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对应学生用书第102页)考点1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原因(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3)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2概况(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政策,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较快发展。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4影响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经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特别提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1)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2)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年)1主要原因(1)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3)改革币制。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
4、工农业、交通运输业。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9371945年)1沦陷区:日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和吞并掠夺的表现日军对未撤出沦陷区的民营企业以“军事需要”为名霸占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方针和目的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掠夺的方式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
5、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1)目的: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2)调整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裕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
6、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国民政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于民营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助等政策。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3)作用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西南、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易误警示“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区别(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
7、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3)“官僚资本”则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四、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19461949年)1原因(1)美国商品的排挤:蒋介石集团为取得美国援助以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排挤国货。(2)官僚资本的垄断。(3)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4)苛捐杂税不断增加。2表现: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形象记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和地位史料一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
8、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行业纺织业缫丝业面粉业火柴业水电业机器业矿冶业数量(家)82705328602073资本额(万元)1332.1556.9786.81303813.8352.12272.9摘编自杜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史料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
9、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1901年到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解读时注意“而”“其中”等词语的使用。解读表格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比较,通过前后上下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找出有效的信息。19011911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近代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及其特点
10、。解读史料时首先要粗读史料,找关键信息。最关键的信息是时间,找到时间,就可以对知识进行准确定位。1912年到1920年间,这一时期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受到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较大。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提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原因。提示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国民政府鼓励兴办实
11、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史论归纳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1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多重压迫。(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地位和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
12、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4)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至1922年,在全国的一百五十万枚纱锭中,集中在上海的竟上升至41.8%,此外,天津、
13、武汉、无锡、南通、青岛五个城市又集中了37.9%,剩下只有20.3%的纱锭分布在全国广袤的其他地方。这主要说明我国的民族工业() 【导学号:61600052】A轻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B轻工业发展迅速C轻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D轻工业发展受挫C材料不涉及轻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上海的轻工业发展迅速,但表述比较片面,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出绝大部分轻工业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城市,这说明了我国轻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故C项正确;材料中轻工业的地区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其发展受挫,故D项错误。2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
14、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C在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之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机会是在减少而非增加,故A项错误;通篇材料都没有提及团结抗日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这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故C项正确;所谓官僚资本指的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在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契机而非遏制其发展,故D项错误。3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
15、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增长指数100103.5105107.6A列强干预经济刺激消费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C近代列强对华实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刺激经济消费不是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故A项错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故B项错误;19271936年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经济增长,故C项正确;当时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且东三省被日本占领,故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4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
16、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这反映出()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在本国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而日本投降后,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故A项正确。考点2 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2)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山装、旗袍受欢迎。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17、。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采用公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2交通事业的进步(1)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4)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3通讯工具的变迁(1)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2)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1905年,中国人自
18、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图解历史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易误警示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二、近代后期的社会生活1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2交通(1)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2)1924年,上海开始运
19、行公共汽车。3大众传媒(1)广播: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1928年8月,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报刊业: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3)影视业: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业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影片。思维升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规律(1)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2)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变化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20、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中华民族特色。理解史料研习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史料一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史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
21、,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理解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2)史料二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体现了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注意史料第一句话中的时间背景。把握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化、“洋气”了。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简要分析北京
22、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提示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原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史论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23、(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2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
