,公权力削弱,自治权增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产生了影响。B虽然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律令和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C“唐宋之变”时,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他们受到上层的鄙视和盘剥,又纠缠于是否盘剥下层,置于两难的处境中。D唐宋之际,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

6、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渐渐成为现实。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因为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庞大的官僚系统,所以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尽管国家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B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各朝代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导致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C从中唐以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税丁”向“税产”的转变,比起隐匿人丁,人们更容易隐匿财产,大大增加了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D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和地位的变化,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中国

7、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治理方式转变带来一些弊端,如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B乡村职役极易为了满足国家或上司或自身的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站在乡村职役的对立面,反对他们的这类行为。C明清时期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D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像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早就存在。二、 古诗文阅读(一)古

8、代散文阅读(19分)醉 书 斋 记【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

9、进,曰:“日午,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10、。”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科头:不戴帽子。瞷(jin):窥视。刺:名帖。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堂左洁一室 洁:干净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间:机会 C、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遽:急速,立即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骗取,诳骗。 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羹炙皆

11、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B、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C、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D、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书斋,明窗素壁,幽静宜人环境;陈设虽简,但书桌、书架、座椅、卧具、琴磬等杂物,一应俱全,为下文描绘书斋主人嗜书如命、沉醉此间的书痴形象做了铺垫。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

12、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译文: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译文:(二)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3、 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直接抒发自己历经人生曲折后乐天知命感悟的句子是 , 。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 。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阐述仁人志士不肯苟且偷生,不肯逃避死亡的原因的两句是 , 。 (4)出师表一文最能代表诸葛亮有赏有罚执政理念的两句是 , 。(5)滕王阁序中描写登高远望所见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 。(三)诗歌鉴赏(11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戴嵩牛图黄庭坚韩生画肥马,立仗有辉光。戴老作瘦牛,平田千顷荒。觳觫告主人,实已尽筋力。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注】

14、韩生:韩干,唐画家。善画马。立仗:指做仪仗。戴老:戴嵩,唐画家。善画水牛。觳觫:恐惧得发抖。 (1)这首诗前四句和后四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求 画 郑武文 忙完公务,已是黄昏,县令执一柄轻罗小扇,布衣软鞋在潍河边漫步。 路过泥坯小房,没有院墙,一位清瘦的老者正在煮鱼。看到县令进来,呵呵一笑,并不多言,如同邻居串门,只是拿了一个小凳请县令坐下。老者三缕长须,面皮白净,并不像农人,倒似读书之人。相比之下,倒是县令黑瘦面皮,几根乱蓬蓬的胡子,更像风雨中谋生

15、的样子。 老者拿出粗瓷大碗从锅里舀上一碗鱼肉。再倒上半碗自酿的老酒。两人一碰,哈哈大笑。县令得知老者确是读书之人,姓王,是一个落魄秀才,卖点字画为生,暇时到面前的潍河里打点鱼虾,自己食用。 县令怕老者惶恐。只道自己是江南之人,来此做点生意。看天色愈晚,方才起身告辞。隔几日再来,县令自备酒肉,两人把酒言欢,谈古论今,相见恨晚。 县令有次来访,发现王秀才正在作画。县令在旁边观望。微微摇头。过几天再去,问老者:“王兄的画卖得可好?”王秀才苦笑一声,指指身后的画轴:“生意颇苦,难抵米炊。”县令说:“不怕得罪老兄。老兄的画,匠气颇重而力道不足,还需改进。”随即拿起案子上的笔,轻轻一描,顿显虬枝劲骨,力道

16、遂出。王秀才不禁惊呼一声:“先生神笔也,可否收小生为徒?”县令扶起跪拜的王秀才,呵呵一笑:“收徒不必了,咱互相切磋,我倒可勉强指点一二。”于是指点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就告辞了。 过了几日又来,看王秀才所画,并没长进,不禁叹了一口气说:“看来王兄作画,还需要时间。在下不才,卖弄一下,给你画一幅图画,你只需每日临摹,过一段时间再说。”王秀才很高兴,拿来一张大宣纸,说:“老叟眼有点花了,还请先生画大一点,看得清楚。”县令画的是一幅墨竹图:在月光下竹子被清风刮得努力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王秀才在旁边看呆了,待到最后,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父母

