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海门市、通州区、启东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测试试题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指出:“这个思想体系体现着一种以
2、民生而非以国家政治为关怀目标的价值。它虽然也讨论国家政治哲学,但是却强调人民的生存状况。这个体系在国家间竞争的时代缺乏实用性,但是这种庶民自觉意识的觉醒是值得重视的。”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体系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2.秦统一六国前,当官为吏,一般须先有爵位,爵位往往靠军功获得。而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邪台刻石所列名单中王绾、李斯等只有官名而未见爵称。刻石所列名单把列侯、伦侯置于丞相之前。据此推断A.琅琊台刻石并不是可信史料 B.秦统一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C.秦始皇调整了治国为政策略 D.秦统一后重视爵位得到扭转3.汉武帝从贤良文学和上书言事的人中选拔臣僚,让他们出入禁
3、中,在皇帝左右参与政事。其他亲信大臣如卫青等,也加授侍中,参与中枢决策。武帝还选用宦官为中书,出纳文书。汉武帝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通过中书省分割相权 B.剥夺丞相的行政大权C.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4.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时,不仅允许参考考生的“平时成绩”,而且考官还要经常跟名流保持接触,以了解诗坛的新动向,听取已经成名诗人对考生的意见。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取士科目不断增加 B.仍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D.注重提高取士的质量5.新儒学思想家虽受到了一些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然而新儒学基本上排斥佛教关于神和来世的观念,像古代中国人一样强调伦理道德。材料中的
4、新儒学A.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积极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C.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目标 D.借宗教形式传播伦理道德6.明代政府为笼络商人,对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进一步放宽。以江南为例,凡经商扬州的山西、陕西盐商子弟,经商杭州的徽商子弟都能在当地应举。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商人的子弟共106名。据此可知,明代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惠商政策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C.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政治变革7.黄宗羲赞赏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制度,认为那个时期的法律都是以天下人的公利为价值目标。他设想的“天下之法”倡导“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并提出先有治法
5、后有治人的思想。据此可知,黄宗羲A.致力于冲破儒家思想束缚 B.提倡崇实致用的朴实学风C.肯定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 D.抨击了传统封建法治理念8.右图是清代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玉米和甘薯均由沿海传入内地 B.经济作物品种在清代日益增多C.新粮食作物推广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D.五口通商加快了美洲本土作物的传播9.苏格拉底一贯坚持以“节制”为美德的观点,他不赞成“从事无节制的劳动”。在卡尔米德篇中,他将节制定义为“认识你自己”和“万勿过度”。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A.增强自我约束 B.劳动即可获得美德 C.教育促进美德 D.强调人的价值尊严10.右图是16世纪的版画,画中有
6、5艘从菲律宾出发的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正通过小船接驳上岸,码头上的人员准备卸货。该版画内容A.表明西班牙已垄断世界市场 B.说明西班牙正拓展黑奴贸易C.反映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加强 D.体现工业时代商品输出的需求11.蒙田在论经验中指出:“善于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这是神一般的尽善尽美。在我看来,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标准看齐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没有奇迹,也不荒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肯定生命价值,热爱世俗生活 B.批评封建专制,肯定宗教信仰C.抨击教会腐败,提倡来世享受 D.宣传人类平等,主张个性发展12.有学者认为,美国联邦宪法贯穿的三权分立原则是
7、来消弭人民群众对联邦政府发生的影响,如在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的众议院上面设置参议院,设置最高法院去钳制选举产生的国会及总统的行动。这一评论说明A.联邦政府警惕过度民主现象出现 B.联邦宪法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C.联邦宪法没有体现出民主的精神 D.联邦宪法着重强化最高法院权力13.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在1752年写道:“所有欧洲国家目前的版图和两百年前几乎一样,可是这些国家的繁华景象却有天壤之别!这不能不归之于百工的技艺日进,克尽厥职。”材料反映当时欧洲A.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工场手工业技术显著发展C.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D.重工业呈生产社会化趋势14.下表反映了18至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进出
8、口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A.工业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自由贸易政策 B.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日益扩大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D.轻工业逐渐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15.康德认为构成科学知识的根本条件是先天的概念范畴和后天的感觉经验相结合,主张哲学研究应对理性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的考察,强调“意志自由”,要以人为目的。材料说明康德A.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B.反对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C.对启蒙运动的核心产生了怀疑 D.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55分。其中16题、18题各12分,17题11分,19题、20题各10分。16.(12分)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