24、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B题干叙述的是新潮社个别社员的情况,不能据此就判断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也不能就此认为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故排除A、C两项;作为新式青年的新潮社社员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看重八字、命书,说明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
25、婚俗,故选B项;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2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婚姻观念()婚姻一经成约,即不宜解散婚姻一经成礼,即不宜解散双方同意,即可解除婚约赞成反对赞成反对赞成反对16.40%83.60%28.50%71.50%94%6%A崇尚自主自由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A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和对解散婚姻观念所占比例的增多,可以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婚姻观念的影响属于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的数据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牵扯
26、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3“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由此可以说明() 【导学号:61600053】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D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故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可知,下层民众能读且乐读申报,这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4西班牙人雷玛斯于1911年6月24日在上海
27、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我国民间。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B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办法可知既有封建保守内容,“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又有思想开放的体现,例如女子可以观看电影,故B项正确;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可知,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但不是材料的主
28、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以夜间12点为限,不能体现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故D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106页)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全国卷2014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全国卷2016抗战胜利后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全国卷2016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2017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情分析本讲内容属于低频考点。其中,命题以选择题为主,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侧重对民国后期的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后的命题仍会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家
29、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1(2016全国卷)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
30、名师点拨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试题从不同角度涉及这一主题。如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平、津、鲁、豫等地的沦陷为切入点,揭露日寇推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对中国进行的经济侵略罪行。再如以火柴上的图案的文字,展示面对日本侵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局面。历史考题呼应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2(2016全国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
31、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D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3(2017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
32、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B根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B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A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项错误;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D项错误。4(2014全国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
33、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C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名师点拨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境,搭建一个检验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如第3题选取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第4题从上海与京津放映的中外影片比例入手,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
34、变迁,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1913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材料反映出()A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故A项错误;由“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可知,材料反映了为了救国图存而发展实业,故B项正确;由“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
35、场”可知,抵抗日本侵略仅是发展实业的一个目的,不是材料的全面体现,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2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注册轮船统计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9281352290 791117213 48219302792415 447138247 96919323456577 257178342 21119353985718 195208461 812A日本全面侵华,需求增大B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C美“扶蒋反共”政策影响D国民党政府经济政策促进D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19281935年
36、,中国航运业发展迅猛。国民党统治前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再加上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故答案为D项。3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B材料中“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表明革新思想,“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4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
37、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这反映出()A科举废止导致青年入仕无门B战乱促使国人尚武精神形成C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D国家震荡致使社会权势转移D结合题中关键信息“非军人”“实不可多得”可知,真正有权力、有地位的大多数都是军人,D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对婚姻观念变化的原因分析不准确,排除。5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 【导学号:61600054】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
38、易俗D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而已,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可知,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可知,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计量史学、定量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历史解释理论阐释1历史解释应坚持的原则(1)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时代性,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掌握历史事实和史料运用,才能对历史解释做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2)历史解释是多样化的,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
39、,要去不断地接近历史真实。(3)历史解释应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2计量史学使历史解释更精确(1)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主要类型包括:历史统计法和历史模拟分析法。计量史学的适用范围:适用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的研究;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用规律的分析。(2)定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传统史学实际上就是运用定性的方法。因此,计量史学出现的本身就是对传统史学的否定。运用点拨
40、1解答计量史学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1)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格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意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按表中所给信息找备选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2计量史学定量分析示例计量史学:甲、乙两图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我国经济生产总值中各行业所占比重(%)示意图。甲 乙定量分析:通过对比甲、乙两幅饼状图的数据可以看出,占比重最大的一直是农业与手工业,说明192
41、01936年自然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与1920年相比,1936年农业和手工业在我国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体现了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有所变化,但地位仍很高;图片材料中的文字“工场手工业”反映的深层信息是出现了雇佣和被雇佣的生产关系,该行业所占比重的增加,表明了该行业的发展。由此可知,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二是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3(对接高考)计量史学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不断推陈出新。计量史学试题的材料是由各种数据构成的,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实辨析、理解、运用史料的能力。 针对训练1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
42、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时间进口货物总值鸦片(%)棉布(%)棉纱(%)1850年54%34%6%390.8万元1870年34%50%6%6 457.4万元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C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清政府的抵制有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进口货物,没有体现出对外出口的情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进口的棉布比例,说明中国传统的纺织业在列强廉价的机器产品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因此这一时期取得较快发展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2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B结合图中三种经济成分变化趋势和所处时代背景可以判断出,尽管从1913年到1936年民族资本有较大发展,但外国资本一直占有很大份额,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