17、官大人请盖印章!”县令哈哈大笑:“缘何知道是我?”王秀才说:“当今天下,能有此气魄、画工之人,除了潍县县令郑大人再无他人。”县令哈哈大笑:“既然知道是我,也不枉我们相交一场,就依了老兄。”随即拿出印章盖上。 过了几日,郑板桥在县衙处理公文,下人来报钱府请赴宴,特别交代有宝贝要让大人看。这钱德贵是有京城背景的潍县大户,多方求郑大人字画不得。县令生性好奇,听说有宝贝,忍不住想去看看。 到了钱府,只见县里士绅豪族都已到齐。大家把县令迎进去,让到上座。钱德贵说:“此有当朝名家一幅墨竹图,堪称力作,应为难得宝贝。只是在下尚不敢确定真伪。”随即展开。郑板桥一看,脑袋一下子就大了:正是几日前给王秀才画的墨竹

18、图。周围人一边恭维,一边大声赞叹 钱德贵更是得意忘形,来到郑板桥面前:“郑大人,老夫所得字画,是您的画,还请鉴别一下真伪啊!” 郑板桥哈哈大笑:“拿来我看。”几个人小心翼翼捧过来,郑板桥拿在手里端详了,随即迅速扯为碎片,扔进旁边的鱼池里,怒道:“赝品!纯为辱我清名!”旁边的人来不及反应,刹那间目瞪口呆。好久,才有人说:“可我们鉴定,确是大人真迹啊。”郑板桥脸一绷:“荒唐!我自己的作品,难道真伪还要别人来说吗?各位请继续,老夫这就去查一下此事,辱我清名事小,欺骗钱老爷罪不可恕!” 遂扬长而去。(选自2014年第ll期佛山文艺,有删改)1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19、A、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上很有特色:开端发展用大量文字叙写京城大户钱德贵费尽心思骗得郑板桥墨竹图,引君入彀;高潮结尾部分则是郑板桥在钱德贵得意忘形之际,将自己的亲笔画作迅速扯为碎片,出手反制后扬长而去。 B、小说的中心事件是写如何获得郑板桥的字画,求画的“求”字褒义贬用,在此显得更加讽刺,说明郑板桥字画难求,以欺骗手段得到字画也是“求”的另一种境界。 C、小说通过塑造郑板桥这个清洁廉明的官员兼画家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做人应正直、诚信,不为豪强权贵所曲,以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邪不压正的主题。 D、根据小说情节分析,王秀才骗画能够成功,原因有三:以一副落魄秀才样骗取信任,使人起爱护之心;利用和郑

20、板桥相见恨晚情绪,博得信任;以自身学画无法长进,使郑板桥起羞愧之心,从而骗得字画。来源:学科网ZXX E、小说以郑板桥这一为官清廉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希望当今官员要为官正直,不要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愿望。 11.小说主人公县官郑板桥这一人物形象有那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2.这篇小说为什么用“求画”做题目?(6分) 13小说中钱德贵特别交代请郑板桥鉴定墨宝,聚众鉴赏,作者写这些情节表现出钱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分)四、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16分) 1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庇佑(p) 连累(li) 酒撰(zhun)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21、 B、歇憩(q ) 泠然(lng) 岑寂(cn) 胜地不常,盛酽难再 C、熹微(x) 出岫(x) 寒砧(zhn)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D、迤逦(l) 颦蹙(pnc) 辖制(xi) 为山九仞,功亏一匮 1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C、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6.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朗朗当晚的演奏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他的手下,键盘是活的,音乐是活的,和乐队的配合更是琴瑟和谐。 B、午觉睡姿不当会导致视力下降、手臂酸痛、面瘫等多种疾

22、病,特别是趴着睡觉会压迫眼球,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更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 C、2014年新年伊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打出一道写有“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当日下达,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的横幅。很多本想作弊的同学看了这个标语都洗心革面,放弃了作弊的想法,临时抱佛脚去了。 D、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17.根据图表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4分) 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PM2.5一度达700微

23、克/立方米以上。经初步分析,近期雾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主要污染物SO2排放量大。从图表中我们发现, 。煤炭燃烧排放的SO2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 。五、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0月20日下午,家电维修员陈先生赶往一顾客家帮他做灶台保养。刚到顾客所在小区,发现一名3、4岁大的小女孩被卡在小区燃气管道与墙体夹缝中。小区电工提议用切割机切管道救人,因考虑切割燃气管道危险,陈先生赶紧制止这一方案。经观察,陈先生发现管道上的螺丝可以拧掉,于是果断疏散人群,

24、取扳手拆卸螺丝。由于螺丝锈迹斑斑,用了十多分钟才拧掉,众人合力把管道扳开,小女孩成功得救。 救出被困女孩后,陈先生急匆匆赶往顾客家里,结果还是迟到了近一个小时。陈先生向顾客解释迟到原因,但顾客依然很生气并辱骂他说,“关你什么事”“你长这么丑就不像是个做好事的人”,还打电话给陈先生公司的客服,对陈先生的服务给了差评。 公司方面非常理解并支持陈先生的做法,并在事后多次致电那位顾客,安抚他的情绪。公司认为,顾客给差评肯定是不好的,但就这事而言,陈先生见义勇为行为值得鼓励,公司还要给予奖励。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25、袭。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取舍,D项,“国家通过渐渐成为现实”理解不正确,遗漏信息“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所以选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从中唐以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错,原文无信息表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是从中唐以后开始的。所