9、历史时期(西汉、明朝)的商业城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分别提取图1、图2的城市分布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17.(11分)十八十九世纪,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步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721年,沃波尔担任财政首席大臣,全面主持政府工作,为避免内阁会议过长,沃波尔总是先找几位有实权的大臣预先交换意见。作为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制定政策时兼顾土地所有者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1727年,他在下院建议国王年金由70万英镑提高到80万英镑。乔治二世便让沃波尔继续担任财政大臣。沃波尔为保证内阁事务顺利进行,长期担任下院议员,还
10、利用他掌管的财权,收买拉拢议员。议会中支持沃波尔的力量不是来自一党,除了辉格党团体外,大多是非党派议员。1742年,沃波尔遭到议会多次否决后被迫辞职,原内阁绝大部分阁员,继续留任。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近代内阁制的萌芽和形成材料二 直到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现实: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责任内阁制由此出现。在这种新制度下,首席大臣必须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人物,赢得下院多数的支持,内阁成为“民意”的代表。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公共政策的议案主要由内阁提出,党的有效组织和党鞭的督促,为内阁通过议案提供了保证。内阁连接了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机构,两权通过议会“合并”,
11、也保证了立法和执法的有效性。摘编自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归纳沃波尔内阁长期执政的原因,并说明当时英国责任内阁制尚未确立的理由。(5分)(2)据材料一、二,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内阁制度的演变趋势。据材料二,概括责任内阁制确立与完善的推动因素。(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近代英国内阁制演变趋势中得到的有益启示。(2分)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为“再生”和“新生”,新生的号召意味着文化的近代转向,成为呼唤新时代到来的旗帜。这场运动的真正性质,在“知识就是力量”一词中得到充分显示,这句口号显示出人们要用文化扫除迷信、悲观、愚昧和无知的决心
12、。在新文化的培育下,欧洲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创新成分。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德意志的人文主义者大多出身于市民家庭,人文主义也更多地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教育运动,因为它开始于大学中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他们批评宗教戒律的束缚,批评教士的贪婪和淫荡,指责繁琐的宗教仪式,提出限制教会的世俗权力,强调个人的内心虔诚信仰。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德意志政治和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即以教会法为主体的封建法权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羁绊和制约。摘编自王亚平培育宗教改革运动的人文主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新生”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出现许
13、许多多创新成分”的具体表现。(5分)(2)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并归纳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7分)19.(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戊戌政变记是1898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后追记,其中记载: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袁世凯五日夕至津,荣禄复留之于天津,令护直隶总督。盖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材料二 袁世凯的戊戌纪略写于1898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四日)。纪略记载:“初一日四鼓,宫门伺候,黎明在毓兰堂召
14、见,上垂询军事甚祥,均据实对。初五日请训,因奏曰:古今各国变法非易如操之太急,则生流弊。上为动容,无答谕,请安,退下。即赴车站抵津,日已落,即诣院谒荣相(即荣禄),略述内情,约以明早再造详谈。次早,荣相枉顾,以详细情形备述,荣相失色,予谓此事与皇上毫无干涉,如累及上位,我惟有仰药而死耳!”完成下列要求:(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据此能够确认的关于戊戌政变的史实有哪些?(3分)(2)据材料,分析两则史料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7分)20.(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甘地要求印度的精英们放弃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到民众中去,穿土布制的衣服,过艰苦的生活。他主张在劳资之间、地主和农民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庇护关系,要求百万富翁在满足个人物质消费之外,应将财产用来为全社会服务。甘地主张未来印度社会的基础是村社,每个乡村都应成为一个自治体,印度就是这些村社的联合体。他反对英国人的统治,但不是因为统治者是英国人而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的统治是依靠暴力的统治。甘地被尊称“圣雄”“国父”,他的精神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归纳甘地谋求印度发展的基本主张。(5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思想对印度国家发展的进步影响,并概括其精神品质。(5分)