26、以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宗族、乡绅则站在乡村职役的对立面”表述不严密,少了限制词“往往”。所以选B。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A(洁:使清洁,收拾干净。) 5.D 6.B(“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无中生有。)7.(1)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至、或、点、罔各1分,句

27、子通顺1分)(2)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诚、倒装句、旋、畔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一张竹椅,用坐;一张木塌,用躺卧。还摆放了四个书架和四个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和麈(zh)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交错地摆放在旁边。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

28、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才散开离去。婢女送酒和茶,都记不得端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也就不再端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

29、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熟睡在地上。有客人前看望我,名帖送进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

30、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越怪僻。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诗文,不比沉溺于女色好?于是她笑着回答说:“像你说的沉湎于诗文也是很好的。”于是不我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二)名句默写(10分) 8.(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是

31、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5)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三)诗歌鉴赏(11分) 9.(1)前四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1分)。作者先用韩干画的做仪仗的肥马反衬并引出戴嵩画的荒田间的瘦牛(1分)。(或答:对比。将肥马不劳而获与瘦牛劳而不获的现实进行对比,揭露世道不公,暗示自己的人生际遇。)后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瘦牛哀告主人,已经筋疲力尽了,愿在林间听听牧童悠扬的笛声,好好地休息(1分)。将牛人格化,写来饶有风趣(1分)。(2)瘦牛疲累不堪,恐惧得发抖地向主人请求回到林间休息,表达了作者对负重任劳的瘦牛的深深同情,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悲痛与对自由自在的

32、田园生活的向往。(6分。“对瘦牛的同情”“仕途失意的悲痛”“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并分析各2分。如答到“揭露世道不公,暗示自己的人生际遇”可得2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0.C AD (3分、2分、1分)(B项,不合逻辑;D项,从秀才与县官两方面着手,这一点不错,但表达稍嫌繁复,且不到位。准确表达:示穷示弱,勾起对方同情怜悯之心;投人所好,学画激发对方为师兴趣;设局精心,步步深入令对方不觉被骗。E项,文中无据)11.没有官架子,同情百姓困苦:见秀才落魄穷困,勾起同情怜悯之心;耿直热心、乐于助人:亲自指导秀才作画并主动为其提供临摹之作。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得知无良大户以欺诈手段

33、骗得自己画作,并当面嘲笑戏弄自己,他并未讨好让步,借看画拿回自己画作并当场扯碎,绷脸训斥后扬长而去。(每点2分,其他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2.“求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画画、教画、求画、赏画、撕画,一切围绕 求画”展开)。“求画”是全文的主要事件。“求画”在标题中具有悬念与对比(求与被求、如何求等)的作用,较好地突出了人际交往德先行这一主题。(每点2分,其他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3.得意忘形,自以为骗术高明:召集众多士绅豪族,就是为了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能骗得郑板桥亲笔字画,赢取恭维赞叹;当众炫耀,嘲笑戏弄画家:请郑板桥到场,并当面请其鉴别真伪,足见对眼前这个县官兼画家毫无尊重,只有嘲笑与戏

34、弄。不了解这个县官不买大户账的个性做派:篇末郑板桥行为显示其个性之一不事权贵,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根本理解不了墨竹图:无视画作的艺术价值,只为炫耀自己的地位钱财,享受被人追捧、随意戏弄人的感觉。四、语言运用(每题4分,共16分) 14.C(A项,庇-b,撰-馔;B项,泠-ng,酽-筵;D项,匮-篑) 15.C(A项,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B项,上路:高高的道路;D项,告诉:申诉苦衷)16.D(A项,琴瑟和谐:比喻夫妻恩爱,和美融洽。用错对象;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会影响视力,严重的还可能诱发青光眼。”C项,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本语境中的同学是“本想作弊”但未作弊,所以不存在“悔改”,因而不合语境。) 17.煤炭燃烧是主要大气污染物SO2排放的主要来源。(2分)减少雾霾,就要控制主要由煤炭燃烧而产生的SO2的排放量。(2分)五.作文(略)参考立意: 见义勇为应当受鼓励 不必在乎一个客户的评论和抱怨 公道自在人心 公道自在人心,做好事,有好报美丑在心不在貌 心灵美才是真的美莫让自私冷漠伤了见义勇为者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